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的思考_第1页
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的思考_第2页
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的思考_第3页
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的思考_第4页
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新课程高考高三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和实践的思考湖州中学 叶盛今年高考是浙江省继海南、广东、山东、宁夏(2004年)和江苏(2005年)五省区先行进入课改实验之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第一个年头。在这转折性的一年,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工作迎接高考,并争取创造优异成绩,这既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又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期望的工作,因此,这一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今年的高三教学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一、这一届民办学生整体上学习底子薄弱,和湖州其它直属学校同类竞争学生在中考时就有一定差距,(2006年中考分数线:浙北高级中学 554,湖州二中择校 582,菱湖中学 567,湖州一中 558,吴兴高级中学 572,湖州五中 544,南浔中学 550)。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十分欠缺,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这样,如何推动其努力学习,如何扶优补差兼顾两头抓中间就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新课程在理念、内容、体系上相对于已经十分熟悉的老教材而言做了很大变动,这会导致对一些知识点在深度、广度、整合等方面的把握上造成一定难度。 三、今年是浙江省文科综合首次独立命题,因此研究高考,如何把握其命题思路十分重要。针对以上情况,本人特别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先学再教和边学边教结合,突出复习有效性,避免教学盲目性。要突出高三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在新形势下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作为身处新课程第一年高考的一线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和领会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指导意见和新教材。目前对我省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本,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外,还有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纲)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这些文本在我省范围内均具有政策性的指导作用。认真研读这几项文本对于历史课程各模块和各专题的要求,才能正确地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和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深度,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期达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实施复习有效性策略的首要。在此基础上,本人从教材处理和充分利用指导意见、合理安排复习轮次和时间、精挑细选试题掌控知识与能力难度、提高解题能力和有效度、充分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分层教学等方面,针对高三历史总复习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性复习,以达到提升总复习效益的目的。具体情况如下:二、在教材处理上不主张“两个叠加”,充分利用“教学建议”中的归纳性补充资料。所谓“两个叠加”即“不同版本教科书知识的叠加”和“新旧课程知识的叠加”。本人的策略是:根据指导性文本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明确要求,将教材作为体现显性知识的载体,指导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其研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对将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和新旧课程知识进行简单叠加。在诠释课标的要求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选材时会选取不同的历史素材作为教科书的知识点。如在对“新航路开辟”这个历史知识点的复习中,岳麓版教科书较全面地介绍了亨利王子、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航海活动,而浙江省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材仅用了一幅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和一句“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地理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浪潮”的表述。在2009年考试说明中以“新航路的开辟”一句作为考试内容,没有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明确的要求。如何在高三的复习中把握复习尺度,我们依托的省颁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将其具体化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从地区交往、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殖民扩张和掠夺等方面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应用和整合有效的文本和地图等资源,针对“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而不能简单地将两个版本的历史素材进行叠加,更不能将旧教材中的观点和知识点强行叠加到新课程的复习中。要认真研读指导意见中“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栏目的有关文本,以其中提供的归纳性的补充资料为纲,以教科书的史料为素材,重建和拓展知识结构,以达到复习的有效性。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针对课标的有些相对模糊而宏观的表述进行基础知识的取舍时,会出现知识结构和要求上没有交叉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栏目中提供了归纳性补充资料,这些归纳性补充材料对于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有效把握复习的内容与要求,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性依据。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指导性文本的归纳性补充资料,是在反对不同版本的知识简单叠加的指导思想下,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效益的有效策略。 三、合理安排复习轮次和时间,注意三轮复习的链接和连续性。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的高三复习过程看来,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的策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但高三复习的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安排是否合理而有效,还得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等因素,三轮复习的策略应该遵循“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学制宜”的原则。这一届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我在每一轮在时间、内容和难度的安排上相对于以往的高三历史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第一轮复习:重在因材施教,夯实基础,注重实效,稳步推进。高三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考复习计划的重要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下一轮复习的成效。高考历史科目的试题分配是选择题12题,每题4分,共48分;第卷非选择题为52分。其中必修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通过对考试说明后附样卷的研究和分析,12道选择题中政治史3题、经济史3题、文化史2题,综合题2题、人物1题、战争与和平1题,比例合理。但是从样卷中看,组合选择共有六道(当然,组合选择的题量有点不正常,一般为2道,但说明了今年高考的一种趋势,也就是基础性强),主观题中,中国史与世界史各一题,然而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史占了9题、世界史3题,这说明中国史将是今年高考选择题的重点,而且对基础知识的考核目的可能会非常明显。针对以上情况并结合所带这届高三文科班的学情实况,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是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根源,没有基础,学好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在时间安排上本人从第一个学期(从暑期)开始到2009年3月底一模前,在内容上将复习重点放在了三本必修教材上,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从09年高考卷上看这部分分值比例在100分中占了88分。具体做法上以双基为突破口,以章节复习为切入点,将功夫化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上,切实做到“全、精、通”,历史的基础就是史实记忆。对于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由于考试范围比较广,牵涉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总是复习到哪一段,就记住那一段,等到再复习下一部分时,前面的内容又忘的所剩无几,包括一些基础较好平时学习也很勤奋的学生,遗忘率也非常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帮学生总结历史记忆的方法,在复习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以点带线带面,把能关联到的知识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反复记,记反复的习惯。在抓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复习的实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默写和抽背,及时默,反复默,在第一轮复习中特别是后半阶段我经常组织默写和抽背,做法是提前一星期告诉学生默写的具体范围,并明确说明题目全部出自教材。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养成经常自觉看书的习惯,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虽然时间长久后会有所遗忘,但总体来说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总是积累的越来越多。从最终效果而言比较令人满意。第二轮复习:大通史加小专题兼强化性训练。时间安排在全市一模后二模前。09届高考是浙江新课改以来的首次高考,与旧高考相比自然有许多新的地方,其中最大的新,就是新课程的教材是按照专题的方式,通过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分别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学生在记忆时,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之前,这件事之后分别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就需要高三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把复习顺序颠倒一下:第一轮还是按照书本的专题进行复习,而且特别强调细致,扎实,因为教材是学生认知的载体,学生在解题时所需的知识必然去映射书本,没有书本的基础,以后的复习都无从谈起。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我采用的是通史专题的方式。什么叫通史专题的方式呢?即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几个复习的模块,每一复习模块内再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纵横交错和融会贯通,把通史和专题结合起来,适当的打乱专题的结构和书本的顺序,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中的考点按时间顺序而不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一一对应到阶段中去,然后再归纳本阶段内的专题。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专题体系,也就是说,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对于一个考点,就可以迅速的给它定位,并且可以“瞻前顾后”,连贯的掌握知识,这样,形成知识体系就顺理成章了。高三教学一个非常现实的任务就是高考,因此,考试,特别是善于考试仍是每个考生必不可缺的一种能力。要想有效提高应试能力,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大幅度的强化训练,这个阶段应安排在考前的两个月左右。所以第二轮复习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能力提高和解题训练,着重训练学生应用第一轮复习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以实题的方式来进行解题训练,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全面提高解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解题能力以应对考试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给定的热点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命题的切入点,对于材料题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背景材料;二要思考这些材料与历史学常识的直接联系;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四要针对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及要点;五要书写答案,语言力争规范科学、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或训练,查漏补缺之外,还有意识的对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拨与指导。第二轮复习阶段应该是最辛苦的,采用通史加专题方法备课量大,同时要精选试题,自己也要做大量的试题,并且这个阶段也是分层教学(扶优抓中间)的关键时刻。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并穿插热点。这个阶段,针对学生情况,我把重点放在回归课本进一步夯实基础。对照考试说明与指导意见,根据考点,采用回忆教材内容的方式进行复习,回忆教材内容。如果回忆不出,就及时翻阅教材。越临近高考,就越要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复习,学生对教师的复习安排要确保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阶段,我强化了对学生的默写和抽背,基本上是每星期两次,每次提前三天确定范围。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重点复习每册教材中自己感到比较生疏、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注意每一册教材的最后一个专题,因为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及在复习中比较忽视的地方(因为在上这些内容的时候,往往是马上要进行考试了,教师往往上的速度比加快,学生自然很生疏);另外要注意的是史实性知识点很多的专题。如政治史中“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经济史中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两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表现;思想文化中如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欧洲启蒙运动、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选修1A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两节内容。最后几天我指导学生重点看本学期历次文综试卷,主要看那些自己考试时候错的、而概括性比较强的试题,特别要关注那些材料型选择题,重点放在主观题上。主要目的是看主观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因为概括性强、跨度大的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往往能够成一个专题线索,极有可能这些知识点在试题中会有体现。另外,这几天,最好每一天能做10道左右的简单的选择题并看道附有答案的主观题,目的是保持考感。另外在第三轮中我也注意穿插讲解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热点,主要指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情境性材料(历史与现实)与某些重要时政的结合点。类似的试题在某一省区首次自主命题时往往有所体现。如2008年海南历史卷“东盟题”就呈现了这一特色。就浙江地方特色而言,要特别关注有关经济、文化(思想)类的情境性史料,如唐代越瓷(手工业)明清城镇(商品经济)民族工业(资本主义企业)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如一些城市发展的状况,绍兴(越国都城)杭州(南宋都城)宁波(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浙江经济发展的模式典型代表:宁波帮创业上海与开拓香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代表温州发展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还如浙江省历史名人: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心学)、黄宗羲(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文化名人蔡元培、鲁迅等。四、精挑细选试题,掌控知识与能力难度。近年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针对以上所述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本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网上(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和课辅中精选试题,以期达到精练之效果。在对知识与能力的把握上,我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研读有关文本中特别指导意见对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行为动词,充分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与定位,把握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难度与深度,对教学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难度定位。作为教科书,在知识结构、史料选材和分布、对历史因素的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必然有其相对均衡的要求。但对于高三的复习课而言,简单地依靠教科书对知识的均衡性表述是不足以支撑考试要求的,应该根据上述指导性文本的精神,认真研读文本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行为动词,以确定和掌控对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难度。一般而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常采用“知道”、“了解”、“列举”、“例举”、“概述”、“归纳”、“理解”、“认识”、“分析”和“评价”等行为动词,以区别对知识的学习要求的深度和难度。如指导意见中“教学要求”对必修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表述是:“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中“列举史实”、“了解内容”和“概述事迹”属于相对显性和浅层的知识的重述与再认的要求,“分析主要影响”在能力方面有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体会精神”则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特点。 五、提高解题能力和有效度。 我的策略是:以实题训练的方式重新梳理和再现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建立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链接”,注重的良好解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养成,力求提高解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1)在复习中呈现试题,在解题中再现知识。对书本知识的复习是为了储备一定量的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以应对解题时理解材料和解题答案的应用之需,然而我们在进行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时常常发现一个现象,即学生未能有效地把已经通过“背书”而掌握了的历史知识有效地应用到问题的解答中。拙以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未能在知识的记忆与解题能力的应用二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这方面我的感受是,首先自己要储备一定量的习题,并具备一定的命题能力,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复习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衍生出试题,进而指导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学会主动发现和捕捉命题点和命题角度,长此以往,知识的记忆与解题答案之间的链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同样,学生在解题时遇到的问题,一样能以此链接取之于记忆中储备的历史基础知识,由此产生的书面化的表述语句对于答案的准确性和得分的有效性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材料题的答题有效性现行高考试卷中的非选择题(主观题)基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较为密集的史实堆积和多问题的并列设问,是学生解题时常常出现的思路不明、仓卒下笔、答案模糊或答非所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总结出的三步解题的建议, 通过典型习题向学生强化解题步骤与思路:第一步:粗读材料,找题眼。所谓题眼者,即材料的核心,简而言之即几段材料能够并列成题的核心内容。以上题为例,题眼应该是“家庭观念和家庭模式”。这个题眼可以作为大部分答案特别是开放性答题的主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离题。第二步:细读问题,找关键词。明确问题的关键词是有效解题的基础,认真研读每一问,明确问题的关键是问原因、影响,还是要你归纳特点、列举现象等。第三步:带着关键词,细读相关材料。不建议一次次地细读所有材料,而是带着每一个问题的关键词细读相关材料。通过以上的解题步骤,基本能够在立足于不离题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科语言,进行有效地解题。六、充分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时间督促学生及时准确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个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基础薄弱,根本上说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具体的表现为缺乏适合个性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企求将课堂上所介绍的普遍方法都能自动的转变为适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方法,是不明智的,当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是稳步提升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为此,我在课外辅导时间,特别注重个体学生在巩固知识和答题方法上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要帮助学生找出症结所在,反复讲解答题思路和规律;是特殊性的问题,要及时针对个性特征加强具体指导,并举出相关的题型,帮助认识掌握好具体的答题规律。如对薄弱生,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课后辅导中尽可能地提出那些主干知识有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一定提高后,再逐步加强能力方面的其它要求。平时也积极向他们传授如何记忆、如何理解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对中上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一方面让学生们在已有知识体系上学会发现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所学知识学会自我整理。对待解决问题中的失误,对薄弱生采用为他们分析失误原因,提示答题技巧。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让他们自觉找出失误所在,然后共同分析解决,另外在细节问题上强调关键点,在解决问题上更要细致,不可疏漏。以上是本人对2008学年浙江省实行新教材第一届高考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策略和实践的思考,有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仁指导。 2009年8月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