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重庆市渝中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重庆市渝中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重庆市渝中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重庆市渝中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渝中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现在你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如果说你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老师 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从窗外走过的保安 D.黑板前的讲台2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 露的形成 B. 雾的形成C. 冰化成水 D. 霜打枝头3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 蜡烛的正立像 B. 蜡烛的倒立像C. 三角形光斑 D. 圆形光斑4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A. B. C. D. 5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 经过0.4 s,甲乙速度相等6采用密绕法测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在木棍上绕50匝,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50匝铜丝的总宽度L,则可得出一根铜丝的直径d=L/50。用此法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位置,结果三次测得的铜丝直径相差较大,则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可能是由于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 B. 可能是由于铜丝的粗细不均匀C. 可能是由于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D. 以上说法都不对7班里的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尺子测量一物理课本的宽,测量结果分别是:17.32 cm、17.34 cm、17.82 cm、17.33 cm,根据数据分析,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A. 17.45 cm B. 17.32 cm C. 17.33 cm D. 17.34 cm8要使眼睛看清一个物体,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这物体不一定是光源 B、物体和眼睛在同一直线上C、物体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9盛夏,戴眼镜的同学从乘坐的出租车(车内空调开的温度比较低)上走下时,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方式与“小水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 从冰箱中取出的冻肉会变软 B. 深秋,筼筜湖面上飘着“白气”C. 人游泳之后刚上岸时感觉冷 D. 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10把一块0 的冰投人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 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C. 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11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这是因为( )。A. 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开始熔化B. 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所以先变软C. 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就变软D. 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12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烧杯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B. 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C. 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 试管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够沸腾13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A. 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B. 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C. 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D. 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14古代的“记里鼓车”利用齿轮传动装置,每当车轮转动150圈时,机械人就敲一次鼓(1里500m),由此可见车轮的直径大约是( )A. 1.06m B. 3.33m C. 106m D. 都不对二、填空题(每空1分,作图题2分,共24分)15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的读数依次_,_s,_cm。16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尺放得不正确。17小明乘坐的汽车在某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汽车运行各时刻及对应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从表中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是_km/h,合_m/s(保留小数点后1位小数)。在10时05分,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_km。18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的大小为_,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_,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_。19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19题图) (20题图)(1)这三种物质中,_可能是同种物质;(2)_的质量一定比_的质量大。20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_车的速度大;5 s内乙车通过的路是_m;甲车的速度是_km/h。21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曲线长度的一种方法,先将圆规两脚分开,再用圆规脚分割曲线,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然后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那么曲线的长度L_。甲、乙两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分别选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5 mm、10 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都正确,但两人测得的结果却不同,那么,_的测量结果较准确。22为了规范交通,在很多重要的路段都安装了如图所示的超速自动抓拍装置。在车道上相隔一定距离的路面下分别安装一个矩形线圈,线圈和拍摄装置的控制电路相连接,汽车通过线圈上方的路面时,由于电磁感应会引起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九年级将会学到);从而实现自动抓拍,如果某一路段要求时速不超过50 km/h,当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线圈上方的时间间隔小于0.5 s时,拍摄系统就会被激活而拍下超速汽车的照片,否则将不会激活拍摄系统。根据这一要求,两个线圈的距离应设计为_m(结果取整数)。23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标出反射角。24钱包掉到沙发下,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如图中已标示了反射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正确标出平面镜的位置。 (23题图) (24题图)三、实验题(每空1分 ,共26分)2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请指出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之处是_;(2)如图丙所示,某同学绘制出了水的沸腾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7。表明此时大气压 一个标准大气压(“大于”、“小于”、“等于”)。由图像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3)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_(选填“是”或“不是”)酒精。26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_的结论。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度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27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_。(2)实验器材有:斜面、金属片、刻度尺、停表和小车。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3)为了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在正式测之前应该先练习几次,这样做可以_。(4)在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时,首先测出如图所示的距离s,再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算出平均速度。在上述测量过程中,测量有错误的数据是_。2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_; (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如图丙)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写出一种即可)29某班同学进行“测量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和_。(2)你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手表、_。(3)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m/s。30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七、计算题(8分)31某部队在实弹训练演习中,用大炮瞄准飞机,开炮后经16秒看到飞机爆炸,再经48秒听到爆炸声,若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则:(1)飞机爆炸时离炮口多远?(2)炮弹的飞行速度是多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初二物理参考答案(初2019级)114 DCBDB ACDBC DCBA1D【解析】物理学中的静止是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你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说你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与你的位置没有改变,与你位置没有改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黑板,故答案选D。2C【解析】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冰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C符合题意为答案。霜打枝头,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3B【解析】试题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4D【解析】晶体凝固时,有一定的凝固点,放出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吸热温度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该温度是晶体的熔点,因此是晶体熔化图像,故A错误。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像,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物质吸热升温,是非晶体熔化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由图像可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放出热量温度不变,该温度是晶体的凝固点,因此是晶体凝固图像,故D符合题意为答案。故5B【解析】解答:根据图象可知,甲、乙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C、根据图象可知,甲、乙通过的路程都为12m时,甲用的时间小于乙所用的时间,因此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根据图象可知,经过0.4s,甲乙的位置都在8m处,甲乙此时相遇,与速度无关,故D错误。6A【解析】用“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铜丝的粗细不均匀可能性很小,主要原因还是铜丝间绕得紧密程度不同,因此A符合题意为答案。7C【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但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故17.82cm应舍弃,课本的宽度为L=17.32cm+17.34cm+17.33cm/3=17.33cm,故选C。8D【解析】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一定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光线进入眼里,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光源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思路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光线进入眼里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9B【解析】戴眼镜的同学从乘坐的出租车(车内空调开的温度比较低)上走下时,由于眼镜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A从冰箱中取出的冻肉会变软,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深秋,湖面上飘着白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为答案。C人游泳之后刚上岸时感觉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10C【解析】把一块0 的冰投人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冰是晶体,虽然达到了冰的熔点,但是没有温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为不能吸收热量不能继续熔化,0的水因为不能放热,也不能凝固。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故C正确为答案。11D【解析】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开始熔化,故A错误。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先变软,故B错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就变软,故C错误。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故D正确,符合题意为答案。12C【解析】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平移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A可行,不符合题意。B将平面镜水平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会改变,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新目标,故B不可行,符合题意为答案。C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则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C可行,不符合题意。D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则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可以射中新目标,故D可行,不符合题意。13B【解析】由周长c=R可得,车轮的直径,故A正确为答案。14A【解析】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在同一气压下液体的沸点是不变的,故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再升高,图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仍可以到达沸点,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故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水的温度相同,因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故答案选BC。15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 96 97 、温度不变 不是【解析】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底部接触。第2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97。由图像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因此温度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高于100,由此断定红色液体不是酒精。16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垂直 0 光路是可逆的【解析】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做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时,向前或向后转折反射光线一侧的纸板时,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纸板与平面镜应该竖直放置,否则实验不成功。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零,所以此时入射角为零,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则反射光线将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7 vs/t 小车 降低小车下滑的速度,方便计时 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s【解析】(1)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v=s/t(2)本次实验是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所以研究对象是小车;(3)在实验中,斜面倾斜的程度不要太大,这是为了让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一些,方便测量,减小误差;(4)为了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在正式测之前应该先练习几次,这样做可以了解测量过程,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5)由图知道,测量的距离s有错误,小车运动的距离比s应小一个车的长度。18 80 液态 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解析】(1)根据图乙可知,萘温度达到80,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此萘的熔点约是80;(2)BC段萘吸热温度不变,是萘的熔化过程,CD段熔化完成,吸热升温,所以CD段物质处于液态。(3)由图丙可以看出,萘熔化过程时间较短,熔化现象不明显,可能是加热过快,没有用水浴法加热,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19 路程 时间 刻度尺 先变大后不变 0.16【解析】测量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由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由实验原理可知: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手表测时间。选用的主要实验器材是:手表、刻度尺。由照片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纸锥由O到A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速度变大;由A到B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s=6.40cm,所用时间t=20.2s=0.4s,则此过程中,纸锥的平均速度。20 37.3 10 4.07【解析】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水银柱液面在37后三个小格,所以读数为37+30.1=37.3。停表小盘上的分度值是1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大盘分度值为1s,指针指在10s,所以示数为0min10s,即10s。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0刻线”对齐,右端与4.07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4.07cm-0.00cm=4.07cm。21 A B【解析】(1)刻度尺A的最小分度值是0.1 cm;刻度尺B的最小分度值是0.2 cm,所以刻度尺A更精密些;(2)刻度尺B的有刻度线的一面没有和被测物体的长度紧贴,所以B刻度尺放得不正确。故答案为:A B 22 60 16.7 105【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汽车每2 min前进距离是2 km,则速度v=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60 km/h,由速度单位换算关系式1 m/s=3.6 km/h,可知v=60 km/h=60 m/s16.7 m/s;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汽车每2 min前进距离是2 km,则在10时05分是在10时04分的时刻又经过1 min,则又行驶了1 km;所以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104 km+1 km=105 km;故答案为:60 16.7 105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解决此类速度问题时要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表格找出有用的数据。.故23 (1). 0 (2). 90 (3). 60【解析】解答:光垂直入射到镜面时,反射光线将按原路反射回来,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所以反射角,入射角都等于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o若将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以后镜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根据入射角度概念知入射角的度数是30o,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0故24 (1). 甲、乙 (2). 乙 (3). 甲【解析】解答:从图可看出甲、乙的熔点相同,故它们可能是同一物体;从图中可以看出乙需要吸收跟多的热量才能熔化,说明乙物体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25 甲 60 72【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甲乙同时运动了60 m的路程,甲历时3 s,而乙历时5 s,因为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根据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小的运动的快,所以甲车运动的快,即甲的速度大;甲车的速度:v=s/t=60 m/3 s=20 m/s=72 km/h。故答案为:甲 60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