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oc_第1页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oc_第2页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oc_第3页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西郝小学 支小香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确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有效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很少注意发掘其内涵,仅满足于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陈述教学内容,甚至于让信息技术以“电子板书”的面貌出现,而没有使信息技术真正起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呢?一、 教学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共享资源,唤起需要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海量的网络资源让师生双方在知识方面的差距逐渐淡化,而信息技术的成熟,也已让师生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成为可能。因此,师生双方如果可以做到网络资源的共享、知识储备的共享、教学思路的共享,就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其中,教师以其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对生活的丰富阅历、对课程的宏观定位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其对教学设计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方案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方面教师要使整个教学变得有的放矢,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需要程度对教学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贴吧、博客等平台,通过公布初步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的设想、教学实施流程、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如提供预习指导和预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习题)等,将学生吸纳到教学设计当中来,请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参与讨论。学生则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分享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畅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探讨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展示对教师教学的期待和需要等方式,对教学设计施加影响。通过共享,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距,观察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对最初的设想进行修正,使教学设计更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学生则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中,共享资源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生的学习需要则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方式,二者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和挖掘,从而提高教学和效率。二、 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恰当利用,注重生成与教学设计阶段不同的是,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分享学习资源,通过信息交流,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好学习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生成性特点。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方法都有着天然的互融性。与讲授法相结合,它可以让教师的讲解更生动更直观;与讨论法相结合,它可以让师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入;与谈话法相结合,它可以使普及面更广、更能照顾到个体差异此外,信息技术也适应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尤其是用于班级授课时,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优势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班级授课的不足信息技术能兼顾个体差异,跳出教学场所的局限。但是,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1、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素养。2、信息技术让学生发现自己,信息技术让教师成全学生。或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成一个健康、完善的人。三、课后反思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教师的课后反思是可以拿给学生看的。课后反思的主体应加上学生。课后反思不应是教师在课后的孤芳自赏或自怨自艾,它应结合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课后所得。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收到的反馈只是来自极少的一部分学生,甚至于反馈还来自于学生的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出现偏差,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后反思进行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偏差。课后反思也应有学生的反思。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保证教学的进程,就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反应。所以,应提倡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学生的反思主要是提出对听课时产生的困惑、提出对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展示对教学内容的个性解读等,它是课堂发言的延续、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要使这样的课后反思产生实效,就必须加强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为学生发展指出参考方向,而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请教师指导作业,向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互相质疑、讨论,借鉴彼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习得知识的方法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种互动成为可能,并为之提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