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痹论》讲》PPT课件.ppt_第1页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ppt_第2页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ppt_第3页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ppt_第4页
《素问·痹论》讲》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素问 痹论第四十三 ,甘肃中医学院 邓 沂,篇名解释,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本篇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治则、预后等,进行了专门讨论, 故名痹论。 正如 素问直解 卷四所说 : “ 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之痹, 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 五脏亦有俞 ;五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 ,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篇章大意,一、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证发生的外因,五脏真气不足,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痹证的内在因素。 二、提出痹证的分类:从病因分为风、寒、湿痹;从病位分为五体痹,五脏痹;从病性分为寒痹、热痹。 三、论述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机理和辨证要点。 四、提出痹证的预后:邪入深者预后差,病程长;邪入浅者预后好,病程短。 五、提出痹证的随病、随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篇章结构,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 第二节 论述痹证的症状 第三节 讨论痹证的病机 第四节 讨论痹证的传变与预后 第五节 讨论痹证的治疗,释译图析 第一节 讨论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一、讨论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 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 三、讨论五脏痹的成因 四、提出六腑痹的成因,一、讨论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原文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注解释义 黄帝问曰: 痹之安生?,痹:病名 , 指痹证。痹者,闭也, 闭阻不通的意思,指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经络阻滞、营卫凝滞、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痹证。如素问直解卷四注曰:“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 黄帝问道:痹病是从哪里发生的呢?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杂至:杂 , 错杂、混杂。至,到达,作侵袭解。杂至,即错杂侵袭。 岐伯对答说:风寒湿三邪错杂侵袭人体即会引起痹证。,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行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尤在泾说:“ 行痹者风气胜,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在,血气不通而为痹。”,行痹, 由风邪偏盛所致。因风性“善行而数变”、“善动不居”, 故由风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血闭阻, 不通则痛,随行随阻。因此行痹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 、痛处游走不定 、病位波及范围较广为病证特点。另外,行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行痹亦称“风痹”。,行痹的治疗素问 缪刺论提出了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在分肉间痛而刺之 的 针刺治疗方法。 针对风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 医学心悟说:“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可选用蠲痹汤加减。,寒气胜者为痛痹, 痛痹:指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张介宾注:“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痛痹,由寒邪偏盛所致,因寒性“凝滞收引”,故由寒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气滞血凝,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等邪气伤人,亦致阳气挫伤,无力行血,经脉阻滞。因此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并且部位固定,得温则痛减、遇寒则增剧。另外,痛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痛痹的治疗灵枢 寿夭刚柔提出火粹、药熨等针灸的治法。 针对寒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涩,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或活络效灵丹加减。,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著痹:著,音义均同 “ 着 ”,重着、 留着不去之义。著痹即着痹,指以痛处重着不移、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张介宾注:“ 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著痹,由湿邪偏盛所致,因湿为有形阴邪、性质重着粘腻,故致病易于困遏阳气、阻滞气血运行。故由湿邪为主的痹邪侵袭人体,常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重着,或顽麻不仁,或肌肤肿胀,并且缠绵难愈。另外,著痹是以病证特点命名的,而若根据病因命名则痛痹亦称“寒痹”。,著痹的治疗灵枢四时气 提出针刺足三里温健脾胃,以消散寒湿。 针对湿邪偏胜的特点,程国彭指出:“治著痹者, 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可选用补土燥湿汤加减。,图表分析 痹证的病因与三痹证的成因,风 胜 行 痹 疼痛游走 (善行数变) (风痹) 痛无定处 风寒湿 气血凝滞 寒 胜 痛 痹 疼痛为主 痹 杂 至 经络闭阻 (凝滞收引) (寒痹) 部位固定 湿 胜 著 痹 痛处重着 (重着粘腻) (湿痹) 顽麻不仁,小结,一、痹证的命名:痹,闭也,闭阻不通的意思,指痹证。痹证是以病机命名的病证名称。 二、痹证的病因: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病因。 三、痹证的病因、病证分类:原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风寒湿邪错杂侵袭人体引起痹证,由于风寒湿三邪各有偏胜,因此即可形成不同的证型。如风气胜者为风痹、寒气胜者为寒痹、湿气胜者为湿痹,是为病因分类;而象风气胜引起的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的行痹,寒气胜引起的疼痛为主、部位固定的痛痹,湿气胜引起的痛处重着、顽麻不仁的著痹又为病证分类。,临床意义,本文所述三痹证的成因对临床风寒湿痹的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痹证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为特点的多为风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疼痛为主、部位固定为特点的多为寒气偏胜引起,痹证以痛处重着、顽麻不仁为特点的多为湿气偏胜引起,这些均为临床辨证的要点。,二、阐述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原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注解释义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五者:痹证行痹、痛痹、著痹三痹证以外的另外五个证型,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证。 黄帝问道:痹证另外还有五个证型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统称五体痹、五痹证,是由风寒湿三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如医学纲目注 :“皆以所遇之时, 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至阴 : 指长夏。,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岐伯答道:由于四季五时主气不同,所应五脏各有差异,而五脏主管五体,因此在不同季节受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如冬季感受以寒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肾脏引起骨痹,春季感受以风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肝脏引起筋痹,夏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心脏引起脉痹,至阴长夏感受以湿邪为主的痹邪易于伤害脾脏引起肌痹,秋季感受痹邪易于伤害肺脏引起皮痹。,骨痹 发病 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藏精,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故肾与冬季在五行均属水而临床上外感寒邪最易伤肾、肾本身得病也常出现阳虚阴盛、寒从下生的虚寒证,因此冬之气内通于肾。同时肾藏精、生髓而主骨,所以肾气虚衰不能适应冬季严寒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骨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骨则重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骨痹的病证表现为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畏寒肢冷等。 所见病症如强直性脊椎炎、退行性骨关节炎 、大骨节病、痛风等病症类似于骨痹。,治疗治宜温肾散寒通痹,方用右归饮合肾着汤等。 灵枢五邪指出可取涌泉 、昆仑穴 , 灵枢 官针提出用短刺和输刺法治疗,均可参考。,筋痹 发病 春之气内通于肝,肝藏血、主筋,所以肝气虚衰不能适应春季的生发之气,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筋痹。筋痹的发病实为肝之气血不足,感受痹邪,痹邪闭阻,肝之气血不能温煦、滋养筋膜引起。,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及其素间 长刺节论之 病在筋, 筋孪节痛, 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筋痹的病证表现为筋脉孪急、屈伸不利、关节疼痛等。 所见病症如坐骨神经痛、腱鞘炎、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连而活动不便的病症类似于筋痹。,治疗治宜祛风散寒除湿、舒筋缓急通痹,方用活血舒筋汤等。 素问 长刺节论提出针刺 筋上为故 ,灵枢 官针指出用恢刺和关刺之法。,脉痹,发病 夏之气内通于心,心主血脉,所以心气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感受痹邪就易于引起脉痹,如马莳注云:“心主 夏,亦主脉,心气衰,则三气入脉,故名之日脉痹。” 病证表现 根据本篇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医宗金鉴之“脉痹脉中不流行而色变”,以及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之 病脉痹,身时热的记载,脉痹的病证表现为肢体疼痛、病位固定、遇寒痛甚,或见局部冷痛青紫,或脉显露成索条状;若寒湿邪郁化热而脉有瘀热,又可见身热、肌肤灼热疼痛、局部色赤紫等。,所见病症如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静脉曲张、肢体动脉栓塞等周围血管病未发生溃疡或坏疽时的病症类似于脉痹。,治疗治疗以 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为原则,宜散寒除湿通脉、活血化瘀止痛, 可用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之类; 若以局部血脉凝涩为主可用温经通络汤温经通络;若脉有瘀血郁热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茜草根、丹皮、连翘活血清热。,肌痹 发病 春至阴长夏之气内通于脾,脾主肌肉,所以脾气虚衰,感受湿邪等痹邪就易于引起肌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 痹在于肉则不仁、医宗金鉴之“ 肌痹肌顽麻不知痛痒 ”及其素问 长刺节论之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肌痹的病证表现为肌肉顽麻不仁、酸痛无力等。 所见病症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周围型麻痹症、重症肌无力等病症类似于肌痹。,治疗治宜祛湿散寒通痹, 方用除湿蠲痹汤,薏苡汤、三痹汤、神效黄芪汤(类证治裁痹证论治)等亦可选用。 素问长刺节论提出可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 即取分肉之间而刺之。灵枢 官针 指出用合谷刺法, 马莳注云: “ 合谷刺,左右用针如鸡足然,针于分肉之间 , 以取肌痹。”,皮痹 发病 秋之气内通于肺,肺主皮毛,所以肺卫虚衰,痹邪乘虚侵袭就易于引起皮痹。,病证表现根据本篇痹在于皮则寒及其诸病源候论之 “ 痹病之状,皮肤顽厚 ”、医宗金鉴之“皮痹皮虽麻尚微知痛痒”的记载,皮痹的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寒冷,顽厚不仁。 所见病症如硬皮病以及秋冬发病、加重的皮肤瘙痒、皴裂等病症类似于皮痹。,治疗治宜祛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通脉,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黎(张氏医通痿痹门),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图表分析 五体痹证与四季五时的关系,小结,本文指出五痹证是由风寒湿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五痹证是以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其与三痹证之间并非全然无关,而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如肌痹是根据病位命名的病证名称,而肌痹同时又依据感邪轻重与症状特点分成风痹、寒痹、湿痹或行痹、痛痹、著痹。,临床意义,本文提出五体痹证的发病与四季五时密切相关。由于“天人相应”的缘故,各个季节阴阳之气多少不等、气候冷热有异,因此在某个季节某些疾病易于发病 ,或是原有证候加重 、恶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春善病鼻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明白了天人相应的原理、掌握了四季五时与发病的关系,在发病之前就注意预防、或进行预防性治疗,就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是原有证候的加重,这是上工的作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三、讨论五脏痹的成因,原文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注解释义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内舍:舍 ,居也,留也,作稽留、停留解。内舍,指病邪入内 、稽留潜藏之意。如吴崑注:“舍,邪入而居之也。” 黄帝问道:痹邪入内 、稽留潜藏于五脏六腑五脏是怎样形成的呢?,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合:内外相应之意,指内在的五脏之外在的五体外合,即素问 五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 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岐伯回答道:五脏都有与之相联系的五体,五体痹长久不愈,风寒湿邪即可通过经脉伤害到与五体相应的五脏,痹邪稽留潜藏于五脏而发生五脏痹。,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以骨痹不愈,复感于痹邪,内舍于肾,即可发生肾痹证;筋痹不愈,复感于痹邪,内舍于肝,即可发生肝痹证;脉痹不愈,复感于痹邪,内舍于心,即可发生心痹证;肌痹不愈,复感于痹邪,内舍于脾,即可发生脾痹证;皮痹不愈,复感于痹邪,内舍于肺,即可发生肺痹证。,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重感:即重复感受、再一次感受痹邪。,所说的五脏痹证,就是五体痹证各在其脏所主管的时季再一次感受风寒湿痹邪,痹邪内舍于脏而发生。象肾痹证就是骨痹不已,在冬季复感于痹邪,痹邪内舍于肾脏而引起。,图表分析 五脏痹的成因,病久而不去 骨痹不已 内舍于肾 肾痹 五 筋痹不已 内舍于肝 肝痹 五体痹 内舍其合 脉痹不已 内舍于心 心痹 脏 各以其时 肌痹不已 内舍于脾 脾痹 重感风寒湿邪 皮痹不已 内舍于肺 肺痹 痹,小结,本文指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提示五体痹引起五脏痹的发病机制有二: 一是“病久而不去”, 即五体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气虚损引起五脏痹; 二是“重感于风寒湿之气”, 即反复感受痹邪, 痹邪内传入脏,形成五脏痹, 这些认识完全符合临床实际。,临床意义,外邪伤人一般都是由外及内的,痹证的传变亦是如此 。 这启发我们,得病之后,必须及早治疗 , 防止病邪传变,以免病情加重。这反映了内经预防为主的积极思想。,四、提出六腑痹的成因,原文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注解释义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黄帝问道:痹邪入内侵袭六腑是怎样形成的呢?,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 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岐伯岐伯答道:这也是食饮居处,为其病本,即饮食不节、起居不节等损伤,使六腑功能失调、经俞空虚,是六腑痹形成的内在因素。由于六府亦各有俞穴,因此风寒湿邪即可乘虚侵袭六府俞穴,痹邪循俞而入,就会分别侵袭六腑的各个脏器。,图表分析 六腑痹的成因,起居失常 伤于形体 营养无源 内因 食饮居处为其病本 食饮应之 经俞空虚 饮食不节 伤于肠胃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循俞而入 外因 风寒湿气中其俞 各舍其府 六腑痹,小结,本文指出六腑痹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因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损伤,使六腑功能失调、经俞空虚, 所谓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风寒湿邪循六腑之俞穴侵入,内传于腑则发为六腑痹证。这不仅明确了六腑痹的成因,而且也反映了内经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如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总结 (第一节),本节讨论了痹证的病因、发病与分类。 一、痹证的病因:本文认为,风寒湿邪是痹病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本篇言: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是痹病的主要病因、是外因。 灵枢 贼风论寒痹的形成曰 : 尝有所伤于湿气 , 藏于血脉之中 , 分肉之间 , 久留而不去 , 若有所堕坠 , 恶血在内而不去 其开而遇风寒 , 则血气凝结 , 与故邪相袭 , 则为寒痹。 亦强调了风寒湿邪为形成痹病 的主因。但风寒湿之所以能侵袭人体,必有一定的内因,如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即为六腑痹形成的内在因素。,二、痹证的发病: 本文还具体讨论了三痹证、五体痹、五脏痹与六腑痹的成因。三痹证因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形成。五体痹是由风寒湿邪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即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脏痹由五体痹引起。六腑痹的形成是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原因使六腑功能失调、经俞空虚,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六腑之俞穴、内传于腑引起。 三、痹证的分类:本文对痹证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就病因分类而言,有风痹、寒痹、湿痹;就病证分类而言,有行痹、痛痹、著痹;就病位分类而言,有五脏痹、六腑痹,这些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 论述痹证的症状,一、论述五脏痹证的症状 二、论述六腑痹证的症状,一、论述五脏痹证的症状,原文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 ,烦满 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注解释义 凡痹之客五藏者, 大凡五脏痹的症状表现如下( 以下结合后文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分析):,肺痹者 ,烦满 喘而呕; 烦满: 满,通“懑”,即闷。烦满,烦懑也,即心烦胸闷。,由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其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因此风寒湿邪内舍于肺,痹邪闭阻,气机郁闭则心烦、胸闷,肺气壅闭、宣降失职则“喘息”喘急,肺气上逆致使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肺痹 所见病症 因为硬皮病就其病变机理而言,无论皮肤病变还是脏器病变均有血瘀的表现,血瘀是该病的基本病机;就其病变机转来说,常常先有皮肤病变,后有肺脏与消化器官的病变,如呼吸困难、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这些都与“皮痹”、“肺痹”非常相似, 所以硬皮病等病症类似于皮痹、肺痹。 另外,间质性肺炎、肺弥漫性纤维炎等病症亦与肺痹类似。,治疗 治疗肺痹,据本篇所述,针刺可取太渊、尺泽。 根据肺胃气逆之病机 ,治宜宣肺去痹,降气和胃, 可选用越婢半夏汤加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鼓: 有二解,一者,心下鼓动,即心悸,如高世栻、张琦持此说;二者,心下鼓满,指心烦胸闷, 象王冰、姚止庵持此说。上两说均可讲通,并存。 暴:急也,作阵发、突然发作解。 嗌干:嗌,咽喉。嗌干,即咽喉干燥。 善噫:噫,叹气、叹息。善噫,指常叹气、喜叹气。素问 宣明五气篇:心为噫。 厥气: 逆气。,由于心主血脉,其脉起心中,下膈络小肠,其支挟咽,其直者,从心系而上肺。因此风寒湿邪内舍于心,痹邪闭阻,血脉不通则脉不通,气机郁闭则胸闷,心气壅闭、郁而化火、郁火扰神则心悸,干于肺则上气喘息,心气壅闭、化火灼津则嗌干,心气壅闭、气机不畅、胸闷不舒则常喜叹气并“忧思”伤神,心气逆上不与肾交、水火失济、肾虚则恐惧不安。,心痹 所见病症 冠心病、风心病、急性左心衰心源性哮喘等与心痹相似。 就痹证的病理变化、传变规律与病证表现而言,冠心病、风心病等与心痹类似。 单就病证表现而言,急性左心衰心源性哮喘与心痹证非常相似。,治疗 治疗心痹,依据素闭 痹论 的原则,针刺可取神门、心俞;灵枢官针提出用偶刺针法。 根据心痹证的病机特点,治宜温补心阳、祛寒除湿、通脉安神,如风心病等病症,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若心阳不足, 肾水上泛,见心下鼓动、暴上气而喘者,如急性左心衰心源性哮喘,治宜温心肾、化水饮、通血脉,方用真武汤、黑锡丹之类;若心阳不足,痰浊内阻, 见胸闷、胸痛彻背者,如冠心病,治宜温阳化痰通脉,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上为引如怀:上,是相对上一句“数小便”的病症表现部位而言,指腹部;谓腹部胀大如引满之弓; 引,说文解字曰:“ 开弓也”;如怀,有似怀孕之状。即指腹部胀大,如怀孕之状。,由于肝藏血、舍魂,又主疏泄,其脉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膈布胁,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因此风寒湿邪内舍于肝,痹邪闭阻,魂不守舍则夜卧惊咳,肝失疏泄、水液代谢紊乱则多饮而数小便(或肝郁化火、消灼津液则多饮自救,而饮多则溲多故数小便 ),气机阻滞、水液内聚则腹部胀满、上为引如怀,肝血由于气机阻滞而不足、筋失所养则“乏竭”易倦乏力。,肝痹 所见病症肝痹乃筋痹基础上出现藏血、舍魂及其疏泄功能失职的病证。 治疗据本篇所述,针刺可取太冲、曲泉穴。 由予肝痹乃肝虚邪气痹阻于肝而成,故治宜祛邪通痹,补益肝血,可选用五痹汤加枣仁、柴胡。,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尻,尾骶部;踵,足后跟、足。尻以代踵 ,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脊以代头,谓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而脊高于头。,由于肾者胃之关、主二便,藏精、又主骨,其脉起于足小趾,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因此风寒湿邪内舍于肾,痹邪闭阻 ,关门不利、胃气不降、气机阻滞则腹部善胀(或寒湿内舍于肾, 而肾居下焦,故寒湿阻滞、气滞不行则腹部善胀),肾痹气衰、精气不能濡养脊骨则下肢弯曲不、能坐不能行,脊柱畸形、头项倾俯、脊骨高出于头。而肾病及于膀胱,肾于膀胱气化失司则“遗溺”。,肾痹 所见病症强直性脊椎炎即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肾痹类似。 治疗据本篇所述,针刺太溪、阴谷穴。 因肾痹证属寒湿内阻、肾阳不足之证,故治宜散寒祛湿、温补肾阳,方用肾痹汤加减。,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四支解堕:支,通“肢”;解, 通“懈”。即四肢倦怠乏力。 上为大塞:上,指上焦。大,郭霭春校 “ 大 ”应作“不”,形误。“不 ”,通“否”,“否”,通“痞”。大塞 ,即痞塞。上为大塞,即上焦之气痞塞不通,具体表现如呼吸困难的“气喘”、言语困难的“语謇”与吞咽困难的“噎膈”。,由于脾主运化、与胃互为表里、其充在肌、主四肢,其脉起于足,属脾络胃,上膈挟咽。因此风寒湿邪内舍于脾, 痹邪闭阻,脾失健运、不能充养肌肉则“ 肌绝 ”、肌肉消瘦, 肌绝故四肢懈惰、倦怠乏力,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上逆则呕汁、呕吐清水,脾气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 上焦之气不得宣通则出现“ 气喘 ”、“ 语謇 ”与“ 噎膈 ”的病症。,脾痹 所见病症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与脾痹类似。 治疗 据本篇所述, 针刺太白、阴陵泉穴。 因脾痹乃寒湿困阻、脾气不运引起,故治宜化湿祛寒、调理气机 ,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厚朴温中汤加减。,图表分析 五脏痹证的症状,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 脏器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肺痹症状 烦满,喘(喘息)而呕 其脉起心中,下膈络小肠 经脉循行 其支挟咽,其直者,从心系而上肺 心 脏器功能 主血脉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心痹症状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忧思,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 经脉循行 挟胃属肝络胆,上膈布胁,循咽喉之后,上入颃颡 肝 脏器功能 肝藏血、舍魂,又主疏泄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肝痹症状 上为引如怀,乏竭 经脉循行 其脉起于足小趾,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 肾 脏器功能 肾者胃之关,藏精、又主骨 肾痹症状 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遗溺 经脉循行 其脉起于足,属脾络胃,上膈挟咽 脾 脏器功能 脾主运化、与胃互为表里、其充在肌、主四肢 脾痹症状 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肌绝,小结,本文例举了五脏痹证的主要症状。 五脏痹由五体痹久延不愈,或五体痹反复感受痹邪,痹邪内传入脏引起。五脏痹的病证表现均由痹邪闭阻,受累脏器生理功能失调、相应经脉经气阻滞构成,原文所述仅是举例,不能涵盖五脏痹所有的病证表现。 另外,本文所论述的五脏痹与后世仅指肢体关节病变有别,即内经痹证涵盖的范围远较后世痹证的范围要宽泛。,二、论述六腑痹证的症状,原文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注解释义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指大小肠。如张介宾注:“肠痹者 , 兼大小肠而言。” 出不得: 谓小便不通。 中气喘争:广雅释诂曰:“斡 , 喘 , 转也。”争,有甚、厉害之义。中气喘争,谓肠中之气斡旋转动厉害,即肠鸣。,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其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脉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因此风寒湿邪内传,痹邪闭阻, 小肠分别清浊失职则 “数饮而出不得 ”, 小肠清浊不分、大肠传导失职则“飧泄”,二肠受邪、气痹不行、邪正交迫则中气喘争、“肠鸣”。,治疗肠痹,据本篇所述,针刺可取曲池、小海穴。 因肠痹属邪客于肠、痹邪闭阻、气化失职,故治宜化气行水,可用五苓散加桑白皮、木通、麦冬,或合吴茱萸散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痹:胞,通脬,指膀胱。胞痹即膀胱痹。 若沃以汤:说文解字曰:“沃,灌溉也”,“汤 , 热水也。” 若沃以汤,谓如热水灌之,有灼热感。 上为清涕:即鼻流清涕。如马莳注:“膀胱之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故邪气上蒸于脑而为清涕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别下项,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因此风寒湿邪内传,痹邪闭阻,膀胱气闭、经气不行则“少腹膀胱按之内痛”,经气不行、郁而化热则“若沃以汤”,气化失司、水道涩滞则 “涩于小便” 、小便不爽,气化失司、邪气上蒸则 “ 上为清涕”。,治疗胞痹据本篇所述, 针刺可取委中、束骨穴。 胞痹乃邪气痹阻膀胱,膀胱气闭,湿热郁结而成,病证属下热上寒。所以治宜利湿清热通痹,可用肾著汤、肾沥汤。,图表分析 六腑痹证的症状,经脉 大肠之脉 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循行 小肠之脉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肠 肠痹 小肠分别清浊失职 数饮而出不得 二肠受邪,气痹不行,邪正交迫 中气喘争 症状 清浊不分,传化失司,水谷混杂,下趋大肠 时发飧泄 经脉 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别下项 循行 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膀 部位 胞(膀胱)位于少腹 少腹膀胱按之内 胱 胞痹 膀胱气闭,经气不行,郁而化热 若沃以汤 症状 气化失司,水道涩滞,邪气上蒸 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图表分析附: 痹证的分类,风胜(善行数变) 行痹 寒胜(凝滞收引) 痛痹 病因分类 湿胜(重着粘腻) 著痹 (据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 为痹热之论述,又成为后世对热痹分类认识的基础)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行痹(风痹) 病证分类 疼痛为主,部位固定 痛痹(寒痹) 痛处重着,顽麻不仁 著痹(湿痹),痹证的分类(接上表),春 筋痹 夏 脉痹 五体痹 长夏(至阴) 肌痹 秋 皮痹 冬 骨痹 病位 肝痹 分类 心痹 五脏痹 脾痹 肺痹 脏腑痹 肾痹 肠痹 六腑痹 胞痹,小结,本文例举了六腑痹中大小肠痹与胞痹的主要症状。 六腑痹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原因使六腑功能失调、经俞空虚,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六腑之俞穴、内传于腑引起。六腑痹的病证表现亦由痹邪闭阻,受累脏器生理功能失调、相应经脉经气阻滞构成,原文所述仅是举例,不能涵盖六腑痹所有的病证表现。,另外,对于六腑痹,本篇原文只提到肠痹与胞痹, 而其他各腑则均未提及,对此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一、原文仅是举例而已:如马莳认为:“六腑亦各有其痹,亦各有其症。”本篇原文中不过是“试以胞痹言之”、“试以肠痹言之”, 以举例说明六腑痹的症状而己,故而未全面论述。,二、 三焦、胃、胆之痹孕于肠痹与胞痹之中:如吴谦医宗金鉴认为:“三焦之痹附于膀胱,从水道也 ; 胃痹附于大小肠,从传化也 ; 胆为清净之腑,不受痹邪 ,故曰无扰也。”丹波元简、汪昂等亦有类似见解。 三、三焦、胃、胆不病痹:象张志聪等认为:“ 六腑之痹,止言其三,盖荣气者,胃腑之精气也,卫气者,阳明之悍气也,营卫相将出入于内外,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下,甲胆之气,先脏腑而升。夫痹者,闭也,正气运行,邪不能留,三腑之不病痹者,意在斯欤 ?”,总结 (第二节),本节例举了五脏痹、六腑痹的主要症状。五脏痹、六腑痹的病证表现均由痹邪闭阻,受累脏器生理功能失调、 相应经脉经气阻滞构成,原文所述仅是举例,不能涵盖临床所有的脏腑痹的病证表现。,第三节 讨论痹证的病机,一、脏腑痹证发于脏气失调 二、从痹证的主症分析痹邪影响脏气失调的机理 三、营卫之气与痹邪相合亦可引起痹证 四、痹证不同症状的机理,一、脏腑痹证发于脏气失调,原文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注解释义,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阴气:指五脏之精气。因脏属阴,故称阴气。 五脏精气之内藏宜静忌躁,人能安静,则五脏精气内藏而精神完固,故邪不可侵袭、不会发生五脏痹等病证;躁扰妄动,则五脏精气损伤而精神耗散,故外邪得以乘虚侵袭、易于发生五脏痹等病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失节、超过肠胃的负担,肠胃即会受伤,肠胃受伤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脏腑失于滋养而虚衰,外邪则会乘虚侵袭,所以易于发生六腑痹等病证。,图表分析 脏腑痹证发于脏气失调,五脏精气内藏 阴 静则神藏 人安静 邪不可侵袭 不会发生五脏痹 精神完固 五脏精气损伤 气 躁则消亡 人躁扰 邪乘虚侵袭 易于发生五脏痹 精神耗散 水谷精微不足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邪乘虚侵袭 易于发生六腑痹 脏腑失养虚衰,小结,原文指出脏腑痹证发于脏气失调,即脏腑痹形成的内在原因。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认为躁扰妄动,五脏精气精气损伤、精神耗散, 加之复感风寒湿邪,则体痹内传相应之脏而成五脏痹证。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则认为饮食不节等损伤,使六腑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循六腑俞穴侵袭,内传于腑故发生六腑痹。 以上这些不仅明确了脏腑痹的内因,而且也反映了内经重视脏腑、重视正气的学术思想。,二、从痹证的主症分析痹邪影响脏气失调的机理,原文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注解释义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淫气:即邪气,此指风寒湿邪。另外,张志聪认为指五脏失和之气。多数医家认同前一观点。 五体痹日久不愈或风寒湿邪反复侵袭,如若见到喘息、呼吸困难的病症,是风寒湿邪痹聚于肺、肺失于宣发肃降的肺痹证的主症。,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五体痹日久不愈或风寒湿邪反复侵袭,如若见到忧思、 忧思神伤的病症, 是风寒湿邪痹聚于心、心气郁闭、精神受伤的心痹证的主症。,淫气遗溺,痹聚在肾; 遗溺:即遗尿。溺,音义均同“尿”。 五体痹日久不愈或风寒湿邪反复侵袭,如若见到遗溺的病症,是风寒湿邪痹聚于肾、 肾气化水液功能失调、不主二便的肾痹证的主症。,淫气乏竭,痹聚在肝; 乏竭:即气血衰败,疲乏力竭。黄帝内经太素作 “ 渴乏”。森立之注:“渴乏者,渴燥匮乏之义,内渴乏,故引饮甚多也,是亦邪结饮闭在肝经之证。” 可参。 五体痹日久不愈或风寒湿邪反复侵袭,如若见到乏竭、疲乏力竭的病症,是风寒湿邪痹聚于肝、肝不主筋、肝不能耐受疲困劳累的肝痹证的主症(如若见到渴乏、渴燥匮乏的病症, 是风寒湿邪痹聚于肝、肝疏泄功能失职、不能布津的肝痹证的主症)。,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肌绝:即肌肉消瘦。太素作“饥绝”, 并注:“饥者,胃少谷也。饥过绝食则胃虚,故痹聚。” 可参。 痹聚在脾: 杨上善注:“淫气饥绝,痹聚在胃。”此后有“淫气壅塞,痹聚在脾”八字,并注云 :“ 谷气过塞,则实而痹聚于脾也”, 可参。 饮食失节、超过肠胃的负担,肠胃即会受伤,肠胃受伤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脏腑失于滋养而虚衰,外邪则会乘虚侵袭,所以易于发生六腑痹等病证。,图表分析,见“第二节 论述痹证的症状”之“一、论述五脏痹证的症状”。,小结,本文承接上文,指出因 阴气者,躁则消亡,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成五脏痹证,从而出现脏气失调、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症,如喘息、忧思、遗溺、乏竭、肌绝等皆为五脏功能失调的表现。,三、营卫之气与痹邪相合亦可引起痹证,原文 帝曰:荣 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注解释义 帝曰:荣 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荣:营也,此指营气。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也会导致痹证吗?,岐伯曰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姚止庵注:“和调者,运行无间 ; 洒陈者,遍布不遗,然惟和调,故能洒陈也。”谓营气运行布散于五脏六腑。 悍气 : 卫气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故名悍气。如张介宾注:“ 卫气者,阳气也。阳气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气。” 慓疾滑利:慓疾,急疾也。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脉管的约束。 熏于肓膜:熏,温煦也。育膜,指肉里及胸腹腔内的薄膜。如张介宾注: “ 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育。 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岐伯答道:营卫之气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营气为“水谷之精气”, 性质精专柔和,故属阴;因其属阴,故能入于脉中,“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布散于五脏六腑,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因此称为“营气”。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性质慓疾滑利,故属阳;因其属阳,故不能入于脉中,“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有温煦、捍卫人体的作用,因此称为“卫气”。,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其气:指营卫二气。,若营卫二气逆乱、功能失常, 外邪就会乘虚侵袭而发生疾病 ; 而营卫二气顺从、功能正常,外邪就不会侵袭 / 协调营卫二气 , 使其功能复常,疾病就会痊愈 。所以营卫二气顺从、功能正常, 卫气御邪功能旺盛,外邪就不会侵袭人体,风寒湿邪也不会痹阻营卫二气,所以不会发生痹证。,图表分析 营卫之气的生成、性质、分布与功能,精专 入于 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 营 养 水 精气 柔和 脉中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营气 慓疾 不入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卫气 谷 悍气 滑利 脉中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温煦捍卫 生 成 性质 分布 功 能,图表分析 营卫之气与痹证形成的关系,水 精气 营气 : 营卫和调 从其气则愈 不为痹 营卫失调 谷 悍气 卫气 : 逆其气则病 为 痹 与风寒湿气合,小结,首先,原文论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性质、分布与功能。认为营卫之气,就其生成而言,皆由水谷所化。从其性质来说, 营气为水谷之精气、其性精专柔和,卫气为水谷之悍气、其性慓疾滑利。从分布部与功能而言, 营气能入于脉中,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所以称为“营气”;卫气不能入于脉中,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有温煦、捍卫人体的作用,所以称为“卫气”。 其次,原文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若营卫运行失常或虚损,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即可发生痹证。,临床意义,原文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 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侵袭 、 外因的作用,更有脏腑营卫气血失调、内因的作用,突出了内经既重视内因而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这提示我们: 一、预防痹证:在未病之前,既要时刻保持正气的充沛,亦要随时避免外邪的侵袭,对于预防痹证等病证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二、治疗痹证:为临床运用调和营卫之法治疗痹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后世医家在论治痹病时,十分重视调和营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述历节“ 疼痛如掣“时,认为其病机为“风血相搏” ,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痛,方中用桂枝、芍药、甘草、白术调和营卫 ,即突出了治疗痹证应用调和营卫扶助正气的原则。 又譬如临床上运用调和营卫的祖方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可以治疗所有的风寒湿三痹证亦是明证, 即风痹、行痹以桂枝汤为主,随证加祛风、通痹的防风 、羌活 、独活等;寒痹、痛痹以桂枝汤为主, 随证加散寒、止痛的麻黄、附子、乌头;湿痹、著痹以桂枝汤为主,随证加除湿、宣痹的薏苡仁、苍白术等。,四、痹证不同症状的机理,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 , 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 ,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 ,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注解释义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讲得好!痹证,有的以疼痛为主,有的以皮肤麻木不仁为主,有的有寒象,有的有热象,有的皮肤干燥,有皮肤濡湿,它们的发生机理是什么呢?,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寒者, 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 “ 阳气少,阴气多” 指人的体质偏于阳虚阴盛 。 病 ,指风寒湿邪。益,增加、助长之意。谓阳虚阴盛体质的人,再感受风寒湿邪,其寒更甚。如李中梓注 :“ 痹病本属阴寒,若阳气不足之人,则寒从内生,与外病相助益,故寒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寒者, 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岐伯答道: “疼痛为主”与“有寒象”的痹证 这实际是进一步讨论寒痹 、痛痹证的症状机理 , 与前文寒气胜者为痛痹的精神是一致的。 痹证以疼痛为主,是感受以寒邪偏胜的风寒湿之邪,或病人素有内寒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寒属阴、凝滞收引,可致经脉凝涩收引、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明显。 痹证有寒象,是阳虚阴盛体质的人,再感受风寒湿邪,外寒、内寒相合、加重其寒,所以表现为寒象;同时,这种体质的人感受风寒湿邪时寒气多、易于发生寒痹、痛痹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 , 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不痛不仁:杨上善注:“仁,亲也,觉也。营卫及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神不至于皮肤之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 即皮肤麻木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经络时踈:踈,疏也,空虚之义。即经络常常空虚。 不通:黄帝内经太素 、针灸甲乙经均作“不痛”。宜从。,“不痛不仁” 的痹证 皮肤不仁,是痹病日久邪深,伤及正气,致使营卫虚弱、运行不畅,不能温养肌肤所致。 不痛,不痛并非没有疼痛 , 而是对疼痛不敏感,乃痹病营卫运行不畅、经络时疏引起,如张介宾注:“营卫之行涩,而经络时疏,则血气衰少。血气衰少则滞逆亦少,故为不痛。”,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阳遭阴:遭,针灸甲乙经作 “ 乘 ”。乘 ,战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