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概述及报表分析_第1页
会计概述及报表分析_第2页
会计概述及报表分析_第3页
会计概述及报表分析_第4页
会计概述及报表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 会计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一、会计基本概念(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会计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形成。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定期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它主要是为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公众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反映,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它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需要,服务于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加强决策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1.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核算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会计不仅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记录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有的还面向未来,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以此作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控制依据。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査与控制。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时,没有会计监督来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完善,会计的内容和作用在不断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逐渐扩展。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三)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即会计的客体,就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組织,其再生产过程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垫付的资金、偿还有关债务、上缴税金等等。1.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1)供应过程。它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这个阶段,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要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2)生产过程。它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等,构成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当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3)销售过程。它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活动,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3.资金的退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新价值,因此,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资金,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利润,按规定应以税金的形式上缴一部分给国家,还要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偿还各项债务,另外,还要按照企业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样,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中,用于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凡是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指以货币表现的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形态变化和位置移动。通常将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又称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如购买固定资产、销售商品、上缴税收等。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就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根据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产、物资是企业用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财物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且大多数都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等,价值一般比较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企业对财物的收发、使用、增减变化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全面反映企业财物的收发、结存和使用情况,发挥会计在控制和降低成本、保证财物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单位销售商品、对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物方或者接受劳务方收取的价税款,单位采购材料物资按规定预付给供货单位的账款等,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债务是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以及应交款项等,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必须及时、真实、完整地核算其债权债务,防止发生非法行为。4.资本的增减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会计上所说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因此会计上要求对资本增减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支出是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它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某种劳务相联系,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取得收入必须要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和支出,必须及时进行核算,才能计算出经营成果。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 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二、会计目标(一)会计的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例如,在资金筹集活动中,要对筹集多少资金、何时筹集资金、从何处筹集资金等作出决策;在内部投资活动中,要对企业进行何种类型投资、如何投资等进行决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对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何种劳务、如何生产这些产品和如何提供这些劳务作出决策;在销售活动中,要对向谁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以何种价格销售、怎样销售作出决策;在利润分配活动中,要对确定何种股利政策、如何进行股利分配等进行决策。在巿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会计目标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需要会计信息,其次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一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二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二)会计信息的内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基于不同的需要,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但总体上说,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三大类: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通过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包括某一时点资产的总额和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某一时点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拥有多少资产或劳务来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某一时点的所有者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包括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耗费情况和生产经营成果,据以判断企业实现总价值的增减情况。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包括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动情况,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其内部组成情况。(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两大类。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内部管理和经营的目的需要了解企业有关的会计信息,如收入总额、利润情况、费用大小等,将其与同行业水平相比,与本企业历史相比,与先进水平相比,可以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使用,便于内部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髙经济效益。2.外部利益关系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 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三、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 它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而收入、费用,利润则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利润表要素: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人,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它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通过对它的有效使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2)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只有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和经济利益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资产;如果某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使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也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而应确认为损失,如待处理的无价值的报废产品等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3)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而不是预期的资产,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如企业购入的原材料、固定资产、委托加工材料、应收账款等都属于企业的资产,而计划购买的机器设备等尚未购置的则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4)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不能作为资产。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资产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 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2.负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它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的负债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不需要未来偿还的现时义务或企业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负债,如企业从银行借入贷款即形成企业的负债,如果企业没有发生借入贷款即不形成负债,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在未来可能形成负债的采购合同,在当前即不能作为负债。(2)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作为负债。(3)负债的偿还不论是以资产偿还,还是以提供劳务偿还或是转让股权给债权人,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1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工资、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或称为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的计量。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从会计要素的角度来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为企业资产的取得来源,两者都可以对企业资产提出索偿要求,但负债体现的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它是企业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减少,使用负债所形成的资金一般需要支付费用,按照约定条件支付利息,不参与利润分配,在企业清算时需要优先清偿,净资产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才返还给投资人;而所有者权益则是投资人对总资产扣去负债后的剩余净资产的索偿权,它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企业归还其投资人,也不需要支付利息,只是要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以利润分配的方式作为投资人的回报。(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1.收入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应当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符合收入的定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可以确认为收入:一是与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都属于企业的收入。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条件。收入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兼而有之。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只有流入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才属于本企业的收入,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属于企业的收入。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2.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2)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符合费用的定义,并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以确认为费用:一是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要进行经营活动,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费用,狭义的费用是指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营业费用是企业费用的主体部分,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是指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期间费用是指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费用通常是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可以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费用是对耗费的计量,这种耗费并不一定表现为当期直接发生的支出,有些耗费是通过系统合理地分配而形成的,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等。费用与成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为生产某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该产品成本的基础。区别在于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它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余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三)会计等式以上六个会计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这种数量关系的恒等式,即为会计等式。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财产资源这个同一体的两个方面,因而客观上存在必然相等的关系。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在数量上必然相等。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效益的积累,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资产来源于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与此相应,企业收入是其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效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效益的总流出,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净额,经过调整后等于利润,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的情况下,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这些业务的发生会对有关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但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由于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四)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主要是下列九种情况:(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2) 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3) 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4) 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5) 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6) 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7)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8) 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9) 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是指为了使会计信息能达到质量标准,而对会计核算所作的一般规范。(一)权责发生制原则由于经济活动是持续进行的,而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在会计期间实现的收益和发生的费用,有些在相邻的会计期间是相互交错的。由于会计分期的假设,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货币资金;所形成的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企业用来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有两种:一种是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这种处理方法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而不是按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如,一个企业2月份支付上半年的设备租金12 000元,由于此项费用的受益期是上半年, 即1至6月,所以,该企业在2月份支付租金时并不是全部计入2月的费用中,而是在1至6 月中每月记录费用2 000元。另一种是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收付实现制要求,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即企业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而不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进行确认。如上述2月支付上半年的租金,此费用发生在2月,虽然1至6月都受益,伹都直接计入2月费用中。一个单位在确定会计记账基础时要充分考虑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加以确定。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和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我国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 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二)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在会计实务中,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一种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将某些与特定收入项目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费用项目,如广告费、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等期间费用,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配比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对于一切预支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才能计列;对于与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则应在本期内预提,以达到配比的目的。(三)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优点在于:一是它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或资产购进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取得比较容易,也比较客观;二是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三是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四是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历史成本原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如果企业的资产发生了较大的价值变化、其账面价值就能反映其实际价值,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凡是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惠及于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根据其与以后各期收益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摊到以后各个会计期间。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如果一笔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相反,如果一笔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的现象,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甚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五、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亦称为会计基本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是指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入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是在每一个会计主体中进行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一个特定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为对象,所以会计主体一般是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可以单独进行确认计量的单位。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会计主体确定之后,会计入员只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的立场,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性组织,也可以不是营利性组织,如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某个生产车间、可以作为费用报销单位的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合伙企业等。但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这一前提就是要明确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会计报表,反映的是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一前提要求在会计核算中既不能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混淆,也不能将本会计主体的会计事项遗漏或转移。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明确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会计主体确定后,只有假定这个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假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持续经营下去,而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才可能建立在正常非清算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才能建立起诸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固定资产才能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企业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会计核算才能正常进行。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才使正确区分资本与负债成为必要。(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期间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讫日期,一般分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一般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明确会计期间这个前提,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准,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可以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数量、货币、重量、长度、体积等, 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非货币计量单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在量上无法比较,为了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自然被选择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明确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才能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还包含着币值稳定的假设,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够被抵消时,会计核算中认为币值是基本稳定的,而不考虑货币价值的波动因素。当然,货币计量的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有时在会计核算中也辅以实物数量等计量单位。综合上述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说明,会计要确定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和范围,采用货币这一统一尺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对日常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并按等距期间定期编制出完整、准确的会计报表,就构成了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组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一定的要求。提供满足要求的会计信息,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满足以下要求。(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两方面含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确实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性要求对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核算、报告必须建立在可查证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人为凭空编造,并且项目完整、手续完备。在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用作证明客观事实计量依据的,主要是指各种原始凭证和仪表记录等。(二)相关性相关性,又称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案。会计目标就是为有关方面提供经济息,而要发挥好会计信息的作用,就必须使提供的信息能够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和分析的依据,便于信息使用者有效使用。这就要求会计在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考虑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以确保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并且有用。(三)清晰性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要求企业提供的数据记录和文字说明能清楚地反映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基本情况,并对需要解释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要使用这些信息,要使用,就必须先了解会计信息的内容,否则就谈不上会计信息的使用,这就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清晰、简明、易懂,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应该用规范文字加以表述,以便有关部门和人员正确理解,合理利用。(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一方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累计影响数在附注中说明,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另一方面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和事项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法律上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较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满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收益,所以,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该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就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作出决策。(六)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同时,对于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重要性要求每个企业都要根据会计事项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自己的重要会计事项,根据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和不同的核算精度。凡是一旦省略和错报就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会计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对决策者的利益关联度髙的和金额占总业务量比重较大的项目应当作为重要项目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七)谨慎性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但是,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八)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性要求收集会计信息要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递给信息使用者都要及时,以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七、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指制约财务会计实务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的总称,它是约束会计行为的标准,又是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一)会计法会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它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会计法对我国会计工作的主要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