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心理学美容与心身疾病.ppt_第1页
美容心理学美容与心身疾病.ppt_第2页
美容心理学美容与心身疾病.ppt_第3页
美容心理学美容与心身疾病.ppt_第4页
美容心理学美容与心身疾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 美容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 心理生理疾患: 是一类发病、发展、转归和预防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包括功能变化和器质变化)。,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化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现多使用广义定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重要诱因,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的作用而产生的疾病。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国外发达国家调查发病率约为60;国内的门诊和住院 患者中,大约为13。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病人中,有 略高于13的病人是躯体疾病,不足13的病人是神经官能 症与心理疾患,其余13的病人是心身疾病。 近年来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开展对 心身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 (l)发病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或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诱因,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 (2)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3)器质性病理改变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器官。 (4)区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第一节 美容与神经症,神经症:一组以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的心理冲突。 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神经症是常见病,患病率相当高。 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国家的患病率1020,我国为1322。神经症也是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二、神经症的发病原因,生物因素: 遗传、脑损害、生理素质特征等。 心理因素: 心理冲突、环境刺激、错误学习、 错误认知、自我实现受阻等。 社会因素:社会压力、社会文化、 社会支持系统等。,三 神经症的诊断标准,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定义: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1.病前多具有一定的素质基础或人格特征。 2.发病常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3.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4.无精神病性症状 5.社会适应相对良好 6.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神经症概述,常见美容性神经症类型及临床表现,(一)恐惧症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诊断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 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 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需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 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1.场所恐惧症 诊断标准 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 诊断标准 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 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 4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3.特定的恐惧症 诊断标准 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 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如刀;匕首;玻璃碎片等; 3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二、焦虑症 定义:是指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逻辑根据的过分的担忧和恐惧不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1.惊恐障碍 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并应与某些躯体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 病程标准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2.广泛性焦虑 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以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 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三)强迫症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症状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强迫观念、意向) 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强迫行为) 上述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力抵抗,但不能奏效。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1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恐惧症等; 2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性强迫症,(四)疑病症 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性。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 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一般认为男多于女,文化落后的地区较多见。 (1)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序与实际健康情况很不相称。 (2)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五)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症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绪烦恼和心理症状的神经症性障碍。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大脑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病情迁延,时重时轻,病情波动。 社会心理因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病因。如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考试压力大,学习目标超过实际 能力,人际关系紧张,竞争激烈,亲属死亡和生活受挫等。 社会心理因素会否致病,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强度和作用的时间,还与个人性格有关。,患者诉述的症状范围很广,常不厌其详地对医生倾诉。归纳起来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衰弱症状:稍一活动,甚至早上起床后尚未开始活动就感到脑力和体力都十分不足,感到疲乏 ;工作或阅读时注意力不易持续集中;记忆力差;但对有兴趣的活动精力较好。 兴奋症状:有些病人表现容易 兴奋 、容 易激动 ;不能忍受通常的声、光刺激,往往因为一般的喧闹而烦恼或发脾气。但这类症状一般都不严重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程度。 睡眠障碍 :白昼困倦欲睡,夜间则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经常服安眠药。 其他躯体症状:最常见为 头昏 、 头痛 、肌肉酸痛,夜间 失眠 后这些症状更重。 继发性焦虑: 神经衰弱 是比较迁延的疾病,患者常因上述症状长期不愈而焦虑,甚至产生继发的疑病或 抑郁症 状。诱发因素明显而又能及时获得治疗者,病程较短;个性或遗传因素较明显者病程长。但病程无论多长,病情一般都维持在某一水平而不发生进行性恶化。疲劳、易兴奋、易激惹、精神倦怠、其他症状。,五 神经症的心理治疗,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森田疗法,第二节 美容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概念: 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女性青少年为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竭,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育。 保持体型瘦削而长期过分节食或拒食,以致造成体重锐减、营养缺乏、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多见于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 病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无原发性器质改变。 目前多认为,神经性厌食的发病,是生物学易感素质与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起素因作用,心理学因素起诱因作用,而社会影响起病理塑型作用。,支持心理学诱因假说的证据是:不少病人在发病之前遭遇过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受过精神刺激。 行为学派认为,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习得性障碍,是对进食的恐怖回避反应。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心因性障碍,与口欲期心理发育失调有关。 支持社会性病理塑型作用的证据是:本病患者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年青时有力求体型瘦削并节食减肥的经历;本病姊妹同病率也较高。由于双生子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无关,因此上述发现主要反映了家庭环境的示范性影响。 此外,本病多见于经济富裕的家庭和芭蕾舞演员之类的职业,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以瘦削苗条为美的审美观和节食减肥的习惯,对神经性厌食的发生,有着肯定的病理塑形性影响。,神经性厌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 1.故意控制食量,同时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泄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体重显著下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25%以上。 3.担心发胖,甚至明显消瘦还认为自己太胖,医生的解释忠告无效。 4.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减退,青春前期的病人性器官幼稚型。 5.体重减轻并非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所导致,节食也不是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目前国外学者仍沿用1972年提出的诊断六条标准,认为其发病年龄约在1030岁。根据我国神经性厌食病例的特点,少年神经性厌食诊断应为: 年龄10岁以上。 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 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 伴有严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消瘦。 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 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唯恐长胖而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瘦者。,临床表现 明显的厌食是本病的首见症状,每日进食量较发病前减少2/3以上,患者消瘦,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20%,除厌食外并可见恶心、呕吐及顽固性便秘。 由于长期的进食过少,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及低代谢症状,例如:身凉、畏冷、心动徐缓,低血压,皮肤粗糙等。已有月经的女孩,可出现继发性闭经。 多数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内活动、能上学念书等。但容易疲乏无力,少数病例精神抑郁,反应淡漠,虽然已极度消瘦,但仍不思饮食,讳疾忌医。,预防 慢性的精神刺激主要因素,以身材苗条为美,而有意节食者,仅占少数(13%)。因此解除慢性刺激和负担过重是预防或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 情绪预防:本病女性发病较多,表明这一时期性格的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间的矛盾,家中亲友重病或死亡者,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发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乐观、心胸开阔是至关重要的。 劳逸结合: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体质锻炼、体力劳动相结合、适当安排娱乐活动与休息,可以防止因过分劳累引起下丘脑功能的紊乱。 进行正确人体美的教育,少数病例对进食与肥胖体重具有顽固的偏见与病态心理,以致出现强烈的恐惧变胖而节制饮食,保持所谓体形的“美”,因此对正确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预后 目前国内多采用精神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教育)、饮食、中药、镇静剂、理疗、磁疗等治疗方法,尽管治疗是缓慢而较困难的,但既往认为本病的预后是良好的,长期追踪发现大多数患者厌食症状可以逐渐消失,体重恢复,致使的或有精神病变表现者是少见的。,第三节 美容与肥胖症,肥胖症(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症群。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的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大于24者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明确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分类,单纯性肥胖 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体质性肥胖 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过食性肥胖 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这类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质酵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中。,1、成年人标准体重:(身高cm100cm)90%=标准体重(kg)。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 0%时,称为超重;超出标准体重的20%,称为轻度肥胖;超出标准体重的30%时候,称为中度肥胖;当超过50%时候称为重度肥胖。 2、儿童标准体重:(年龄2)+8=标准体重(kg)。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时,称为超重;超出标准体重的20%,称为轻度肥胖;超出标准体重的30%时候,称为中度肥胖;当超过50%时候称为重度肥胖。,病因,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 (一)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2.神经精神因素 3.高胰岛素血症,(二)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 当日进食热卡超过消耗所需的能量时,除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储藏外,几乎完全转化为脂肪,储藏于全身脂库中,其中主要为甘油三酯,由于糖原储量有限,故脂肪为人体热能的主要贮藏形式。如经常性摄入过多的中性脂肪及糖类,则使脂肪合成加快,成为肥胖症的外因,往往在活动过少的情况下,如停止体育锻炼、减轻体力劳动或疾病恢复期卧床休息、产后休养等出现肥胖。,临床表现 危害 肥胖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女性月经不调等。 还能增加人们患恶性肿瘤的机率。,肥胖症的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进食行为的矫正 自我监测 行为巩固,谢 谢!,第8章 美容过程的心理问题,第一节 求美者的心理特征,一、美容受术者 的心理特征,求同心理,求异心理,完美心理,单纯美容型(一般要求合理) 期望过高型(尽量暂时不手术,先调整期待值) 自卑心理型(手术微调、暗示疗法) 顺应环境型(锦上添花) 适应需要型(调整期待值) 迷信心理型(满意度较高),二、美容受术者的心态,恋爱婚姻型(调整期待值和认知) 畸形患者型(坦诚沟通) 精神异常型(心理治疗) 思维异常型(避免手术),美容受术者的心态,(一)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者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不良;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三、美容受术者的特殊人格类型与行为,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特点是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无能、愚蠢,自愿从属别人,听凭别人左右。如儿童期时生活需要靠父母安排;成人时职业需要靠配偶决定,为了获得别人帮助,不恰逢迎讨好,忍受虐待。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效能差。多见于女性。,(三)表演型人格障碍 其特点是人格发育幼稚,表情和行为夸张。多见于女性。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 情感体验丰富但肤浅,表情、行为做作夸张。 自我中心,渴求他人的关注和赞赏。 有幻想倾向,在应激状态下易诱发癔症。,(四)边缘型人格障碍 其主要特点是自我意识不成熟,常有原始的思维与欲望出现,无法恰当处理,具有高度冲动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身份识别障碍;可有自伤行为,持久空虚和厌倦感,容易引起一过性精神病发作,(五)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过分猜疑及谨慎。 对细节、规则、等过分关注。 完美主义,以至影响了工作的完成。 生活行为刻板。 苛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意愿。 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 在应激状态下易诱发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人格障碍 又叫回避型人格或逃避型人格或焦虑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四、美容受术者的心理定势、期待与满意,(一)心理定势的概念 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定势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 -创造性思维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都使人形成定势。,问题: 利用如给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1.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2.认同效应 心理认同影响着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评价,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3.方法效应 受术者对手术者持肯定态度时:正面分析 受术者对手术认识不清或对手术者持怀疑态度时: 正反两方面分析,4.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