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企业业绩评价.ppt_第1页
专题8企业业绩评价.ppt_第2页
专题8企业业绩评价.ppt_第3页
专题8企业业绩评价.ppt_第4页
专题8企业业绩评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8 企业业绩评价,2,主要内容,一、业绩评价概念及理论 二、西方业绩评价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实践 四、业绩评价中评价指标的选择 五、我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六、经济增加值评价,3,一、业绩评价概念及理论,“业绩”这个词,如果单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它的含意为作业和成绩 理论界对业绩评价认识方面仍存在差异,主要在于业绩评价的对象或客体,由此形成了三种认识: 业绩评价是评价组织业绩的系统; 业绩评价是评价雇员业绩的系统(经营者和全体员工) 业绩评价是评价组织和雇员业绩的综合系统。 本专题是基于投资人及公司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的角度,因此将公司业绩评价限定在评价组织业绩的系统内,即具体针对公司经营业绩而言。,4,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最大特征,三权分离最终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业绩评价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资本所有者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所有者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资本保值增值,而资本的保值增值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第二层次是对资本控制者即董事会的资本经营业绩的评价,资本控制者的资本经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本的筹集、资本的使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总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第三层次是对资产经营者即经理层的资产经营业绩的评价,经理层作为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销售毛利率、销售增长率、经营现金流量增长率、资产周转率。,5,企业业绩的内涵,业绩必须是客现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 业绩必须是产生了实际作用的实践活动结果,有实际效果。 业绩体现了一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定的主体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所来现出来的效用 业绩应当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人们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有益结果 业绩应当有一定的可度量性,6,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业绩的内涵作以下简要的概括:业绩是人们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益的结果。,7,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要素 (1)评价主体 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 “单一主体观”企业是出资人的企业,评价主体就是出资人,目的是实现出资人的收益最大化。 “多元主体观”评价主体是企业的相关利益方,包括出资人、债权人、管理当局、雇员、政府等。 (2)评价客体 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由评价主体的需要而定。如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通常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盈利能力、资产经营水平、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等。 (3)评价指标 (4)评价标准 (5)评价方法,8,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程序 (1)确定评价目标 应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2)设计评价指标 共认性(利益各方都接受)、 可比性 适应性(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 (3)获取评价信息 (4)选择评价标准 (5)形成评价结论 (6)指明努力方向,9,业绩评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激励理论 控制理论,10,二、西方业绩评价的发展历程,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综合业绩评价阶段,11,、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世纪初至世纪初),18世纪后期工厂制度产生,但由于当时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思想是以收入弥补成本,会计核算也仅仅是简单的以计算盈利为目的,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诸如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等,这种业绩评价带有统计的性质 。 这一时期企业基本上是以成本指标为核心来评价业绩的。,12,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成本核算为主的事后控制反映迟钝,已不能满足有效控制成本的需要。 1911年,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它使成本管理由被动的事后反映变为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 。“泰罗制”的推行,使劳动条件和劳动定额有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材料、机器以及作业环境逐渐标准化。 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变为主要是以标准成本指标为依据,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13,、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20世纪,众多涉足若干经营领域的综合性大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管理组织及层次,要求提出更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903年,由多个各自独立的单一经营公司合并创立的杜邦公司,在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如何进行业绩评价?杜邦公司设计出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德森.布朗该指标又可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这三个指标共同为企业整体及部门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标志着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基本形成。,14,20世纪60年代,运用得比较广泛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许多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出于成本效益及管理的方便考虑,通常借助于“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 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这类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投资报酬率指标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因为这种分散或多部门企业组织的建立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从提供范围广泛的一系列相关产品中获利。,15,20世纪70年代,麦尔尼斯(Melnnes)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强调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包括净资产回报率(ROE),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 在泊森(Persen)与莱西格(Lezzig)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分析中:采用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还有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EPS)、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其中的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要素。,16,20世纪80年代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 美国的许多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已意识到过份强调短期财务业绩更多地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形成的评价。对管理者的补偿准备以是否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根据,而不是短期的财务业绩状况 。由此,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象 Motorola和IBM公司都非常重视工作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的满意程度、保修成本等评价指标。 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问题而不是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的忠诚度上;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者的补偿主要还是依据财务业绩而不是工作质量业绩。,17,、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90年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再仅存于企业的内部,而是受到内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就从企业内部的生产问题转移到了内外结合的战略管理角度上来 公认的较为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就是卡普兰等设计平衡计分卡。,18,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实践,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大体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93年以前 第二阶段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设计的一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阶段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阶段1999年由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19,90年代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我国形成了以产值、产量、企业规模等为重点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且侧重于实际数与计划数的比较。 固定资产产值率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 利润总额完成率 销售成本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 资金利润率,20,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了8项财务评价指标,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地评价。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资本金利润率 销售收入利税率 成本费用率,21,1995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项指标 销售利税率 15 总资产报酬率 15 资本收益率 15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 资产负债率 5 流动比率 5 应收账款周转率 5 存货周转率 5 社会贡献率 10 社会积累率 15,22,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 2002年2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联合发布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包括8项基本指标、12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企业效绩评价,主要是政府为主体的评价行为,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的对象是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23,中西方业绩评价的比较,主要问题 未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业绩评价体系 指标的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部分非财务指标 经营风险控制、客户及成长发展方面有关指标 不够充足 绝大多数指标仍以事后评价为主 固定权重不能满足多重评价的需要 以静态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 以历史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24,四、业绩评价中评价指标的选择,财务指标的选择 面临许多矛盾困难的选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的发展 净利润指标向现金流量指标的发展 计量指标向非计量指标的发展 货币计量向非货币计量的发展 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的发展 历史指标向持续发展指标的发展 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发展,25,最常用的财务比率分析指标 1、流动性比率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资产管理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 3、赢利性比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权益利润率 4、资本结构比率负债比率、已获利益倍数 债务权益比率(债务总额/ 普通股股东权益) 权益比率(所有股东权益/资产总额) 5、成长性比率销售额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 每股收益增长率 6、其他比率 每股收益、每股帐面价值,26,管理会计师协会公告4D“计量企业业绩” 45、本公告总结了企业业绩计量的现行惯例并建议: (1)许多计量惯例是不完善的或不完全的,即他们主要关注一种或几种指标而非一整套更全面的指标。 (2)某些计量指标过于依赖历史成本基础的计算,而没有进行适当调整以补偿真正的经济变化。 (3)仅利用财务计量指标的业绩评价可能趋于过窄地集中在短期。概括地说,非财务计量指标提供了一幅比较全面的企业业绩的图景。 46、因此,管理会计师协会建议: (1)企业业绩的财务计量指标因当是全面的,并且应该同时包括成长性、收益、现金流量以及投资报酬率等各方面。,27,(2)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应过分强调成长性、净收益、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等指标,而排斥其他有意义的计量指标 (3)应该开发和使用一套用于比较实际结果的预算方法,从而用一套多样的财务计量指标来计量业绩。 (4)在受通货膨胀影响的企业中,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算不应该是唯一的被依赖的计量制度。 (5)企业也应该考虑对诸如市场、产品、经营、新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状况进行适当的、非财务的长期计量指标,而不是只考虑业绩的短期财务计量指标。,28,47、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既增加对股东的长期价值,又增加对职工和整个社会的价值。 应该用许多业绩计量指标来促使管理当局始终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些计量指标应包括:作为主要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收入、净收益、资产报酬率和现金流量,以及市场份额、质量和服务、生产能力和革新等非财务指标。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一个平衡的计量系统日益关注,该系统包括(1)相关的财务计量指标:反映已经采取的行动的结果;(2)非财务因素的经营指标:这些因素是未来财务业绩的动因。可能这些非财务的计量指标将包括管理当局认同的关键成功因素。 非财务的计量监控领域包括:顾客满意度(由顾客解释的按时交货次数或比例、交货反应时间、顾客抱怨次数等);创造或革新的进展(从创意到市场的时间、产品先于竞争对手进行市场的次数、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时间、在过去二年内引入的新产品产生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额的比率、某个产品制造时间的减少);选出的内部效率因素(循环时间、受欢迎的产品或产量的百分比、同前期或竞争对手等比较的单位成本、职工人均销售额、职工人均生产率)。,29,财务指标的选择,1、销售毛利率与销售利润率 2、总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 3、每股收益、每股股利与每股现金流量,30,总资产报酬率(ROA),总资产报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通常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 产出的表示有: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 净利润利息、净利润。,31,该比率的分析要点: (1)总资产来源干投入资本和债务资本两方面,利润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评价该比率要与企业资产结构、经济周期、企业特点、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进行。 (2)一般来说,总资产报酬率在10以下视为较低;1020属于中等水平;而一旦超过20,则为较高。 (3)该比率反映,企业要想创造高额利润,就必须重视所得和所费的比例关系,合理使用资金,降低销耗,避免资产闲置、资金沉淀、资产损失、浪费严重、费用开支过大等不合理现象。,32,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是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运用权益资本获利的能力,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通常指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居于首位。 也称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 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33,资金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全自有 自有50 自有90 自有50 自有50 自有40 借入50 借入40 借入30 借入40 自然融资10 自然融资10 自然融资20 自然融资20 利润 20 15 20 16 17 16 所得税 8 6 8 6.4 6.8 6.4 净利润 12 9 12 9.6 10.2 9.6 ROA 20% 20% 20 20 20 20 ROE 12% 18% 13.3 19.2 20.4 24 (利率为10,所得税率为40%) ROEROA前提 ROA利率 所得税率较小(不同的所得税率产生ROE相同的增长率) 负债比率较高 自然性融资较大,总资产报酬率ROA与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比较,34,杜邦分析法,35,杜邦分析的拓展,总资产报酬率 固定资产收入率 每股收益 每股股利 权益净现金率,36,投资报酬率与剩余收益 部门1 部门2 投资额 90000 50000 税前净收益 20000 12500 资本成本(*15%) 13500 7500 剩余收益 6500 5000 部门1的投资报酬率0.22 部门2的剩余收益5000 可理解为部门1更具获得能力。对于剩余收益的差额1500可解释为由于部门1的增量投资40000和与其对应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部分0.0374(0.1875-0.15)相乘的结果。其中0.1875是增量报酬率(90000-50000)/(20000-12500) 若部门1的资本成本是15%,部门1有一个投资项目需要资本15000,该项目每年可得到3000的收益。若部门1接受任务,投资报酬率将降为0 .219(20000+3000)/(90000+15000) 。若企业只以投资报酬率来考核部门业绩,部门1会拒绝这个对整体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但若以剩余收益来考核,部门1会接受该项目。因为这时剩余收益更大。,37,每股收益(EPSearnings per share),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 。 这是因为: (1)该指标为会计准则所特别重视; (2)会计报表使用者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往往视其为一个特别重要的比率,投资者视其为未来现金流量综合指示器,并为在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的依据。据统计,90的机构投资者和86.67个人使用者运用该指标进行投资决策。,38,(3)实证研究表明,该指标与公司股票市价表现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4)每股收益也是其他比例分析(如市盈率、股利支付率)之基础,在会计实务中每股收益有时又称作每股净利、每股盈余等。 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应发放的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平均股数之比 流通在外与发行在外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与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39,应付优先股的股利包括: (1)已经正式宣告的应分配给非累积优先股股东的股利; (2)不论宣告与否的应分配给累积优先股股东的股利。 当年亏损,累积优先股股利应该调整到每股收益的亏损额中去。 引起当年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变化的原因: (1)发行新普通股; (2)分配股票股利; (3)股票分割或合股,40,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净利润/加权平均股数,加权平均股数 So S1 Si Mi/ Mo- Sj Mj / Mo S0期初股份总数 S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 S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 Sj为报告期回购或缩股等减少股份数 M0为报告期月份数 Mi为增加新股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Mj为减少股份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41,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应按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计算。 对收益的调整-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应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净利润扣除当期应付优先股股利后的数额。 对普通股的调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一般按照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42,稀释每股收益是指可转换证券,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换优先股等,因行使了转换权已被转换成普通股,或者,假定权证如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因行使了认购权利而使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有所增加,那么可以认为每股收益已被稀释了。 稀释每股收益是指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据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可见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43,对收益的调整-当期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应根据下列事项进行调整: (1)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 (2)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 上述调整应当考虑相关的所得税影响。,44,对普通股的调整-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应当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与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之和。 计算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的加权平均数时,以前期间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当期期初转换;当期发行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当假设在发行日转换。,45,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46,对于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 当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作为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一般不变;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还应考虑时间权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认股权证合同和股份期权合约确定 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通常按照每周或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交易价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计算。,47,每股股利,每股股利是指现金股利总额与期末普通股股份总数之比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现金股利的大小,反映获利的现金分配水平 与每股收益之比反映股利支付率,48,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经营现金是经营现金流量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比率,反映每股创造的经营现金流量 以收付实现制反映经营所得 是年报双榜的指标之一 每股收益与每股经营现金的对比,49,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较分析,经营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表现经营所得 净利润-以权责发生制表现经营所得 两者所产生的差异 不付现的费用-折旧、长期资产摊销 利息收入与支出 投资收益与损失 营业外收入与支出 通常经营现金净流量体现有价值的收益质量信息 试比较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销售毛利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财务指标!,50,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的发展,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 与公司的长期战略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可以成为更好衡量未来财务业绩的指标 对评价标准的选择应以对公司管理抉择有决 定作用的指标为基础,51,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标准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推行财务和非财务综合评价标准所用的成 本可能大于收益 非财务数据是以多种方式衡量的,缺乏共 同的尺度 缺乏因果关系的环节 缺乏统计上的可靠性,52,非财务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 1、生产经营过程 (1)生产过程 实施物料需求的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 MRP) ,优化制造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ERP。 开展JIT(准时生产)和LP(Lean Production,精良生产)。 JIT是指在所需要的正确时间内,按所需要的品质和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JIT将制造过程中一切不能增加附值的因素都视为浪费它的理想目标是6个“零”1个“一”:零缺陷、零准备时间、零库存、零搬运、零故障停机、零提前期和批量为一。,53,(2)经营过程 经营过程始自企业收到客户订单,终结到向客户发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这一过程强调对客户及时、有效、连续地提供产品和服务。 这个过程的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成本和财务评价手段(标准成本和预算以及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劳动效率、销售价格等)外,还同时使用质量和周期评估方法,以及附加评价手段(如产品的精确程度、规格、交货时间、能耗)等。,54,经营程序中的时间、质量和成本评价 向特定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时通常涉及反映时间,这是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手段。许多客户非常关注从他们发出订单到接到货物之间的时间。企业都应对完成订单的周期进行评价,鼓励员工缩短总周期。 常用的质量评价指标有:每百万个零件中的次品率、成品率、浪费情况、返工率、被退回的产品等。 服务行业的质量指标有:等待时间过长、信息不准确、无法得到服务或服务被推迟、转帐要求没有得到实现、使客户遭受财务损失、接待客户时未将其作为重要客户、交流无效等。 应使用经营活动为中心的成本评价体制,而不是传统财务制度的对单个经营任务、经营活动或单一部门的费用和工作效率进行评价,因为它很难对经营过程进行评价,因为完成订单、采购以及生产规划和控制需要多种责任部门合作才能实现。,55,(3)会计过程 传统的会计过程的缺陷是工作或任务分解过细,各个子部门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劳动多,效率不高。 应付款处理和采购过程、应收款和销售订单完成过程衔接不畅,重复劳动、重复录入数据、审核与检查。 有些企业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很弱,除了缺乏必要的人力以外,不觉缺乏必要的工具支持。 会计过程的创新目标是要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财务预算和分析能力,提高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设想:应付帐作为采购与物料获取的过程的一部分,应收款作为订单获取和完成过程的一部分,成本会计作为制造过程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建立一个集成的财务数据库,所有应收、应付等记录只要输入一次,后续的财务和分析活动都可以获取这些数据,而不管其业务属于组织结构中哪个领域。,56,2、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包括提供担保和对产品进行修理和帮助客户完成结算过程。一个完整的售后服务至少包括:物理产品、核心服务、辅助服务(外围服务,是指试图让服务更有吸引力的额外部分)、服务传递和服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组织环境,如招聘、培训制度、员工鼓励制度、报酬体系、鼓励控制等)。 服务质量因素和评价指标 决定服务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有形的(人、产品等外观)、可靠性(以可靠的方式完成服务)、反映能力(提供及时的有益服务)、技能、礼貌(对待顾客的态度)。 评价服务的指标有:时间(反映周期,从接到客户请求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时间)、成本(用于售后服务过程的人力和物力的成本)和质量(测定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57,3、研究与开发评价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开发出满足顾客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是任何一个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即:缩短研究与开发周期;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同步或领导技术潮流;减少设计修改次数,降低开发成本。 一个良好的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创新的战略包括建立跨职能部门的多学科的研究与开发团队、实行并行工程(一体化系统化工作模式)、进行质量功能部署、利用辅助电脑设计和创造集成的产品研究与开发环境。 一套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业绩评价系统包括四个方面: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与开发部门业绩评价、项目组业绩评价和研究人员业绩评价。 以R&D的产品评价R&D的业绩(新产品的利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额比重即利润、销售、市场份额增加等) 以综合指标评价R&D的业绩(如: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程度、投入-产出模型)。,58,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测评法 平衡记分法用顾客、内部业务、学习和创新三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补充传统的评价指标 平衡记分测评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和深层实质、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的目标,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便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平衡”之意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59,历史指标向持续发展指标的发展,近年,理论界对于该问题的讨论深入到定量的分析,开始有了数学模型。而对成长本身,除了概念上的进一步细化外,对于其应用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最具有代表性的和比较完善的是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CHiggins)和詹姆斯范霍恩(James C. Van Horne)的理论。,60,常用反映成长性的财务指标,销售(营业)增长率 利润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股利增长率,61,中国管理咨询网北京安信企业发展研究中心,62,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成长性指标分析,主营收入增长率 税后利润增长率 净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63,大连北部资产公司(BBA),增长率指标体系 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流动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盈利指标体系 综合毛利率、综合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 投资报酬指标体系 每股收益、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64,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净资产增长率 收入现金率 净资产收益率,65,新浪股票,主营收入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股东权益增长率(%) 主营利润增长率(%),66,希金斯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他对其计算方法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都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考虑到了通货膨胀率对可持续增长率数值的影响。 范霍恩是近年来另一位将可持续增长落实到计算上的会计学者。他认为,可持续增长率表示根据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比率目标值确定的公司销售的最大年增长率。并且他对模型作了静态和动态的细分,讨论了在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政策发生变化时可持续增长的计算。,67,罗伯特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可持续增长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最先提出的,并被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推广应用。 它基于以下假设:(1)公司想以市场条件允许的速度来发展。(2)管理者不可能或不愿意筹集新的权益资本,即企业发行在外的股票股数不变。(3)公司要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68,SGR模型(sustainable growth rate) 可持续增长率 =股东权益的变动值期初股东权益 =公司收益留存率盈利期初股东权益 =公司收益留存率期初股东权益收益率 =公司收益留存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 =(1股利/净收益)净收益/销售收入销售收入/资产资产/权益 该模型特点 模型直接切入可持续增长的本质,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即是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率。 明确指明了“不增加新股”,即不采用股权融资的前提下,企业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计算也比较简洁和易懂。,股权数不变 时股东权益 增长率,69,对企业持续增长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基于以下几个重要比率 总资产周转率,这一比率揭示了企业总资产实现销售收入的综合能力。企业要联系销售收入分析总资产的使用是否合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安排是否恰当。此外,还必须对总资产的内部结构以及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具体因素进行剖析 销售净利率,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关系。提高销售净利率是提高企业盈利的关键,而销售净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成本水平的高低。提高这个比率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销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70,留存利润率,这一比率涉及利润分配政策。如何妥善解决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企业应遵循依法分配、兼顾各方面利益以及分配与积累并重的原则。 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又称产权比率,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企业投资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这个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尤其是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益是一缺陷。所以在保障债务偿还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产权比率。 深圳新财富杂志应用可持续增长率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71,基本成长率 g(1-b)ROA+(D/E)(ROA-i),“1-b”为利润留存比例,b为股利支付率,即企业所分配的现金股利占其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 D/E为有息负债率,即企业的有息负债与其股东权益的比例。 D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E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份总数-(年内每次筹资增资事项所增加的净资产该次增资事项发生日期在一年中所处的天数/360)+(年内每次筹资减资事项所减少的净资产该次减资事项发生日期在一年中所处的天数/360),72,ROA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是用来反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盈利能力 ROA=(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所得税+利息支出)/年末总资产-(年内每次筹资增资事项所增加的净资产该次增资事项发生日期在一年中所处的天数/360)+(年内每次筹资减资事项所减少的净资产该次减资事项发生日期在一年中所处的天数/360) 对总资产进行调整,是因为各个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增减净资产筹资行为的时间各不相同,而有的企业甚至于一年内从未发生过筹资行为,所以,为了更好地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保证计算结果的可比性,总资产的金额需要进行筹资行为调整:扣减增资净资产未对利润产生贡献的金额,增加减资净资产曾对利润产生贡献的金额,73,詹姆斯范霍恩可持续增长模型,希金斯的模型中明确指明了“不增加新股”,即不采用股权融资的前提下,企业增长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范霍恩的模型实际上是松动了这一前提。 根据增加新股前和增加新股后两种不同情况推导出了“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74,稳态模型 基本假设 未来与过去在资产负债表和经营效果比率方面是精确相似。 公司没有外部资本筹资。 资本增长只通过留存收益。 折旧费用足以维持营运资产的价值。 所有新增的利息费用已包含在目标净利润中。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收入的变化基期销售额,75,动态模型 基本假设 权益水平增长与销售增长在整个时期不平衡。 按照公司愿付的绝对数量的红利来制定股利分配政策。 允许在一定年限内卖出普通股。 可持续增长率 其中 E0为期初股东权益,NE为新筹集的权益资本,D为年支付股利的绝对值,L/E为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S/A为总资产周转率,NPS为销售净利率,S0为基期销售额。,76,范霍恩模型的特点,模型松动了“不增加新股”这一前提。根据增加新股前后两种不同情况,推导出了“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强调了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目标值,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是事先根据企业目标财务比率计算的,是一个计划问题。 计算比较复杂,不易理解。 希金斯和范霍恩的模型,其理论出发点以及理论逻辑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均是从会计恒等式出发,认为是股东权益的增长限制了企业的增长。在具体的计算上,两者的计算形式是不同的,但可以相互转换。,77,每股收益成长率,每股收益可持续增长率: b=收益留存率;r=增量资产投资税后回报率 D/E=产权比率(负债/权益);i=税后利息率,增量借贷资本的增量利润,留存收益增量利润,78,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发展,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在四大假设(会计主体、会计期间、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的基础上,按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运用会计专业方法,确定的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际经济交易的结果。其特征是“三位一体”,即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这也是基于“收入费用观”的“管理业绩(财务业绩)”观。这一观点是配比理论的基础,它引起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不是资产、负债的借贷方余额,但与经济收益相比,它更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79,会计理论界对如何计量收益,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资本保全观、收益配比观和非勾稽观。 前两种观点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应该保持严谨的勾稽关系,因为这两个报表反映的都是同一计量过程的不同侧面。“非勾稽观”则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一定相互勾稽,因为这两张报表的性质和用途截然不同,前者属于静态报表,反映的仅仅是企业在某个时日的财务状况,而后者则是动态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特定期间的经营绩效。,80,“资本保全观”认为收入和费用源自净资产的变动。收入实际上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无非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当然,同资产本身变动有关的交易应予剔除。在“资产保全观”下,当期的净收益应是期末的净资产减去期初的净资产,并剔除资本的投入和回收以及前期调整项目后的差额。这种收益模式不同于收益确定中的配比原则。其优点是,可避免收益计量中人为地掺杂像“应计”和“预提”项目的估计和分摊等太多的主观判断因素,不容许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和预提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不足之处是难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81,“收益配比观”则主张将收入同与之相联系(有因果关系)的费用相配比来确定收益,且主张首先应定义收入和费用,凡符合收入和费用定义而同时确认的项目,即使不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如递延和预提项目),也应列入资产负债表。在“收益配比观”下,某一期间的净收益,乃是当期所确认的收入与为了赚取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其强调的是收益的直接计量,而不是通过衡量净资产的变动进行间接的计量,这也是目前各国普遍流行的做法。“收益配比观”实际上把资产和负债视为未来各期的收入和费用。,82,从历史上看,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第一次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 194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Sir John.Hicks)在其所著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对收益的概念作了如下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收益的目的在于向人们表明在自身不受损害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消费的数量。根据这一思想,似乎应将一个人的(每周)收益定义为在一周内能够消费的最大价值,而他在期末仍与期初一样富足。”,83,希克斯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把收益概念发展成为一般性的经济收益概念 普遍得到认同的定义:“在期末、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程度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在该时期消费的最大金额”。他的定义,虽然主要是针对个人收益而言的,但对企业也同样适用。 由于希克斯的收益概念没有明确说明什么叫做“同等富裕程度”,因而这一收益概念构成了许多收益概念争论的基础,并对会计收益理论特别是资本保全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84,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都反映了净资产的增量,存在必然联系。 根据资本保全理论,从资本存量(资产负债表)角度计算,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因素以后,期末净资产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才算赚得利润,即本期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根据成本补偿理论,从资产流量(损益表)角度计算,本期的利润只有当期所的收入大于所需成本补偿的部分才能被确认,即本期收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及损失。在会计上,任何一项经营收入和其他收益的获得,必定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任何一次经营费用和损失的发生,必定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因此,上述两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存在勾稽关系,计量结果必然是一致的。可见,会计收益的确定依照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其内涵都包括了净资产的增量。,85,两种收益在计量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1)经济收益侧重反映企业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更体现了“资本保全”观念下的企业资产增值,它是支付股息或所有者机会成本后的差额。而会计收益则是产出价值超过投入价值的差额,更体现投入与耗费的补偿。 (2)会计收益按照会计标准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考虑全部收益,而不以收益是否已经实现为标准。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会计收益小于经济收益,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86,(3)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它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 (4)会计收益是不考虑机会成本的收益。而经济收益是考虑机会成本的收益。,87,五、我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 2002年2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联合发布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企业效绩评价,主要是政府为主体的评价行为,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的对象是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除政府外的其他评价主体,在对其投资对象进行评价时,也可参照本办法进行。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行业划分以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为基本依据,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新推出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个别行业的中类、小类进行了调整。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共工分151个行业,88,评价的过程可分为5个步骤: 1、基本指标的评价 2、修正系数的计算 3、定性指标的计分方法 4、综合评价的计分方法 5、评价结果的分级,企业效绩评价方法,89,1、基本指标的评价,基本指标的构成及权重 财务效益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25)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报酬率(13) (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资产营运状况: 总资产周转率(次) (9)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9)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偿债能力状况: 资产负债率(12)(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8)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营业)增长率(12)(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资本积累率(12)(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90,基本指标的计算 (1)单项指标的计算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 = 本档基础分 + 本档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 = 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本档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 = 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91,(2)基本指标总分的计算 分类指标得分 =该类内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基本指标总分 =各类基本指标得分 单项基本不得高于该项最高得分 对有关指标的分母为零或为负数时,处理规定: 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指标,当分母为0或小于0时,该指标得0分。 对于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当分母为0时,则按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如果利润总额大于0,则指标得满分; 如果利润总额小于或等于0,则指标得0分。,92,2、修正系数的计算,修正指标计分方法是在基本指标计分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修正指标对企业效绩基本指标计分结果作进一步调整。 修正指标的计分方法仍运用功效系数法原理,以各部分基本指标的评价得分为基础,计算各部分的综合修正系数,再据此计算出修正指标分数。,93,修 正 指 标,资本保值增值率(12) 主营业务利润率(8)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8) 成本费用利润率(10) 存货周转率(5) 应收帐款周转率(5) 不良资产比率(6)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10) 速动比率(10)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9)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8) 技术投入比率(7),94,修正指标计算的特别说明,资本保值增值率-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的客观增减因素,是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财统字20002号)等规定的客观因素,具体包括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额和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额两大类。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