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与技术创新摘要:文章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中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不平衡问题,提出作为我国现实和长远优势的制造业,要进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当前不仅需要尖端技术人才,更需要基础性技术人才,只有合理构建适应制造企业技术特征的人力资本结构,才可能保持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关键词:制造业;人力资本;技术结构;技术创新一、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技术都是由人来开发和应用的。人力资本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分层次的,人力资本拥有的技术不同,其所处的技术结构层次就不同。一般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结构性稀缺度大的某一层次或几个层次的人力资本往往成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制造行业因其自身的产业发展特点,呈现一定的技术结构特征和技术创新要求。从拥有的技术水平角度,与多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应,人力资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上层为尖端技术研究人才,也可称为学术型人才;中间层为应用研究人才,也可称为工程型人才;下游即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也可称为基础型人才。尖端技术研究人才基本属于技术导向,重视尖端技术的突破。例如军事武器的研制,有时不计成本。中间层的应用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最下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产业化的最后环节,这两个层次的人才基本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技术转化为产品后的市场效果。不同企业类型,有着不同的技术结构,也就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当一个企业的技术结构呈现明显低高度、大宽度特征时,意味着它需要更多的基础性人才和中间应用型人才。这是当前大多数制造企业技术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常态。二、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现状(一)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特征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制造业出现了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继续保持高尖端技术的垄断地位,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成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首选之地。这主要与我国丰富并受过一定教育与训练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综合配套的制造业生产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征:技术结构的高度较高,技术的宽度也较宽,同时应用型技术和基础性技术薄弱不扎实的问题日益严重。制造技术结构有较高的高度是因为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命科学等尖端技术上有相当的水平。技术结构有较宽的宽度,是因为我国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基础性加工工业,特别是机械装备工业体系。但目前我国应用开发型技术创新不足、基础性技术老化问题却日显突出。技术结构不平衡,基础性技术厚度薄,应用型技术创新能力弱。宽广的基础性技术对制造业技术结构动态支撑作用越来越弱。表现为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流程、基础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仪器仪表及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虽然近两年汽车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但绝大多数为引进品种或稍加变动的车型,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产品还没有问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技术不过关。比如汽车的外观设计图我们可以轻松地画出来,但每个零部件的摆放组装却达不到要求的程度。(二)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特征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短缺且技术性结构呈现不平衡特点。一方面表现为与制造业技术适应的人力资本金字塔结构中,学术型人才丰富而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如图2)。“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总计近160万顷,但转化率不足25%,与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可见我国尖端技术人才并不缺乏,仅仅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技术性结构不平衡造成了尖端技术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我国的科学家和尖端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就职于国有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他们的科研和技术成果,又绝大部分被列为职务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总体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如图3)。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最大的部分是非技术普通劳动力;2002年7000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35%,初级工占60%以上;2005年我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5年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有600多万,其中获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比例分别为38.2%、48.8%、10.5%、2%、0.05%。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国家劳动力人才结构呈现出“橄榄型”分布,一般情况下,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甚至40%以上。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操作娴熟的“能工巧匠”。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匮乏与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性技术工人的稀缺度,已对制造业发展造成制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中高级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即招聘职位与求职人数之比)最高,分别为2.08、1.96和1.71;据深圳2006年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深圳市的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为6234元,比硕士及以上学历者高1766元,比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也高出695元;高级技师月薪“参考价”的高位数达到22394元,低位数也有4121元;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等级的工资增长幅度均超过10%;“高级蓝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硕士生。按正常产业周期来看,目前社会对这类人才的渴求,至少七八年才能缓解。三、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要求技术是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制造业在生产环节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处于相对低端,国际竞争力偏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突破技术与人力资本瓶颈。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如图4)。最初人力资本1与技术创新1匹配,后来在原有技术和人力基础上产生技术升级,必然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而言,人力资本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它,质量上保障它,更要在技术结构上契合它。人力资本技术性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技术相结合的组织系统各要素本身的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制造业产业组织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要求我国制造业多年来的“以市场换技术”,使我国的制造业体系加工制造能力提升,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核心技术依然没有获得。下一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要依赖于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升级。从技术变革的角度讲,制造业技术创新更是一个地区或,凭借以往的与技术积淀,实现的具有质变意义的技术突破。总结长期的引进与创新实践,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建立与自己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技术研究吸收与开发结合、制造生产与革新并举。与此相应必然对人力资本的技术性结构进行调整。(二)人力资本的技术性结构调整1、夯实基础性技术,积累基础性技术人才。基础性技术是我国制造业的长远优势。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表明,以机械装备工业为主体的成熟基础性技术是实现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20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的基础性技术及其部门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基础性技术宽度较宽、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是历史赋予的机遇。充分认识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长期优势,培养和积累低成本和高质量相结合的人力资本,通过发展中高等职教、企业内训等多种方式提升技能水平,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力变为中高级技术人才,从而改善人力资本的技术结构。2、强化应用型技术,培养、引进技术开发型人才。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一支精干、相对稳定的力量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走劳动和资本密集的路子,加快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并借以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非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强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相应人力资本的技术性结构也要调整。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把产、学、研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学术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融合。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采用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形式,加大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并积极从高等院校及海外留学的人才中选择有志于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充实至企业的开发研究部门,增加人力资本中开发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关满博.东亚新时代的日本经济超越“全型”产业结构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研究J.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