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瑜伽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瑜伽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瑜伽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瑜伽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瑜 伽 菩 萨 戒,戒幢佛学研究所 2009年5月,一、菩萨戒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佛教大乘戒律书的总称。又称大乘毗尼、菩萨毗 尼或菩萨律藏、菩萨调伏藏等。 为修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受持之 戒律。,第一章、导 论,从敦博本到宗宝本,我本源自性清净一直沿袭未变。实际上其中的我是戒之误。此原句出自梵网经卷下,原文是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中略)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坛经作者略取其中的戒,本源自性清净。后人讹作我本源自性清净。戒的本源即为佛性,为一切佛菩萨本源。坛经中讲的授无相戒,其实就是梵网经中讲的佛性戒。要众生悟见,皈依自身佛性和自三身佛,但不讲授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故称之为无相戒。指禅宗所传的戒律。又称为达磨一心戒、达磨一乘戒、禅门大戒、佛祖正传菩萨戒。 即禅宗所谓之西天二十八祖次第传承的大乘 菩萨戒。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 心上而观之戒法观。什么叫佛性?,佛性戒,太虚大师全书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佛法自释尊示寂后,在印度即分大小乘,小乘有二十余派,无综合性。大乘三派:一曰法性般若宗,二曰法相唯识宗,三曰法界真净宗。此三派,玄奘在印度曾着会宗论,作综合之研究。故中国古德研究佛法,多为综合汇通之作。基师此章,即唯识宗之综合各宗、汇通他派之大着,如云:摄一切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 图表 密 宗 净土宗 无为主法界真净宗 华 严 法 华 摄一切法归 有为主法相唯识宗 禅 宗 简择主法性般若宗三论宗 此能摄虽有三主差别,其实皆总明佛法,且所摄皆一切法也。近来宏扬唯识者,犹有偏蔽,多不能遍摄互融一切佛法,故特讲此章,以救宏此宗者之流弊焉。(太虚大师全书 9p945946),优婆夷但三归 在家菩萨 五戒 在家声闻 优婆塞 八戒 沙弥尼 别解脱律仪 摄律仪戒 沙弥 十戒 声 菩(菩萨十重戒)出家菩萨式叉摩那六法戒出家声闻 闻 萨 比丘尼 律 三 比丘具足戒 仪 聚 (定共戒)静虑律仪 戒摄善法戒 (道共戒)无漏律仪 摄有情戒,二、声闻戒,三、声闻戒与菩萨戒 、基础与目标 出离心为基础 阿罗汉 菩提心为基础 佛果 2内容 声闻乘律仪有三种(1)别解脱律仪,(2)静虑律仪,(3)无漏律仪(成实论不说无漏律仪,而以禅律仪即色界四禅,定律仪即无色界四定,说为三种)。 菩萨摄律仪戒有三种(1)禅律仪,谓定共戒;(2)无漏律仪,谓道共戒;(3)别解脱戒,谓五、八、十、具。此则专就定、道可以称为戒者而言,若小乘所修之止观忍进等行,则亦应为摄善法戒所收。观佛为悭吝财物不肯布施的长者说汝能受持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戒,即是行大布施。五戒尚且如此,具足等戒,亦莫不皆然。当知随举一戒,摄律、摄善、摄生三义无不具足。故知摄律仪,即是摄善、摄生;摄善法,亦是摄律、摄生;摄生亦是摄律、摄善。故小乘戒法,虽望受者自身为消极的防止惑业,然就以己度他情,而各得遂其生以言,也就是利他。不过亦仅于消极的利他而已,较诸菩萨以横溢的热情(大悲心所激发),表现为勇猛牺牲的度生大行,自然就瞠乎其后了!所以说小乘之戒,仅收摄而自守;大乘之戒,兼开通而利生。 阿罗汉和佛有不同吗?,【三德】 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三者。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别解脱律仪】 梵语 pratimoks!a-sam!vara,巴利语 pat!imokkha-sam!vara。指七众于身口七支之诸恶一一分别弃舍所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木叉律仪、依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别解脱法、别解脱调伏、护从解脱、戒律仪、律仪戒、木叉戒。为三种律仪之一。与“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相对。系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大二四五二五上):“言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 此律仪有八,即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正学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近事律仪、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等;亦即七众持受之戒,包括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优婆塞优婆夷五戒、邬波婆沙八斋戒。上述八种律仪,除近住男、女之八斋戒限一日一夜受持外,余七种皆当尽形寿终身奉持。(中阿含卷三十三释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九、卷一二、卷一二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十四、成实论卷八“七善律仪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参见:戒)2896、“波罗提木叉”3444)p2806,【静虑律仪】 梵语 dhyana-sam!vara。指色缠戒,即色界之戒。律仪,指无表色之戒体。三种律仪之一。又作静虑生律仪、禅律仪、定律仪、定共戒、定戒、禅戒。即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定时,内心自然生出能防非止恶之戒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九、俱舍论卷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参见:三种律仪)654、“无表色”5097)p6360 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 瑜伽五十三卷四页,【无漏律仪(梵anasrava-sam!vara)】 指入无漏定所发生的戒体。又称道共戒、道生律仪、无漏戒。即指学、无学圣者由得无漏定心而发的戒。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云(大正31730b)无漏律仪所摄业者,谓已见谛者,由无漏作意力所得无漏远离戒性。 俱舍论卷十四说明得此律仪之相为(大正2974b) 无漏律仪由得无漏根本、近分、静虑地心,尔时便得,亦心俱故,彼声为显前静虑心,复说圣言简取无漏,六静虑地有无漏心,谓未至、中间及四根本定,非三近分。 此谓无漏律仪乃随心转之戒,在获得未至、中间及四根本等六地的无漏定心时即发得,恒与无漏心俱生俱灭,不转异心或无心等位。其余之无漏律仪虽唯厌坏对治,但其中与未至定中九无间道俱生之无漏律仪与静虑律仪,皆能断欲界的恶戒及其能起的烦恼,成为断对治,故特名之为断律仪。如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3b)未至定中九无间道,俱生静虑无漏律仪,以能永断欲缠恶戒及能起惑,名断律仪。,此戒如别解脱律仪,无有表业,唯有无表业。说一切有部以无表业为实色,故生于无色界的圣者虽成就此戒,然不必现起。唯识家则认为一切无表业并非实色。其中,凡能与色、无色界所有无漏道俱转,以断犯戒之非的功能为无漏律仪,并将其假立在现行之思上,故色无色界也皆应有此无漏戒。 关于舍戒之缘,俱舍论卷十五说有三缘,即(1)由得果,谓得果时舍前向道及果道故;(2)由练根,谓练根位由得利道舍钝道故;(3)由退失,谓得退时退失果道胜果道故。但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表无表色章认为有止息舍、暂无舍、得果舍、练根舍、入无余涅槃一切永舍等五缘。 此外,成实论卷八十七善律仪品说善律仪有戒律仪、禅律仪、定律仪三种。无漏律仪属于后二。,菩萨律仪与密咒 若谓已受菩萨律仪修菩萨学,是入波罗蜜多乘者。若入密咒则不须尔,故非一切菩萨共道。 此乃最大邪执,三补止经、金刚空行经、金刚顶经等皆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于三聚戒,别别坚固持。”此说者受金刚乘律仪,须先发心受学三戒,续乃受持五部律仪。堪为依据曼陀罗轨,亦多宣说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其共同者,即菩萨律仪故。又发心已受菩萨学,如其所学,除学三学或六度外,波罗蜜多大乘中亦无余道故。四部密咒随入何门,皆须此故。故发大心与六度道,是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二所共道。请密咒师于一切种不应弃舍,如曼殊室利根本经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弃舍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不舍自咒。”金刚须经云:“六波罗蜜行,如次应当学,具足有情利,而行菩萨行。”金刚幕第十二品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故二大乘虽有少分开遮不等,多分共同。故当了知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随入何门,决定须受如是律仪。,3特点与关系 (1)通戒与别戒释尊适应时宜而制的戒是别戒,如在家者受五戒,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不但有浅深层次,而且是男女别受的。七众弟子,就是约所受戒的不同而分。菩萨戒是通戒,信佛的七众弟子都可以受。如先受五戒,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优婆塞,或菩萨优婆夷;沙弥受菩萨戒,名菩萨沙弥;比丘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比丘。菩萨戒,是不问在家出家,男女老小,为一切发菩提心者所通受。,(2)自守与利生 小乘之戒,仅收摄而自守;大乘之戒,兼开通而利生。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云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 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241077c)云何名为菩萨毗尼?云何名为声闻毗尼?文殊师利言天子!怖畏三界毗尼是声闻毗尼。受无量生死,欲化一切诸众生等生于三界毗尼,是菩萨毗尼。,(3)小乘戒约境论犯,防在身口,事形于外,染净条然,看似难而持实易; 菩萨戒依心论犯,行者须防护于起心动念之间,而心法迅捷,表里实难期一致,看似易持而实难!,(4)新得与熏发声闻戒可说是外铄的,大乘戒可说是本有而熏发的。如受七众戒,经受戒仪式而得戒,犯了根本重戒,戒就失了。同时,声闻戒是尽形寿的,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戒也随之失去。所以声闻学者,或以戒体为无表色,或以为不相应行。接近大乘的经部师,以为是心相续中的思功能,也还是新熏的。菩萨戒是自心本具的,所以璎珞本业经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也说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身,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这可见,众生本具如来藏心中,本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慈悲益物的功能,有定慧等无边净功德法的功能。受戒,不过熏发,使内心本有戒德的长养、发达而已。所以,心为戒体,一受以后,即不会再失。死了,戒还是存在。犯了重戒,或者也说失了,但不妨再受。菩萨初发心以 来,自心的戒德,日渐熏长。现在再受 戒,也不过以外缘熏发,使他熏长成熟 而已。,(5)受戒仪式、佛为戒师声闻七众戒,都要从师受,特别是受具足戒,要有三师七证等,是极重仪式的。菩萨戒即不重仪式。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这是顶难得的。中品从佛弟子受。下品,如佛不出世,或佛过去了,千里内无佛弟子可师,即在佛像前受。甚而没有佛像,依普贤观经说,可观想释迦佛为和尚,文殊为阿阇黎,弥勒为教授,即可受戒的。无佛无佛弟子时,虽可在佛像前或观想佛受戒,但如有佛弟子时,仍应从佛弟子受戒为宜。 在家有师范义真正戒师为佛菩萨,于中须有传达其意者,即人师也。在家菩萨亦可为之。如羯磨中求师,所谓同法菩萨具德具智者,并不简别在家出家,可知在家者同有师范义也。自天台智者大师提倡梵网经后,通途不许在家菩萨有师范义,未免武断,不足为据。,(6)关于戒条比丘戒,通常说有二五戒,其实,如僧祇律本仅二一八;而旧传有部律,凡二六戒;仍可说大体相近。菩萨戒,如梵网经为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论为四重五十一轻戒,出入很大;但重戒也还是大致相近的。,(7)忏罪羯磨,属于出罪还净之事,仪式大同受戒,但以对他为主,分有对无对二种(即有师无师也)凡菩萨得戒之后,安住三聚戒法,意乐清净,专勤无犯,皆为持戒。若其有犯,知之即改过还净,仍不失戒,所谓过不惮改也。因是而知菩萨戒一切违犯,皆属恶作所摄,皆可以除遣,由忏悔即出罪故。是亦大有异于声闻之处也(声闻有不可悔出之戒)。至于忏罪之仪若犯戒者,应先于有智有力善语表义能觉能受之大小乘人前,发露过失;次示悔意而求还净;后乃誓不再犯(此义初为自诉,次二问答)。,若以上品缠犯失律仪者,即应重受。重受次数,并无限制。若中品缠犯,应对大众(至少五人)发露除罪,行白四羯磨而为忏净,如比丘除恶作法行之。若下品缠犯,当一人前,即可发露悔除;若无人可对悔,即如受戒,由惭愧心故,起净意乐而自誓言我当决定防护,不令再犯也。云防护者,未失之前护戒不失,即令律仪能见诸形式也。或疑受戒在心,何须形式?应知律仪于思(思业,即思心所)之种子势力增上之分位安立,以此能去他恶,存己善,而有防护之用。必具羯磨形式者,即所以涵养其势力增上者也。末后一段,补充受戒二义(1)受已而失者可更受。此为小乘所不许,乃大乘特殊之义也。(2)已受者可再受。或有菩萨转身他方,由不舍菩提愿故,或不现上品缠故,即为不舍净戒。依此而有种姓相,现虽未受菩萨律仪,而有胜心,且不现行上品缠。 以是相故,知于他方或已受戒;但由 忘念或不觉悟。为悟彼故,不妨重 受,但不与新受或新得等观也。,四、关系 1、声闻戒的独立性 2、摄律仪戒已含摄七众各别所受的别解脱戒,这不但是摄善法戒的根本,也是饶益有情戒的基础。 若小乘所修之止观忍进等行,则亦应为摄善法戒所收。 次第相生:没有善护摄律仪戒,就不可能生起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一般世俗人也有好善乐施和广办饶益有情事业的,三聚净戒有主有从,有本有末,次第相生,前后相成,如是始可称为奉行中道大乘之菩萨行人。 随举一戒,三义具足。当知随举一戒,摄律、摄善、摄生三义无不具足。故知摄律仪,即是摄善、摄生;摄善法,亦是摄律、摄生;摄生亦是摄律、摄善。 余大乘戒难受难持,五、菩萨戒本与梵网菩萨戒 罗什所译之梵网经,全名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据僧肇之梵网经序载,梵网经梵本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菩萨戒本即其第十品,罗什译为两卷,后人则将卷下十重、四十八轻戒之戒文别录为一卷,以便诵持。 1最大之区别为:(一)梵网戒本为释尊所说;瑜伽戒本为慈氏弥勒所说。 (二)梵网戒本具明十重四十八轻,为道俗兼摄之顿立戒;瑜伽戒本则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 虽亦通摄道俗,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 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故为 一种渐立戒。,(三)梵网戒本较为严格繁琐,受者应绝对依教奉行,善守律仪,遮止一切轻重垢染;瑜伽戒本则较方便善巧,通权达变,是染非犯,有开有遮。 因为梵网经的若干戒条,很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佛教界的生活习惯,比较瑜伽戒本许开性罪的突出之点,更易为人所接受。 在四种译本中,除唐译外,其余都没有开性罪的一条。这一条是菩萨戒本中最能引起疑难和争论的。唐译本对于护持遮戒与行菩萨行所有的违难,在第八条已作了总的解决;至于护持性戒与行菩萨行所有的违难,则在此条解决。唐译于七支性罪的开缘各有详细说明。如开杀生、开不与取、开欲邪行、开妄语,都是在救脱利益多数有情的条件下,以及专对在家菩萨而开的。故唐译所说开性罪,有的并不犯别解脱的根本戒,如开不与取和妄语条。有的限于在家菩萨,如开欲邪行条。有的轻重相权,虽犯根本戒却不得不开的,如开杀生条。但能开杀生等的菩萨,依藏文译本各家注解,有说必须是已登地的菩萨,有说必须是多劫修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萨。最胜子等注释中说是无染获得自在清净意乐菩萨所行,非少善根智慧驽钝贪着自利于素怛缆藏如言取意者之所行境。在古代因为开性罪部份有时与国家的法律可能发生冲突,故凉、宋译人都避忌而不译。但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彻底解决菩萨戒与声闻戒之间,摄 律仪戒与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间可能发生 的抵触。唐译为此补译完全,它在四种译本文 义最完备明晰,现在一般都采用此本。,2末辨伪似中土从来根据梵网经传授菩萨戒,此经本身即是伪书,复何从谈戒,云何见其伪耶?曰菩萨戒乃佛随机散说者,自龙树宏扬大乘以后,二三百年间,并无纂集;至慈氏始编辑成书。此乃明明之事实,何得谓佛说华严时,即有梵网经条举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本。若信得弥勒语,即不能并受此伪说。 又依梵网传授与内容观之翻译者托名罗什;不知罗什至中土时(东晋),印土弥勒之学犹闇然未彰,何从有菩萨戒本。至谓罗什译出梵网,从之受戒者三千余人;不知什本比丘,入秦为吕光等强迫破戒,其后即深怀惭耻,不以法师自居,十诵之译,亦与另一沙门出之,其郑重之意如此,何得反无惭愧而传此菩萨大戒欤?,复勘梵网内容,全盘袭取菩萨善戒经,此经是刘宋求那跋摩译,即今讲菩萨戒本之异译。善戒经说菩萨重戒有八四与声闻共,即杀盗淫妄;四与声闻不共,即毁悭忿谤。此实传译时之误会,菩萨重戒只有四种决非八种也。梵网不谙善戒之所出,更增二种为十种于共戒中加不饮酒,此视比丘戒与优婆塞戒不异;于不共中加不说人过失,又与自赞毁他何殊。此等不伦不类,可见作伪者于菩萨戒深义,实昧然未解也。 至寻究其伪托之因,可于梵网流行时之社会情形想象得之魏晋而后,国家政令,时时妨碍僧制,如诏沙门拜王者,立僧统以籍僧等,皆其时最大之秕政。梵网于四十八轻中,初出王者应礼拜沙门,末说不能立统编僧籍,即针对时弊病发。于此可得其托伪之故矣。 梵网伪书,文乖义失;今有此 弥勒所集戒本 在,即应废舍彼 经。何有智者觉迷途未远而不改 从今是耶?以上辨伪。,六、瑜伽菩萨戒之殊胜 第一、体现大乘菩萨精神之特质。 此戒法与其余之菩萨戒法不同者,余兼三乘共同之律仪戒,此戒专明应如何修六度以修集诸善法,应如何行四摄饶益有情,故此戒最明白而扼要者,正大乘菩萨之特殊精神所存,不学此菩萨戒,无以见菩萨之殊胜。 第二、契真入俗之中道行。菩萨戒法在于契真入俗之中道行,因俗人在俗而不能契合出世真理,二乘出世自利而不能作涉俗行事,惟菩萨能上契真理,下顺凡情,修圆融二谛之中道行门。此戒法中,处处皆能表现理事双彰、真俗并到之大乘了义行。如对声闻家之 断烦恼法,既不舍离,复能随顺有 情成就胜出声闻乘 功德等,皆明此义。,第三、深契现今之应用。此菩萨戒乃深契现今七众佛徒实际上办事之应用者,如出家僧办佛学院及公益慈善等,皆时势上应办之事。换言之,凡与众人相关而有益社会之事,今后皆应去办,非复闭门修行可尽其责。然出家僧办事,须受学此菩萨戒法,方有办事行轨,否则,破坏佛法,违背教规而不自知。若以前出家僧所采之修行法,非自了之禅宗,即往生之净土,皆不圆满;此戒方为正修之菩萨行。至于礼拜、念诵,亦万行中之一,若依此戒发菩提心去行六度、四摄,则尚何行不备?惜中国向来修行者,大都不知注意乎此,惟以空心静坐为修行,对于现身社会去作一切利他事业,极端反对,谓非本分!其有能作事者,又多未得菩萨戒之真谛,故其一举一动皆贪、嗔、痴之烦恼为之主动,将中国佛教弄成死气沉沉,怪象重重,良可概也!夫菩萨之修行六度,以不离有情界之实际,作一切利生事业为正修行,故非学此戒去修菩萨行不可。此戒为现今在家出家之佛徒需要,以在现今国家社会之环境中,尤非昌明此大乘菩萨法不可,其各顾身家以各自了之思想,已用不着!故佛教徒众,对于社会人群互关互益之事,精勤去作,方能显出佛法精神,方能为建立国民道德之基本。故今在家佛弟子之设社立林,结群集会以宏化者,欲求得一寡过成德之 标准法,于此菩萨戒法,大不可不深注意焉!,七、利益 四种译本中的凉译,开头有归敬述意四颂;正文详列戒相,录菩萨地持经戒品中四重戒和四十二轻戒;末后说戒法功能、护持心要和护戒利益。这些里面,除戒相引地持文外,余文皆编辑者所加,而在诸译中特别具备布萨时诵本的体裁。 (1)范围广大凡志趣大乘者,所有学行,统名戒学;佛地经论于称赞菩萨功德为游大乘法一句(履行),以修学菩萨戒释之是也。,(2)果证深切 瑜伽菩萨戒本经序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珍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苦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瑜伽经云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当随行人,乃至成佛。 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 又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梵网经 均入莲华藏世界海 由是戒成正觉 璎珞本 超三劫生死苦,童子。是菩薩成就善淨戒聚。童子。云何成就善淨戒聚。童子。是菩薩不捨一切智心學六波羅蜜。No. 639 月燈三昧經 (卷6) T15, p0583c 童子。菩薩淨戒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滿足一切智。二者如佛所學而學。三者智者不毀。四者不退誓願。五者安住於行。六者棄捨生死。七者慕樂涅槃。八者得無纏心。九者得勝三昧。十者不乏信財。童子。是為十種淨戒利益。No. 639 月燈三昧經 (卷6) T15, p0584a,【十种利益持戒十种利益】出月灯三昧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滿足智願,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六、弃舍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盘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勝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瑜伽戒品云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除灭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瑜伽又云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汝今已受菩萨戒,即获如上所说无边胜利。故应善于护持,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勿令毁缺。,八、缘起 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的条文,并说明戒相的典籍,也是菩萨学习戒律的唯一依据。 瑜伽戒本的末尾所说(大正241115c)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呾缆(契经)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履迦综集而说。这说明菩萨戒本是总结了各种大乘经中佛所说的菩萨学处而成的。汉译题为弥勒菩萨说,藏译题为无着造,实际乃是弥勒。 摩呾理迦意云本母,乃三藏中论藏之称,论议中有为余论所本者即为本母;如瑜伽师地论之本地分,即弥勒所作之本母也(此说见显扬论)。 九、典籍,十、弘传 我国菩萨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菩萨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为嚆矢。南方传大乘戒,则以求那跋摩为始。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梁武帝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一说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由此可窥知受菩萨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 玄奘译出菩萨戒本后,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称号大乘某,如窥基称大乘基等。窥基并且每日对弥勒像前诵菩萨戒一遍,以为常课,可见当时瑜伽戒本之受到重视。慧沼劝发菩提心集列正法藏所传受菩萨戒法,更可见慈恩后世弟子仍继续依瑜伽戒本受大乘戒。,瑜伽戒本虽曾这样盛行一时,但梵网经则更为通行。因为梵网经的若干戒条,很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佛教界的生活习惯,比较瑜伽戒本许开性罪的突出之点,更易为人所接受。所以瑜伽戒本传布不久,即随着唯识宗的消沉,华严等宗的兴起,出家比丘在受具足戒同时受菩萨戒,都依用梵网戒本,而梵网经在出家众中遂占了莫大的优势,通行范围大大超过了瑜伽戒本。 弘扬菩萨戒之宗派,在我国主要为天台宗。我国禅宗及其它宗派都主张在受小乘戒后,应继受大乘菩萨戒。如禅苑清规卷一受戒条(卍续111877上)既受声闻戒,应受菩萨戒,此入法之渐也。 近世以来,我国佛教界所传的三坛大戒中,第三坛所授者即为菩萨戒。这是僧俗皆可受的戒律,所用戒本为梵网经菩萨戒本。关于戒本问题,有人反对用梵网经菩萨戒本,而谓宜采用瑜伽戒本。,十一、正确修学 1、熟读戒相 、皈依;出离心是基础,菩提心是根本。 如安住律仪戒中有:“不起少分诸恶寻思。” 往昔罗札格西问阿底峡尊者:“若无菩提心,能否得受菩萨戒?”尊者回答说:“无菩提心而受菩萨戒只在藏地有,别处没有!”,童子以是義故。汝應住於不放逸行。是諸菩薩所應修學。何以故。不放逸者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此三昧也。童子。云何菩薩住不放逸。童子。是菩薩成就善淨戒聚。童子。云何成就善淨戒聚。童子。是菩薩不捨一切智心學六波羅蜜。No. 639 月燈三昧經 (卷6) T15, p0583c,菩提心 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十地经云:“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排牵而去,若至大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菩提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与持戒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尸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宝源,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源。走向解脱菩萨戒品,大悲心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优婆塞戒经云:“因是悲故,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