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五章.ppt_第1页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五章.ppt_第2页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五章.ppt_第3页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五章.ppt_第4页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五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 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概述 5.2 机动车道 5.3 非机动车道 5.4 自行车道路 5.5 路侧带和人行道 5.6 道路绿化带 5.7 分车带与路肩 5.8 路缘石、边沟和路拱 5.9 道路横断面布置,5.1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5.1.1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道路横断面 - 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上附属设施用地等部分所组成。其总宽度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路幅宽度。即公路路基顶面宽度,即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带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加道路绿化用地与其它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其路幅宽度常称为红线宽度。,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1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城市道路路幅构成:包括行车道宽度和路肩宽度。当设有中间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时,也应包括在内。 高速、一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必要组成部分:行车道、中间带、路肩; 特殊组成部分: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等。 二、三、四级公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路肩; 错车道。,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1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红线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需求及埋设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和地面杆线设施的需要。 道路宽度应能容纳地下工程管线所需的宽度,若它所需的宽度超过交通所需的宽度,道路宽度可适当放宽。 宽度中还包含种植各种行道树和设置分隔带所需的宽度。但在道路设置展宽的街心花园、以及在道路外侧至建筑物之间布置沿街绿地带,均属于公共绿地(G1),不属于城市道路用地(S)范围。,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2 对道路横断面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是一个系统,按其交通功能和服务状况的不同,可分为道路(road)和街道(street)。 道路:以车行交通为主,起“通”的功能,车速较快; 街道:以人行交通为主,起“达”的功能,与两旁的沿街建筑有密切联系。 我国:界定模糊,道路、城市道路和公路。 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车速由大到小,功能由“通”转“达”。,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2 对道路横断面布置的要求 根据城市道路功能与等级的不同,又按照人与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快车与慢车分流,各行其道的原则,道路横断面可以布置成为不同的形式。 可将不同的速度的人、车交通设置在不同的道路上,如:人行、自行车、机动车专用路等; 也可布置在同一条道路上加以分隔,其中:车行道又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或四幅路,这主要是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式不同而形成的。,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2.5 城市道路横断面小结 道路横断面设计依据城市规模、道路等级、道路性质、道路类别、道路规划红线以及交通组织方式、交通需求、沿街建筑的性质、地形。 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及其相互布置关系,包括相互的横向位置及高差、路拱坡度及路拱曲线的确定。 满足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环保、路容景观和风貌、分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等要求,还要节约城市用地和投资。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宽度和形式在总规阶段基本确定,控详规阶段可作必要修改。,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 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统称为车行道。 供各种机动车行驶的称机动车道;供各种非机动车形式的称非机动车道。 5.2.1 车道的净空要求 5.2.1.1 横向安全距离 横向安全距离 - 对向行车岸线距离x、同向行车安全距离d、与路缘石的安全距离c以及与墙面等构筑物的安全距离c。 与行驶车速、车辆行驶时的摆动宽度以及在小弯道上行驶时向内侧偏移的宽度有关。,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1.1 横向安全距离 行驶车速与横向安全距离要求的关系: 城市道路一般要求: d:1.01.4m;c:0.50.8m;隧道中c:1.0m。 设计车速4060km/h时,x:1.21.4m; 设计车速60km/h时,宜用中间分隔带分开,是车辆单向行驶,与非机动车也应分隔开。,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1.2 车道宽度 在机动车道上为每一纵列的车辆提供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一条车道。其宽度根据行驶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在行驶时距横向物体或车辆的安全距离所确定。 车身宽度:小轿车小于2米,大客车、公共汽车、电车和载重汽车、集装箱车小于2.5米。通常取22.5米。,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1.2 车道宽度 车道的宽度(B)可分为 供沿路右侧停靠车辆用的车道:小客车宽度2.5m、大客车和公交车3.0m; 供车速为40km/h的各种车辆行驶的车道3.5m; 供车速大于40km/h的各种车辆混行和供大型公交车辆、载重汽车形式的的车道3.75m; 交叉口的进口道、小客车专用道3.0m; 混行车道最小为3.25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常根据城市规模和道路等级确定。 此处二表数值是供车辆 通行所需的车道数,未 包括路边停车道。,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常采用偶数。 车速快、车道条数多的机动车道,道路中间常用双黄线作为隔离线,分成双向交通,车行道宽度应计入双黄线的宽度。 若中间用分隔带或栏杆分开,则应再加上两侧的横向安全距离宽度各0.25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对于道路交通量有潮汐变化的机动车道,不设中间分隔带,车道数采用奇数或偶数均可,在每条车道上空的两面都装有红(或)灯和绿(或)灯, 当早上高峰小时单向交通量很大时,可以将大部分车道开放绿灯,满足车辆交通要求,这时对向可通行的车道减少; 当下午高峰小时对向交通量大增时,可以变换交通信号灯,使绿灯的车道数增加。 节约道路用地、降低长桥或隧道造价。,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超过4条时,连续行进中的车辆,要从外侧车道变换到内侧车道十分困难,尤其在车流很密时容易造成交通混乱,车辆擦撞。 由于路段车道的通行能力受到交叉口车道通行能力的限制,路段车道数过多也难以发挥作用。 旧城改造中,常根据交叉口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反推路段所需的车道数,将多余的车道辟作路边停车道或公交站点和出租汽车站。,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也不宜过少。城市里公交车辆主要在次干路和支路上行驶和停靠,这些道路车道数不多,公交车慢速行驶会压低整个路网上的速度。 要位公交设置港湾式停靠站,以保障其他车辆在车道上能顺畅通行。 中小城市的支路,机动车相对少,有时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组织在同一幅车行道上,总共采用34道,以节约道路用地,但公交车停靠站仍应作成港湾式。,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2 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根据国内各城市建设道路的经验,机动车道(指路缘石之间)的宽度,双车道取7.58.0m,三车道取11m,四车道取15m,六车道取2223m,八车道取30m。 5.2.3 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5.2.3.1 基本通行能力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道路、交通、环境、气候和车辆等均处于理想状态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采用车头间距推算。车头间距等于停车视距与车身长度之和。,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1 基本通行能力 同一车种 车身长度、安全距离、刹车安全系数为常数; 通行能力是速度与附着系数的函数; 附着系数越大,N理越大:附着系数与轮胎花纹、路面粗糙度、湿度、形成速度有关; 速度增加,通行能力增大,增大到某一数值后,通行能力开始减小。,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2 可能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 -通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一条无横向干扰的高架快速路,在较长的路段上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的车流,即可达到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 国外计算可能通行能力以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实际的道路交通状况,确定修正系数求得。,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2 可能通行能力 我国规定,路段可能通行能力即为较长路段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 如市郊道路或城市无横向干扰的快速路的通行能力。 Np3600/ht ht连续小客车车流平均车头时距(s/pcu);连续行驶的当量小汽车流中,前后两车通过某个断面的平均车头间隔时间。,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3 设计通行能力 一条机动车车道在路段上的设计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我国主要通过给定不同道路的分类系数,一次修正可能通行能力,求得设计通行能力。 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分为两类: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N设c N可(pcu/h) c道路分类系数,快速路为0.75,主干路为0.80,次干路为0.85,支路为0.90。,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3 设计通行能力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等级高的道路要求服务水平高,即容许通行能力降低,因而分类系数小;反之亦然。 当一个方向上的车行道等于或多于两条时,车辆经常变换车道,以获得最大的车头间隔,达到较高车速。 接近交叉口前,转弯车辆也要变换车道,使通行能力受到干扰,所以多车道的通行能力要考虑变换车道的影响。,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3 设计通行能力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车道变换对外侧车道干扰最大,从中心线向外的车道通行能力依次折减(1-0.85-0.79-0.61)。 车道数增加,通行能力相应折减,所以过多车道并不能有效提供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不同类型车辆按交管部门规定分道行驶,不同类型汽车的通行能力不同。 综上所述: N设c m N可(pcu/h),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3 设计通行能力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快速路或郊区道路上,交叉口间距较远,可不考虑交叉口的影响。 若交叉口间距较小,车流不能连续通行,应对设计通行能力予以修正。 修正系数主要受交叉口间距和信号灯配时的影响,称为交叉口折减系数a ,即无阻时的路段行驶时间和实际行驶时间的比值。 通行能力公式:N设c m a N可(pcu/h),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2.3.3 设计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路段的通行能力常受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要拓宽交叉口,增加交叉口的车道条数,才能与路段的通行能力向匹配。 5.3 非机动车道 5.3.1 车道的净空要求 非机动车道主要是供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行驶的。 燃油助动车或电动自行车出现和替代,将继续发展。,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1 车道的净空要求 车道的净空高度为非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加安全距离之和。 最小净空高度要求:自行车2.5m,其他非机动车3.5m。 非机动车道的宽度 不能像机动车道那样划分车道,各种非机动车混行时有不同的宽度组合,两种不同车辆的横向安全间距约为0.40.5m。 非机动车离侧石的安全间距约为0.7m,若设雨水进水口、绿化带植物侵占路面,超过1m无车。,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1 车道的净空要求 非机动车道的宽度 根据国内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一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至少4.5m,若高峰小时自行车交通量大,宽度可达67m,这也有利于远景交通方式产生变化后改造和拓宽道路,或改作公交专用道或路边停车道用。 自行车的运动轨迹常为蛇形,左右两侧各约0.2m的摆幅。城市道路上自行车多辆并列,一条车道净空宽度为1m计。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净空宽度距路缘石0.25m;在地道行驶,净空宽度距墙壁0.4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1 车道的净空要求 非机动车道的宽度 一条自行车道,两车并列行驶需2.5m;三车并列行驶需3.5m,其余类推。但并列的车道条数不能过度,超过5、6条时会自然分成两个三辆并行的组团,以保安全。 自行车道路若两车不做侧石,路面外侧是硬地或草地,则2.0m宽、3.0m宽的自行车道的行驶状况优于有侧石的情况。,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2 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由于各种非机动车所占的比例不同,各地的交通习惯也很有差异,所以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差别较大。 通常一条4.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当交叉口间距在400600米时,若交通组成中自行车约占6070,三轮车约占2025,板车约占1015时,其混合交通的通行能力约为(自然数)15002000veh/h。 若换算成当量自行车数,其换算系数;自行车为1,三轮车为2,板车为3。,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2 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一条自行车车道的通行能力,通常是按照其道路的宽度内折算成1m当量宽的车道条数去除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自行车数。可在高峰小时拍取最大15min的自行车流计算。 一条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连续通行的自行车车道,路段可能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N可3600N测/t(w自0.5) 自行车道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建设部标准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h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2 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自行车道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实测值:连续交通、有隔离的自行车专用道上,2240veh/hm;自行车地道内,1800veh/hm;无信号灯管理的三岔路口的一个冲突点上,三个分析自行车连续穿梭而过的通行能力为1800veh/hm。 一条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100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veh/hm 。,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3 非机动车道的布置 非机动车属于慢速行驶的交通工具,非机动车道常与人行道靠在一起,形成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格局,使车行道成为三幅路。 在城市支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可以在时空上错开,可相互轮流使用车道路幅,混行交通干扰并不严重,车速不快,可以采用单幅路的形式,非机动车靠右侧行驶,在路面上划出白色虚线,作为车辆分道线,基本实行各行其道。,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3 非机动车道的布置 在城市干路上,机动车速快,双向交通量大,若非机动车数量少,仍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合在一个路幅内基本分行的做法,只是在车道中间用分隔带将双向车辆分开,形成双幅路的格局。 若在城市干路上,非机动车数量很多,对机动车车道的占用和干扰严重,则需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采用物体(分隔带、栏杆等)分隔,形成四幅路的横断面形式。,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3 非机动车道的布置 三幅路、四幅路:在路段上解决了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保证了交通安全,但交叉口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集中,道路越宽,交通量越大,行人过街越困难;相交的道路条数越多,矛盾越集中,相互干扰越大,交通问题难以解决,且将随着机动车交通日益增长而激化。 不能仅靠建大型立体交叉口解决,应从道路网络、道路横断面上研究分流问题,使各种车各行其道。例如:城市用地内,增加道路条数,使车辆有较好的可达性,好过增宽道路,使车流集中在几条干路上,交叉口负担过重。,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3.3 非机动车道的布置 在三幅路和四幅路中两条独立的非机动车道上,交通组织是单向的。为防治非机动车任意左转闯入机动车道,常用高铁护栏挡死,但会迫使一下与形式方向相反的非机动车在车道内逆行。可将两条非机动车道合在一起,双向行驶,并设置在另外一条平行的道路上,这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就可以比原来两条单向的非机动车道之和(一般城市为914m,有的城市更达16m)小,通常只需79m就足够了。可以节约大量的用地,且大大增加了居民生活出行的可达性。,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 路侧带和人行道 路侧带既然包括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三部分 设施带宽度 设施带指路侧带中为行人护栏、照明杆柱、标志牌、信号灯等提供的安设地带。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只设行人护栏的设施带为0.250.5m。杆柱宽度为0.51.5m,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绿化带宽度。道路绿化包括路侧带、分车带、立体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绿化。,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 路侧带和人行道 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倒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侧带。其间主要布置的内容是人行道、城市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各种人共存的场所。人行道应为沿街居民提供熟悉的私人空间,也要为应付外来的陌生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街道上配置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等形成一个由大众视线构成的安全防范体系。,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为市民提供步行交通的道路,以步行人流的流量和特征为基本设计依据。 应有良好铺装,道面平整,排水流畅,并保证步行交通安全和连续不断,不被其它活动任意占用。 应铺设盲条,并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以适应老、幼、残、弱者们步行活动的特殊需要。 应与沿街建筑和绿地结合在一起规划设计,有时与步行广场、建筑小品结合在一起建造,以丰富城市的景观,要改变以纯工程技术的手法建造人行道。,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一般规定人行道的净空高度需在2.5m以上。 行人行走,密度不均匀。一般每人需至少0.75m的人行带宽度。 单人行走无携带物需0.70.8m的宽度; 单人行走一侧携带物品一般需0.750.85m的宽度; 单人行走两侧侧携带物品或大人带小孩行走需要0.851.1m的宽度。,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人行道有效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不得小于1.5m。 若考虑行人与建筑物的外墙的距离以及避开路缘石、树木、灯柱、信箱、公交站亭和停车计时器等的距离,人行道的宽度还应更宽。 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等人流密集区域人行带宽度须达到0.9m。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人行道宽度的要求尺度大。 不同的行人的速度不同,影响有效宽度,应考虑。,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人行道的宽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沿街建筑性质、路上步行人流的性质、密度和流量、走动者与站立者的比例等规划设计确定,再经通行能力复核。 应考虑在人行道下埋设的各种地形管线对用地宽度的要求。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交通高峰行人通行的需要,保证人、车安全。 。 人行道宽度估算公式: w人Q人/N人1 (m) N人1为1米宽人行带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p/h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1 人行道的净空要求 人行道的宽度 在大城市中心地区商业繁华街道上人行道宽度可达810m,中小城市上述地区的人行道宽度也达56m,其它地区的人行道可以适当窄些。 人行道的最小宽度至少保证二人相对而行顺利通过。,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2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N人)应按其可通过行人的实际步道宽度计算,通常按一条1m宽的人行带在单位时间内的可能通行能力(N可)乘上设计的人行带条数而得。 以此值与规划的高峰小时行人流量(Q人)相比较,修正规划设计的人行道宽度(w人)。 人行道基本通行能力,理想条件下计算而得。 (p/h 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2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实际中横向干扰、携带重物、地区季节影响、环境景物、商店橱窗的吸引力等都影响步速。因此应对基本通行能力予以折减,得出一条人行带在不同地段的可能通行能力。 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地道受外界干扰小,折减系数0.75,其余0.5。,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2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 = 可能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按人行道的性质、功能与对行人服务的要求,以及所处位置,分为四个等级。 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规定如下: 全市性的车站、码头、商场、剧场、影院、体育馆(场)、公园、展览馆及市中心区外来行人集中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75。,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2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 - 折减系数规定 大商场、商场、公共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较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80。 区域性文化商业中心地带行人多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85。 支路、住宅区周围道路的人行道及人行横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90。,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2 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3 人行道的布置 人行道需要与车行道有明显的区别,以利各行其道。 通常人行道对称布置在车行道的两侧,高出车行道路面1020cm,以保证安全,也有利于向车行道路边排水。 在车辆交通频繁的主干路上,人行道宜放在绿带或设施带的右侧,使行人离机动车流远些,少受干扰和废气污染。,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3 人行道的布置 人行道的布置与道路等级、行人与沿街建筑的联系有关。 城市支路、沿街为住宅,人行道离建筑宜有1米以上的间距;沿街底层为商店,人行道可紧贴建筑,在靠车行道一侧布置绿带或各种设施及公交停靠站。 在城市次干路、繁华的商业街上,人流很多,且伫立观看橱窗商品的人较多,可用绿带将人行道分为两部份,靠车行道一侧的人行道供过路者快走,靠建筑一侧的人行道供购物者慢行。,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3 人行道的布置 人行道的布置与道路等级、行人与沿街建筑的联系有关。 在快速路上,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应严格分离,快速路上的车辆要停车必须驶入边上平行的辅路(支路),才能让行人上下车。跨过快速路的行人必须从行人天桥或地道内通过。 我国南方城市风雨多且炎热,或旧城道路拓宽而沿街建筑又需保留时,可采用骑楼的形式将人行道置于骑楼下。,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3 人行道的布置 城市道路横断面宽度受地形、地物限制时,可在两侧做不等宽的人行道,或仅单边设置。 例如:傍山筑路,为减少土石方可将人行道设置在另一标高上; 水位涨落很大的滨河路,也可将人行道分为几层,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给人们一种亲水的感受。,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4 布置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 城市道路与公路不同点之一,在道路的两侧布设了大量市政公用设施,诸如:行人护栏,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出入口,路灯、信号灯、交通标志牌、电力电杆、电车架空触线拉杆、馈电电线杆;邮筒、公用电话亭;公交站台与候车亭、出租汽车扬招站、路边停车计时器;消火栓、垃圾箱、路名牌、城市地图、灯箱广告,还有许多自行车停车,甚至机动车停车等。 以往未安排用地,结果占用人行道,且各设施分属各部门,管理混乱。,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4 布置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 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有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协调各设施的布置,在道路的路侧带上留出一席之地。 设置行人护栏的设施带规定宽度为0.250.50m,设置杆柱的设施带规定为1.01.5m,同时设置护桩和杆柱时为1.5m。 布置其余市政公用设施者,还应增加一些宽度或与绿化带结合,布置在人行道外的绿地中。 不计入人行道宽度:设施带上铺上的路面;人行道上挖的树穴宽度;人行道一侧设置自行车停车带(计入停车场用地S32)。,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4.4 布置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 设施带宽度 交通设施包括行人护栏、道路照明杆柱、交通标志牌杆柱、交通信号杆柱以及交通监控设施杆柱等。 红线宽度较窄及条件困难时,设施带可与绿化带合并,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间的干扰。 交通设施应布置在道路侧向净宽之外。 根据杆柱有无基座,其宽度在0.5米1.5米之间。,5.5 道路绿化带 5.5.1 道路绿化设置原则 道路绿化是整个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道路绿化带可将其他的各种城市绿地连成一块。 道路绿化的作用: 可以增加城市景观,使人心情舒畅; 浓密的树冠可以遮荫挡风防日晒; 绿化带可以分隔道路横断面上各组成部分,或用以限制横向交通任意穿越,以保障停车安全和快速;,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1 道路绿化设置原则 道路绿化的作用: 道路绿化带上的温度与湿度与路面上的不同,形成空气对流; 绿化植物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废气和尘埃,使空气清洁、湿润和凉爽。 对于分期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又可起调节备用地的作用,但其下管线仍按远期的位置埋设。 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015。,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1 道路绿化设置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道路绿地率指标作了明确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在路侧带范围内布置道路绿化,其最小宽度根据绿化植物品种在0.8米1.5m之间。 当人流、车流较大或两侧有大型建筑物时,应采用既隔离又通透的开敞式种植。,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1 道路绿化设置原则 对滨河路、通往风景区的游览性道路绿地比例还可提高,其用地计入城市公共绿地的街头绿地(G12)中,而不计入城市道路用地(S)中。 道路绿化包括路侧带、中间分隔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的分隔带、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道路绿化应根据城市性质和特色、道路功能、自然条件、城市环境等合理进行设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道路绿化布置和设计首先应保证交通安全,其次是环境美化等要求。 根据绿化带的宽度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树种花草,做好种植设计。 树种的选择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宜选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深根系抗强风及耐有害气体和尘土的树种。 道路绿化要处理好与交通设施和市政管线的关系,以免产生干扰和影响(例如绿化不得遮挡道路照明和交通标志牌)。,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对于树种形态、高矮和色彩的变化,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宜过多,以防杂乱,宜分段种植,并做到整齐和谐。 行道树树干的分叉不能太低,要考虑公交车辆停靠站台时车顶在路面因城市地下管线增容、埋管、开挖路面、修复路面二逐次补强抬高或树干分叉变低后不致擦撞,建议树干分叉高度不低于4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多幅路横断面范围内的交通分隔带和路侧带上的行道树、尤其是灌木的枝叶不得侵占道路空间界限。在小半径弯道内侧和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得高于外侧车行道路面标高以上1m。在弯道的外侧应加种高的乔木,用来引导视线。交叉口范围内上空的枝叶不得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牌。遮挡时应及时修剪。,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山区或丘陵地区建的城市道路,在填挖方处的路堤和路堑边坡上,宜种植草皮、攀援植物和不遮挡视线的灌木。 架空电力线与树冠的最小垂直距离应满足下表要求。,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树木中心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下表要求。,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绿化带净宽度应满足下表要求。,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行道树的种植:当路侧带较狭窄时,行道树的树池(也称树穴)可用圆形、方形或矩形,树干周围铺上铸铁栅。 树池的尺寸:圆形直径大于或等于1.5m,方形每边净宽大于或等于1.5m; 当路侧带较宽时,可设置绿化带,靠车行道一侧常种植低矮稠密的树种,既吸尘又挡噪声;靠人行道一侧常种植高大浓荫的树种。,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5.2 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 行道树可以单行种植,也可以双行种植或错位双行种植,其宽度为1.54.0m。 当接近交叉口或公交停靠站时,可将其绿带缩去33.5m,增辟一条车道宽度供停车候驶或辟作公交港湾停靠站。 弯道外侧可加密种植高大乔木以诱导行驶视线,而弯道内侧不得种植高于最外侧车道中心线标高1.0米的树木以免遮挡驾驶员视线;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上不宜种植乔木;侵入道路建筑限界的树木要加以修剪清理。,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路侧带宽度是人行道宽、设施带宽和绿化带宽三 项之和。 当路侧带宽度有限,不足以分别从容布置人行道、 设施带和绿化带时,可将设施带和绿化带合并布 置,但要注意避免绿化对交通设施产生干扰和影 响。 城市道路横断面宽度=机动车道路面宽+非机动 车道路面宽+路侧带宽+分隔带宽(当有此设施 时),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6 路肩与边沟 5.6.1 路肩 路肩 - 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 可供临时停车、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并对路面作横向支承,埋设交通护栏和交通号志。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左侧路肩用于双幅路或四幅路中间具有排水沟的断面。,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6.1 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公里/小时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要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下表。,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宽度的选用:在满足路肩功能最低需要的条件下,原则上尽量采用较窄的路肩。,5.6.1 路肩 接近城市、村镇有行人的路段,右侧硬路肩宽度应根据人流确定,但不得小于上表规定值。 硬路肩的铺装表面宜平整,不粗糙,以便吸引自行车和行人走在其上,不致闯入机动车道造成车祸。 设计行车速度小于40公里/小时时,可不设硬路肩。 路肩宽度不得小于1.25米。,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6.1 路肩 保护性路肩宽度应满足安设护栏、杆柱、交通标志牌的要求,最小宽度为50厘米。 保护性路肩为土质或简易铺装。 有的城市在护栏外侧面留出一条11.5米用的简易铺装小路,以保证交通安全。 快速路右侧路肩宽度小于2.5米,且交通量较大时,应设紧急停车带,其间距宜为300500米。,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6.2 边沟 城市道路与公路不一样,一般没有路肩。但是在特别路段,即采用边沟排水的路段,仍然象公路一样,在路面外侧设置路肩。 城市道路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沟边常采用梯形断面,底宽和深度不小于0.4m,沟边的坡度一般为1:11:1.5。 山区风景区道路的边沟壁用块石砌筑,开山的可以做成直壁,但倚山的一侧常与挖方段山边坡一致。,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6.2 边沟 边沟的纵坡经常随道路纵坡,纵坡过小要常清淤;纵坡过大,例如人行道上有踏级时,沟底土壤易被冲刷,边坡和沟底要用水泥混凝土或石材加固,或做跌水防冲刷设施。 边沟长度,一般200300m有一个出水口,排入附近田野或水体,边沟出水口间距最长不超过500m。,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 路缘石、分车带和路拱 5.7.1 路缘石 路缘石 - 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它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缘石的形式有立式、斜式和平式,缘石由侧石和平石组成。 平石宽度一般为30cm,厚度为15cm;侧石的宽度宜为1015cm,高度为30cm。 平石的铺砌高度可视边沟排水需要调整,保证路面边沟有最小的排水纵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1 路缘石 城市道路边缘石采用立式,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20cm。 隧道内、重要桥梁、道路线形弯曲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的缘石可高出2540cm,并应有足够的埋深,以保证稳定和行车安全。 斜式缘石便于儿童车、轮椅及残疾人通行。 在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的小半径处,缘石宜做成曲线式。,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1 路缘石 无障碍设计 道路上人行道出入口的缘石宜采用牛腿式出入口,平石沿人行道边向前延伸,侧石向下降至12cm,或侧石向出入口转弯,使人行道路面斜向车行道平石。 使人行道的路面连续无障碍,无高低,便于老、幼行走和童车滚动。 国外将沿街建筑的门牌号写在道路侧石上,是开车人极易识别,减少车辆追尾事故。,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分车带 - 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分隔车流的设施。 分车带上可布置交通标志、路灯、绿化或公交停靠站,其下也可埋设管线。 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和两侧分车带。 分车带由分隔带和两侧路缘带组成。,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分车带作用 分隔车流,避免交通事故,增加通行能力。 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可以埋设管线等设施。 设置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夜间行车可利用植树或设防眩设施不灭远光灯,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中间带的路缘带可引导视线。,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分车带最小宽度和侧向净宽见下表。,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分隔带可用缘石围砌,高出路面1020cm,在人行横道和公交停靠站处应铺装。 在旧城或市区道路用地紧张时,常采用活动式混凝土(或铸铁)隔离墩,其上插以链条或铁栅护栏。 这些设施在路面上占0.30.5m宽,且在空间上给驾驶人员有一定的心理影响,所以设施底部外0.25m处宜加划黄线,以免车行道过窄而撞坏隔离设施。,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中间分隔带上的绿化,一般以种植花草或低矮灌木为主,既开阔视野又挡眩目的车头灯光,也便于竖立照明灯杆。 中间分隔绿带的宽度,在用地允许时,一般宜大于4米。 到交叉口附近,可辟出一条车道供左转车排队和过街行人等候绿灯。 在干路上路段中可以在需要时留出一段空档,供180调头的车辆回转和等候用。,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的分隔带 若用地紧、宽度小于2m,不宜种树乔木,但可铺草皮或铺筑硬地,供临时停放自行车; 若宽度小于1m,不宜种植。 在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都很多的干路上,设置较宽的分隔绿化,到交叉口附近可将绿带辟出一条机动车道供右转车排队,等候非机动车的空档右转,也可供行人在此等候过街。,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分车带的长度 在两个交叉口之间宜连续,不宜切成许多短段,以防车辆随意出入。 若为了让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流到非机动车道边的雨水井内,或将雨水排到分隔带下的雨水管内,应使分隔带在上面连续,而路面排水畅通。 若因交叉口间距过长,其间需增设人行横道或有街坊出入口需中断分车带,一般采用分段长度100150m为宜,最小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2 分车带 北方地区分车带 高纬度地区的城市,寒冬积雪不化,分隔带还有堆雪的功能,具体宽度要根据当地的一次降雪厚度、堆雪宽度及有关设计规范而定。 干旱地区堆雪春融时对行道树保墒很有益,但也要考虑雪水的排除。,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地排入雨水井或边沟,道路的各组成部分要有横坡。 横坡以百分数值表示。 横坡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组成部分的宽度。 横坡的坡向视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而定。,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称为路拱。 从拱顶到路缘平石的高度称为路拱高度。 路拱形式有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和折线形。 抛物线形路拱中间部分拱坡度小,近缘石部分拱坡度大,对排水有利,适用于路面宽度小于20米的柔性路面。多用于低等级公路。,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路拱形式 直线接不同方次的抛物线形,路拱中间部分为抛物线段,两侧接直线段,适用于宽度大于20米的柔性路面。多用于高等级公路。 折线形,路拱可以由单折线或多折线组成,排水比直线形好,但有折点,不利行车。适用于不同宽度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多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面层类型(路面种类、表面平整度、粗糙度、吸湿性)、路面宽度、行车速度、纵坡和气候等条件确定。以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保障行车安全平稳为原则。,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路面种类 车行道面层越粗糙,雨水在路面上流动就越迟缓,路拱坡就要求大一些。干旱少雨地区取低限,多雨地区取高限。 道路纵坡 为了避免出现过大的合成坡度,给行车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如果道路纵坡较大,则路拱坡度宜小。 车行道宽度 车行道宽则路拱坡度应选择得平缓一些,不然路拱高度太大,会影响车行道和道路断面的观瞻。 车速 为保证行车安全,在交通量大、车速高的道路上,路拱坡度宜小,但应保证排水要求。,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7.3 道路横坡与路拱 独立的非机动车道通常采用单侧拱坡,坡度可采用上表中的数值。 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为12。 路肩中路缘带部分的横坡与路面相同,其余部分的横坡度可加大1。 道路路拱一般都做成凸形,但在居住区内的组团路和宅间步行小路上也有做成凹形的,将雨水进水口设在路中间,以节约管道。 路面大多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 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5.8.1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道路横断面根据交通组织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 单幅路。 车行道上不设分车带,机动车行驶在车行道中间,非机动车在路面两侧行驶,其间以路面划线组织交通。 国外常将自行车道铺成红色的路面。 单幅路适用于支路、商业街,交通量小的次干路,车速不大的郊区道路。,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2.5 城市道路横断面小结 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型式作如下分析比较: 1)交通安全:三块板和四块板较安全。 2)行车速度:一块板和二块板行车速度一般较高。 3)照明与绿化:三块板断面型式,能较好地处理照明与绿化问题。 4)城市噪音: 三块板和四块板的机动车道在当中,沿街居民的干扰较小;一块板和两块板则干扰大一些。 5)造价:一块板占地最小,投资省;三块板,特别是四块板用地最大,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分期敷设。,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1.2.5 城市道路横断面小结 三块板优点居多,在条件具备的城市道路上宜优先考虑。 从我国目前状况看,一块板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为我国广大中小城市普遍采用。即使在大城市,有时为了减少拆迁,节省近期投资,也经常选用。 对于两块板,则很少采用。,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1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道路的分隔带可以起到调整路面标高、减少填挖方的作用。 此种断面将道路横断面分拆成按上、下行车道,或将一侧人行道与车道分开布置在不同高度的阶地上,使车辆来往分道行驶。 在上、下行车道之间宜在适当地点利用斜坡设置踏步相连,必要时供行人穿越。 分开设置的上、下行车道应分别进行线性设计。,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1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地区,当道路通过较陡坡地时,若纵坡设计线偏高或平面中线偏向沿坡地外侧,均易产生过大土石方填方与较多高的挡土墙、护坡工程。应选定路线通过坡地的最好位置,并合理布置横断面: 将道路中心线向内侧坡地平移,保持中线远设计标高不变; 保持中线原平面位置不变,而将中线垂直向下移动,适当改变中线标高,以使车行道尽可能成为全挖式断面。,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1 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也可为道路分期建设留有余地,道路横断面还可做成不对称的形式,以满足人行交通和市民游憩的需要,例如滨河路沿水的一面可有较宽的绿地和人行道。 综上所述,各种横断面的形式皆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城市规模、道路等级和性质,交通量大小和地形特点等方面比较后确定。,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一般包括:道路交通状况分析、地下管线埋深的需求,与沿街建筑高度的协调、与周围环境卫生景观的关系、分期建设的要求等。 5.8.2.1 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根据交通现状分析和远期交通需求预测,可以得到规划道路上的交通量和车、人交通的不同组成,客货车辆的比例。 远景高峰小时的交通量是规划设计道路等断面的重要依据。,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2.1 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对机动车道的确定要有余地。 要考虑车辆行驶的要求,还要根据沿街建筑的性质考虑公交车停靠站、计程车(出租汽车)乘客上下站及私人小轿车临时停放的需求。 公交线路集中的道路,公交车停站频繁,一条车道长时被占用,应增加车道和港湾式停靠站。 客运车站、客轮码头前的道路上,公交车、计程车和行人活动更多,需在道路横断面以外的专用场地上组织这些交通,用地面积计入交通设施用地(U2)和交通广场用地(S21)。,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2.1 道路交通状况分析 在商业网点集中的街道,不仅要考虑大量行人活动的人行道要宽,还应考虑商店货物供应车辆的停放和装卸的要求,应有专门的支路装卸或营业时间与供货时间错开,而不对行人产生干扰。 5.8.2.2 与地下工程管线和地面市政公用设施的关系 城市道路下埋设的地下工程管线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地面的市政公用设施也越来越多。,第5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5.8.2.2 与地下工程管线和地面市政公用设施的关系 要求有“统一规划,综合设计,联合施工”,建造综合管沟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可以避免经常开挖路面,不断抬高路面标高,造成路面排水向街坊内倒流。 但综合管沟的首次建设费用很高,且要组织专门的管沟管理机构和体制。 建造综合管沟是必然发展方向。 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要上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