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_第1页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_第2页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_第3页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_第4页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教学中,要把握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主动纠正和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本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明理,育情导行;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我们在教学中还实验运用了将所学内容的题目用儿歌或小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引出课题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注意了: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我们尝试把“自主”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思维观点,自主选择自己的交流伙伴。这一环节的设计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实践证明,这样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有效手段;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力时机。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了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明理导行,教学实效大大提高。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把一棵剪贴的大树干粘在了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起名“班级成长树”,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班集体的成长息息相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纪录在“收获果”上,再把“收获果”贴上“成长树”。这样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旨在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总之,本模式根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以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遵循“激情引趣、自主探究、感悟明理、拓展延伸”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索到独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种学习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实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活动、社会环境部分,将地理、历史、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知识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儿童个体的社会化,是这一模式的主旨。该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1、课前收集,自主整理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社会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情感”既是社会课教学的素质目标之一,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除自创外,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想出各种办法。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运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吸引学生;再如针对课文内容,可选取相关内容的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满足学生欣赏美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进入美的天地;又如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4、课内巩固、课外延伸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一堂成功的社会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习题,找到新鲜的话题和结合点,促进学生的心理认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听课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随着课程改革由原来的思品和社会整合而诞生的学科。它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而且它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它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回归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不断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听课评课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基于本门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听课评课活动除了具有其他学科的一些共性因素外,还应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小节试表述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听课评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听课应注意的问题 1、应充分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学科特点及所听课的内容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要想真正地听懂、听好一节课,首先就必须了解本门学科的特点。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它的基本特性之一。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们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是以活动板快推进,这一点与语文等学科课程有明显的区别。这项区别,也必然会带来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不同,因此听课者(尤其是从不执教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人员)在课前一定要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与被听课者做简单交流,以便能真正融入课堂,明白教师教学预设的目的。 2、听课过程中要做到听、看、记、思相结合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到“眼观四方,耳听八方”。要听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是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听师生双方的交流是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听是否有创新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看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能力的强弱。思考教师的预设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换了我自己,我如何上;思考教师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相关性影响;等等。 3、课后要积极评课听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新学科,很多一线老师的教学理论不够扎实,教学经验也不足。通过听课,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用别人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发挥应有的功能。”但如果不开展评课活动,就失去了听课的意义。 二、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评课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品德课程是活动性、综合性课程,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现有的生活实际。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从以上两段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该课程注重活动化、生活化,这也是我们在评课中必须要关注的主要方面。千万不要以其他学科的一些僵化、程式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品德课。 2、评课要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评课者必须真实、诚恳地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毫无重点。这样的评课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没有深入关键和实质内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定要抓住自己在听课时关注到的地方谈。例如,听课者在听品德课时特别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这方面,评课时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一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让人一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3、评课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果说以上两点是有些人很容易忽略的地方,那么这一点则是评价一堂课的主体。所有的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在评价一堂品德与生活(社会)时,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方面:A、教学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具有维度和层次,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B、教学活动设计是否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否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C、教师的角色是否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D、是否能根据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