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2019届高三期末校际联考试题生物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B. RNA的生成需经历转录和翻译过程C. ATP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D. NADPH是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答案】C【解析】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A错误;RNA的生成需经历转录或RNA复制过程,B错误;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因此ATP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C正确;NADPH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产物之一,D错误。2.下列有关生物体中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HIV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其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RNA中B.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C.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大量的水和氨基酸D. 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D【解析】HIV属于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A项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多糖,是葡萄糖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的多糖,B项错误;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C项错误;胆固醇是构成人体和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项正确。【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物体内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和识记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经过综合分析对各选项作出正确判断。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被动运输不存在载体饱和现象B. 水和氨基酸分子共用相同的载体进入细胞C. 细胞膜上的载体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D. 温度可通过影响载体结构进而影响主动运输速率【答案】D【解析】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存在载体饱和现象,A错误;水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也可以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氨基酸分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载体有特异性,因此协助水和氨基酸分子进入细胞的载体不同,B错误;细胞膜上的载体为蛋白质,C错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温度能够影响组成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结构与运动,而载体属于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因此温度可通过影响载体结构进而影响主动运输速率,D正确。4.多细胞生物细胞间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CO2都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B. 细胞间传递信息都离不开细胞膜上的糖被C. 相邻细胞之间因形成通道传递信息而不需要信息物质参与D. 精子和卵细胞间的识别由于物种的特异性而不需要信息分子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神经递质释放并发挥效应后即被相应的酶水解,否则会导致持续的兴奋或抑制。3、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免疫杀伤力。【详解】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CO2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A正确;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不依赖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细胞间可以形成通道,信息分子由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传递信息,C错误;细胞膜表面均有糖蛋白,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功能,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依靠糖蛋白这个信息分子,进而保证了同种精卵结合,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的类型的理解和掌握。5.盐酸(HC1)是生物实验中常使用一种试剂。下列关于HC1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HC1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催化甲基绿吡罗红与核酸的结合B. HC1对根尖细胞具有解离作用,并利于龙胆紫将染色质染为深色C. 在浓盐酸的作用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虽现灰绿色D.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可用盐酸和Na0H溶液来调节酸碱度【答案】D【解析】【分析】与盐酸有关的生物实验: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即促胰液素,能促进胰液的分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盐酸可为酶的催化作用提供酸性环境;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对根尖分生区进行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的实验时,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详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但是盐酸并没有催化作用,A错误;盐酸是强酸,而龙胆紫为碱性染料,因此盐酸不利于龙胆紫将染色质染为深色,B错误;在浓硫酸的作用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虽现灰绿色,C错误;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可用盐酸和Na0H溶液来调节酸碱度,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高中生物常见的书本实验,识记与盐酸有关的生物实验步骤、原理以及盐酸在各个实验中的具体作用。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B. 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分解,葡萄糖运出肝细胞,不需要消耗ATP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关系D.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如大肠杆菌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膜的特点分为:1、结构特点:流动性;2、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详解】线粒体内膜的面积比外模的面积大,故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A正确;葡萄糖运出肝细胞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运输,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C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无高尔基体,D错误;故选D。7.根据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存在染色质中B. 原核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C.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进行基因表达时都是先转录再翻译D. 只有真核细胞才可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答案】D【解析】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区,A错误。原核细胞进行的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B错误。真核细胞是先转录再翻译,而原核细胞是边转录边翻译,C错误。只有真核细胞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D正确。点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染色体,而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是拟核,原核细胞细胞进行的是二分裂,而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8.下列有关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合成离不开核酸参与,核酸合成也离不开蛋白质参与B.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器都含有这两种成分C. 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D. 二者结构的多样性不只是取决于单体的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及形成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核酸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核酸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功能的多样性。【详解】蛋白质合成通过基因的表达完成,离不开核酸参与,核酸合成如DNA的复制需要各种酶参与,个也离不开蛋白质参与,A正确;线粒体、叶绿体属于有生物膜的细胞器,除了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外,还有磷脂,溶酶体不含核酸,B错误;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C正确;核酸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蛋白质多样性由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决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多样性的原因,核酸分子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对于核酸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9.关于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成立的是A. 既可生成H,也可释放少量能量B. 既可生成ATP,也可消耗ATPC. 既可在硝化细菌内进行,也可在酵母菌内进行D. 既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4分子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2分子丙酮酸与6分子水反应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20分子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24H与6分子氧气反应生成12分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过程可以产生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A正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合成了ATP,但是不消耗ATP,B错误;硝化细菌、酵母菌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及其物质变化,明确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10.某实验小组将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测量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P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外界溶液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溶质分子B. 外界溶液可能存在某些不能被细胞吸收的溶质C. t2时刻细胞液浓度是to时刻细胞液浓度的10倍D. 细胞在t1时刻之前已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开始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后来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说明细胞先失水后自动吸水。开始时由于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水分可以自由的通过原生质层,而有些物质不能,所以细胞失水比值升高,B正确;后来细胞主动吸水,说明后来某些物质进入了细胞液导致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说明外界溶液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溶质分子,A正确;细胞在t1时刻吸水,说明物质在此之前就开始进入细胞内了,D正确;图中P是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比值,因此只能说明该比值在t2时刻是t0时刻的10倍,C错误。11.某同学探究温度、pH、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绘制出如下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A点与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相同B. 图2中,D点与F点酶的空间结构都被破坏且不能恢复C. 图3中,G点时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D. 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pH、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在最适宜温度、PH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PH时酶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酶促反应的速率受酶活性、底物浓度、酶浓度的影响;由题图曲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升高,当底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升高。【详解】分析得知图1是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A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底物浓度,B点已经在此时达到最大值,影响B点不是底物浓度,A错误;分析得知图2是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D点低温酶的空间结构未被破坏且能恢复, F点高温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且不能恢复,B错误;分析得知图3是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G点偏酸,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且不能恢复,将对应相关因素调至最适,酶促反应速率不能同步升高,C正确;图1、图2、图3中相关因素依次是底物浓度、温度、pH,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及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的能力。12.“瓦博格效应”是指肿瘤细胞大量消耗葡萄糖却不能高效产能的代谢特征,这与线粒体膜上丙酮酸载体的缺失或被抑制有关,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肿瘤细胞大量消耗的葡萄糖可来源于氨基酸的转换B. 肿瘤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C. 肿瘤细胞不一定是癌细胞,但癌细胞一定是肿瘤细胞D. 丙酮酸载体的缺失或抑制降低了线粒体对葡萄糖的摄取【答案】D【解析】【分析】线粒体是含有DNA的半自主的细胞器,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在线粒体基质和嵴发生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内膜,发生电子传递链。【详解】肿瘤细胞大量消耗的葡萄糖可来源于非糖物质转化,如氨基酸的转换,A正确;通过题干可知肿瘤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故肿瘤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B正确;肿瘤细胞不一定是癌细胞,但癌细胞一定是肿瘤细胞,C正确;丙酮酸载体的缺失或抑制降低了线粒体对丙酮酸的摄取,D错误;故选D。13.下列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会造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加倍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存在DNA复制过程,而无丝分裂没有该过程C.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定是体细胞的一半D. 与减数分裂相比,有丝分裂过程中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会造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加倍,A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存在DNA复制过程,无丝分裂也存在DNA复制过程,B错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通常情况下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但也存在特例,如蜜蜂中的雄蜂,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1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 一个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繁殖多代最终获得均被15N标记的噬菌体C. 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差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 噬菌体DNA含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数为n/2个【答案】A【解析】噬菌体的核酸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复制和转录完成,所以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A正确;若一个15N标记了DNA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由于合成噬菌体的核酸所需核苷酸没有被标记,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繁殖多代最终获得的噬菌体被l5N标记的只有少数被标记,B错误;35S和32P标记同一个噬菌体,通过离心得到的上清液和沉淀物均有较强的放射性,所以无法证明DNA还是蛋白质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由于转录过程是以基因为单位进行的,而DNA上的碱基序列不全是组成基因的,所以噬菌体DNA含n个碱基,转录得到的mRNA碱基数一定小于n/2个,D错误。15.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关于果蝇体内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的叙述合理的是()A. 若该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1:1,则A、b和a、B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 若该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 若该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1:1,则一定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D. 若将该细胞换成卵原细胞,则减数分裂后可形成多种基因型不同卵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复制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两个次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产生精子。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若这个细胞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1:1,则A、a和B、b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若这个细胞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A、a和B、b基因必定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若该细胞产生精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1:1,则是基因重组引起的,C错误;若将该细胞换成卵原细胞,则减数分裂后可形成一种基因型的卵细胞,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6.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已知-2为携带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一定为携带者的是-3C. -4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D. -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答案】B【解析】-3和-4均正常,他们的儿子-1患病,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所以不能确定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不管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都一定是携带者(因为她的儿子-1患病),故B项正确;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1患病,所以-4一定是携带者。如果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一定不是携带者,故C项错误;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3和-4均为携带者,-2表现正常,所以-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如果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3为携带者,-2表现正常,所以-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故D项错误。1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C.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一定出现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B正确;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若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发生交叉互换,该个体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和3种基因型,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其与实验现象的解释;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适用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在农业生产中,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能有效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产量。下列有关作物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过杂交育种,能从纯合低产不抗病的品种中选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B. 诱变育种能诱发突变,所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纯合变异类型C.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正常生殖的纯合个体,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D. 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方法是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答案】C【解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纯合低产不抗病的品种中没有与高产、抗病相关的基因,所以不可能通过杂交育种从纯合低产不抗病的品种中选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A项错误;诱变育种与自然突变相比提高了突变频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这些变异类型一般都是杂合的,需要通过自交获得纯合子,B项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因此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C项正确;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和典例。1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B. 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C. 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D. 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详解】A. 有些种群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产生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B. 放归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对于原有野生种群来说是迁入个体,会影响原有野生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也属于突变,C正确;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不利变异个体的基因频率有可能下降至0,因此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物遗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加强记忆和理解。20.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 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旺盛部位合成的大分子有机物B. 氧气浓度的变化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C. 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各部位都可合成,能促进果实成熟D. 赤霉素能诱导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即可产生淀粉酶【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详解】吲哚乙酸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是小分子有机物,A错误;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缺乏氧气,有氧呼吸被抑制,提供给主动运输的能量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正确;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各部位都可合成,能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1.B细胞受病菌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该B细胞不会发生的是( )A.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B. 接受T细胞发出的信息C. 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D. 抑制病菌的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而B淋巴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其过程中B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细胞分化。有丝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综上所述ABC三项都会发生,D不会发生,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22.应激状态时,在肾上腺素作用下人体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方式是A. 被心肌细胞膜主动运输吸收B. 通过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细胞C.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结合D. 被心肌细胞胞吞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肾上腺素是人体的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起作用时,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结合,使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激素起作用后即被灭活,不会进入细胞内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 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C.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C【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24.下图中,图1为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为刺激图1的a点后,兴奋传至b点的膜电位变化。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在图1中的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后,在图2中的c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电位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_的通透性增加。(2)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图1中毛细血管中物质甲的量将会_(填“增多”或“减少”);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图1中的_的活动,这种调节机制为_调节。(3)当动物失水过多时,图1中的下丘脑细胞分泌的_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4)下丘脑在参与血糖平衡调节时,神经末梢与胰岛B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则它们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答案】 (1). 外负内正 (2). Na+ (3). 增多 (4). 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5). (负)反馈 (6). 抗利尿激素 (7). 肾小管和集合管 (8). 神经递质【解析】【分析】图1: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垂体细胞,垂体分泌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关腺体细胞,腺体分泌的物质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图2:一开始膜电位为负值,即静息电位是负值,膜电位为正值,既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详解】(1)图2c点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协助扩散进行细胞,使膜两侧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2)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甲状腺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图l中毛细血管中下丘脑分泌的物质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将会增多;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图1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中的活动。(3)当动物失水过多时,图1中的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释放,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4)下丘脑在参与血糖平衡调节时,神经末梢与胰岛B细胞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胰岛B细胞兴奋或抑制。【点睛】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神经调节与行为。25.某实验小组在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条件下,用金鱼藻做了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若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不变),图1和图2表示实验结果,其中图2表示当NaHC03浓度为20 mg/L时测定的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2) NaHCO3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_ ,但NaHCO3浓度过高(如30 mg/L)净光合速率反而变小,原因最可能是_。(3)从图2中可以判断呼吸速率的相对值是_。e点后温度_(填“是”或“不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4)如果金鱼藻长期缺乏Mg,再做该实验时,图2中的b点应向_移动。【答案】 (1). NaHCO3溶液的浓度和光照强度 (2). 为金鱼藻提供CO2 (3). NaHCO3浓度过高,使金鱼藻细胞失水,从而影响金鱼藻的光合作用 (4). 5 (5). 不是 (6). 右【解析】【分析】分析图:图1表示NaHCO3溶液的浓度对金鱼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图2为NaHCO3浓度为20 mg/L时测定的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根据研究目的可知,本实验中自变量为NaHCO3溶液的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金鱼藻的净光合速率。【详解】(1)曲线图的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据此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小组所做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HCO3溶液的浓度和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HCO3溶液的浓度和光照强度。 (2)NaHCO3溶液可作为CO2缓冲液,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提供CO2,但NaHCO3溶液过高(如30 mg/L)又会导致金鱼藻细胞失水,从而影响金鱼藻的光合作用,使金鱼藻的净光合速率反而变小。 (3)图2中,当光照强度为零时,光合作用不能进行,此时纵坐标对应的数值表示呼吸速率。可见,金鱼藻的呼吸速率的相对值为5。e点后,净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光合速率因素,但因实验是在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所以温度也不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4) 图2中的b点所对应的净光合速率为零,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如果金鱼藻长期缺乏Mg,则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因此,只有增加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增加,进而保持b点所对应的净光合速率为零。可见,如果金鱼藻长期缺乏Mg,再做该实验时,图2中的b点应向右移动。【点睛】1、曲线图的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当自变量增大到某一程度,因变量不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此时自变量不再是限制因素。2、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如果植物缺乏Mg,则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26.近年来,银鱼产量大幅下滑,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权威人士认为,过度捕捞是主因。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红尾鱼以银鱼卵为食,导致银鱼没等长大就葬身鱼腹。(1)银鱼多生活于中下层,白天气温升高成缺氧时,银鱼会进入上层活动,它们一起的还有小鲫鱼和小参鱼,这是群落的_结构的改变,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信息。(2)银鱼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银鱼幼鱼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营养级;体长达到80mm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110mm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_(填“增多”或“减少”)。银鱼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_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3)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你认为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_。另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在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捕捞时应该_。【答案】 (1). 垂直 (2). 物理 (3). 二、三 (4). 增多 (5). 热能 (6). 生长、发育、繁殖 (7). 超过K/2时 (8). 捕捞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解析】【分析】1、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2、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3、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详解】(1)银鱼多生活于中下层,白天气温升高或缺氧时,银鱼会进入上层活动,跟它们一起的还有小鲫鱼和小参鱼,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改变。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2)由于银鱼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因此银鱼幼鱼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三营养级;110mm以上银鱼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转变为肉食性,所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增多。银鱼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3)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后剩余量K/2,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另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还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捕捞银鱼天敌红尾鱼(或减少捕捞肉食性鳜鱼、鳙鱼等大鱼)。【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7.某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由基因A、a控制茎的高度(高茎和矮茎),由基因D、d控制花的颜色(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其中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科研人员用高茎红花植株和矮茎白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所得F1均表现为高茎粉红花;让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上述杂交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能”)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_(填“能”或“不能”)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作出后一项判断的依据是_。(2)科研人员对F2中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进行鉴定,最好采用_法,即让F2中高茎红花植株与_植株杂交,请预测结果并指出相应结论:_。(3)科研人员将抗虫蛋白基因M导入该植物一雄株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虫性状。为了确定基因M所在的染色体,可让该雄株与雌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虫性。请补充以下推论:若产生的后代中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产生的后代中_,则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若产生的后代中_,则基因M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 (1). 能 (2). 能 (3). 亲本植株进行的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与性别决定无关 (4). 测交 (5). 矮茎白花 (6). 若子代均为高茎粉红花,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若子代中高茎粉红花植株与矮茎粉红花植株的数量比为1:1(或子代出现矮茎粉红花植株),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 (7). 仅雌株具备抗虫性 (8). 仅雄株具备抗虫性 (9). 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虫,一半不抗虫【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科研人员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说明两对等位基因是细胞核遗传,且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共有16种组合,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Dd。(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结合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以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植株进行的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与性别决定无关,说明在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一代基因型为AaDd,则子二代中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DD或AADD,可以让其与aadd进行测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判断其基因型。若若子代均为高茎粉红花,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若子代中高茎粉红花植株与矮茎粉红花植株的数量比为1:1(或子代出现矮茎粉红花植株),则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DD。(3)根据题意分析,将抗虫蛋白基因M导入该植物一雄株的某条染色体上,让该雄株与雌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虫性。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虫性,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则说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虫性,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且只发生在雄性中,则说明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若产生的后代中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虫,一半不抗虫,表现为与性别无关,则说明基因M位于常染色体上。【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正反交结果相同,与性别无关确定两对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确定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28.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中,李斯特菌在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上培育时菌落会呈现蓝绿色。在目前发现的16种李斯特菌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对人有致病性的一种,与其他李斯特菌相比,单增李斯特菌还能合成并分泌磷脂水解酶,使培养基中的磷脂被分解而在单增李斯特菌菌落周围出现白色晕环。(1)与单增李斯特菌相比,其他李斯特菌不能合成并分泌磷脂水解酶的原因是_。(2)现要检测某食品中是否含有其他李斯特菌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相关实验:将该食品样品加入经_灭菌的李斯特菌选择培养液中培养,培养的目的是_。将经过培养的菌液用_进行系列稀释后,利用_法接种到鉴定李斯特菌的培养基上。鉴定李斯特菌的培养与李斯特菌选择培养液相比,还需额外添加显色剂、_和_。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若培养基上出现_的菌落,则说明该食品中含有单增李斯特菌。【答案】 (1). 其他李斯特菌不含有控制磷脂水解酶合成的基因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