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专业.doc_第1页
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专业.doc_第2页
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专业.doc_第3页
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专业.doc_第4页
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专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4月29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专业基本情况东北石油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在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规模为30人。1999年国家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本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我校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生规模24个班。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研与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为专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本专业有教师16人,其中正、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大庆市土木学会暖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多人次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学科建设方面,1990年建成“热能工程”硕士学位点。2005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硕士点获得国家批准招生。目前拥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学科以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学科。本专业实验室包括“热工基础实验室”和“建环专业实验室”两部分。“建环专业实验室”设备资产120万元,开设空调、制冷、通风、供热及建筑环境测试、建筑自动化等16项实验。实验室由6个分实验室组成,实验室总面积550平方米。“热工基础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36台(套),设备资产50万元。热工基础实验室由6个分实验室组成,实验室总面积350平方米。在教学方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真落实国家和学校的各项办学方针,严抓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厚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完成各类教改项目二十余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黑龙江省精品课1门。在科学研究方面,利用石油行业的地缘优势,在建筑节能一体化研究、供热计量改造、建筑能耗审计研究、以及油田节能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年科研经费500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EI检索30篇,出版专著7部,获批专利30项。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优秀。在历年毕业生中,考研学生占毕业生比例为20%30%。录取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本专业学生连续5年获得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二、专业建设总目标(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升办学层次。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坚持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加快专业发展为主线,各项工作围绕完成学校“十二五”期间的总目标,以教学为中心,创造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二)专业建设总目标逐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创新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加强教学法改革研究,突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为支撑,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在科研和教学上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逐步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重点专业。三、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21世纪人工环境领域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突出专业特色,制定面向21世纪,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行“知识-能力”并行教育的、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一体两翼”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行分层次、分方向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平台课,把以往分散在多门专业课中的一些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进行系统化、深入化的处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则要满足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学计划框架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传统、特长或地域特点进行拓展,增设其他课程,发展自己的特色方向,积极拓展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二)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以主干课程为建设重点,逐步优化课程体系,达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效果、体现先进专业研究成果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新的培养模式目标之下,设立建环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 重视土木大类基础课程与建环专业课程的支撑与衔接,以加强大基础理论平台,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成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订课程教改规划,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重点是:加强理论基础教学,扩充高新技术的知识点,更新课程内容,增开选修课,开展各类讲座,丰富学生知识领域,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能力。继“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以及“建筑环境学”优质课建设后,在不断完善这些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供热工程”、“空调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优质课建设,以改促建,以建促教。探索主干课的课程负责人制度,推进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建成3-5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2门省级精品课程。(2)教材建设 配合专业改造和新修订教学计划,开展教材建设研究,以优选国家教委推荐的优秀教材为主,修订和完善配套自编教材(包括实验教材、实习指导书等)。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教材编写工作,积极参加或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编写工作。注重现代CAI课件的建设与完善工作,积极探索和推进双语教学工作。(3)开展好教学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 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改革、CAI课件研制,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等工作,取得一定数目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省级教学成果1-2项,并有计划地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开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4)抓好“试题库”建设与完善,最终达到“考教分离” 试题库建设与完善是教学管理和控制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一部分试题库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不能实现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学质量的最终把关。采用外购题库与自编题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主干课的题库建设。 深入研究考试方式与方法,逐步实现主干课教考分离。(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成立专业图书室,专业图书和设计手册以及设计规范满足教学要求以及毕业设计要求。建设专业网站,丰富教学手段。订阅国际和国内优秀的学报杂志以及论文集,以供学生和教师浏览查阅,并实现网上查阅。(2)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环专业实验室包括热工基础实验室和建环专业实验室两个部分。通过2007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建设,实验室有了较快发展,实验课开出率为达到100%。通过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实验室项目内涵研究,增加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把实验室建成学生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地。在建筑能耗测评方面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3)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好已有校内外认识实习基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力争新建12个稳定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确保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的质量。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利用学校的建筑设计研究所,成立毕业设计实践基地;利用我院的省级建筑能效测评中心,开展对外服务。采取适当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的工作,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基地。探索实践基地的管理方式;加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科实验室条件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把硕士研究生实验室作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四)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学名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保持专业的发展后劲。以科技平台建设为重点,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1)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本学科带头人刘晓燕教授,大庆石油学院教学名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大庆市土木学会暖通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直从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主持了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项目,曾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教师”称号。确立本专业高水平、高职称学科带头人,抓紧专业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学科梯队结构、不断提升专业学科梯队的层次。(2)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充实、二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总体上采取人才引进与自培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引入竞争机制。壮大专业师资队伍、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攻读重点高校博士研究生,改善学缘结构,奠定专业发展后劲。(3)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制定在职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适时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参加各种新技术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每年派遣1-2名教师到知名高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科研学术活动,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才干提供有利的环境,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目的。通过以上措施,力争3年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0%,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到60%,全体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达到优秀或良好标准。(五)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点及“热能工程”硕士点为依托,在科研上不断进展,推动专业建设的进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进一步强化团结合作和联合攻关,在开创和稳定科研方向上要有新的突破,在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方面要有新的进展,在构建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方面有新的举措,从而促进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实力有较大提高。利用建筑设计研究所和建筑能效测评中心,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工作。四、专业建设规划指标经过2011-2015年的五年专业建设,达到以下建设指标:(一)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行分层次、分方向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平台课,把以往分散在多门专业课中的一些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进行系统化、深入化的处理;专业主干课程满足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学计划框架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共性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传统、特长或地域特点进行拓展,增设其他课程,发展自己的特色方向,积极拓展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每年及时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相关教学研讨会议。(二)教研工作主要指标(1)课程建设在现有3门优质课基础上,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学校优质课2-3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2门;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2)教材建设积极参加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完善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辅助教材的进一步修订。争取参加2-3门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3)教研立项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实现省部级教改立项1-2项,校级2-3项;发表教研论文1015篇;校级教研成果3-5项,省级教学成果1-2项;争取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成立专业图书室,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500册,建立专业网站。(2)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实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达到20%,减少验证性实验,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30万元。建立1-2个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教学基地。(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优化,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人数达到18人左右,博士学历达到60%以上,教授人数达到5-6名,副教授6-8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每门课程2-3名主讲教师,形成一支以刘晓燕教授(博士)为专业带头人,教学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参加外出培训或进修教师5-10人。(五)学科建设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5-8项,其他项目5-10项,科研经费10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150篇,三大检索论文20篇;发表科技专著1-2部;争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五、专业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经过五年专业建设工作,完成上述建设任务,并达到建设指标。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拓展建筑节能审计与测评,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1次。2011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成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完成主干课程改革;建设学校优质课1门;(2)教材建设修订和完善专业试验自编教材;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3)教研工作实现校级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校级教研成果1项。2011年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成立专业图书室;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100册;(2)专业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内涵,增加1项研究性实验;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6万元。(3)实习基地建设设计研究所毕业设计实践基地建设2011年师资队伍建设(1)争取人才引进1人;(2)教师参加培训1-2人;(3)增加高级职称教师1人。2011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其他项目2-3项;科研经费2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30篇,三大检索论文4篇;争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2011年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拓展建筑节能审计与测评,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1次。2012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成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完成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学校优质课1门;(2)教材建设修订和完善热工基础试验自编教材;(3)教研工作实现校级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校级教研成果1项;争取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4)“试题库”建设完成1门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实现考教分离。2012年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100册;(2)专业实验室建设1个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6万元。(3)实习基地建设建筑能效测评中心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2012年师资队伍建设(1)争取人才引进1人;(2)教师参加培训1-2人;(3)增加博士学位教师1人。2012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其他项目1-2项;科研经费2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30篇,三大检索论文4篇;发表科技专著1部;争取获局级科技奖励1项。2012年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拓展建筑节能审计与测评,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1次。2013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建设学校优质课1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门。(2)教材建设修订和完善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教材;编制CAI课件1项;(3)教研工作实现省部级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省级教学成果1项;(4)“试题库”建设争取完成1门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2013年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100册;建立专业网站。(2)专业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内涵,增设1项研究性实验;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6万元。(3)实习基地建设建设1个生产实习校外教学基地。2013年师资队伍建设(1)人才引进1人;(2)教师参加培训1-2人;(3)增加高级职称教师1人。2013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其他项目3-5项;科研经费2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30篇,三大检索论文4篇;争取获局级科技奖励1项。2013年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拓展建筑节能审计与测评,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1次。2014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门。(2)教材建设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1部;编制CAI课件1项;(3)教研工作实现校级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校级教研成果1项;(4)“试题库”建设完成1门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实现考教分离。2014年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100册;(2)专业实验室建设1个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6万元。(3)实习基地建设争取建设1个生产实习校外教学基地。2014年师资队伍建设(1)人才引进1人;(2)教师参加培训1-2人;(3)增加博士学位教师1人。2014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增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其他项目3-5项;科研经费2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30篇,三大检索论文4篇;出版科技专著1部;争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2014年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年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拓展建筑节能审计与测评,燃气燃烧技术专业方向。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1次。2015年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课程建设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2)教材建设主编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1部;(3)教研工作省部级教改立项1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省级教学成果1项。(4)“试题库”建设完成1门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实现考教分离。2015年教学基本条件建设(1)图书资料建设购买专业图书及专业期刊100册。(2)专业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内涵,增加研究性实验1项;更新和购置新实验设备6万元。(3)实习基地建设建设1个生产实习校外教学基地。2015年师资队伍建设(1)人才引进1人;(2)教师参加培训1-2人;(3)增加高级职称教师1人。2015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增科研立项3-5项;科研经费200万元;发表科技文章30篇,核心期刊4篇;出版科技专著1-2部;争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2015年附件:学科发展规划“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学科简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重点以建筑领域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2005年,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硕士点获得国家批准,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本学科研究方向:建筑节能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与评价方法,供热与热能利用技术,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我校与该学科相近的学科-“热能工程”硕士学位点创办于1990年,在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绝热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奠定了本学科较扎实的研究基础。在研究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上取得一定的成绩。2008年,省级建筑能效测评中心“大庆石油学院建筑能效测评中心”获得批准。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一)取得成果1、研究特色及主要科研成果(1)建筑节能一体化研究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优化;建立了墙体热、湿、气耦合传递物理及数学模型;对热源选置规划问题进行了优化研究,开发了热源选置优化设计软件;研究了热源优化运行管理方法;研究了供热管网的节能及优化设计方法,开发了可视化供热管网节能及优化设计软件;对采暖分户热计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已用于节能小区设计。建筑节能一体化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对严寒地区既有建筑的能耗进行了测试与评价;研究了其改造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案,分析了改造效益;进行了示范工程的改造,并测试评价了改造效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节能小区设计及节能测试与评价对新建住宅小区进行了节能设计,并研究了建筑节能测试方法、手段及节能评价方法。依据制定的测试方案,温度、热流、流量等一次传感器与建筑施工同步敷设,对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小区进行了跟踪测试、分析及评价。(4)供热计量改造技术研究进行了大庆市热计量试点改造系列研究,大庆市节能与非节能建筑能耗测试对比分析研究等。获得省建设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经专家鉴定,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初步形成了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队伍学科带头人刘晓燕教授,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大庆市建筑学会暖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大庆市建筑节能专家。在石油化工、储运设施保温保冷技术研究、建筑节能及油田节能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建筑节能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新型建筑墙体及节能技术研究、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节能建筑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研究,新型采暖技术和设备研究,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测试评价研究,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研究,建筑小区节能效果评价等。学科带头人:刘晓燕(教授)学科梯队:宫克勤(教授),卢丽冰(副教授);武传燕(讲师);王忠华(讲师)(2)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与评价方法本方向主要致力于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研究、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标准研究、室内空气品质测试技术研究、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研究等。学科带头人:刘晓燕(教授)学科梯队:贾永英(副教授),施微(讲师),李栋(讲师)。(3)供热与热能利用技术本方向主要致力于供热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供热系统水力平衡技术研究、供热管网系统优化、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太阳能等新型供热技术的应用等。学科带头人:宫克勤(教授)学科梯队:成庆林(副教授),刘立君(副教授),张姝(讲师)。(4)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设备系统理论及设计方法,包括建筑采暖系统理论研究、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理论研究、建筑通风系统理论研究、建筑冷热源系统理论研究等。学科带头人:宫克勤(教授)学科梯队:刘立君(副教授),武传燕(讲师),赵海谦(讲师)。(二)存在问题与不足对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硕士学科,在建筑节能一体化研究、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研究、节能小区设计及节能效果评价、供热计量改造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但是在“空调技术研究”、“建筑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燃气节能技术”等方向上,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比较单一,与国内一流学科相比具有一定差距。(2)实验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本学科实验条件基本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实验室为基础,实验设备以演示实验为主,缺少高水准的满足研究生教学的实验条件,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三、“十二五”期间面临形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的营造,为人类舒适、健康的生活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在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往往对室外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为解决室、内外环境矛盾不断加深的问题,“零能耗建筑”或“节能型绿色建筑”正在兴起。尤其是气候、建筑、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低能耗建筑、低碳经济的兴起,对于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因而该学科具有广泛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我院设有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硕士学科对应的本科专业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及相关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因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硕士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建筑节能研究方向展示了突出的发展优势。四、“十二五”期间发展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指导思想是,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宏观发展规划下,根据学校和土木院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继续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