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doc_第1页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doc_第2页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doc_第3页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doc_第4页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石漠漠化化监监测测实实施施细细则则 贵贵州州省省林林业业调调查查规规划划院院 20112011 年年 6 6 月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技术标准 2 第三章 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 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 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 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 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 6) 附件三 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 1表9) 附件四 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 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 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 石漠化图斑 GPS 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 附件八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 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 2011 年止,国家相继 启动了我省 78 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 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 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 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 修订)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 定本细则。 第二条第二条 监测(调查)目的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 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第三条 监测(调查)内容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第四条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 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 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 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 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第五条 监测(调查)范围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第六条 监测(调查)方法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 2011 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 建立解译标志,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矢量数据为基础,在室内应用地理 信息系统软件按照图斑区划条件要求,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合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GPS)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调查与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 图斑界线修正与监测因子入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汇总获取本期 石漠化的面积、分布及其它方面的信息;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 第二章第二章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第七条第七条 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岩溶地区土地类型 按是否石漠化分为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三大 类。 1.1.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 土地: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 非梯土化旱地。 2.2.潜在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 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 化土地: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梯土化旱地。 3.3.非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非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 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第八条第八条 石漠化程度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程度的划分只针对石漠化土地。 1.1. 石漠化程度分级石漠化程度分级 石漠化程度反映土地退化的严重程度及恢复其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 的难易状况。石漠化程度划分为 4 个等级,详见表 1。 表 1 石漠化程度划分等级 石漠化程度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 等级 2.2.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 厚度。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详见表 2表 5。 表 2 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 程度3039%4049%5059%6069%70%基岩裸露度 (石砾含量)评分2026323844 表 3 植被类型评分标准 类型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 植被类型 评分58121620 表 4 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 盖度5069%3049%2029%1019%10% 植被综合盖度 评分58142026 旱地农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 3049%计。 表 5 土层厚度评分标准 厚度 级 (40cm) 级 (2039cm) 级 (1019cm) 级 (10cm) 土层厚度 评分13610 3.3.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 根据以上 4 个评价指标评分之和确定石漠化程度,具体评价由计算机 自动生成。评分标准如下: 轻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之和45; 中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之和为4660; 重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之和为6175; 极重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之和75。 第九条第九条 石漠化演变评价石漠化演变评价 1.1. 石漠化演变类型石漠化演变类型 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趋势情况,石漠化演变类型分为 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退化严重加剧 5 个类型。可概括 为顺向演变类(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类(稳定型)和逆向演变类 (加剧型、退化严重加剧型)3 大类。 2.2. 评价指标分级评价指标分级 石漠化状况分 3 类(指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石漠化程度分 4 级(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3.3. 演变类型评价标准演变类型评价标准 明显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演 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轻微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 一级。 稳定型 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状况基本维持稳定,石漠化状况与 石漠化程度均没有发生变化。 退化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轻微退化,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一 级。 退化严重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演变或 者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第十条第十条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分林地、耕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林地林地 林地分为八个地类,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表 1 土地分类系统表土地分类系统表 土地类型一级二级三级 纯林 乔木林 混交林有林地 竹林 疏林地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灌木林地 其他灌木林 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封育未成林地 苗圃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无立木林地 其他无立木林地 宜林荒山荒地 石山 砂石山 宜林地 其他宜林地 其他 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25坡耕地 非林地 其它非林地 1.有林地:连续面积0.1 公顷、郁闭度0.2、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 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1)乔木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 林带,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郁闭度0.2 的片林。 人工造林到成林年限(见表 2)后郁闭度0.2,但幼树生长稳定、 每亩保存株数大于或等于造林设计株数的 80%。 飞播造林到成林年限(见表 2)后郁闭度0.2,但密度1050 株 /公顷。 封山育林在封育期限届满后郁闭度0.2,但林木密度(包括原有 林木)1050 株/公顷且分布均匀。 天然更新乔木幼树到达成林年限后郁闭度0.2,但树高50 厘米, 株数2250 株/公顷且分布较均匀。 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照株数计算) 占总蓄积量(株数)65%以上的乔木林地。 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阶时按照株数 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 65%以上的乔木林地。 (2)竹林:附着有胸径 2cm 以上的竹类植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林地。 郁闭度0.2。 天然更新毛竹林单位面积株数750 株/公顷。 人工造林毛竹林 3 年后保存株数450 株/公顷,杂竹林1500 株 (丛)/公顷。 封山育林期限届满后,毛竹密度450 株/公顷或杂竹密度1500 株(丛)/公顷,且分布均匀。 2.疏林地 由乔木树种组成,连续面积0.1 公顷、郁闭度 0.100.19 的林地。 3.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以培育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 0.1 公顷、覆盖度 30%以上的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和其它灌木林地: (1)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特指分布在乔木垂直分布上限以上(本省指 威宁韭菜坪、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 2200 米以上的灌木林) ,或亚 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专为防护用途的 灌木林地,以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 (2)其它灌木林地:除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以外的灌木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 (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 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撒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 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或造林后第二年到成林年限前保存 率80%; 飞播(包括撒播)造林后当年成苗调查达 3000 株/公顷以上,或 者在播后第二年到成林年限前保留目的幼树2100 株/公顷,且分布均匀。 (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到成 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达到中等以上,有成林希望但未达到成林标准的林 地。 表 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 单位:年 营造方式乔木灌木 封山育林5836 飞播造林5747 直播5826人工 造林植苗、分殖3524 注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 5.苗圃地 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论调查时是否附着林木、花卉均划为 苗圃地。不包括临时育苗用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 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 无立木林地指现状属于林业用地,但不符合前五类林地标准的林地。 (1)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 年内尚未人工更 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火烧迹地:火烧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三年内尚未人工 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其它无立木林地 人工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标准的林 地。 人工造林更新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 标准的林地。 封山育林后,封育期届满前达不到封育未成林地标准的林地。 封山育林在封育期届满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 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已经完成年度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但还未采取封禁措施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 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7.宜林地 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已经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 (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 林地标准,规划为林业用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等; (2)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 地。包括规划用于林业发展的坡度25的旱坡耕地、石山地、砂石山地 等。 石山地:指岩石裸露率 70%以上的石质山地。 砂石山地:指白云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瘠薄的石质山地。 8.辅助生产林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 明的土地,包括: (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 (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3)集材道、运材道; (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 疫设施用地; (6)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7)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耕地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分为水田和旱地。 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 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旱地:除水田以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牧草地牧草地 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主要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 草地和人工草地 3 类。 天然草地:未经改良,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 草场。 改良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 的草场。 人工草地: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工矿建设用地、城乡居民建设用 地、交通用地、其它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 陵园等) 。 水域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和 沟渠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目前还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干沟、裸岩和其它未利 用土地。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环境调查因子环境调查因子 1.1. 地貌地貌 大地貌 根据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大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 中山:海拔高度 10003500 米,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 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 200 米) 。 低山:海拔高度 5001000 米(不含 1000 米) ,有明显的峰和陡 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 200 米) 。 丘陵:海拔高度 500 米以下,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 50100 米,无明显的脉络,坡地占地面积较大。 岩溶地貌 峰丛洼地:指峰丛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丛间有洼地、谷地 及漏斗等。峰丛指基部相连的石峰所构成,相对高度最大可达 600m,主要 分布在云南、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以及红水河、南盘江、北盘江及 其一级支流两侧。 峰林洼地:指峰林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林间为洼地,且其 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水流。峰林指碳酸盐类岩石 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林立,其基部互不相连。峰体相对高差 100 200m,坡度很陡,主要分布在平坝安顺一线。 孤峰残丘及平原:以岩溶平原为主体和特色的地貌组合,平原上 有零星分散的低矮峰林及残丘分布,石峰相对高度在 100m 以下,甚至不 到数十米,贵州该类型较少。 岩溶丘陵:经岩溶作用所形成,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小 于 100m,坡度小于 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贵阳、遵义最为典型。 岩溶槽谷:指凸起与凹陷交互出现的长条形岩溶地貌,凸起区构 成长条形山脊,凹陷区则形成槽状谷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 主要分布在黔北地区。 岩溶峡谷:指由构造抬升和河流切割作用所形成的高山峡谷地貌 组合,岩溶作用极其微弱,地势险峻,河流切割剧烈,高山峡谷地貌明显, 主要分布在乌江两岸。 岩溶断陷盆地:指受拉张、断陷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在盆地区发 生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岩溶地貌组合,贵州无此类型。 岩溶山地:属岩溶作用极弱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由中山、低 山与其山谷组成,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地貌差别不明显,地势宽缓,河流切 割作用较小,以铜仁、镇远、施秉一线的白云岩山地最为明显。 2.2. 坡度坡度 指图斑的坡度,山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按度数分成平坡、缓坡、 斜坡、陡坡、急坡和险坡六级。 级为平坡 5; 级为缓坡 514; 级为斜坡 1524; 级为陡坡 2534; 级为急坡 3544; 级为险坡 45。 3.3. 植被调查植被调查 植被类型:指地表植被状况,包括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 地作物型、无植被型。 乔木型:外观上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木树种分布较均匀。 灌木型:外观上以灌木树种为主体,灌木树种分布较均匀。 草丛型:外观上以草本为主,乔、灌木分布较少。 旱地作物型:旱地上人工种植的农作物。 无植被型:除以上四类以外的类型。 优势植物种类:指主要植物种类(建群种或优势种) 。 优势种起源:分为天然、人工(人工种植乔、灌、草) 、飞播。 天然: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优势种的。 人工:由人工种植(乔、灌、草)形成优势种的。 飞播: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撒播)形成优势种的。 乔灌盖度:指乔木和灌木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 比率,用百分数表示(重叠部分只计算一次) 。 植被综合盖度:指乔木、灌木和草本所有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 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用百分数表示(重叠部分只计算一次) 。 群落高:指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 m,保 留 1 位小数。 植被生长状况 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 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 差:达不到正常生长状态,发育不良。 4.4. 土壤调查土壤调查 母岩:碳酸盐岩按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类、 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其它母岩等。 石灰岩类:指碳酸钙(方解石)含量超过 50,多为白色、灰白色, 常具鲕状结构和逢合线、结核、隐晶致密块状构造,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泥岩类:指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超过 50,均为隐晶或微粒结构, 具多种颜色(黄、灰、绿、棕等)。 白云岩类:指白云石含量超过 50,一般为淡黄、白色,有时为 浅褐、深灰或黑色,晶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具砂岩状断口,遇稀盐酸 略起微泡。 其它母岩:指碳酸盐岩以外的成土母岩。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按地表岩石裸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比率,用百分数表示。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棕色 石灰土、耕作土、其它土壤六大类。 黑色石灰土:广泛而零星分布于溶岩地区,常见于岩溶丘陵顶部、 基岩裂隙中或坡麓底排水不畅的低洼地;以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为特征, 有机质含量多在 510间,且有机质层厚达 2030cm;pH 值在 7.08.5 之间,土色呈暗色;质地为中粘土至重粘土。 红色石灰土:多见黔西南、黔南岩溶低丘谷地中;土体中无游离 碳酸盐,pH 值 67 或略低;土色鲜红,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轻粘土 至中粘土,但土体粘重紧实。 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黔中高原面上;土色显黄色,有机质含 量可达 35;质地为轻粘土至中粘上,有粘粒淋溶淀积现象。 棕色石灰土:常见于峰丛、峰林及岩溶丘陵坡面上,母岩以纯质 石灰岩为主;pH 值 78,有机质含量低于黑色石灰土;土层厚度不一, 最厚仅 50cm。 耕作土壤: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 综合作用,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 其它土壤:指上述土类以外的土壤。 土层厚度:采用图斑土层平均厚度,分成中厚、薄、较薄、极薄 四个程度。 级为土层中厚(40cm 以上) ; 级为土层薄(2039cm) ; 级为土层较薄(1019cm) ; 级为土层极薄(10cm 以下) 。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粘 性质,分为粘土、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土。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其它其它标准标准 1.1. 治理措施类型及治理现状治理措施类型及治理现状 治理措施类型根据实施情况分为无治理措施、有治理措施和建议治理 措施。 (1) 无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没有采取治理措施。 (2) 有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已采取了治理措施。 (3) 建议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没有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根据实际 需要提出的合理的治理措施。 2.2. 治理措施及建议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及建议治理措施 分为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 3 类。 林草措施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飞播造林、 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其它林草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间作、轮作、弃耕、禁牧、其它农业技 术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工程、客土改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它 工程措施。 对于采取了 2 种以上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 2 种主要治理措施代码。 3.3. 工程类别工程类别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速生丰产林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中幼林抚育工程; 长治工程; 其它重点工程。 4.4. 石漠化变化原因及前期形成成因石漠化变化原因及前期形成成因 为便于分析监测间隔期内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对石漠化状况、 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图斑要调查变化原因。石漠化变化原因分为人为因 素、自然因素、前期误判与技术因素。 (1) 人为因素 治理因素:工程治理后导致图斑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发生变 化,则填写治理措施代码; 破坏因素:指毁林(草)开垦、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 建设、工业污染、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和其它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 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 变化。 (2) 自然因素 自然演变因素:指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 灾害因素: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性气 候(连续暴雨、干旱、水灾等)、有害生物灾害(病害、虫害)等非人为控制 的原因。 (3) 前期误判:因前期调查人员的误判所造成的错判。 (4) 技术因素:因本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标准等技术因素所造成两 期数据的差异。 5.5. 土地使用权属土地使用权属 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 6.6. 流域划分流域划分 珠江区 南北盘江:北盘江、南盘江; 红柳江:柳江、红水河。 长江区 金沙江石鼓以下:石鼓以下干流; 乌江:思南以下、思南以上; 宜宾至宜昌:宜宾至宜昌干流、赤水河; 洞庭湖水系:沅江浦市镇以下、沅江浦市镇以上。 第三章第三章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利用 2011 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以前期 (2005 年)石漠化监测图斑数据为本底,利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 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将 1:1 万地形图和 2005 年石漠化监测 图斑区划空间信息数据,叠加在 1:1 万卫星遥感影像(RS)上作为工作 底图,建立解译标志,在室内按照图斑区划条件,对发生变化的图斑进行 目视解译区划。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并调 查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图斑界线与监测因子的入库修正,利用地理信 息系统(GIS)汇总获取本期石漠化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它方面的信 息,最后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石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 主要工作步骤为: 1.前期准备; 2.技术培训; 3.遥感影像数据购置与处理; 4.资料收集与解译标志建立; 5.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划分图斑; 6.现地核实与调查; 7.数据录入与检查; 8.监测质量检查验收; 9.统计汇总; 10.成果上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 1.1.行政区划的界线与代码行政区划的界线与代码 县、乡级行政区划界线沿用上期石漠化调查界线,由贵州省林业调查 规划院负责提供。在 20062010 年监测间隔期内,在县与县之间发生整 乡行政变动的,各县统计后上报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进行修正,按照变 化后最新的乡级行政界线进行调查统计。 县级、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前期代码。若县级行政界线发生变化, 增加的乡其编码接上期该县最大乡码续编,减少的乡其编码删掉不再使用, 其余未变化的乡编码沿用上期代码。 2.2.遥感信息源选取遥感信息源选取 本次监测以 2011 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所采用的 SPOT5、ALOS 等遥感影像为监测数据源,其中 ALOS 共 61 景,SPOT5 共 52 景。SPOT5 空间分辨率为 2.5 米,拍摄时间为 2007-2010 年;ALOS 空间分辨率为 10 米,获取时间为 2007-2010 年。符合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 术规定 (2011 年修订)对遥感信息源选取的条件和要求。 3.3.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收集 1:1 万最新地形图 1/20 万监测区域水文地质图 与监测相关的文字资料和统计数据 包括监测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与完成情况、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 计调查成果、2010 年统计年鉴等。 专题图件: 前期石漠化调查所形成的图件;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竣工验收图; 土地利用详查图; 森林分布图; 岩溶土壤分布图; 其它相关图件。 4.4.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 调查用表 包括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标志库卡片、石漠化图斑 GPS 特征点卡 片等。 统计表 包括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石漠化综合治理 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水文情况调查表、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 等。 仪器工具设备 准备调查所需的 GPS、数码相机、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指南针、 工作袋、讲义夹、油性笔、铅笔、红蓝铅笔、铅笔刀、图筒、计算机、打 印机等仪器工具。GPS 修正参数由各县按照 2010 年连清复查时的修正参数 来设定。 基础数表 包括调查因子代码表、植物名称与代码表、岩溶地区流域名称及代码 表等。 5.5.技术培训技术培训 培训对象 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须有相关工作经验,在工作开展前接受 技术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参加监测工作。 培训内容 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 年修订) ; 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 ; 遥感(RS)基础; 植被与土壤等专业调查知识; 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的填记方法。 培训形式 培训内、外业相结合,除理论授课外,还要结合实地情况修正初步区 划的图斑界线及图斑属性因子填记。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1.1.基础地理信息处理基础地理信息处理 省、县、乡界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并提供给各县。主要道路、 河流、湖泊、主要山峰及高程、村以上城镇与居民点等信息采用各县 2011 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矢量数据,由各县自行采集。各县要核对乡边界界 线,保证监测范围不重不漏、不错位。 2.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遥感影像数据几何精校正 应用地形图按高斯-克吕格投影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每景影 像应选取 40-50 个分布均匀的控制点进行校正。控制点数字化中误差,图 面0.2mm,校正后的误差应小于 1 个像元。 有校正好的遥感影像数据时,可以将新的遥感影像配准到该影像,配 准后的误差应小于 1 个像元。 当一景影像分布在不同投影带时,应分别按影像所在的投影带作几何 精校正。 根据所选取遥感信息源的波段光谱特性和地区特点,选择最佳波段 组合,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进行信息增强。要保证信息层次丰富清楚、 地类差别显著,纹理清晰。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石漠化主导类型,强调突出 相应的信息特征。 当一个解译区域涉及一景以上的遥感影像时,要采用数字镶嵌方法 进行无缝拼接处理。 根据所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软件,转换为相应的数据格式。 此项工作主要由国家林业局完成,目前已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 供给各县。本次监测所采用遥感影像数据的坐标系为北京 54 坐标系。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图斑区划图斑区划 1.1.区划系统区划系统 区划系统与上期保持一致,为县(市、区) 、乡(镇、场) 、图斑三级。 以县、乡为单位进行统计,以乡为单位对其岩溶土地进行图斑区划。 监测范围内的所有岩溶土地都要进行图斑划分和调查。 2.2.区划范围区划范围 与上期监测保持不变,即对上期监测所确定的监测乡范围内的岩溶土 地进行全面区划。凡有上期已监测岩溶土地的乡均为本期监测单位,监测 乡内的所有岩溶土地均纳入监测范围,含前期未监测岩溶土地。 3.3.区划条件区划条件 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空间数据为本底,对照本期遥感影像,对图斑 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区划与初步解译,通过现地核实,进行图斑界线修正 与因子调查。未发生变化的图斑则沿用前期区划。 图斑中下列因子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变化或不同时,区划为不同的图 斑: 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填记到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填 记到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 基岩裸露度 植被类型 植被综合盖度 土层厚度 治理措施 工程类别 4.4.区划方法区划方法 利用上期监测的图斑叠加到本期遥感影像上进行区划,原则上在原图 斑上进行细分,界线允许小区域变动,但每一图斑均需对应前期的某一个 图斑(前期的任一图斑也需对应本期的至少一个图斑) 。区划时充分利用 近期土地资源详细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种工程检查验收等资料, 以确定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转移情况。 5.5.区划要求区划要求 室内初步解译中,允许改动前期监测图斑的边界,不对属性相同的 图斑进行合并。若: 图斑边界及主要因子未发生变化的,不对该图斑进行编辑,但需在 属性中说明; 图斑内某一种以上因子发生变化,但边界没有变化,则要对变化因 子的属性做相应变更,并在属性中说明变化的情况; 图斑内出现了新的满足图斑区划条件的地块,则要将该地块从原图 斑中区划出来,对其各项因子进行调查、记载和计算面积。 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为 1hm2;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 50m。对于已 采取人工治理措施的石漠化,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不小于 0.2hm2;图斑边界 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影像特征相符,允许误差不超过 1 个像元。 所有区划出的图斑,都要建立面状拓扑关系,图斑(多边形)不能 重叠或遗漏。 根据遥感影像或现地调查对原有基础地理信息中发生变化的水系、 道路、水渠、居民点等进行修正。 6.6.图斑编号规则图斑编号规则 图斑编号的原则是:能够显示本次监测图斑与上期监测的图斑号对应 信息,以便实现两期监测数据的动态转移。为了记录和跟踪前期图斑的动 态变化,本期图斑由图斑号、小斑号共同作为唯一识别号。图斑号指前期 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的图斑号码;小斑号指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 后的图斑编号。图斑号编码为 4 位数,小斑号编码为 3 位数。 本次监测所采用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的比例尺均为 1:1 万,区划 时各类情况的图斑编号方法为: 乡级行政界线未发生变化 若原图斑内未区划出新的图斑,则图斑号不变,小斑号统一填“1” 。 例如: 若原图斑内区划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图斑,则图斑号不变,小斑号以 阿拉伯数字表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 1 开始统一编号,不重、 不漏。例如: 若监测乡内有新增图斑,则原图斑号填“0” ,小斑号以阿拉伯数字 表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 1 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 乡级行政界线有变化的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乡级行政单位合并的,其图斑编号以原一个乡镇图 斑号为基础按顺序重新编号,保证不重,不漏,再进行区划和调查,其编 号规则同中、。例如: 若监测范围内有新增岩溶土地,则执行(1)中编号规则。 7.7.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区划图斑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区划图斑 建立解译标志库 分景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根据监测范围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经 济特点、遥感影像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试验区,现地调查土地利用类型、 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等,拍摄与遥感 影像数据时相接近的野外景观照片,与相同地点遥感影像构成对照像对, 建立土地类型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即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在影像上 的色调、光泽、纹理、形状、分布等特征,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 应用 GIS 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区划图斑。 在叠加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信息数据的 1:1 万卫星影像图上,在监测范围内,对出现变化的区域,根据解译标志,按 图斑区划条件,室内人机交互区划出新的图斑。 目视解译图斑 对照解译标志,对出现变化的图斑调查因子进行初步解译,形成解译 图斑对应的属性数据。 图斑区划和目视解译图斑都要参考相关辅助图件资料,如利用近期森 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种林业工程检查验收图等现有资料进行辅助判读,以 提高区划和解译准确性。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现地核实现地核实 各县在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束后,要到现地对区划的结果进行核实, 按照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的 43 项因子逐个核对。图斑界线 与实地相符,面积误差在 5%以内;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 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等主要因子不允许有错;其它因子与现地调 查不符时,应就地改正。 1.按 1:1 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输出叠加乡以上行政界线、公里网、图 廓线等基础地理信息和经过重新区划图斑界线的遥感影像图作为现地核实 的工作底图,并打印与重新区划图斑对应的图斑属性数据库。 2.现地对遥感影像上的图斑界线进行核实。图斑界线区划有误的,在 工作底图上进行修正,并核实调查图斑监测相关因子,用代码或文字作相 应记载。 3.建立图斑 GPS 特征点。每县分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 程度建立图斑 GPS 特征点,其数量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 5%。前期已建 立 GPS 特征点的图斑,必须进行图斑 GPS 特征点复位;图斑 GPS 特征点数 量达不到规定的,需新设图斑 GPS 特征点。复位点与新设点必须选择图斑 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定位,采集与记载图斑 GPS 特征点现地信息数据, 并拍摄典型照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图斑空间矢量数据进行关联。 图斑 GPS 特征点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重不漏。 照片编号与特征点编号保持一致。 4.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形成的图 斑界线进行修正。同时,以代码方式输入每个图斑的调查因子(属性数据) ,形成 shape 格式的矢量图形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区划步骤区划步骤 记载关键值。重新对乡镇进行编码或沿用前期编码。 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建立土地类型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 关系。 室内初步解译,对前期监测图斑、乡界和前期基础地理信息(包括 主要道路、河流、湖泊、乡以上城镇及居民点)中发生变化的在 GIS 平台 上进行修正,按区划要求进行图斑区划与解译。 按 1:1 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输出叠加乡以上行政界线、公里网、图 廓线、基础地理信息和经过重新区划图斑界线的遥感影像图作为外业核实 工作底图。 现地对遥感影像图斑界线进行核实,对区划有误的图斑在外业工作 底图上用油性笔或水彩笔进行标绘。 在外业核实工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图斑进行 GPS 定位,采集和记载 图斑的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现地信息数据(含典型照 片) ,建立 GPS 特征点数据库,GPS 特征点数据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 5%。 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图斑再次进行修正。 利用 GIS 平台或石漠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图斑调查因子属性数 据。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主要监测因子调查项目主要监测因子调查项目 现地核实调查需填写“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共 43 项因子。调查 时必须严格按所列项目、代码或中文及技术标准要求详细调查填记。各项 因子调查记载方法按顺序说明如下: 1.省:填写代码。 2.县:按县(市、区)代码填写,与上期一致。 3.监测年度:填写 2011 年。 4.乡:转抄上期代码。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采用重新编码。 5.村:此栏空白,不填写。 6.图斑号:前期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的图斑号码。 7.小斑号: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 8.土地使用权属:确定图斑所在土地权属,用代码记载。 9.面积:采用 GIS 统一求算,单位 hm2,保留 1 位小数。 10.地形图图幅号:填写 1:1 万地形图图幅号。 11.卫片景号:填写本期影像数据源景幅编号。 12.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记载一级,其余记载二级,填写 代码。 13.流域:分发至各县的数据已填记三级流域,不得随意修改。 14.大地貌:按大地形确定图斑所在的地貌,用代码填写。 15.岩溶地貌: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6.母岩: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7.基岩裸露度:采用目测法进行,按百分数记载至 1%。 18.土壤类别: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9.土层厚度:现地机械布设一定数量样点,测量样点土层厚度,用 样点土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图斑土层的平均厚度,按 4 个等级用代码 填写。 20.土壤质地:采用手测法,以手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 觉来确定土壤质地的名称。 21.坡度:根据坡度等级,填写代码。 22.植被类型: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3.优势植物种类: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4.优势种起源: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5.乔灌盖度:采用目测法,用百分数表示,记载至 1%。 26.植被综合盖度:采用目测法,用百分数表示,记载至 1%。 27.群落高:记载图斑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高度,单位 m,保 留 1 位小数。 28.植被生长状况:现地调查确定。 29.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用基岩裸露度、植被综合盖度综合评定, 分为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30.石漠化程度:根据评定指标评分值之和确定,利用计算机自动生 成。 31.石漠化演变类型: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现地调查确认。 32.石漠化变化原因: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图斑要调 查变化原因。 33.治理现状: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代码,如已采取 2 种治 理措施,则填写 2 种治理措施组合代码;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不填写。 34.工程类别: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代 码。 35.实施时间: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实 施具体年度。 36.建议治理措施:根据现地实际情况,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可考 虑合理治理措施,填写代码。 37.前期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基岩裸露度、前期植被类型、前期植被 综合盖度、前期土层厚度、前期岩溶土地石漠化类型、前期石漠化程度、 前期形成成因等 7 项因子:在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因子数据库中转抄。 38. 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前期图斑行政区划属性和图斑号组合而成, 字段长度 16 位。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石漠化程度评定石漠化程度评定 采用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等 4 项因子,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 4 项因子的评分标准,确定评分值,进行 累加,按评价标准评定图斑的石漠化程度等级。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 1.1.面积求算面积求算 在图斑矢量图形数据基础上,利用 GIS 平台求算图斑面积(面积单 位为公顷,精确到 0.1 公顷) 。 利用 GIS 平台求算面积时,图斑图形数据投影为北京 54 坐标系,高 斯-克吕格六度分带。 2.2. 数据统计与管理数据统计与管理 采用计算机编程建立石漠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录入、逻辑 检查、统计分析、生成报表等工作。分乡、县、省、岩溶地区统计各类型 石漠化和其它土地类型面积。根据本期与前期监测结果计算石漠化动态变 化数据。 3.3. 基本图和专题图编制基本图和专题图编制 采用 GIS 平台进行图斑管理,在基础地理信息和图斑图形数据基础上 用 GIS 平台编制基本图和专题图。 基本图:主要反映石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要素和调查测 绘成果,是求算面积和编制石漠化专题图的基础资料,包括省、县和乡行 政界线、主要道路和水系、村以上居民点位置、图名、图例、直线比例尺、 编图说明、编图单位和时间等基础信息。 专题图:由基本图生成,以反映专业内容为主,其图种和比例尺根 据经营管理需要确定。主要包括岩溶土地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4. 制图要求制图要求 一般注记 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居民地、各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各级行政界线、 土地利用类型等标注,原则上以国家林业局 2009 年颁布的林业制图图 式 (LY/T1821-2009)为准。 图斑注记 县级专题图注记图斑号与小班号。 石漠化状况颜色或黑白标记 石漠化状况颜色或黑白标记 代号代号类型类型颜色颜色彩色代码彩色代码黑白标注黑白标注 (RGB) 1非石漠化(180,255,180) 2潜在石漠化(100,100,255) 3石漠化(255,100,100) 石漠化程度颜色或黑白标记 石漠化程度颜色或黑白标记 代号代号类型类型颜色颜色 彩色代码彩色代码 (RGB) 黑白标注黑白标注 轻度石漠化(255,255,100) 中度石漠化(255,150,0) 重度石漠化(255,150,150) 极重度石漠化(255,50,50) 图件比例尺 县级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程度分布图的比例尺为 1:10 万; 省级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程度分布图的比例尺为 1:50 万。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收集 1.1. 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情况 以县为单位收集 2010 年全县及岩溶监测乡镇土地利用情况(附件二 表 1) ,包括耕地(水田、旱地及梯土化旱地) 、林地(含有林地、疏林地、 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 用地) 、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建设用地、水域、未利 用地(裸岩、其它用地)等用地的面积。建议到县国土局和县林业局收集。 2.2. 治理情况治理情况 县级石漠化治理情况: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岩溶地区石 漠化治理方面的数据(附件二表 2) 。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 (乔灌草) 、飞播造林(乔灌草) 、人工种草、植被改良及退耕还林还草、 坡改梯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数据。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