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机械运动(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年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机械运动(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年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机械运动(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年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机械运动(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年中考物理小题狂做(选择题)机械运动(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运动一、单选题1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跑道为参照物B“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C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为参照物,电视机内的运动员一定是运动的D以赛场运动员为参照物,看台是运动的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雄鹰飞翔C格桑花开D枯叶飘落3下列估测的物理量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课桌的高度为1.5mB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是40C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1.2m/sD崆峒山山顶的大气压大约是1.2105 Pa4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高铁内,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A从旁边走过的乘务员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这列高铁的车厢D关着的车门5下列数据符合常识的是A感冒发烧时人体温度可能高达29B教室课桌的长度约为1.5mC城关一路公交车正常行驶平均速度约70 km/hD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60g6下列数值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层楼高约为8mB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C正常人脉搏跳动60次的时间约为1s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7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步行速度为4km/hB一个正规篮球的直径约为1dmC一支新2B铅笔的质量约为400gD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温度约是108下列估测不符合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C我国百米男子飞人苏炳添比赛时的平均速度约为10m/s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约为50s9下列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数据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身高160dmB体重500NC体积10m3D正常步行速度4m/s10无人机被广泛的运用在民用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 2018“西安年最中国”元宵节的压轴大戏,高新区的 500 架无人机的灯光秀表演让西安市民连声赞叹。如图所示的这款旋翼式无人机的说法中,下列正确的是A此无人机在空中悬停时,旋翼相对于机身是静止的B此无人机无法勘探月球表面的月貌C此无人机匀速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D此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始终受到平衡力作用11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A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的B“踢足球”时,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足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D打排球时手感觉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下列生活场景中说法错误的是A热天时,教室中的电风扇吹出的风可以降低气温,给同学们带来丝丝凉意B在乘坐公交车上学时,以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运动的C课间做广播体操前,在指导老师的口令下排列出整齐的队形,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D运动会百米赛跑时,小梅第一个跑过终点获得小组第一名,是根据相同路程比较时间长短得出的13正确使用物理实验器材,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对下列器材所指示的数据,读数正确的是A刻度尺:1.4cmB速度计:90m/sC温度计:38D天平:33.4g14周末,小明乘坐公交车去狮子楼参观,在公交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A道旁的行道树B沿途的路灯杆C公交车的车厢D迎面来的轿车15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如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B木块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C木块两次的运动时间一样多D木块两次运动的速度相等16下列数据是小明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值的估计,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3s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mmC健康人1min可以正常呼吸60次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km/h17如图所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隐形歼击机,关于该战机的相关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歼20高速“穿云破雾”是以驾驶员为参照物B战机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时,机械能不变C战机采用密度小的钛合金材料制造,可以减小体积D战机着陆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它具有惯性18如图甲,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图乙是两次拉动该木块在同一木板上滑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1次滑动过程中,以弹簧测力计为参照物,木块是运动的B第1次滑动过程中,手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第2次滑动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较大D第2次滑动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较小19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的是:(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几年后铅中有金,金中有铅B酒香不怕巷子深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D衣橱里樟脑球会逐渐变小20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A人的正常体温约40 B初中生的身高一般为170cm左右C一个鸡蛋的质量1 kgD人跑步的速度20 m/s21如图所示,是我们常见的图象,这种图象如果在横纵坐标加上适当的物理量及单位,不可以用来描述()A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B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产生的热量与通过该导体电流的关系C同一位置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2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B成年人散步时速度约为4m/sC人的正常体温是39D家用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为30W23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三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三分之二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三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三分之二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A甲车先到达B乙车先到达C两车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24如图是在同一平直路上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 100mB0-30s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涌动C乙运动 20s 后跟甲相遇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25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如果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小明同学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里,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是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26学校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后运动的C裁判员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D观众看甲同学是向前运动的,看乙同学是向后运动的27如图所示物理图像中,反映物理量之间关系正确的是A甲:某晶体熔化前后曲线倾斜程度不同是因为该物质固态时比热容大于液态时比热容B乙: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C丙: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丁:汽车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28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符合实际的是A一个小铁钉受到的重力约为5NB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C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5D黑板的长度约为12m29如图所示,漂流时橡皮艇顺水而下,出没浪端谷底,游客吓的都不敢动,惊险刺激。这里说“游客吓得不敢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两岸的树B橡皮艇C游动的鱼D岸上拍照的人30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A0.25m/sB0.2m/sC0.17m/sD无法确定31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一个家庭游戏活动活动要求是:家庭成员中的任意两名成员分别站在如图所示的木板上,恰好使木板水平平衡若小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米的一侧,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l米的另一侧,木板水平平衡现在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小兰的速度是0.5米/秒,则爸爸的速度是多大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不被破坏?A1.0米/秒 B0.75米/秒 C0.5米/秒 D0.25米/秒32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程之比为3:2:1,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1:2:3,则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A1:1:1 B3:2:1 C9:4:1 D9:3:133如图,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公园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48分钟,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68分钟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见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A4分钟 B3分钟 C2分钟 D1分钟34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A乙车先到达 B甲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35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2:3,时间之比为3:5,则两车行驶的速度之比为( )A10:9 B9:10 C2:5 D5:236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23s时速度为v1,通过后13s时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13v1+v2 B12v1+v2 C3v1v2v1+2v2 D3v1v22v1+v237“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方向以及比较蜻蜒飞行的速度v1和水波的传播速度v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蜻蜓向左飞行v1=v2 B蜻蜓向右飞行v1v2C蜻蜓向右飞行v1v238主题为“溱湖篙歌、千舟潼庆”的溱潼会船节在十里溱湖开篙,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4m/s B5m/s C4.8m/s D6m/s39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其中,甲沿直线AB匀速运动,乙沿直线AC匀速运动,甲运动的速度是乙的两倍,经过3分钟,甲到达B地后,保持速度大小不变,马上沿直线向C地运动,恰好在C地与乙相遇,则乙从A地运动到C地的时间可能为A4分钟 B8分钟 C12分钟 D16分钟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A、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跑道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很快,故A正确;B、屏幕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电视屏幕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的,故B正确;C、电视机内的运动员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没有位置变化,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故C错误;D、运动场的看台相对于比赛场上运动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赛场运动员为参照物,看台是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C。2C【解析】【详解】A、行星转动,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雄鹰飞翔,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格桑花开是植物生长过程,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D、枯叶飘落,树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C【解析】【详解】A.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m/s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D.1标准大气压是1.0105Pa。高度越大气压越低,所以崆峒山山顶的大气压应低于1标准大气压,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C.4A【解析】【详解】车厢小桌上的茶杯与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旁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时,茶杯与列车员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茶杯相对于列车员是运动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5D【解析】【详解】A.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所以A错误;B. 教室课桌的长度约为1m左右,故B错误;C. 城关一路公交车在城区正常行驶平均速度约30 km/h,故C错误;D. 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60g,故D正确。故选D。6B【解析】【详解】A一层楼的高度大约是3米,故A错误;B正常人不行的速度约为4km/h1.1m/s,故B正确;C正常人的脉搏跳动60次的时间约为1min,故C错误;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故选B。7A【解析】【详解】A. 人正常情况下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故A符合实际;B. 标准篮球的直径为24.6cm=2.46dm,故B不符合实际;C. 一块橡皮的质量在6g左右,新2B铅笔的质量与橡皮的质量差不多,在6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温度约是20。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8B【解析】【详解】A. 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A符合实际;B.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 我国百米男子飞人苏炳添比赛时的平均速度约为10m/s,故C符合实际;D. 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50s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B。9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详解】A. 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0m=16d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 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即受到的重力在500N左右。故B符合实际;C.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几乎相等,质量50Kg的中学生的体积为V=50kg1.0103kg/m30.05cm3D.正常步行速度约1.1m/s,故D错误。10B【解析】【详解】A. 无人机在空中悬停时,旋翼在不断转动,旋翼与机身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旋翼相对于机身是运动的,故A错误;B. 旋翼式无人机是依靠空气浮力升空的,月球上是真空,旋翼式无人机无法飞行,故B正确;C. 无人机匀速下降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所以在该过程中,重力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故C错误;D. 无人机只有在空中匀速飞行时,才受到平衡力作用,故D错误。故选B.11C【解析】【详解】A、百米赛跑时路程相同,裁判员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快慢,即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头球攻门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方向,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故C错误,符合题意;D、击打排球时手给排球一个力的作用,同时球给手一个力的作用,手感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A【解析】【详解】A. 热天时,教室中的电风扇吹出的风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使蒸发加快,给同学们带来丝丝凉意,故A错误;B. 在乘坐公交车上学时,以汽车为参照物,路旁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B正确;C. 课间做广播体操前,在指导老师的口令下排列出整齐的队形,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故C正确;D. 运动会百米赛跑时,小梅第一个跑过终点获得小组第一名,是根据相同路程比较时间长短得出的,故D正确。故选A。13D【解析】【详解】A刻度尺需要估读,所以读数是1.40cm,故A错误;B. 速度计的单位是km/h,此时的速度为90km/h,故B错误;C. 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说明温度低于0,为22,故C错误;D. 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物体的质量为砝码质量和游码示数和,即m=20g+10g+3.4g=33.4g,故D正确。故选D。14C【解析】【详解】A、小明相对于道旁的行道树,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小明相对于沿途的路灯杆,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C、小明相对于公交车的车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D、小明相对于迎面来的轿车,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应选C。15A【解析】【详解】A. 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论其速度大小如何,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故两次实验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故A正确;B.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两次实验中,虽然速度变化了,但压力和粗糙程度不变,故两次的摩擦力不变,而拉力与摩擦力是平衡力,故拉力相同;故B错误;C.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木块运动的速度较大,但由于没有说路程情况,所以没法比较时间,故C错误;D. 从图象中可看出,运动的时间相同时,第一次的运动距离大于第二次的运动距离,即s1s2,根据v=st,第一次实验的速度大于第二次的速度,故D错误;故选A.16B【解析】【详解】A、课桌的高度一般不到1m,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A不符合实际;B、4枚一元硬币叠放的高度约10mm,所以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在2.4mm左右。故B符合实际;C、平静状态下,人1min呼吸25次左右,平均一次的时间在2、3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才能到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17D【解析】【详解】A、歼20高速“穿云破雾”是以云雾为参照物,故A错误;B、战机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时,没有说明高度的变化,动能不变,不能说明重力势能是否变化,即机械能是否变化,故B错误;C、战机采用密度小的钛合金材料,可以减轻受到的重力,故C错误;D、战机着陆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它具有惯性,故D正确。故选:D。18D【解析】【详解】A、第1次滑动过程中,以弹簧测力计为参照物,木块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错误;B、第1次滑动过程中,手的拉力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而摩擦力作用在木块上,不是同一物体,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C、第2次滑动过程中,速度变小,但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无关,因此两次拉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同,故C错误;D、第2次滑动过程中,木块的质量不变,速度比第一次小,所以动能变小;同时高度不变,重力势能不变,因此机械能比第一次小,故D正确。故选D。19C【解析】【详解】A. 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后,由于分子的运动彼此进入对方分子间的空隙,故A解释正确;B.因为酒分子的运动使香气四溢,故B可以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C. 尘士虽小,但仍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故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D. 樟脑球由于分子的运动,外层分子慢慢扩散到空中则使体积减小,故可以解释;故选C.20B【解析】【详解】A.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 初中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0.05kg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 正常情况下,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在5m/s,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速度小一些,在3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21B【解析】【详解】由图象可知,横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是成正比的关系;A、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不符合题意B、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导体的电流产生的热量与通过该导体电流的关系是二此函数关系,不能用该图象描述;符合题意;C、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不符合题意;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定值,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可以用该图象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22A【解析】【详解】A、一个苹果质量约相当于三个鸡蛋,在150g左右,故A正确;B、成年人散步时速度约为1.1m/s,故B错误;C、人体正常温度在37左右,故C错误;D、家用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在1000W到2000W左右,故D错误。故选:A。23A【解析】【详解】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因为甲车在前三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三分之二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13t1v1+23t1v2=1,则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3v1+2v2,因为乙车在前三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三分之二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13v1+23v2=v2+2v13v1v2,则t1t2=3v1+2v2-v2+2v13v1v2=9v1v2-(v2+2v1)(v1+2v2)3v1v2(v1+2v2)=2(v1-v2)23v1v2(v1+2v2)0,即t1t2,所以甲车先到达。24C【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乙物体运动30s-10s=20s后与甲车相遇,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25B【解析】【详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B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运动的,是因为他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以他自己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 正确;C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是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故C错误;D“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后,它们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26C【解析】【详解】A当甲同学超越乙同学时,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是向前运动的,故A错误。B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向前运动的,故B错误。C裁判员以地面为参照物,看甲乙两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C正确。D观众看两同学跑步,一般是以起点、终点或地面为参照物,看到甲、乙同学都是向前运动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27C【解析】【详解】A比较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相同时,固体时温度升高快,同时也表明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故A错误;B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题干的图象是正比例函数;故B错误;C根据公式=m/V可知,当密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因此该图象应当为正比例函数;故C正确;D物体的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是正比例关系,图象应当为正比例函数图象,而该图象表示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28B【解析】【详解】A、m=5N10N/kg=0.5kg,很显然0.5kg远大于小铁钉的质量,所以选项A不正确;B、成年人步行的速度:v=st=360m560s=1.2m/s,这个速度接近成年人的步行速度,所以选项B正确;C、一般洗澡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为宜,人的正常体温是37,所以洗澡水的温度应该在40左右比较适宜,而75这个温度太高了,不是适合人洗澡的温度,所以选项C不正确;D、黑板的长度约为5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29B【解析】【详解】游客和橡皮艇一起顺流而下,游客和橡皮艇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故B正确。30C【解析】【详解】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S=6cm1cm=5cm=0.05m;每隔0.1s拍一次照,因此小球运动的时间t=0.1s3=0.3s;小球的运动平均速度:V=S/t=0.05m/0.3s0.17m/s;故选C。31D【解析】【分析】小兰和爸爸相向而行,动力、阻力不变,力臂同时减小,减小的量为vt,再次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爸爸的速度。【详解】木板平衡时,小兰和爸爸对木板施加的力大小等于各自重力,所以小兰和爸爸对杠杆施加的力分别为F1=400N,F2=800N,由题意可知,两力臂分别为l1=2m,l2=1m,他们同时开始匀速相向行走,设小兰和爸爸匀速行走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行走时间为t,要保证杠杆水平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1(l1-v1t)=F2(l2-v2t)400N(2m-0.5m/st)=800N(1m-v2t),解得v2=0.25m/s。故选:D。32D【解析】【分析】知道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之比【详解】由题知,s甲:s乙=3:2, t甲:t乙=1:2 ,则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t乙s乙t甲=3:1 ,s甲:s丙=3:1,t甲:t丙=1:3,则v甲v丙=s甲t甲:s丙t丙=s甲t丙s丙t甲=9:1 ,联立,通分得:v甲:v乙:v丙=9:3:1 。故选D.33B【解析】【分析】(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L,根据题意求出甲与乙走L距离的时间;(2)分析甲与乙的运动过程,找出甲第一次看到乙的时间,甲第一次看不到乙的时间,从而求出甲从看到乙到看不到乙经历的时间【详解】1) 设正方形小路的边长为L,甲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甲=48min4=12min,乙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t乙=68min4=17min ;(2)经过48min,甲走过的路程是4L,甲回到出发点;经过48min=217min+14min,乙的路程大于2L,小于3L,设乙的路程s乙,则2Ls乙3L;甲与乙位置如图(1)所示,甲乙在同一直线上,甲可以看到乙,这是甲第一次看到乙;(3)经过17min3=51min,乙的路程是3L;经过51min=412min+3min,甲的路程大于4L,小于5L,设甲的路程s甲,则4Ls甲5L,甲与乙的位置如图(2)所示,甲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开始看不到乙;(4)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51min48min=3min.故选B.34B【解析】【分析】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详解】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因为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