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一切为了前线”。(2)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3内容领域政策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引发了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4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意义(1)理论意义: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主要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消极: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1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和“共产主义”两个特点?从背景看,战时共产主义是在面临国内叛乱和国外势力干涉的严峻形势下采取的;从目的看,它主要是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从内容看,各项措施主要为战争服务;各项措施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共产主义”特征。2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它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下图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两幅漫画,依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主题一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研史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上述材料均选自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苏俄怎样的农业政策?(2)概括指出苏俄提出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3)苏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提示:(1)余粮征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2)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亟需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3)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发展市场经济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析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恢复经济,巩固政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允许外商租赁经营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点,用行政和军事手段控制社会经济的运转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来扩大生产评价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对点练1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A实行粮食税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C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选C“新”指社会主义建设方案,“旧”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B、D都属于“旧”,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主题二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研史料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世界历史(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2)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积极: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弊端: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析重点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及理论上的失误。直接原因: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形成了。(3)评价:积极: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起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造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教训:经济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点练2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满怀希望地去了苏联,却带着失望而归。回国后他写了一本书从苏联归来,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红苹果虽红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生虫的红苹果”喻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解析:选D把握材料中“1936年”这一关键信息。当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巨大的弊端,即材料中“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之意,故D项正确。 考点一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析典题 例1(海南单科)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题思路选项理由判断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与材料不符错误C由“1922年”“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说明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正确D新经济政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商品经济,谈不上“主导地位”错误答案C练题组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战争胜利后苏俄领导人希望由此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遭到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强烈反对,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它也因此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综合上述状况,可知B项正确。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商业,主张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指导”“控制”商业,为此列宁主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考点二斯大林体制命题角度:1.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特点。2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析典题 例2(新课标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题思路选项理由判断A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而永远地解决”谷物问题错误B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基本实现错误C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错误D这一论断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正确答案D练题组3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从“在于尽快将一个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