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历史考试.docx_第1页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历史考试.docx_第2页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历史考试.docx_第3页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历史考试.docx_第4页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历史考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一、选择题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兼爱、仁政D无为而治、严刑峻法2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制天命而用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此格言体现了()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5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右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A史记孔子世家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D旧唐书韩愈列传7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8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9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10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A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B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C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D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11历史推论必须依据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相吻合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希腊公民从小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体育等各方面训练 每一位希腊人都有较高的参政素养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B 宋代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传播 C 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于天下之人” 明确表述了推翻君主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的思想 D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此后的工人运动都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12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13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14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15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手周杰伦深情演唱了一曲兰亭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之说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16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17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18按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C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D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19“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学者的这一历史解释强调罗马法()A已经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B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C蕴含的精神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D构划了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蓝图20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社会是最早形成的市民社会。在今天的中国,当市场经济已经作为经济模式和目标提出来之后,一些法学家就严肃认真地开始了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上述法学家进行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A古今市民社会的相通性B罗马法精神的现实意义C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D规避体制转型的潜在风险21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22“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描述的两个政府是()A英国立宪君主与议会B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C德国首相与议会D法国总统府与议会23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24现代世界史中讲道:“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的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新成立的国家是保守主义的产物。”下列能体现出保守主义的是()A议会拥有立法权B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C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D首相主持帝国政府25周英杰在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26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27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2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29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30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3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32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A中体西用思想B早期维新思想C实行君主立宪D提倡民主科学33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A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B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相一致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D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34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35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3619世纪末有一位维新思想家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A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B用孔教名义宣扬维新变法C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D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719世纪晚期,有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不仅解答了中国为何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该理论的引入者是()A魏源B严复C陈独秀D李大钊38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3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共同要求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40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41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42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反映出()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B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革命路径C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新思潮的涌动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43近代有学者认为:“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肠起君主之笼火者,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一律认为国家之判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珍灭其丑类而后再选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中华维新之运命姑有成功之望也。”这一言论意在()A利用进化论推动维新变法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C批判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D提倡平易通俗新鲜的新文学44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45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46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47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48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该演说的目的是()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二、非选择题49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17分)50 (12分) 材料 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如隋唐,统治者借政权新立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中国走向繁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残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51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9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君轻民贵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劝导统治者爱惜民众,对贵族权益冲击不大,焚书坑儒使儒家受到沉重打击,与贵族权益无关,故A项错误;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从文化和政治上冲击了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对贵族权益冲击不大,故C项错误;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对贵族权益冲击很小,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为春秋时期,墨子为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符合法家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改革的思想。A项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B项属于儒家荀子人道有为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主张不必因循守旧,要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改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属于墨家兼爱的思想,故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顺境信儒,逆境崇道”体现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关系,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材料并不强调前后矛盾,西汉董仲舒只是对前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故A项错误;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行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诸子百家的糅合,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的变迁更多的则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儒学尚未上升为在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儒家学说遭到打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其影响遍及到了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唐代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着力于振兴儒学,与材料信息相左,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佛经的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8【答案】C 【解析】“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可见没有对正统地位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见不仅是吸收佛道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其世俗化和大众化,没有提及哲理化,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相符,故A项正确;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与材料“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B项错误;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C项错误;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与材料“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不符,故D项错误。10【答案】B 【解析】从东林党人的思想,可知其主张关心社会问题,故不是对程朱理学个人修养的继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东林党人改变了程朱理学仅强调个人修养,而不关心时政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东林党人强调关心时事,不是以反映明末官场腐败导致社会矛盾为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东林党人的志向是明末儒学家结合时代变革发展儒家思想的表现,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希腊公民重视参政素质的培养,但只是公民积极参政的前提条件之一;顾炎武民主思想只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没有提出推翻专制制度;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也会受到修正主义等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活字印刷术推动印刷业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播,故选B。12【答案】A 【解析】僧一行用唐玄宗的德行解释天文异象,体现了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故A项正确;唐初道家思想占据主导,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是个例,因此不能说迷信泛滥都是由于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故C项错误;借用君主德行解释天文异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3【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A项正确;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是思想原因而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与文化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文化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此外文化也出现大众化趋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士人阶层无关,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祭侄文稿属于颜真卿的作品。16【答案】B 【解析】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属于宋代文人画。该画的绘画风格蕴含了作者淡泊名利、不畏强权的儒学精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未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答案】D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18【答案】D 【解析】仅是法律面前公民内部的相对平等,并不是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不是遭到破坏而是得到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与轮番而治无关,故C项错误;给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就为那些没有过多财富的穷人阶层提供了进行参政的机会,为其参政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1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罗马法保护个人权利,没有体现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根据“创造”可知保护个人权利的罗马法并不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故B项错误;罗马法保护个人权利,而中世纪以后“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说明罗马法蕴含的精神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保护个人权利对后世的影响,与政治体制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20【答案】B 【解析】古今的市民社会必然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故A项错误;罗马社会经济是商品经济,罗马法律是适用于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中国发展商品经济,同样需要罗马法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法学家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并没有提及市场经济的存在合理性,故C项错误;罗马社会经济是商品经济,不涉及体制转型的问题,故D项错误。21【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22【答案】B 【解析】英国立宪君主是国家元首,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符合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又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从而维护了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德国首相是政府首脑,但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C项错误;法国议会是立法机关,与材料“两种不同的政府”无关,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根据“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说明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不然不会花了这么长时间掌握政权,故A项错误;题目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并不是所有人的共和国,普通市民和工人的权利有没有保障无法判定,所以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完成,故B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一票共和”,1879年建成“共和派的共和国,“历经百年”四个字很好地说明了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故C项正确;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是主张建立共和制,故D项错误。24【答案】B 【解析】“欧洲的自由主义”这里指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议会的立法权是民主的基本特征,故A项错误;在民主制度下,皇帝没有实权或废除皇帝,而德国不但保留皇帝,而且能随意召集和解散议会,与当时流行的西方民主是不一致的,故B项正确;建立普选产生的议会是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故C项错误;在很多民主国家,首相由议会产生,并负责行政,不能作为保守的标志,故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26【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说明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27【答案】B 【解析】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故D项错误。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根据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的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但民族意识尚未觉醒,真正觉醒是在辛亥革命后,故D项正确。2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0【答案】D 【解析】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而日本则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故A项错误;我国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实行,不是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日本的劝学篇主张“文明开化”可见不是以维护传统为目标,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文明开化”主张学习西方,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D项正确。31【答案】B 【解析】“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32【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可以理解为只是学习了西方的优秀成果,而没有学习形成该成果的环境,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一致,故A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已经涉及到政治制度层面,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已经是根本政治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属于思想层面,比制度更进一步,故D项错误。33【答案】D 【解析】郭嵩焘个人的主张不足以代表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可知,郭嵩焘主张西方的“本”在于政治制度,“末”在于技术,因此他已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双方不一致,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故C项错误;据材料“18761879”可知,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主要认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郭嵩焘此时对西方的学习已更深入到政治了,故D项正确。 3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可知,他们介绍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位进步人士)“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权已经达成共识或议会制度得到国人普遍赞同,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35【答案】B 【解析】“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说明王韬没有认识到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的本质,即法在王上、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故A.C项错误;王韬认为“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王韬主张保留君主,与卢梭思想不同,故D项错误。36【答案】C 【解析】仁学自叙是谭嗣同的著作,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是严复,故A项错误;据材料“冲决伦常之网罗”说明谭嗣同是反对孔教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可以得出谭嗣同号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故C项正确;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37【答案】B 【解析】根据“解决的路径即争”可知该理论为达尔文的进化论。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该理论不符,故A项错误;严复引入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主张民主与科学,与该理论不符,故C项错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该理论不符,故D项错误。3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结合所学,属托古改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梁启超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寻求变法革新的合理依据,减少阻力,故D项正确。39【答案】B 【解析】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要求不符合史实,因为维新变法最大的功绩是思想启蒙,故A项错误;“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表明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故B项正确;1892年在甲午战争前,故C项错误;西装在鸦片战争后就传入中国没有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故D项错误。4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得出康有为没有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