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谈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非营利组织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正面临着系统性、整体性变革的要求。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考察,事业单位改革应以建构非营利组织为主要方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该文探讨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利益取向、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历经20多年的努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较之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日渐转变,事业单位改革则显得相对滞后。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盛霖指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国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1.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改革的全新视角1.1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事业单位是一类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所拥有的雄厚资源及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约有130多万家,职工约3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2%。全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事业单位。同时,事业单位掌管着近3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约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3。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延伸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始于1984年。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相当成效,主要有:一是通过“放权、搞活、脱钩、转制”等改革,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了转制改企;二是财政供养体制由统收统支的“全额拨款”变为“全额补助、差额补助、自收自支”三种形式的预算管理,逐步改变了国家包办所有事业单位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的“收支统管”的预算管理体制;三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在加大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领域改革的同时,强化了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四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市场准入和市场服务监管。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事业单位改革的艰巨性远甚于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导致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方案很难确定,在诸如改革方向、改革思路等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方面还未达成比较清晰的共识。因此,22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聚焦于局部改革而非整体改革、主要侧重于机制改革而非体制改革。在积累了近20年事业单位改革经验、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近50年行政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体制”的要求,这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调。1.2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选择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泛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间组织。这一概念在出现之初,主要指美国社会中根据联邦税法获得减免税待遇的特殊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并被广为使用,逐渐成为学术界通行的,具有固定含义的国际化、全球化、一般性概念。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三个特性。非营利性是指非营利组织不应具有明确的牟利宗旨或动机、不具有利润分配机制,其财产及财产收益归属于社会。非政府性是指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治性,决策机制不依赖于政府,组织上独立于政府;具有草根性,不存在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是一种网络式、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不存在垄断性的权力控制和支配机制。志愿公益性是指非营利组织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是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捐赠形成的,其运作管理要接受社会的监督。非营利组织理论的兴起和非营利组织在国内外的发展,为我们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我们推进当前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起源来看,现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单位,最初都是社会创办的,而不是国家或市场创办的,本质上都是社会服务机构,具有非营利的属性。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体系承担了全部的社会服务。目前,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原来所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也要逐步交给社会。我国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其宗旨是公益性的,而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宗旨,决定了事业单位能够成为非营利组织。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有些从事公益性活动、能够获得公益性社会资源的事业单位在逐步脱离政府,逐步向非营利组织转型。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涌现出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建国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有过7次发展高峰,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从官方统计数据看,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类非营利组织达28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3万个,基金会902个。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已经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兴起,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在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之外出现的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全新选择和难得契机,笔者以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和成功实践,将会为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强大推力。2.事业单位改革:利益取向和功能定位2.1事业单位改革的利益取向毋庸讳言,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与事业单位的利益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业单位既有利益的维护程度,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应保证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维护。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要求来看,事业单位改革的利益取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2.1.1事业单位的利益追求是多元的。从公共管理的基本愿望出发,事业单位应该是公共利益的实践者、团体利益的维护者、个人利益的满足者。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以满足科研、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领域中公众、团体、个体的利益需要为前提。从价值目标出发,事业单位的利益追求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是社会效益的实现,一是经济利益的实现。而且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注重社会效益实现的愿望应该超过对经济效益的诉求。2.1.2事业单位的利益必须是变化的。社会形态的变迁、经济方式的转变都要求事业单位有不断变化的利益追求。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社会形态的多元共生、多形态共存与转化现象决定了事业单位利益的不稳定,因此,事业单位的利益应随社会形态中主流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在不同区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2.1.3事业单位的利益实现必须以社会成员的信任为基础。事业单位存在与否取决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政府的认可是指政府的法律和制度允许它以某种方式存在,市场的认可是指市场经济的规则下它能够在竞争中不被对手挤垮,它的成果能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可。在双重认可下,社会成员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是基础。没有社会成员的信任政府不会支持,不符合市场规则就会被市场淘汰。2.1.4事业单位的利益以事业单位的产品/服务质量为基础。事业单位输出的产品大多是科研成果、医疗服务和教育文化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