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诵读语文教学之根本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朗读能力太差,一个班级能把一篇课文流畅的读完的同学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诚然,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虽然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够完善,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知识自然掌握得多的一定道理。翻开历史,哪一个文学家、政治家不是饱学之士?而哪一个饱学之士不是跟“诵读”有关?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一些精彩片断。”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所谓的诵读,就是背诵与朗读,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所以,我认为,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诵读”不但仍有其现实意义,而且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样才能抓好呢?一、“诵读”要摆正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老师就更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而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就好了。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不是这样,而只靠老师讲,文中的美妙怎么能品味出来呢?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诵读是有形无形的写作指导。”所以说,语文中的东西,有时让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着老师讲解的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一些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老师要随着学生的诵读需要给予适当的讲解,开拓其知识面,给学生的诵读作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老师也同样应给予点拨、疏通,以排除他们在诵读中的障碍,激发他们诵读的激情;对课文有直接关系的,能帮助领会课文,对学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时代背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老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当然,介绍务求精当、简明扼要。如果注释上有的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注释,教师只作简略解释、补充就行了。这样由诵读带动讲解,由讲解促进诵读,讲解和诵读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二、“诵读”要讲求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也就是说,既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环节,放胆让学生去诵读,又要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使学生通过诵读这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例如:诵读一篇课文,开始诵读时要掌握书中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诵读时,就要理解书中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然后诵读时就要掌握书中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每诵读一篇课或一个文段,教师都要组织他们认真讨论,谈学习心得,让学生们把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再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这样,“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正确的”就自然得到证明。学生就能够从不知到无知,从知其然到其所以然。三、“诵读”要讲究方法要知道,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诵读如果不分文体,不辨好恶,一味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去读各类文章,那一定会使学生如坐针毡,越读越烦,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失去读书的兴趣,更不用说去猎取知识了。因此,诵读一定要讲究方法。不同的文体,诵读的要求也不同。(一)议论文的诵读。议论的语言功能是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讨论,对人民群众起宣传鼓动的作用,语言表达上以逻辑性和形象性有机结合为基本特征。一方面,通过充足的论据、严谨的推理,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感情因素,在理智上启发读者,在感情上打动读者。如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鲁迅的“友邦惊诧”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这类文章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在朗读上多下些功夫就行。在朗读这类文章时,要依照文章的思想脉络,总体上要求声音宏亮,刚劲有力,要把宣传、鼓动的特点充分的表现出来以引起共鸣。(二)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诵读。这些文体的语言均属于散文语体。其特点是词语材料、修辞方式的选用都比较广泛,句式灵活多变,短句居多,适当穿插长句,结构自由。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类文章有的要求背诵(或精彩片断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诵,但要反复朗读。古人云:“读书十遍,其意自见。”这也告诉我们,教师不讲,学生就读不懂,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诵读这类文章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怒发冲寇,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三)诗歌的诵读。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语)。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论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写景,还是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的议论,无不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诉说了历代战祸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时,就要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熟练的背诵,达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参与诵读的人数也要灵活多变,或一人,或几人,或小组,或全班;甚至还可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含师生比赛诵读);如果有条件在课堂上播放诵读的录音带或录相带,就更能使学生读兴大发。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录音,个个听了瘾头大增,纷纷效仿,形成了诵读的高潮。所以,讲究诵读的方法至关重要,决不能可有可无,随随便便。如果能根据“文”、“人”、“情”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读法,学生坐在课堂上一定会感到如坐春风。四、“诵读”要强化训练叶圣陶先生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诵读,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同学预习,上课时一定要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诵读老师课前布置的课文内容,听他诵读,语气语速是否合乎文意,断句、间歇是否合理,口齿是否流利,表情是否丰富。诵读得好的,当堂给予表扬,诵读得不合要求的,就让他们反复诵读,诵读到合要求为止。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分入册。虽然,这会失之于空洞呆板,但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诵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