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化工学院简介_第1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简介_第2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简介_第3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简介_第4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与化工学院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原华中理工大学于1983年成立化学系。二十多年来,化学系坚持走学科交叉、以特色和质量取胜的办学思想,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5月12日化学系正式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及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工程硕士)五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无机化学(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三个博士点,并在材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招收博士生。其中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我院现有院士1名,教授25名(其中博导18名),副教授24名。他们大多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近几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40多项。年科研经费达1000多万,并有华中科技大学实验中心强大的实验平台作支撑。具有良好的学习及科研氛围,欢迎有志于化学与化工及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无机化学及生物化工学科简介无机与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为“生物无机与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无机化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无机化学博士点,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工两个硕士点。现有教职员工14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与应用、细胞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功能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天然产物提取及应用等。研究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五年来承担了973子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十余项,近五年年均发表SC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年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毕业研究生可从事高校从事科研、化工制药企业研发等。分析化学学科简介分析化学硕士点共有指导教师8名,其中教授博导2名。研究方向涵盖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环境分析化学、材料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大气及水污染分析与控制化学等。专业课程包括高等分析化学、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现代光学分析专论、生物分析化学专论、电化学分析专论、化学计量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前沿。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中物质量、结构及形态方面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之能力,通过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等环节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活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管理运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近年来,本学位点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屡创佳绩,在环境分析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等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含直攻博)均达100%,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欢迎有志者报考并加入这一团结的大家庭。有机化学学科简介有机化学硕士点自1995年开始招生,累计毕业生已超过70人。目前,参与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的教授8名。已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以及与企业联合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研究方向包括:1)有机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分子的设计合成,杯芳烃的合成及分子组装;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性能评价;生物可降解医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等。2)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含氟超酸的研制及其稀土金属盐的催化性能评价;含氟超酸锂盐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评价;含氟阴离子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有机配体-金属配合物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等。3)生物有机化学.酶催化的不对称有机反应以及仿生催化反应;化学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影响评价等。4)物理有机化学。化学计算与有机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稳定性评价等。物理化学及工业催化学科简介物理化学及工业催化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催化化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及表面化学。特别是在电化学及催化化学领域已有多年的积累,在与材料,能源,环境等相关的物理化学研究工作中,已承担了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防军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多项重大横向合作项目。本硕士点拥有包括万惠霖院士在内的七名教授及多名副教授、讲师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分别在应用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及绿色化学等研究方向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已在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发表了20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在应用电化学及催化化学等领域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2007年还成功主办第十届全国络合(均相)催化学术讨论会。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在150万以上,实验室面积达600m2以上,并拥有多台套先进的微观测试表征仪器以及电化学、催化、分析仪器等设备。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化学工艺学科简介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功能高分子(智能聚合物凝胶、超分子聚合物、药物传递载体、无机聚合物与光电子材料等)、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高分子共混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和分散相结构调控以及液晶诱导纳米分散相有序复合)、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模拟(三维注塑成形仿真系统,高分子材料快速成型技术)为主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于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承担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累计科研经费总计近1900万元。累计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5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7。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 应用化学学科简介应用化学学科自1981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环境材料与材料的环境失效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应用电化学、水化学与资源再生、环境材料化学。在缓蚀剂原理与应用、腐蚀电化学与监测技术、电化学保护技术、材料与环境电化学、水环境处理与资源再生技术、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述学科方向是我校材料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强调通过实际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以研究生为主体承担了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其他省部级重点攻关课题20余项,大型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1250余万,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100篇。本学科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3化学与化工学院 69无机化学101 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 603 物理化学 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01配位化学1406张天乐02生物无机化学0221黄开勋1354高中洪1844彭 红1910刘红梅2178孙雅量2179冯 清2824李海玲03无机固体化学0221黄开勋分析化学101 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 603 物理化学 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01大气、水污染分析及控制技术0455陆晓华1153张敬东1405朱丽华02环境分析化学1405朱丽华1690王 宏1912吴康兵03生物分析化学1912吴康兵1913陈 芳2181赵云斌04现代分析测试技术1405朱丽华有机化学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03 物理化学 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01生物有机化学1357俞开潮1400龚跃法02有机合成0495聂 进1017郑炎松1400龚跃法1846张正波2322周志彬2823付世涛03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0495聂 进1400龚跃法2322周志彬物理化学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03 物理化学 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01催化化学0290李光兴1401梅付名1847李 涛2007莫婉玲2519尹国川2645万惠霖 (兼 职)院 士2783顾彦龙02电化学0165郭兴蓬1402唐和清03化学动力学1848白荣献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03 物理化学 873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874 有机化学 ( 873、874 选一)01超分子化学0845杨亚江02高性能高分子0253解孝林1849梁丽芸2520谭必恩2521廖永贵03功能高分子0253解孝林0376刘承美0845杨亚江1849梁丽芸2182邱进俊2520谭必恩2521廖永贵2781朱锦涛04生物医用高分子0376刘承美2182邱进俊2825王 芹化学工艺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01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0253解孝林0845杨亚江2409周兴平02精细有机化工0290李光兴1071朱康玲生物化工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01生物制药与纳米制剂0221黄开勋1844彭 红1910刘红梅02天然产物化工1354高中洪应用化学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875 化工原理 876 物理化学(二) ( 875、876 选一)01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0165郭兴蓬0398刘烈炜0516齐公台1403董泽华1404刘宏芳1409付朝阳02腐蚀科学与资源再生1851邱于兵03环境材料化学0398刘烈炜0516齐公台1402唐和清1404刘宏芳1409付朝阳1850李 平04水化学与资源再生0165郭兴蓬0516齐公台1402唐和清1404刘宏芳1409付朝阳1851邱于兵05应用电化学0165郭兴蓬0398刘烈炜1402唐和清1403董泽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