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工作会议.DOC_第1页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工作会议.DOC_第2页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工作会议.DOC_第3页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工作会议.DOC_第4页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工作会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年度工作会议会议纪要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6年度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28日在厦门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认监委认证监管部王昆处长、汽车及部件专家组组长、副组长、秘书及部分成员以及各专业小组组长共近五十人(见附件1)。会议由技术专家组秘书李学强主持。王昆处长首先传达了12月14日-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总局、认监委相关工作部署: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增强产品竞争力;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直到抓出成效;全面清理工业生产许可制度,向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度转变等。王昆处长结合强制性产品认证改革的措施,对后续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他强调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服务于社会,向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落实到认证检测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形成制度合力,提高认证的有效性,提高公信力。卢冶组长表示: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进,认监委对TC11专家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本次会议是新一届专家组成立大会,也是TC11组2016年度工作会议,希望各位代表同心协力配合认监委把TC11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另外感谢各位专家代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会议,对会议承办方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表示感谢。TC11专家组秘书李学强对上一届技术专家组在2014-2016年为汽车行业产品认证及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专家组换届情况,并和成员代表一起学习了技术专家组章程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管理办法。随后与会专家认真、积极地对以下议题进行了讨论:一、新增/新修订标准实施探讨电动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讨论:TC11专家组电动汽车小组组长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缪文泉介绍了会前TC11电动汽车小组关于电动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梳理和讨论的情况。与会专家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就上面关于电动汽车的标准是否纳入CCC认证范围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会议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建议纳入CCC认证范围的标准共计31项(其中:动力电池7项,驱动电机2项,充电系统5项,整车17项),其中有3项建议纳入标准在具体标准条款的执行上存在争议。争议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标准:GB/T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中标准循环试验、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和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和测试方法中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和电池包(系统)挤压试验以及GB/T18488.2-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2部分:试验方法中的随机振动试验。关于电动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详见附件3.传统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讨论:TC11专家组秘书处胡永宁介绍了各成员单位在会前对于传统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项目的反馈意见。经与会专家认真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纳入GB11562-2014驾驶员前方视野等7项新修订标准;纳入GB32086-2015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垂直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10项新增标准;取消非氟制冷剂标记1项。关于传统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详见附件4.三、认证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讨论针对CQC、CCAP、华诚认证中心、企业以及行业协会提出的在认证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与会专家积极发言,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详见附件5。对于标准执行层面的问题,与会专家一并进行了讨论。另外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提出的问题,认证机构积极给予了明确回复。四、后装市场无安装支架内后视镜的问题讨论。李学强对目前市场上非常常见的无安装支架可直接卡在车内后视镜上取代原车内后视镜功能的这类后视镜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此类后视镜是否应该纳入CCC认证等问题。会上各位专家从技术角度和管理的角度进行深入讨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最终现场举手表决情况如下:1位专家代表赞成将此类后视镜纳入CCC认证,15位专家代表反对将此类后视镜纳入CCC认证。五、比对工作情况介绍。2016年TC11专家组组织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汽车及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两个项目的比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比对工作由于前期样品准备等问题滞后,目前问题已解决,比对工作正式启动。汽车及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比对组长单位长春汽车检测中心陈文良介绍了项目比对的总体情况,他认为每年组织的试验室比对不同于试验室能力验证,比对的目的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各参比单位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并贯彻到平时的工作中,为以后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六、其他问题讨论与会专家针对一天的讨论情况,制定了下一阶段的TC11组各单位后续的工作计划(见附件2),请各技术专家组专家及成员单位配合支持。国家认监委王昆处长、卢冶组长、陈文良副组长分别发言,对会议进行了总结。陈文良副组长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建议:1、来自不同利益方的专家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把各自方的利益和CCC制度的整体发展相结合;2、把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和承接性相结合;3、把个别解决问题和协调统一解决问题相结合起来。卢冶组长从工作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后期应该更加依靠专业小组的力量,对技术问题进行更加细致深入讨论,更好的发挥专业小组的作用;建议秘书处后续在会前针对需要表决的内容做好表决单,会上采用专家成员举手表决等形式进行投票,充分考虑各个专家的意见,使专家组的决策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希望新一届专家组在认监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TC11专家组的作用,为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做好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最后,王昆处长提出了几点要求:认证既是技术工作也是管理工作,下一步认证制度的调整需要TC11专家组建言献策,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有大局意识,加强换位思考;要加强标准法规的学习,法规更新速度快,要走在行业的前面;要保证专家组的各项技术决议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最后,对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附件1:TC11技术专家组2016年度工作会议人员名单附件2:TC11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7年工作计划和安排附件3:电动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附件4:传统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附件5:认证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附件6:CCC认证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执行要求 国家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 二0一七年一月一十九日附件1:TC11技术专家组2016年度工作会议人员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手机E-mail1王 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2卢 冶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3陈文良长春汽车检测中atc_4李学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5陈耀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6应朝阳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1396179555713961795557126.com7高国有汉阳专用汽车研究8薛凯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9巩金龙中汽认证中10张喆中国质量认证中11王江东中国质量认证中12刘剑锋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1380102197713801021977139.com13张宇天津华诚认证中14杨建中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15孙利济南汽车检测中16张舒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17颜燕天津汽车检测中18李剑平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19陈桂祥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20冯星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21庄志强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22袁军成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23谢伟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ei_24李文强天津汽车检测中25何泉长春汽车检测中45941012626曹立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27胡道中中国北方车辆研究28赵路生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中国29王存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30邓俊泳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31贾国强中国质量认证中32李晓飞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33张硕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34姜楠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35姜兆庆长春汽车检测中36何炜长春汽车检测中37吴波勇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38李宏光天津汽车检测中HG1203SOHU.COM39彭幼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40马洪波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41刘成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42曾海鹏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43胡永宁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44胡友波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45王宏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800837912946杨超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800837903047缪文泉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附件2:TC11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7年工作计划和安排序号任务内容牵头人完成时限1认监委汽车及部件技术专家组2017工作思路卢冶3月2专业小组工作开展各组长5月3CCC检测新增/新修订项目成本核算李学强3月4比对试验总结及新项目开展李学强10月5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探讨何炜/张喆4月6认证实施中问题协调李学强动态7国家标准制修订跟踪及认证动态调整机制颜燕动态8国际车辆认证法规及相关管理制度追踪AECA/JAMA动态948V认证技术方案制定CQC/长春中心7月10管理方面的建议(如设计鉴定、证书简化、利用企业资源检测等)。大众中国/协会动态11行驶记录仪、防盗报警器与TC15专家组技术对接李学强动态12客车应急锤等客车安全类的认证技术方案制定杨建中7月附件3:电动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产品现行标准替代或相关标准纳入建议备注与公告差别原因说明动力电池铅酸电池QC/T 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GB/Z 18333.12001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 和GB/T 32620.1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 第1部分:技术条件纳入未纳入可能还会存在汽车用铅酸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9QC/T 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不做循环寿命和存储)QC/T 7442006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不做循环寿命和储存)纳入6.5工况循环暂不执行。纳入。6.5工况循环寿命结合整车可靠性标准进行考核。原因分析详见电动汽车小组意见。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纳入6.3.7中的电池模块的挤压试验暂不执行;6.2.8、6.3.8针刺试验暂不执行。纳入。6.2.8、6.3.8针刺试验暂不执行。标准中规定使用的电池模块测试样品可以不是车辆实际使用的模块,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测试没有太大意义。原因分析详见电动汽车小组意见。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纳入纳入GB/T31467.1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不纳入未纳入GB/T 31467.2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不纳入未纳入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纳入对于由车体包覆并构成电池包箱体的,要带箱体/车体测试;电池包或系统尺寸较大,无法进行台架安装测试时,可进行子系统测试。纳入。对于由车体包覆并构成电池包箱体的,要带箱体/车体测试;电池包或系统尺寸较大,无法进行台架安装测试时,可进行子系统测试。动力电池超级电容QC/T 741-2014车用超级电容器纳入6.2.11、6.3.8循环寿命暂不执行。纳入循环寿命不影响安全性能和续航里程。锌空气电池GB/T 18333.22015电动汽车用锌空气电池QC/T 9902014电动汽车用锌空气电池纳入6.2.4、6.3.4 90倾倒试验对水系电解液蓄电池暂不执行。纳入。6.2.4、6.3.4 90倾倒试验对水系电解液蓄电池暂不执行。电池管理系统QC/T 8972011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不纳入未纳入其他QC/T 989201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箱通用要求不纳入未纳入QC/T 840201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不纳入未纳入QC/T 1023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通用要求不纳入未纳入驱动电机系统GB/T 18488.1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1部分:技术条件纳入5.7 可靠性试验暂不执行;5.6.7 电磁兼容性结合GB/T18387电磁兼容考核;附录A 暂不执行。纳入。5.7 可靠性试验结合整车可靠性进行考核;5.6.7 电磁兼容性结合GB/T18387 电磁兼容考核;附录A 不执行。GB/T 18488.2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第2部分:试验方法纳入9.4.3中对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随机振动试验可按照车身安装位置的振动要求执行;10 可靠性试验暂不执行;9.7 电磁兼容性暂不执行。纳入。10 可靠性试验、9.7 电磁兼容性暂不执行。原因分析详见电动汽车小组意见。 GB/T 293072012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不纳入未纳入QC/T 8932011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故障分类及判断不纳入未纳入QC/T 8962011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接口不纳入未纳入QC/T 10222015纯电动乘用车用减速器总成技术条件不纳入未纳入QC/T 9262013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ISG型)用动力单元可靠性试验方法不纳入未纳入充电系统GB/T 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QC/T 8412010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纳入纳入GB/T 2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纳入纳入GB/T 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纳入纳入GB/T 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纳入未纳入2008版实施规则已纳入,本次标准更新。GB/T 18487.2-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不纳入未纳入GB/T 18487.3-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不纳入未纳入QC/T 8952011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不纳入未纳入GB/T 27930-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QC/T 8422010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纳入纳入整车电动汽车GB/T 18384.12015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GB/T 18384.12001纳入5.1.2(除乘用车和N1 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5.2 污染度暂不执行;5.3 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暂不执行。纳入。5.1.2(除乘用车和N1 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5.2 污染度暂不执行;5.3 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暂不执行。GB/T 18384.22015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GB/T 18384.22001纳入6.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8 紧急响应涉及项目暂不执行。纳入。6.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8 紧急响应涉及项目暂不执行。GB/T 18384.32015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 18384.32001纳入6.3.3 电容耦合暂不执行;7.2(除乘用车和N1 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9.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纳入。6.3.3 电容耦合暂不执行;7.2(除乘用车和N1 类车辆外的其他汽车)绝缘电阻测试条件,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9.用户手册涉及项目暂不执行。GB/T 183852005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不纳入纳入仅有试验方法,不纳入。GB/T 183862005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纳入纳入GB/T 183872008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纳入纳入GB/T 183882005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纳入。4.1.2、4.1.3电动车除霜除雾结合GB/T 24552-2009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考核。4.3可靠性行驶对于纯电动乘用车按照GB/T 28382-2012标准4.9可靠性要求考核。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GB/T 4094.22005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纳入纳入GB/T 198362005电动汽车用仪表纳入4.2电磁兼容试验结合GB/T 18387-2008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进行;4.3振动性能暂不执行。纳入。4.2电磁兼容试验结合GB/T 18387-2008标准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仅执行整车测试部分,仪表振动属于零部件测试。GB/T 245522009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纳入5.1.1除霜试验环境温度对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10。纳入。5.1.1除霜试验环境温度对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10。GB/T 283822012纯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不纳入纳入类似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GB/T 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纳入采用B级电压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符合本标准规定。纳入。采用B级电压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符合本标准规定。GBT 32960.1-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不纳入未纳入GBT 32960.2-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车载终端不纳入纳入管理要求。GBT 32960.3-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不纳入纳入管理要求。GB/T 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不纳入未纳入GB/T 314662015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电压等级不纳入未纳入混合动力汽车GB/T 19750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纳入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GB/T 19751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不纳入未纳入GB/T 19752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不纳入纳入仅试验方法,不纳入。GB/T 197532013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纳入纳入GB/T 197542015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纳入纳入GB 19755-2016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97552005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纳入未纳入2008版实施规则已纳入,本次标准更新。QC/T 894201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车载测量方法不纳入未纳入QC/T 8372010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类型不纳入未纳入GB/T 32694-2016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不纳入纳入类似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燃料电池汽车GB/T 243472009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不纳入未纳入GB/T 24549200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纳入纳入GB/T 245542009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不纳入纳入仅试验方法,不纳入。GB/T 26779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加氢口纳入纳入GB/T 26990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技术条件纳入纳入GB/T 29126201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 试验方法纳入纳入GB/T 26991201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最高车速试验方法不纳入纳入仅试验方法,不纳入。GB/T 23645-2009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不纳入未纳入GB/T 28183-2011客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不纳入未纳入GB/T 291232012示范运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规范不纳入未纳入GB/T 291242012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配套设施规范不纳入未纳入QC/T 8162009加氢车技术条件不纳入未纳入GB/T 24548200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术语不纳入未纳入超级电容汽车QC/T 9252013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纳入定型试验规程,不纳入。QC/T 8382010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纳入 条绝缘、5.2.1 条高压电器设备及布线、5.3 条低压电器设备及电路设施暂不执行。纳入。 条绝缘、5.2.1 条高压电器设备及布线、5.3 条低压电器设备及电路设施暂不执行。QC/T 8392010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供电系统不纳入未纳入附件4:传统汽车新增/新修订标准纳入建议序号项目标准号纳入建议说明1驾驶员前方视野GB11562-2014拟更新新版本2015.7.1实施。代替GB11562-19942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GB27887-2011拟新增已有单独规则CNCA-C22-03:2014本次修订列入整车规则。3汽车外廓尺寸GB1589-2016拟更新新版本2016.7.26实施。代替GB1589-20044非氟制冷剂标记机汽发(97)099号拟取消5三角警告牌GB19151-2003拟新增6罐式危险品车辆紧急切断阀QC/T 932-2012拟新增CQC和CCAP细则已纳入(项目号:06-04),本次修订纳入。7轿车轮胎GB9743-2015拟更新代替GB9743-20078载重汽车轮胎GB9744-2015拟更新代替GB9744-20079缠绕气瓶GB24160-2009拟新增10LPG钢瓶GB17259-2009拟新增11NG钢瓶GB17258-2011拟新增12汽车及挂车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配光性能GB18408-2015拟更新代替GB18408-200113燃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GB19239-2013拟新增整车安全,纳入。14轻型汽车牵引装置GB32087-2015拟新增15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垂直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32086-2015拟新增16客车用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GB30678-2014拟新增17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GB 27999-2014拟更新代替GB 27999201118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GB/T19515-2015 拟更新代替GB/T19515-200419轻型商用车燃油消耗量GB20997-2015不纳入2018.1.1实施本次修订不考虑。20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14单车限值,不纳入。按原做法,国际通用。当CAFC不满足要求时,新申请车型应满足车型目标值。21罐式危险品车辆补充安全技术要求工信部产业【2012】504号文不纳入无标准。22冷藏车安全要求GB29753-2013不纳入与安全环保无关。23燃用甲醇车辆专项性能 甲醇汽车防腐蚀性GB/T1690-2006,工信部节【2012】42号不纳入24燃用甲醇车辆专项性能 耐久性试验燃料系统、排气系统检查工信部节【2012】42号不纳入无标准。25燃用甲醇车辆专项性能 甲醛排放工信部节【2012】42号不纳入无标准。附件5:认证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实施规则:序号问题内容提出者/单位会议意见备注1在汽车零部件实施规则正文第8.2条认证证书的内容:“获证产品及其销售包装上标注认证证书所含内容的,应当与认证证书的内容相一致。”问题:此处规定仅说明如果产品及其销售包装上标注认证证书上所含内容的,应与证书一致,但未规定获证产品上必须标注的具体内容(如:产品型号)。目前很多产品上不标注产品型号,仅有CCC标志,产品一致性无法辨识。建议:修改为“获证产品及其销售包装上标注认证证书所含内容的(其中至少包括产品型号),应当与认证证书的内容相一致。”CCAP产品标识标注另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规则不做修改。2在汽车零部件实施规则附件2附录1第1.1条规定“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质量负责人可同时担任认证技术负责人。”问题:在机动车及其安全附件产品实施规则中未明确认证技术负责人的职责,在认证实施过程中亦不允许CNCA-00C-005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认证技术负责人规定的对认证产品变更进行确认批准。建议:以适当的形式明确机动车及其安全附件产品实施规则中此处关于认证技术负责人的描述不适用。CCAP通用规则与实施规则不矛盾,在实施规则中写不适用不合适,可在细则中明确、统一,由认证机构(CCAP)出具体书面意见,以何种形式发布,再讨论。3汽车零部件CCC范围的界定:近期不断有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反馈的用于维修、保养和改装等领域的零部件CCC范围界定问题,建议以技术决议的形式将之前中认证活动中的实际操作予以明确,即零部件CCC范围限于:由汽车制造商设计具有相应功能的或整车出厂时装配的(含出厂时未装但有选装配置的)的零部件,以及替代上述功能的零部件。CQC零部件CCC范围限于:由汽车制造商设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零部件(含选装配置的零部件),以及后市场替代上述功能的零部件。4零部件认证中车辆制造商及车辆型号的提供:对于各实施规则附件1要求提供的车辆制造商及车辆型号,当申请人确实无法提供时,比如试产阶段、后市场件等,在企业提交声明的基础上,可不要求。但涉及到规则或标准的特定要求时,比如客车用的内饰件,如企业仍不提供,则按最小范围进行认证。CQCCQC意见:对于各实施规则附件1要求提供的车辆制造商及车辆型号,当申请人确实无法提供时,比如试产阶段、后市场件等,在企业提交声明的基础上,可不要求。但涉及到规则或标准的特定要求时,比如客车用的内饰件,如企业仍不提供,则按普通内饰件燃烧限值进行认证。5内饰件CCC增加适用标准:增加GB32086-2015 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垂直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但只对M3类的II级和III级客车中垂直安装的内饰件进行测试。(贵阳专家组会已初步讨论通过)CQC现先纳入,新标准发布后,再转换。6内饰件CCC认证对象:原则上,内饰件指已成形的产品。但由于工艺、生产组织方式等要求,如果内饰件成形企业(总成加工厂)只进行组装、裁剪、缝纫等等不影响燃烧性能的加工和生产的情况下,在总成产品企业与其供应商协商一致时,可由产品成形后的任意一家工厂取得认证证书。但无论由谁取得证书都应保证认证标志在装车前或单独进口销售前可见。CQC同意。7CNCA-C11-09:2014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6.2.3条“生产一致性工厂现场检查”中现场指定试验不易操作汽车内饰件3C认证采用的标准是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即对汽车内饰件的阻燃特性进行认证,在工厂检查时,经常会遇到工厂不具备进行该项试验的条件(无燃烧箱),如果现场指定进行其它试验,与产品的燃烧特性也无直接关系。天津华诚现场指定试验可以不做燃烧特性。8CNCA-C11-09:2014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附件2中附录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部分内容不适用于汽车内饰件生产工厂。如:4.1.2条要求对关键的生产过程进行过程能力研究。但工厂的生产过程能力与产品的燃烧特性基本没有关系。6.1条要求对不合格品要制定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实际上如果产品燃烧特性不合格,该批产品就报废了,不存在返工、返修的过程。天津华诚属于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理解的问题,认证机构间讨论、探讨。9CNCA-C11-01 附件6车辆一致性证书中的个别参数在附件3的附录1中未体现,是否应该在参数表中增加相关的内容。CCAPCQC已在修订。认证机构间进行沟通、共享。10CNCA-C11-01附件3 附录1中是否应该补充增加新能源车辆的技术参数。CCAPCQC已在修订。认证机构间进行沟通、共享。11CNCA-C11-01附件3 中“企业应用于区分车型的车辆外部标识信息(每一车型系列,首次申请及变更)”,是指什么信息?CCAP企业明确车辆上所设置的外部标识的含义。12新修订的标准的转换如何实施?建议由TC11出具相关要求或协调相关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发布转换要求。CCAP在发布公告时明确。13建议由TC11组织制定车辆、零部件同一型式判定的原则。CCAP如需,就发布。如果缺少的话,就制定计划增补。1448V电气系统车辆的认证:目前有企业计划在2017年进行48V电气系统的车型认证,48V电池不用于车辆的驱动,应不属于混合动力汽车。目前的认证实施规则中没有专门针对这种车型的认证标准,但涉及安全电压问题,是否需要增加相关标准的检测项目。不详列入2017年工作计划。关于48V车载48V系统的应用范围不包括驱动系统,所以我们建议如果未来讨论对于48V系统设备的要求,应将其归类于传统车领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以及成员公司列入2017年工作计划。15进一步深化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将认证认可体系推进发展为推荐性认证与强制性认证多层次、综合发展的复合型认证认可体系。强制性认证体系作为保障安全、环保要求的最低准入门槛,推荐性认证体系作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与助推器,两者结合相互借力,在最大化认证认可体系功效的同时亦可以解决目前以及未来强制性、推荐性、行业以及团体标准并存的现状。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以及成员公司请协会提出更具体的建议。16关于38号公告的修订:38号公告的修订将对进口整车、零部件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产生影响,我们希望了解相关内容,也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去。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以及成员公司38号公告的修订正在征求意见中。具体检验项目:序号问题内容提出者/单位会议意见备注1前方视野-A柱:我们的看法如下: 在GB 11562-2014标准中没有对A柱形状作相关规定 A柱从中途分为内侧和外侧两岔,故可视为一根 因此,只要内侧A柱和外侧A柱合起来能够满足4.2项的双目障碍角的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以上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问题?本田公司具体技术问题,另行讨论。2防盗装置是否强制安装:经查阅GB15740标准,其中没有强制安装的规定,其它如GB7258标准中也没有规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进行解释。我们认为由于相关标准中没有规定,建议在CCC认证中对防盗装置不做强制安装要求。不详可以不装,装了应符合要求。3CNCA-C11-01附件1“02-03座椅及固定件”中规定“M2、M3类汽车中的A级和I级客车使用的座椅应符合GB 15083-2006的要求”。问题:此类座椅多为塑料座椅(部分为客车座椅),基本不能满足GB 15083-2006的要求。建议:对于公交车类的塑料座椅建议删除该要求,普通客车座椅执行GB13057标准。CCAPCQC意见:修订实施规则对应条款,按标准的范围描述。4客车座椅的监督抽样最低要求:去年的技术决议TC11-2015-02中监督抽样检测要求对客车座椅的要求是:GB 13057标准:座椅强度试验(只做动态,新标准过渡期截止前可以按静态测试)。新版GB13057-2014标准的过渡期到今年7月1日,故建议监督抽样要求修改如下:GB13057标准:座椅动态试验(试验1或试验2任选),每个工厂抽取同一型号的双人或三人座座椅两套,应抽取安装位置非第一排或最后一排的位置的乘客座椅,还应要求企业同时提供支腿、滑轨、螺栓等连接附件。实验费用建议不超过型式试验的50%CQCCQC意见:座椅动态试验(试验1或试验2任选),每个工厂抽取同一型号的双人或三人座座椅两套,应抽取安装位置非第一排或最后一排的位置的乘客座椅,还应要求企业同时提供支腿、滑轨、螺栓等连接附件。5建议在CCC即将发布的公告中确保纳入CB 18352.6-2016, 既轻型车国6排放标准轻型车国6标准将于今年底发布,我们提请认监委和专家组确保此标准与现行国5排放标准一起纳入CCC体系,保障制造商可以按照产品选择国6或者国5标准进行CCC强制认证。以上建议可以避免以往出现过的问题,既车辆在环保系统按国6标准信息公开,但是由于国6标准尚未被CCC引用,所以在CCC系统只能按照国5进行认证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车辆在未来上牌注册乃至报废淘汰等环节出现问题。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以及成员公司成立工作组,纳入2017年工作计划。6机动车LED/F3前雾灯CCC认证型式试验方案:新版机动车前雾灯标准GB4660报批稿已三年多,但仍未发布,市场上LED或F3类的前雾灯已大量出现。去年的技术决议TC11-2015-01的第3.2.3的第3)项也已允许使用F3,但缺乏具体试验方案,根据GB4660报批稿和以前的认证操作,制定型式试验方案,详见附件1。(该方案摩托车TC组已形成技术决议)CQC型式试验方案需征求各代表的意见。7汽车牌照灯新版标准换版方案见附件2(贵阳专家组会已初步讨论通过) 此次增加适用范围:对于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也暂按此方案执行。(这条建议形成技术决议)CQC标准正在换版,暂时按照现行国标执行。8液压制动软管长度很短,不能完全将标准GB16897中8.1.3要求,如何处理?CCAP按实际情况适当豁免。9CNCA-C11-01附件1“03-07可再利用和可回收利用率”中规定“汽车和挂车的可再利用和可回收利用率应按GB/T 19515的规定进行计算”。问题:目前大多数车辆很难满足,基础数据缺失。建议:限定在M1类车型。CCAPCQC正在建立数据库。现企业提供报告即可。10CNCA-C11-01附件1“06-19上车排放”中规定上车发动机排气污染物应满足GB 20891的要求,纯吸式和吸扫式扫路车吸尘系统出口排放平均含尘浓度应不大于60mg/m3。”问题:如进口的上车发电机组的发动机,很多厂家很难提供或进行此项检测;扫路车吸尘出口排放平均含尘浓度无检测方法。建议:对于上车发动机,可明确哪些类型的上车发动机应满足要求;对于扫路车,可增加检测方法,或删除此项要求。CCAP延庆中心回复意见:1.上车发动机排气污染物应满足GB 20891的要求。所有安装上车发动机的专用车均应满足此条款要求,因为此条是针对发动机部件的要求,不存在整车拆卸问题。有委员提出某些进口汽车无法提供GB 20891测试报告,建议申请人提供了发动机能够满足GB 20891排放要求的证据(如国外机构提供的报告证明排放不低于GB 20891的指标)也可以。2.扫路车吸尘出口排放平均含尘浓度无检测方法。2003年编制规则时,此条款的依据是QC/T29111-1993扫路车技术条件的4.15条“纯吸式和吸扫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