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中医中药课件_第1页
大肠中医中药课件_第2页
大肠中医中药课件_第3页
大肠中医中药课件_第4页
大肠中医中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正经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藏象总论(一),中医认为人体: 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 结合六腑、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 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藏象总论(二)-藏象与藏象学说,藏象: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 体外部的表现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总论(三)-藏象学说的产生,古代解剖知识: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 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不但包含了解剖生理学中同名脏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几个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 ;而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中某几个脏腑之中。,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产生,藏象总论(五)-藏象学说的研究内容,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藏象总论(六)-藏象学说的研究内容,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功能似脏,形态象腑 2 . 躯体组织器官:五体、五官九窍,藏象总论(七)-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解剖形态方面描述简略,注重用气血阴阳来概括内脏的物质基础。 对活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结合临床医疗实践的经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一、大肠的解剖,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2019/5/19,2019/5/19,2019/5/19,2019/5/19,2019/5/19,2019/5/19,主传化糟粕 大肠主津,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机能失常症状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症状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2.大肠主津,2019/5/19,机能失常症状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2019/5/19,2019/5/19,手太阴肺经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 喉咙 、气管,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一条主干: 联系脏腑、器官的体内线 分布腧穴的体表线 一条分支: 与手阳明经脉相接,手太阴肺经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是动则病: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出现的病症。 是主所生病: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方面所发生的疾病。 本经气盛气虚病症,手太阴肺经病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心胸闷乱、视力模糊),此为臂厥。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肺方面病症: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心烦、胸闷、咽喉肿痛 经脉循行所过病症: 缺盆部、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冷、痛,中府Zhng f(LU1),【定位】:在胸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针刺方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直刺过深,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温和灸10-20分钟。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腹胀。 【类别】:肺募穴,手、足太阴之会,中 府(Zhngf,LU1),1.采用肺俞、肾俞、中府、膏肓俞等穴位梅花针叩刺后贴敷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6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8.75%。,2.采用刮痧中府、天宗、肩髃穴治疗肩周炎,可解除局部经络气血瘀滞状态,松解局部组织粘连,滑利、活动关节,缓解疼痛,从而有效地改善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尺泽 Ch z(LU5),【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治急性腹痛吐泻时在穴位的头静脉上放血。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急性腹痛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急。 【类别】:合穴,1.尺泽穴放血治疗急性胃肠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尺泽穴,然后挤出血液数滴,轻症单侧,重症双侧同时放血,一般情况下,治疗后30分钟左右即可痊愈。,尺 泽(chz,LU5),2.尺泽穴刺血治疗面部座疮:局部常规消毒,右手三棱针,左手捏起皮肤,快速在穴位上点刺,深约1分,然后轻轻用力挤压出血2-5滴。,列缺 Li qu(LU7),【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针刺方法】:向上斜刺0.3-0.5寸。 【主治】:头项病:外感所致的偏正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阴茎痛,尿血,遗精。腹胀。拇食指无力。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太渊 Ti yun(LU9),【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主治】:咳嗽痰多,气喘乏力。血管性疾病:无脉症,头痛,偏瘫,下肢冷痛无力。手腕痛。呃逆。 【类别】:原穴,输穴,八会穴(脉会),太渊,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二)主要病候:,腹痛 肠鸣 泄泻 便秘 痢疾 咽喉肿痛 齿痛 鼻流清涕或出血 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0穴),、商阳 (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距 指甲角寸。 主治:咽喉肿痛 齿痛 急救:中暑 昏迷 热病 手指麻木 刺灸:浅刺寸,或点 刺放血。可灸。 功效:清热消肿,开窍启闭。 (开窍醒神),、合谷 (原穴),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合谷,功效: 1、疏风清热,解表宣肺,清气分热; 2、通关启闭,开窍醒神;(强刺激) 3、补气固表,益气通经,益气敛汗,益气摄血、行血、生血; 4、清宣阳明经气。气 血 津,合谷,功效: 1、疏风清热,解表宣肺,清气分热; 2、通关启闭,开窍醒神;(强刺激) 3、补气固表,益气通经,益气敛汗,益气摄血、行血、生血; 4、清宣阳明经气。气 血 津,合谷,功效: 1、疏风清热,解表宣肺,清气分热; 2、通关启闭,开窍醒神;(强刺激) 3、补气固表,益气通经,益气敛汗,益气摄血、行血、生血; 4、清宣阳明经气。气 血 津,合谷,配穴示例: 合谷配太冲:行气止痛。称为“四关” 配三阴交:行气化瘀。 (补合谷,泻三阴交) 痛经、闭经、滞胎。 养血安胎。 (泻合谷,补三阴交) 胎动不安,滑胎。 配复溜:解表发汗;益气敛汗;伤寒汗不出,汗出多:自汗,盗汗。为什么?如何让操作? 配曲池:宣利上焦风热。,、合谷 (原穴),主治:头痛 眩晕 面瘫 面肿 齿痛 牙关紧闭 目赤肿痛 鼻渊 鼻衄 咽喉肿痛 耳聋 耳鸣 热病 多汗 无汗 妇科病:闭经 滞产 上肢痿痹 手指挛痛 腹痛 便秘 刺灸:直刺寸。可灸。 孕妇慎用。,、曲池 (合穴),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 (合穴),主治:咽喉肿痛 齿痛 目赤痛 面瘫 皮肤病:荨麻疹 全身瘙痒 湿疹等 热病 高血压 上肢不遂 肘臂疼痛无力 腹痛 腹泻 刺灸:直刺寸。可灸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透表; 舒筋活络,宣通气血; 清热安神,调肠腑气。,、臂臑,定位:曲池上寸, 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痛 目疾 瘰疬 刺灸:直刺或斜刺寸。可灸。 功效:理气消痰,清热明目。,、肩髃,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 瘰疬 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51.5寸。可灸。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 舒筋活络; 散风清热止痒;理气消痰。,8、扶突,定位:在喉结旁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