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车间安全培训.ppt_第1页
合成车间安全培训.ppt_第2页
合成车间安全培训.ppt_第3页
合成车间安全培训.ppt_第4页
合成车间安全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成车间车间级安全培训课件,编制:余勇,1,目 录 合成车间简介 车间人员结构 安全生产组织状况 合成生产流程和工艺原理 车间安全生产特点 装置安全运行的意义 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装置生产中的防护措施 合成车间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2,合成车间生产区域危险源信息及应急处理措施 生产现场急救技术 防护器材的配备和使用方法 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 安全生产基础概念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车间安全管理制度 进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3,合成车间简介 车间概况 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的13个大型化肥生产企业之一。合成装置于1974年开工建设,1977年投产。合成车间现有在册员工 118 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 47 人,党员 26 人。车间下设五个工艺班组和一个技术组 , 共同负责合成氨装置的生产和维护。 车间生产装置包括:一套日产 1500 吨合成氨装置,一套 1600 3/h 氧气的空分装置(负责供全公司仪表空气、氮气、甲醇氧气供应),一套脱盐水装置 ( 负责供全公司生产上的锅炉水 ) ,三台 75t/h 中压快装锅炉。分8个操作岗位。,4,安全生产组织状况 车间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构成: 组 长: 郭敏才 副组长: 张庆伟 成 员: 沈 军 张克荣 孙孝章 李清辉 黄 勇 胡祥基 李登怀 汪范强 张昌伟 周明江 赵思坦 陈东军 梁宗平 陈志刚,5,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职责 制定、修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组建本车间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培训、演习、检查,督促和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组织、指挥、协调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行动。 向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报告现场情况,与友邻单位通报现场情况或者请求援助。 组织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总结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做好善后工作。,6,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成员分工 组 长:组织指挥、协调全车间的应急救援行动。 副组长:协助组长协调车间的应急救援行动,负责事故报警及报告,通报应急救援情况及事故处理工作的协调指挥。 通信联络:由事故现场所在班组的班组长、安全员负责。 现场处理:由车间安全员负责,所在班组安全员、班组长协助处理。 善后工作:由工会主席、车间安全员负责。,7,生产装置介绍 合成氨装置始建于 1974 年,于 1977 年建成投产,是我国 70 年代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建成的 13 套大型合成氨装置之一。装置原设计能力日产 1000 吨合成氨,投运以来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现设计能力为日产合成氨 1500 吨,最高日产量达到 1559 吨。其中比较集中的改造是 1988 年进行的 5 项节能技术改造、 1995 年进行的增产 15% 的技术改造和 2002 年末将装置生产能力提高到 1500 吨的节能增产改造。 本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公司的合成氨工艺,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装置的优化运行,目前装置吨氨能耗为 33GJ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装置具有完善的热量回收系统,并产生蒸汽用来驱动机泵和压缩机,减少了对电网的依赖,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在 2005 年合成氨、尿素装置曾连续运行 350 天,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目前,合成氨装置已经采用了以先进控制系统为手段仪表优化控制系统,这是国内合成氨装置的第一次尝试,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对装置的稳定、节能、降耗起到积极的作用。,8,合成生产流程和工艺原理 生产过程: 原料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经提压至 4.0MPa 后,依次经过脱硫、制气、变换、苯菲尔特法脱碳和甲烷化工序净化,脱碳再生塔解析出来的二氧化碳送尿素车间做原料,净化后的合格氢氮气经过压缩机升压至 14.4MPa 进入合成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气氨,再经过三级氨冷,将气氨冷却为液氨分离出来,然后送往尿素车间做原料,其余的液氨送氨罐储存。 附:合成氨装置流程简图,9,10,工艺原理 MEA脱硫原理 一乙醇胺是一种透明液体,简写MEA,分子式为HO(CH2)2NH2,或写为RNH2,R表示HO(CH2)2-。沸点170,密度1011.3kg/m3,冰点10.3,比热2.078J/g.。其溶液能够脱除酸性气体H2S及CO2,是因为它所含的羟基根(OH-)具有强烈的碱性。其脱硫时发生的反应如下: 2RNH2H2S(RNH3)2S (RNH3)2SH2S2RNH3HS,11,加氢转化原理 加氢转化是指原料天然气在300400,在钴-钼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加入的氢气进行转化反应,使原料气中的有机硫转化成无机硫,同时不饱和烯烃会转化成烷烃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脱氮以及含氧有机化合物脱氧。主要反应如下: 有机硫的转化 R-SHH2RHH2S R-S-R2H2RHRHH2S COSH2COH2S C4H4S4H2C4H10H2S CS24H2CH42H2S 烯烃的饱和 C2H4H2C2H6H2S 以上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但即使在400的温度下平衡常数值都很大,因此只要反应速度足够快,有机硫的转化是很完全的,这也就是加氢转化选择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原因。,12,C4H4S4H2C4H10H2S CS24H2CH42H2S 烯烃的饱和 C2H4H2C2H6H2S 以上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但即使在400的温度下平衡常数值都很大,因此只要反应速度足够快,有机硫的转化是很完全的,这也就是加氢转化选择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原因。,13,氧化锌脱硫原理 氧化锌脱硫是目前工业采用的脱硫效率最高的方法,它在一定的温度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将H2S和部分有机硫全部脱除。净化后气体中硫含量可降到0.1mg/m3甚至更低,完全能满足工艺要求。 脱硫反应为: H2SZnOH2O(汽)ZnS 这是一个微放热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在200400范围内都很大。操作反应条件随着加氢转化的条件确定而自然确定。两个氧化锌炉一般为串联操作,新换的一炉放在后面把关,平常注意观察出口硫含量小于0.5mg/m3即可。,14,天然气的蒸汽转化原理 脱硫后的原料天然气,需要在高温和加压下,在镍催化剂的促进下使之与水蒸汽发生反应,制取合成氨所用的粗原料气。这个过程称为转化,转化工序分两段进行。 一段转化反应如下: 转化反应: CH4H2OCO3H2 H。298=206.29 kJ 变换反应: COH2OCO2H2 H。298=-41.19 kJ,15,二段转化反应如下: 燃烧反应: 2H2O22H2O(g) H。298 = -483.99 kJ 转化反应: CH4H2OCO3H2 H。298 = 206.29 kJ 变换反应: COH2OCO2H2 H。298 = -41.19 kJ 整个转化工序制得的气体质量,最终是由二段出口温度控制的。在合理的压力和水碳比条件下,要使二段炉出口气体残余CH4含量小于0.5%,出口温度应在9001000左右。二段炉设计出口温度是999.5,设计出口甲烷含量是0.31%。,16,变换原理 变换反应式为:COH2OCO2H2 H。298=-41.19 kJ/mol 这是一个可逆、放热、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压力对反应平衡没有影响,降低温度和增大水气比(水气比是指进口气体水蒸汽的分子数与总干气分子数之比)会有利于反应平衡向右移动。 变换反应如果不借助催化剂,其速度是非常缓慢而无工业价值的。变换反应催化剂分为高温变换催化剂和低温变换催化剂,高变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是Fe3O4,温度适用范围是300500;低变催化剂的活性组份是Cu,温度适用范围是180250。,17,净化系统原理 经过转化和变换制得的粗合成气含有1520%的CO2和0.30.5%的CO,这将通过脱碳和甲烷化使(COCO2)10L/L,而取得合成氨所要求的净化气;并在脱碳回收纯净的CO2作为生产尿素的原料。 热钾碱法就是用碳酸钾溶液作为吸收剂,其吸收和再生过程可用一个方程式表示: 吸收 K2CO3 + CO3+ H2O 2KHCO3 + 热量 再生 这是一个体积减小、放热的可逆过程。K2CO3吸收了CO2生成KHCO3,KHCO3又在加热、减压的条件下放出CO2重新变成K2CO3。前一个过程叫吸收过程,在吸收塔内完成;后一个过程叫再生过程,在再生塔内完成,18,甲烷化原理 脱碳气中尚含有少量残余的CO和CO2,它们均是合成氨催化剂的毒物。甲烷化工序的任务正是将残余的CO和CO2进一步脱除,使(COCO2)10L/L。 甲烷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CO3H2CH4H2O H。298=-206.16 kJ/mol CO24H2CH42H2O H。298=-165.08 kJ/mol 由反应式可以看出,甲烷化反应实际上就是甲烷蒸汽转化的逆反应。在300400的低温时,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CO和CO2甲烷化反应,当温度提高到600800时,反应会向左进行,成为甲烷转化反应(生成CO和H2)。,19,氨的合成原理 氨合成的化学反应为: 1/2N23/2H2NH3 H。298=-46.22 kJ/mol 这一反应是在高温高压的合成塔内的铁催化剂上进行的,由于氢氮合成气一次通过合成塔的反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约20%)合成为氨,因此反应后的混合气体经过冷却分离出产品氨后,再补充105-F来的新鲜氢氮气,经加压后又送回合成塔去合成氨,构成了合成循环回路。,氨的分离及精制原理 合成塔只能将一部分氢氮气合成为氨,为使产品氨与未反应的气体分离,一般都采用降温冷凝的办法。一般取液氨作冷冻剂,即通过液氨冷却回路气来实现的。液氨经过换热,本身蒸发为气氨,气氨又经过冰机压缩和冷却水冷却而变成液氨,从而构成冷冻系统。 液氨蒸发温度越低,则氨气的压力也就越低,冰机的功耗也就越多,为了节省能量,根据冷冻温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蒸发压力,凯洛格型装置采用了三级氨冷。,20,车间安全生产特点 合成氨、尿素的生产条件是高温、高压、低温、生产原料、半成品、成品及排放物等大多分别具有易燃易爆,有害有毒,腐蚀性强,能使人窒息等特点,操作维修人员直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因此,了解装置的生产安全特点,对实现安全生产,保护职工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温高压和低温 合成氨生产都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如今氨合成压力在14、726、5Mpa的压力下进行。甲烷转化温度高达800以上。 有的工序又要求在低温下进行,如氨的冷凝等。若操作人员稍有疏忽,偏离工艺条件运行,如超温超压,均会造成设备材料的机械性能变化,导致设备损坏或爆炸。,21,易燃易爆 生产中的某些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性质,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时,遇明火、高温或静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大氮肥生产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天然气、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及尿素高压系统排放的尾气等。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给工厂酿成灾害。 有毒有害 大氨肥生产中有毒有害物质较多,与其接触会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如氨、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对人体有毒害性;触媒、粉尘、放射性元素(如射线)等对身体健康有害;液氨、熔融尿素、氨基甲酸铵溶液等会伤害皮肤;天然气、二氧化碳、氮气会使人窒息。,22,生产中介质的腐蚀 腐蚀在大氮肥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无论是工艺介质或循环冷却水,都会对设备材料产生腐蚀。如硫化氢可以严重腐蚀设备材料和管道,产生硫化铁;尿素溶液和粉尘对钢材和房屋建筑具有很大的腐蚀性;氢气在一定的温度下能渗入钢材或钛材,使钢材或钛材变得疏松或脆化。 综上所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有强烈腐蚀介质是大氮肥生产的主要特征。因此,防火防爆,防毒害,防腐蚀及加强水质管理是搞好大氮肥安全生产极为重要的工作。 除上述外,噪音也是大氮肥生产中的有害因素。如在正常生产中的蒸汽透平噪音,开停车是的放空噪音等。长期处于这样条件下工作,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将造成不良影响。,23,安全运行的意义 大型氮肥装置虽然具有大型化、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参数要求严格、能量综合利用好等优点,但由于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和具有腐蚀介质的条件下运行,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险性是存在的。故预防事故,减少停车,保持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与技术经济的关系 安全运行和技术经济效益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持续稳定的运行就没有高产量、低能耗、低成本和高利润。 安全与实现装置最佳运行的关系 如何衡量装置是否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标准有三:满负荷连续稳定运行;各项工艺参数控制在设计范围内;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如果装置生产不稳定,经常开开停停,必然影响工艺指标波动,工艺条件不能达到最佳化,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产品收率。而且经常开停容易造成设备故障。,24,安全运行和增产节约的关系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只有装置安全连续运转,才能实现增产节约。根据2000年13套大型化肥厂停车事故统计,合成氨全年停车119次,平均每厂停车9.2次(不包括大修停车)总产量损失25.94万吨。尿素全年停车217次,平均每厂每年体停车16.7次,总产量损失62.92万吨。从以上数字说明,大氮肥生产不正常时原料的浪费,产量的损失及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惊人的。,25,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果把装置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系统化分析可以得出: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有二,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技术因素包括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结构选型或仪表、机械故障等。人的因素包括操作和维护是否正确,设备维修是否完好。因此,为了是装置更安全可靠,除了有一个好的设计(包括仪表、电器等),高水平的安装质量外,尙需加强预防性的保养,加强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把事故消灭在发生前。 因此,为了是装置更安全可靠,除了有一个好的设计(包括仪表、电器等),高水平的安装质量外,尙需加强预防性的保养,加强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把事故消灭在发生前。所以,生产装置的安全可靠与否,技术是重要因素,但决定因素是人。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操作维护队伍,是保证大氮肥生产安全可靠的战略决策。,26,合成氨装置生产中的防护措施 合成氨工艺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它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可能引起局部或全部停车。氨厂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易燃、易爆、有毒和有害物质,因此,对防火防爆及人身安全有特殊要求。氨厂使用多种触媒,因此对触媒的填装、使用、升温还原和停车时的保护,都应严格执行规程的规定。虽然合成氨生产存在众多的不安全因素,但正如有矛就有盾一样,人们在设计中考虑了很多防止事故的设施。,27,仪表控制系统 大型氨厂的自动化程度高,所以设置的仪表既能满足生产,又能满足安全的需要。 报警装置 仪表的调节作用和性能总是有限的,有时可能发生故障。所以当工艺参数变化较大时,害需要人调节。由于现场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控制点较多,操作人员难于立即发现不正常状态。因此,需要一系列声光报警装置,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加以处理。 联锁系统 通过操作人员的调整,工艺条件仍继续恶化,或突然性的原因使工艺操作人员来不及处理时,有关联锁装置将自行动作。联锁的严格管理是氨厂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联锁的切除应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28,现场各类防护措施 大型氨厂现场,一般配有灭火器、氧气呼吸器及各种防毒面具,工厂还设有气体防护、消防机构,配有消防水源。某些设备设置了安全阀、爆破片等,对于安全阀的调校也是氨厂大检修中不可忽视的工作。要求熟悉这些设施的位置和正确使用方法。 仅仅掌握上述安全设施是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责任心,有时是安全生产的决定因素。 为了积极的预防事故,除提高思想认识外,操作人员还应熟悉氨厂操作规程及安全管理条例。这些规程和条例是企业生产最重要的安全措施,是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在总结生产实践和各种血的教训基础上产生的。 为了保证氨厂生产和人身安全,国家颁发了一系列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防火制度、禁火区动火制度、厂内交通规则等九项主要安全制度,及各种劳动保护制度。国务院(75)52号文件指出:“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工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必须坚决执行。”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保护职工利益,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了积极作用。,29,合成车间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及应急处理措施 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品和成品大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在开、停车及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都可能造成较大的危害。 氨(NH3) 氨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易燃,有毒,具刺激性,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30,侵入途径 主要为吸入。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轻度中毒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31,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着火时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灭火。,32,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33,氯(Cl2) 氯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高毒,具刺激性,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不会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主要为吸入。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轻度中毒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因起职业性痤疮以牙齿酸蚀症。,34,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35,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消防措施 氯气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雾状水、泡沫、干粉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纲瓶侵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查后再用。,36,硫酸(H2SO4) 硫酸属于第8.1类酸性腐蚀品。硫酸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刍,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食入。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瘢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瘢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37,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饮牛奶或蛋清。就医。,38,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人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39,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钠属于第8.2类碱性腐蚀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对水体可造成污染。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食入。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40,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用水、砂土扑救灭火,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41,氢(H2) 氢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在生理学上是情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系统,通风,防爆电器与照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 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42,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或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43,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属于第2.l类易燃气体,易燃,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44,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45,消防措施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守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46,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第2.2类不燃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47,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48,硫化氢(H2S) 硫化氢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健康危害 侵人途径为吸入。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病、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高浓度接触限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49,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及时换洗工作服。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50,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服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51,氮(N2) 氮气属于第2.2类不燃气体,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可进人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亡。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微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52,其它: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消防措施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53,乙醇胺(C2H7NO) 乙醇胺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遇明火、高热可燃。遇乙酸、乙酸酐、丙烯酸、丙烯腈、氯磺酸、环氧氯丙烷、氯化氢、氟化氢、硝酸、硫酸、乙酸乙烯等剧烈反应。对铜、铜的化合物、铜合金和橡胶有腐蚀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皮肤接触,蒸气对眼、鼻有刺激性。眼接触液状本品,造成眼损害;皮肤接触引起刺痛、灼伤。口服损害口腔和消化道。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5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用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55,甲烷(CH4) 本品易燃,具窒息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56,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使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57,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不燃。有毒,具强刺激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为吸入和皮肤吸收,接触后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58,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二氧化硫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59,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一捉捕器使气体通过次氯酸钠溶液。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60,无水肼(H4N2) 无水肼易燃,具强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强还原剂。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燃烧时发出高热,可能发生爆炸。在空气中遇尘土、石棉、木材等疏松性物质能自燃。遇过氧化氢或硝酸等氧化剂,也能自燃。与各种金属氧化物接触能自行分解燃烧。具有强腐蚀性。 健康危害 吸入肼蒸气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高浓度蒸气迅速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如躁动不安、强直性抽搐,很快进入抑制状态。口服中毒引起频繁恶心、呕吐、腹泻,以后出现暂时性中枢性呼吸抑制、心律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肝功能异常。液体可致眼及皮肤灼伤。长期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肝损害、皮肤损害。,61,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自给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62,泄漏应急处理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63,碳酸钾(K2CO3) 碳酸钾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对眼有轻到中度刺激作用,引起眼疼痛和流泪。皮肤接触有轻到中度刺激性,出现痒、烧灼感和炎症。大量摄入对消化道有腐蚀性,导致胃痉挛、呕吐、腹泻、循环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6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