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教学资料_第1页
商品经济教学资料_第2页
商品经济教学资料_第3页
商品经济教学资料_第4页
商品经济教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商品经济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和货币的本质规定性、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教学重点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货币流通规律。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课时安排 8课时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迄今为止,就经济形态而言,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一)自然经济1含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产生和表现:自然经济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形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只是一种残余,在当代的经济落后国家或某些地区还明显存在。它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个体农民的家庭经济。(二)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或说说基础条件)。社会分工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3商品经济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也称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5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个别国家或地区由于特定的条件可以逾越某些社会形态,但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这一阶段。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三大经济形态的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用广泛的联系和频繁的交换否定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充分发展又为自身的消亡与产品经济形式的产生准备着客观条件。在这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是衔接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的中间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起着瓦解自然经济、萌发产品经济的作用。没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产品经济形式就不可能产生。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分工,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出现之后反过来又极大地扩大社会分工,推进生产的社会化进程。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社会生产现代化的有力杠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生产者必然为争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进行竞争,以保持在竞争中占优势。广泛存在并日趋激烈的竞争,不断推动着商品生产者竞相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走向现代化。第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运行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灵活的经济机制和经济杠杆。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为社会化生产有效进行创造了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等经济杠杆和企业、银行、股份公司、股票市场等组织形式,而且还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控方式,“两手”并用。 二、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和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形式。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的主体、市场的客体和市场机制等三个方面。第一,自由的微观市场主体。消费者和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两个最基本的微观市场主体。微观市场主体的自主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微观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包括消费者行为的自主性和企业行为的自主性。消费者行为的自主性,表现在消费者以其收入为基础,在一定的价格水平情况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自主选购商品。企业行为的自主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既是商品、货币运动的载体,又是市场行为主体活动的舞台和客观条件。因此,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两层含义:既包括商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既包括国内市场,又包括世界市场。第三,健全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自发调节的作用即“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谋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以达到社会经济有序和协调发展。西方经济学把现代市场经济称之为“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实质上是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2)两者对应的概念不同。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3)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互相联系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在商品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自主权利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因此,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资源获得有效配置,即形成市场机制。如果商品货币关系受到人为限制,企业不具有商品生产者应有的权利,它们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被干扰,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市场机制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和推动资源的配置的。而商品生产者衡量利害得失的依据是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使社会资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得到配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市场规模小,市场结构也比较简单,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比较弱。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市场体系日益复杂和完善,不但有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因此,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第二节 商 品一、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5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6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和价值。7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首先,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花了多少劳动,也不会形成价值,从而不能成为商品。其次,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再次,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于交换,也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矛盾的。其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二、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关系。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性考察的,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2)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价值的惟一源泉;(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加以科学论证的,它在经济学上有重大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三、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1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2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是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部门内部竞争使个别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原理。价值的社会范畴决定它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马克思在考察社会价值形成的市场条件的时候,把价值称为市场价值。价值或市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所以不由个别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市场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部门内部的竞争迫使大多数商品由中等生产条件生产出来。所以,“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 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就是说,市场价值是一个部门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它是由该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条件生产的构成该部门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调节的。在一般条件下,市场价值由中等条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调节;在特殊情况下,市场价值则由最好条件或最坏条件下的个别价值调节。 (这部分内容存在于书上第六章第一节第三个问题中)(2)不同供求条件下市场价值决定的原理。一般来说生产同一商品都有优等中等劣等三种生产条件。在供求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值往往由中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来决定。如果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要上涨,这样就迫使劣等条件大量投入生产,以使劣等生产条件生产的商品占主导地位,使供求大体平衡,这时市场价值就大体接近劣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如果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就要下降,迫使劣等条件退出生产,中等条件减少生产,使供求大体平衡,这样,优等条件就占了主导地位商品市场价值则大体上接近优等条件的个别价值。在这几种情况下市场价值都是各种生产条件下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数。而在供求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平均数规律就会失去作用,商品的市场价值 可以和优等条件或劣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相等,即“市场价值是由两端中的一端来规定的。 (3)部门市场价值总量决定的原理。一种商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随便投入的劳动总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为了满足对这种商品的需要而按比例投入到这个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的。例如社会需要1万双皮鞋,每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那么社会将按比例分配给皮鞋生产部门2万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皮鞋部门实际生产了1.3万双皮鞋,超过社会需要3000双,那么社会也只承认它所需要的1万双所包含的2万小时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生产产品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小时)价值总量(元)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辆)现在(辆)原来(元)现在(元)汽车1210万50000注意: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有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见上表)。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则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见下表)。生产产品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价值总量10万小时10万小时2辆3辆汽车2辆3辆10万元15万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等。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3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4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5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五、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1为什么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第一,社会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日益减少,生产中创新性劳动的作用日益增强。由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单位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已经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第二,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等要素都是现代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使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发生了变化。当化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加速发展。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着重分析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当代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第四,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如何看待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如何看待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等问题。3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主体队伍的多元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研究的劳动主体,主要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雇佣工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劳动主体对象与传统意义上的对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主体,也有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主体,还有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中介服务的劳动主体。第二,生产性劳动范畴的广泛性。马克思曾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区分。但他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这也是当时的条件所限定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可以仅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以及为物质生产部门直接服务的运输业、邮政电信业和商品仓储业等服务业的劳动视为生产劳动。在当代市场经济中,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把生产性劳动的范畴扩大到那些为物质生产者生活服务的,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劳动上。第三,人类活劳动形式的多样性和高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劳动的形式与过去已大不相同。人的活劳动虽然包括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支出,但这种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在形态上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如脑力劳动中就出现了理论研究型、知识运用型和技术创新型等活劳动形态。第四,劳动价值的形成具有国际性。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时,侧重在一国范围内研究价值的形成。但他已经明确指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以及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当代劳动价值论更注重从国际范围研究价值的形成。第五,劳动价值的载体具有非物质性。过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生产部门,他所考察的劳动又主要是生产性劳动,相应地,价值的载体也主要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性商品。当代,随着劳动价值论考察的劳动范畴的大大拓宽,劳动价值的载体也出现了非物质性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物质性商品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性的商品,如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第三节 货 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2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它的等式如:一只绵羊=2把石斧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公社后期公社之间的偶然交换关系。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少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经常的交换。在这一价值形式中,等式左端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等式右端的商品作为个别等价物而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等价形式具有如下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它的等式如:一只绵羊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就成为特殊等价物。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它的等式如: 1只绵羊 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它的等式如: 1克黄金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式的区别,仅仅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比较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布、贝和其它商品都曾充当过货币商品,最后,货币商品则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3怎样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产生前,金银也是商品并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后来,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材料,首先是因为它们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其次是因为金银所具有的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损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方面的自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金银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人们进行协商的产物,更不是聪明人的发明创造。5货币的出现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裂成对立的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等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从而使得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了。这就出现了买卖脱节的的问题,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还不能转化为现实性。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注意:有些书说它是等殊商品。这是误解。2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1)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现实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2)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4)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需要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分为10分。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WGW)。 商品交换1)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出现打破了物物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买和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离开了。因而蕴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不会成为现实。3)纸币和信用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这并非是指纸币本身的制造不需要费用,而是指制造纸币本身所花的费用,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差距悬殊不成比例),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能够承担上述职能,从根本上说,是由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特点所决定的(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产生出多种多样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信用卡、电子货币、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等等。 信用货币是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结果。信用货币可以定义为: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 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4)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是: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而货币流通则是商品流通的表现。5)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这二者的统一就是商品价格总额。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可用公式表示: 6)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相反,流通中的纸币量不足,从而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叫通货紧缩。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1)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因而流通中不会产生货币过多的现象,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支付手段。货币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1)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一种信用交易的媒介。2)货币的支付手段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商品生产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债权关系的链条。一旦其中一个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因此,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辅助阅读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为什么只有可能性而没有现实性?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可能会引起商品买卖脱节、信用关系破坏,这表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存在,但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这是因为:(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所占比重很小,不会引起社会性的危机;(2)各地市场分割,小买小卖,不会引起全社会的生产过剩;(3)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生产规模小,买卖关系较为稳定,也不会造成全社会的供求脱节。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需要作如下的改变: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叫做世界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当代少数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一是可以作为一般购买手段,购买别国的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三是作为一般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资本输出、支付战争赔款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其他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三、货币的层次:中国从1990年起开始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从1994年10月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根据2001年7月最新修订的统计口径,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层次为:第一层次Mo,流通中的现金,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第二层次即狭义货币M1,Mo+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第三层次即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最新修订的口径,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M2,是因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主要来自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认购新股时,大量的居民活期储蓄和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客户保证金,新股发行结束后,未中签资金又大量流回上述存款账户,将客户保证金计入M2,有利于准确监测货币供应量。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口径将现金单独划为第一层次(Mo),是处于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现金在交易中所占比重较大,范围较广泛,单独对其进行监测有特殊意义。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来进行。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不一致,则是大量的、经常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一个主要因素。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相反,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可能下降到价值以下。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3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1)无论价格怎样波动,它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不会无限背离价值。例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不管怎样波动,它的价格总是低于一辆汽车,原因就在于自行车的的价值低于汽车的价值。(2)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实现的。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的。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供不应求的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