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doc_第1页
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doc_第2页
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doc_第3页
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doc_第4页
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用移动通信技术特点论文摘要:信息与各种技术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用户的各项需求也会得到满足,网络将会表现出自治性与自适性,并具有极好的组织能力、重新构成能力与可变换的尺度,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仍会以高速的发展与进化,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方式。引言自公用移动通信网络诞生以来,已经历了1G、2G、3G、4G,发展迅速,用户群体不断扩大,用户数量更是以井喷状态在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们也开始对公用移动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发展动力。根据当下市场发展现状看,4G应用广泛,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未来5G网络中将得到大力发展与应用。1 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现状目前,公用移动通信网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根据市场发展来看,大中型城市的移动用户数量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需要增加网络容量;小城镇的移动用户数量较少,部分区域网络信号较差,会出现无信号、高掉话率等问题,用户体验较差。同时数据业务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对于移动通信的依赖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移动通信的宽带通信需要有更强的宽带无线通信能力,宽带通信的配置更加合理、优化。2 移动通信技术特点纵观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技术特点主要有:宽带化、综合化、多网融合、信息容量扩大化、自适应通信网络。在寬带化方面,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是逐渐增长的,2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仅为9.61kbit/s,3G时代增长到2Mbit/s,而4G时代则是100Mbit/s,将要实现的5G时代将达到10Gbit/s,这些都说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宽带化。随着人们对于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多,综合化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核心网接入的方式,将由传统的固定接入方式逐渐向无线本地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方式发展。无线通信协议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无线数据的进步,逐渐实现了综合化、融合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终端用户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通信和信息需求,已开始要求其能够提够在线视频、音乐等娱乐功能。这些需求,是一种语音和视频的数据信息需求,是多媒体整合和多网融合的需求。不断发展中的移动通信技术,为了更好的满足越来越多用户的不同需求,技术逐渐向信息容量扩大化方向发展。多用户识别是容量扩大化的需求,同时,还有利于智能动态分配资源功能的实现。因此,自适应通信网络也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3 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演变3.1 1G移动通信系统1G移动通信系统跟以往的系统相比,采用了模拟蜂窝通信网是其最大优势,是最具突破性的进展,该系统采用模拟制式,利用了电波信号,对人说话的声音变化进行模拟,通话质量几乎同固话一样。另外,双频分工是1G的系统模式,用户的通信条件是,只有同时被分配到一对频率,并且还要同时使用两个信道时,双方才可以通信。尽管如此,1G系统也有很多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地方和难题,FDMA(频分多址)技术的一个载频由于被一个信道所占用,因此经常要在窄带系统中来实现;信道间会因为系统基站而受到极大干扰,利用带通滤波器可以限制干扰。同时,切换越区相对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密性。业务范围小,不仅长途漫游受到了限制,传输速度也不快。3.2 2G移动通信系统从2G移动通信系统开始,移动通信系统开始了纯数字模式,其中PHS、GSM、CDMA等网络同属于2G标准。为了解决1G网络中网络容量、网络安全等问题,GSM采用了TDMA(时分多址)技术,CDMA则采用了码分多址技术。2G相对于1G来说,在通信容量、频谱的利用率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抗干扰能力也较强,切换越区能极为便利的进行,极大提升了传输速度。尽管如此,也存在很多缺点,如:突发传输的速度远高于语音传输的速率度,这增加了同步开销;因为码间串扰大.自适应均衡被广泛地应用在了这一系统中。3.3 3G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末。不同的移动技术标准被逐渐统一,对数据使用较高的频带和CDMA技术进行传输,以更好的开展多媒体业务,其在2000MHz频段来开展工作,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速率高、频谱利用率高、服务质量高、成本低及保密性高等是其主要优势,基本的功能模块是智能信号处理环节,通信方式,已可以用语音和多媒体数据来进行,提供了1G、2G系统所不能提供的高速数据、电视图像等多种宽带信息业务。3G网络主要的国际标准有三种:WCDMA(欧洲),CDMA2000(美国)和TD-SCDMA(中国),此外WiMax技术通常也被称为3G网络的另一个分支。3.4 4G移动通信系统4G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及互操作的广播网络,无线服务已能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网络来实现,实现了在任何地方利用宽带来与互联网连接,综合功能更强,包括定时定位、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同时,4G基于宽带IP,利用无缝接入融合方式,完全利用分组交换方式传输,是将3G网络技术与无线LAN系统结合在一起的结合体,是一种综合系统。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国际主要4G标准技术为LTE,LTE又分为FDD-LTE和TDD-LTE两种制式。其中TDD-LTE是中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5G移动通信系统是公用移动通信网络第五代系统,预计将在2020年之后在国内商用。纵观整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5G移动通信技术应该具备比现有的4G网络更强的利用能效和利用效率,信号传输的数量、安全保障性、基站的接入能力都会有巨大的提高,给用户带来质的变化的体验。5G移动通信网络,可以提供更广的接入能力、更快的传输速率,为终端用户提供更稳定的网络服务及更低的资费, 5G网络将会比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更为强大。5G通信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是在有效促进整个移动网络的完善构建,包括以移动基站的建设来提高网络覆盖率,根据用户的要求对通络资源进行调配,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减少5G移动技术所消耗的成本。如今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产业越来越多,包括手游、虚拟社交平台、数据传输等等。5G移动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现有的产业要求,并且需要满足以后的产业发展趋势。5G移动通信技术基于物理上的点对点通信,这就是说5G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点的网络组建,在网络平台的架构上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科性学。与现有LTE的接入方法不同,未来5G通信技术将采用C-RAN的接入网架构。C-RAN比LTE现有网络具有低时延、高抗干扰性、能耗更低、频谱效率更高的优势,便于信息的集中处理,有利于减少运营支出和更加方便的对网络进行维护。5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5.1 移动商务的新发展移动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充分的结合了时代的特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具有机动性、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电子商务一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完成的,电子商务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网络完成双方的需求。移动商务主要是为了实现信息或者是信息服務的交换和转移,主要依靠移动设备或者是移动网络作为媒介,以电子信息或者是电子交易为传播内容。移动商务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六个环节,通信承载环节、基础服务环节、交易支持环节、服务实现环节、个性支持环节和应用服务环节,充分体现了移动商务的商业和所需要的技术含量。我国的移动商务在发展中切人模式至少存在提供网络支持、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应用服务三种类型。这三种模式是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了移动商务的发展。目前,中国移动公司作为国内重要的网络运营商在这方面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为了更显著的发展我国的移动商务业,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技术和应用服务的改善和提高,提高操作运营效率。5.2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公用移动通信网络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需求越来越多。预测至2025年,全球无线联接约1000亿,其中人与人的联接为100亿,物与物的联接将达到900亿,物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为了实现万物互联,需要解决海量接入、低时延及高速率等技术难题。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些需求将在5G网络中轻松实现,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将确保网络时延达到毫秒级;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将大大增加网络接入能力,每平方公里将可接入1百万的各类用户;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将提供10Gbit/秒的传输能力,大大提升用户体验。为了实现上述物联网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新型多载波、先进调制编码、灵活双工、全双工、D2D及频谱共享等无线技术成为网络实现的关键。例如在物联网的一个应用车联网中,依靠传统的通信方式将无法满足超低时延的要求,基于蜂窝网络的D2D通信技术将允许用户数据可不经网络中转而直接在车与车之间传输。车与车之间超低时延的通信将是未来自动驾驶的基础保障。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在各个方面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结语信息与各种技术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用户的各项需求也会得到满足,网络将会表现出自治性与自适性,并具有极好的组织能力、重新构成能力与可变换的尺度,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仍会以高速的发展与进化,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方式。参考文献1 周光.移动通信的技术应用与发展J.电子制作,2014,02:169.2 郑威.浅析移动通信的应用及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4,03:6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