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doc_第1页
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doc_第2页
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doc_第3页
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doc_第4页
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首语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的省区本刊编辑部县域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测评工作是县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对于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年底,面对各地日渐活跃的县域信息化建设,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筹划启动了县域信息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并随后出台“国家县域信息化工作指南”。自治区信息办受原国务院信息办委托,与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国家县域信息化测评试点项目2007年内蒙古县域信息化测评报告,并通过国家鉴定。内蒙古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的省区。同时,标志着我国县域信息化建设正在迈入科学发展的征程。本次信息化测评工作是在国信办的直接指导下,按照其信息化水平测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进行的。测评中根据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在国家一、二级测评指标的框架下,进一步确定和完善了三级测评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在充分理解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测评方案。测评中充分发挥各盟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以盟市为基本单位,采取“先试点测评,再完善指标、最后全面推进”的形式,由点到线再到面,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通过开展县域信息化测评,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区县域信息化“家底”,了解了全区旗县(区)级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情况;利用定量的方法客观评价全区县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各旗县(区)级政府规范和引导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激励各旗县(区)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促进信息化发展环境的逐步完善。2007年内蒙古县域信息化测评报告,涵盖了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及比较分析,对县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对策建议。相关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努力。在县域信息化建设中,内蒙古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卷首语01 我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 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的省区高层吹风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任免通知要情通报06 自治区加快推进民生信息系统建设热点聚焦07 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 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电子政务09 推进电子政务应用 构建服务型政府 史应明调研报告13 关于“数字榆林”项目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哈斯其劳 许德忠经验交流17 内蒙古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信息化推进19 内蒙古县域信息化测评工作动态32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银川召开全国农村工作现场会32 张铁网主任一行赴阿拉善等三盟市调研33 内蒙古师范大学和中国联通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隆重举行33 张佰成副主任一行检查指导呼伦贝尔市电子政务工作34 消费一卡通便民利民又惠民34 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档案上传软件需求确认会在呼召开34 农村气象信息化工作又有新进展35 师大数字迎新呈现新看点盟市要闻36 呼和浩特市信息办圆满完成上半年工作38 包头市蒙商网电子商务试点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38 呼伦贝尔市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39 奈曼旗多措并举加强信息化建设39 赤峰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2%以上40 电子政务工作纳入鄂尔多斯市年度领导班子实绩考核42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突出44 乌海市质监局大力推广产品质量电子监管44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电子眼”全天候在线监测企业污染排放高层吹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任免通知工信部任200813号2008年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决定:刘利华任办公厅主任;刘红旗任办公厅副主任;王新哲任办公厅副主任;冯长辉任办公厅副主任;李勇任办公厅副主任;陶少华任办公厅副主任;衣雪青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梁彦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郭福华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国斌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莫玮任规划司司长;刘贤利任规划司副司长(试用期一年);韦俊任规划司副司长;刘树苹任规划司副司长;周子学任财务司司长;王秉科任财务司副司长;彭晓芳任财务司副司长;辛国斌任产业政策司司长(试用期一年);侯世国任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试用期一年);辛仁周任产业政策司副司长;闻库任科技司司长;李力任科技司副司长;张新生任科技司副司长;韩俊任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任科技司副司长;朱宏任任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试用期一年);肖春泉任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王黎明任中小企业司司长(试用期一年);郑昕任中小企业司副司长(试用期一年);周长益任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主持工作);吴风来任安全生产司司长;金鑫任安全生产司副司长;陈燕海任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司长;袁隆华任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副司长;张相木任装备工业司司长;王富昌任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任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巍任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张莉任消费品工业司司长(试用期一年);高延敏任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试用期一年);屠森林任军民结合推进司司长;尹兴彤任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林森任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曹志恒任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肖华任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任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任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任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小凡任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郭建兵任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任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王占甫任通信发展司司长;祝军任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任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苏金生任电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任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任电信管理局副局长;王秀军任通信保障局局长;赵志国任通信保障局副局长;熊四皓任通信保障局副局长;张胜利任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局长;谢飞波任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副局长;谢远生任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副局长;李海清任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副局长;徐愈任信息化推进司司长;秦海任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正司长级); 洪京一任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 董宝青任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周宝源任信息安全协调司司长;赵泽良任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欧阳武任信息安全协调司副司长;陈因任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司长;赵文智任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副司长;赵永红任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副司长;秘建虎任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正司长级);尹卫军任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史晓光任人事教育司副司长。要情通报自治区加快推进民生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为切实加强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防止工作中弄虚作假,克服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局限性,规范工作程序,有效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决策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自治区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研究民生信息系统建设问题。近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民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内政办发200854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今后三年民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重点对2008年主要任务进行了分解。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要按照民生信息系统的使用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区电子政务三级传输骨干网,改造、优化、升级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确保网络安全、稳定、可靠、通畅运行,重点保证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建设厅三个部门的网络连通到盟市、旗县的对口单位。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参保居民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电子档案;全面启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上传软件将参保居民电子档案及时上报到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实现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集中与共享;统一开发和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业务应用软件,为与自治区民生工程信息系统建设相关的信息数据集中奠定基础;民政部门要完成各盟市民政局局域网建设,实现民政系统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络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接,完成自治区城市低保对象数据库建设,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设部门要完成廉租住房相关软件系统的开发。完成城市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普查电子档案的录入建档工作;利用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统计软件系统,完成建设厅与盟市旗县廉租住房数据上传工作。通知下发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自治区民政厅下发文件,要求全区民政系统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抓紧制定方案,尽快落实资金,精心组织工程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沟通,确保完成本部门工作任务。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于2008年9月8日,召开“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档案上传软件需求确认会”,要求尽快在全区推广统一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办综合协调组供稿)热点聚焦编者按:在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消费信息资源是和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同样宝贵的资源,建设统一集中管理的“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实现消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程。近日,自治区信息办和金融办联合发文,要求各盟市有关部门要加快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建设。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建设,既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府开发信息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消费信息数据动态采集、挖掘、分类、统计分析,实施科学管理,形成一个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的“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对依法保护居民个人信息资源,满足财政、金融、税收、统计、工商管理等部门的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以来,“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自治区信息办、金融办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一直在推进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工作,整个项目的建设非常顺利。此次下发通知,标志着此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的技术创新背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是指电信、IT、互联网等,在经济发展中,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是指土地、矿产、石油、煤炭等有形资源,而消费市场的巨大作用,人们都能感觉到,但政府无法掌控。坚持科学发展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转变以消耗土地、煤炭、石油等有形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如果把消费信息开发成经济资源,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举措,意义和价值非常巨大。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通过一套创新的理论和技术,将政府、银行、企业(商户)和居民消费和谐地构建在一起。政府集中掌握了居民消费信息;银行实现了存款、贷款的良性循环;企业建立银行信用和扩大了市场;居民申请了政府颁发的“消费信息卡”,仍然用原来的支付方式消费,能自动保存自己的消费信息,同时能取得消费信用和消费收益社会各主体都是多赢的。在整合了信息后,经过另一种技术:信息挖掘,可以让政府把“消费信息资源”变成“政府可以掌握的市场资源”。该项理论和核心技术属于我国自主发明创造。自治区信息办、金融办在专家的指导下,一直在积极运作推进该项目建设。 建设“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意义1.居民个人消费信息涉及居民个人隐私,也是居民个人的宝贵资源,居民个人作为弱势群体难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消费资源不受侵害或不被用于商业活动。建设“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是人民政府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步骤,是将消费信息资源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的具体手段。2.经济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消费信息数据,这些消费信息数据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最终因为信息分割和信息失真而带来许多问题。建立“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有利于解决因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带来的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和科学管理的盲目性等问题,从而保证经济活动信息更加真实、信息更加对称、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诚信。3.建立“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政府开发消费信息资源的基础工程。把内蒙古的消费市场转化为政府可以调控的信息资源,这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重大突破。将无形消费信息资源变成全社会的宝贵资源,从而探索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4.对“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挖掘分析,分类统计,会形成经济活动中个人消费的准确数据、企业销售的真实情况、货币流动明细、管理部门的管理效果,以此可以形成全面准确的“政府信用评价系统”,对于个人、企业、金融和政府各部门都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对于实现政府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打造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 “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的具体内容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确保“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项目建设的成功,保证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2.紧紧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核心技术力量,精心组织、合理规划、科学实施,力争使项目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样板工程。3.利用好、使用好技术许可取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并整合社会投资力量,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呼和浩特建设“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化园区”,包括内蒙古信息资源大厦、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登记结算中心、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交易中心、运营维护中心以及相配套和必需的其他基础性建设工程。4.面向我区居民个人做好“消费信息户口”“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信息卡”的发行工作,是建立消费信息数据库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保证居民消费的同时实现信息数据的动态采集、实时更新。5.组织好国家级的科学研究力量,开发、利用好消费信息资源,使“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能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各部门、企业和居民个人等全社会服务,为自治区探索出一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新模式。 建立“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具体步骤和方法1.由政府主导,有关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由专门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以保证内蒙古消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2.在全区范围内向城乡居民和企业发放“消费信息信用凭证”,为居民建立起只有居民个人可以查询使用的个人消费信息数据库电子档案,在分类统计、汇总个人消费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企业产品数据信息。3.充分利用现有居民消费网络终端,在全区范围内布设消费信息数据库采集终端,保证政府数据库自动采集和动态存储。4.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开发消费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服务。(信息办电子政务服务中心供稿)电子政务推进电子政务应用 构建服务型政府史应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促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巴彦淖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边陲,是一个正在转型升级的传统的农牧业大市。近年来,市信息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拓展思维理念、创新建设模式、加大推进力度,使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快、从快到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以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创新管理和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电子政务建设水平走在了全区前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做法可以归纳总结为“123”建设模式,就是“夯实一个基础、坚持两个原则、做好三字文章”。 夯实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为电子政务应用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2005年,巴彦淖尔市政府投资140万元,开始实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一期工程,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光纤骨干网。2007年初,又以市委、政府搬迁新办公大楼为契机,投资660万元,对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光纤骨干网进行了进一步扩容延伸,将7个旗县区、农垦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81个市直部门全部接入了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以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中心,上联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横联市四大班子及市直各主要部门,下联7个旗县区政府、农管局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了网上信息报送、会议通知、公文流转、协同办公、文件查询等基本功能,提高了市政府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效能。二是加快推进部门业务网络建设。市信息办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电信运营商投入,全市累计投资约6820万元,大力推进国家“十二金”工程在巴彦淖尔的建设延伸。目前,已有不少纵向应用整合到了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网上,有效促进了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目前,全市建有局域网的部门达到了78个,占部门总数的96%;建有业务应用系统的和数据库的部门达到了28个,占部门总数的80%。三是加快农村基础网络建设。市信息办积极协调各通信运营商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总体架构,加快推进乡镇(苏木)和农牧场的宽带网络建设。通过大型信息化项目带动,使全市乡镇(苏木)光纤宽带网全面覆盖,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8.5G,实现了“乡乡通”宽带,为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向基层延伸和实现农村牧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坚持标准统一和资源整合的原则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巴彦淖尔市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起步初期就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信道”的原则。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对网络结构、设备选型及技术参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旗县区、市直各部门在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上,必须按照全市统一的网络架构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不得擅自建设独立的业务应用网络,切实规范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标可参,为电子政务网络的联合共建提供了坚实保证。二是坚持互联互通、整合资源的原则。为了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数据共享,巴彦淖尔市电子政务在规划初期和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阶段就统筹考虑资源的整合问题,让各种资源都能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大大降低了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成本。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搭建了统计、计生、纪检、民政、劳动、社保、政法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了各系统专网与自治区对口厅局专网的实时互联,避免了各单位重复建设,节约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总计约800万元,有效提高了市直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对统一全区、全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做好“公、用、延”三字文章彰显电子政务建设综合效益第一,做好“公”字文章。就是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巴彦淖尔”,做好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民互动、建言议政、网上办事和便民服务。一是加快政府网站群建设。按照政府网站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和网上招商的宗旨,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建立统一的政府网站管理平台,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府网站群。现在,全市7个旗县区、农垦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政府主要组成部门都建成了门户网站,并与市政府网站链接,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巴彦淖尔政府网站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社保、就业安置、车辆收费、交通路况及供水、供热、供电、燃气等直接关注民生的信息都实现在各级政府网站上全面及时发布,有效提高了政府网站的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公共服务水平。市政府门户网站上还开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专栏,定时将全市20多个民生部门及企业的公众信息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和发布,使直接关注民生方面的信息发布量达1000多条,日更新社会动态信息达20000多字,月平均访问量超过5万人次,年均回复网上投诉和咨询600多人次,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得到切实彰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与此同时,市政府网站还将全市的总体概况、人文历史、执政理念、地理区位、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优势资源、招商项目、引资政策、名优企业等情况在网上发布,借助互联网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提高巴彦淖尔市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加快招商引资、发展本市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2007连续两年,巴彦淖尔市政府网站在国家和自治区绩效评估中取得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进入华北八强城市。二是加强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了保障公众能依法及时快捷地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务”,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对涉及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文件,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扶贫、优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基本信息,公共资金使用、政府集中采购和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情况,政府机构和人事管理情况等5大类20小类的政务信息全部进行网上公开发布,切实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了行政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增强了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三是推进网上审批和全程办事代理制。为进一步加大网上审批和“一站式”服务的力度,巴彦淖尔市将行政审批服务与政府门户网站结合起来,利用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和并联审批。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原则,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企业和居民可直接从网上下载并提交相关表格,送交审批大厅预审,并按规定时限按时办结取件。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开发了审批大厅软件系统,系统包括业务管理、窗口管理、收费管理、网络技术维护、中心决策和电子效能监察6个子系统、20多个操作模块,实现了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网上告知、网上预审和电子效能监察等功能。目前,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共进驻市、区两级部门36个,集中办理审批项目206项,进驻中介机构6个,初步实现了“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审批。通过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为企业和基层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公众办事成本和企业的商务成本、“人际关系”成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做好“用”字文章。就是坚持以应用为主导,避免“重建设、轻应用”现象,提高各级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节约办公成本。一是加强电子政务应用培训。充分利用市党校、河套大学等教育资源和视频会议、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培训。全市累计参加电子政务应用培训达6000人次。通过培训,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机关工作人员都能熟练运用电子政务办理公文、开展工作,成为了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和推动者。二是切实推行办公自动化。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为81家市直单位搭建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公文传输、公文审核办理、会议通知等实际应用全部在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上进行,为各单位推行无纸化办公提供了必要的应用系统软件支撑与网络平台。同时,还建成了全市的电子政务邮件系统,为市政府和各旗县区、市直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分配了电子政务邮件系统账号,方便了各级机关的工作联系。市政府党政办公大楼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和各旗县的联接,可远程召开各类视频会议,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仅2008年上半年就节约行政成本约20万元。三是市长热线、政务值班、应急管理“三合一”语音系统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市政府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正在实施建设市长热线、政务值班、应急管理的“三合一”语音呼叫中心,可实现市长热线来电、政务值班来电、基层重要应急上报和应急指挥,全市公众、各级政府机关来电、来短信的统一受理和统一处理,提高政府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能力,解决群众信访、投诉等实际问题,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三合一”语音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构建起政府与各地各部门之间、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快捷语音和短信通道,为政府进行应急预警预报和应急指挥,快速解决群众的有关问题,化解信访矛盾,体现政府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积极推进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安“金盾工程”,构建形成了市、县、乡(派出所)三级公安业务网络体系,实现了网上办公、刑事侦察、户籍管理、社区治安等网络化管理。建立了公安信息资源数据库,基本形成了全警采用、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公安政务应用格局。“金保工程”建成了市劳动局中心平台和业务网络系统,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三级互联,为做好全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建成了水务局会商中心和覆盖各灌域管理局的2.5G无线宽带网络系统,可远程监控各闸门的水位、流量,初步实现了灌区水利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水利灌溉的节本增效。市国税、地税系统完成了金税一期、二期工程,实现了与国家税务总局、自治区、旗县区、基层税务所五级计算机网络互联。第三,做好“延”字文章。就是做好电子政务网络的延伸建设。一是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延伸。市信息办按照国家、自治区城乡建设一体化要求,重点开展了旗县区到乡镇(苏木)和所属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建设,使全市48个苏木(镇)、16个农牧场全部与旗县、市级平台的联接,形成了市、旗县区和苏木(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使视频会议、公文流转、信息报送、会议通知、网上审批等应用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上得以全面推开,实现了市、县、乡(苏木)三级政务办公、信息传输、应急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二是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应用延伸。在已初步建成的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上,实施了政法网的应用建设。网络已延伸到了基层公、检、法、司、边防检查站、派出所等共229个政法系统单位,实现了政法系统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对应急管理、社会稳定、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巴彦淖尔市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之路还很长,随着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正在转型发展的巴彦淖尔,在今后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征程上,还将以更多的创新实践,加快实现“数字巴彦淖尔、和谐巴彦淖尔”的奋斗目标!(本文作者系巴彦淖尔市信息办主任)调研报告关于“数字榆林”项目建设情况的考 察 报 告哈斯其劳 许德忠为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四次全委会提出的“数字鄂尔多斯”建设任务,全面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呼包银、晋陕宁地区信息资源的高效对接和互通共享,形成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环境的工作要求,近日,市信息办组织市规划局、电信运营企业的有关同志,赴榆林市信息办就“数字榆林”项目的立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学习。通过情况介绍、座谈交流等形式,考察组深入了解了“数字榆林”建设进展情况,一致认为“数字榆林”的建设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数字榆林”项目基本情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市,总人口351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72.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202元。榆林市经济以能源化工为支柱产业,市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榆林市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其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数字榆林”建设。2007年6月,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榆林市建成一个先进实用、经济安全、高效便民的“数字榆林”。2007年12月,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着手编写“数字榆林”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及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1月,榆林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对“数字榆林”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及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同意建设“数字榆林”项目,并启动一期项目建设。“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它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整合和利用全市信息技术和资源,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通过“数字城市”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字榆林”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基于宽带城域网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一系列应用的总和。“数字榆林”结构体系是由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三层构成。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它们是整个“数字榆林”的基础;应用服务平台处于中间层,是联系信息基础设施层和应用系统层的“桥梁”和“纽带”,采用中间件技术,对下屏蔽数据资源的分布和异构特性,对上向应用系统层提供透明的、标准的编程接口;应用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和数字企业等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城市信息系统的有机整体,主要通过信息化服务终端体现数字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是最贴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展现窗口。榆林市计划用5年时间分五期完成“数字榆林”项目的整体建设工作,预计总投入约10亿,其中政府需要投入约6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启动,投资1.6亿元,包括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GIS)、电子政务安全认证平台、城市建设数字化业务管理系统、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交通数字化与智能交通系统、社保管理数字化工程、政府行政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和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9个子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7个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并开始投资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社保管理数字化两个子项目正处于调研阶段。二、“数字榆林”建设经验榆林市 “数字榆林”项目建设,在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和积累出了一套自己的建设模式。首先,权钱高度集中。榆林市信息办目前仍是一个临时机构,和市发改委下属的信息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榆林市领导高度重视“数字榆林”建设,专门下文明确信息办在“数字榆林”项目建设中的职能职责,明确规定:全市所有涉及“数字榆林”的项目首先通过信息办的审核,才能在发改委立项,只有在发改委立项的项目才能进入财政投资建设阶段。使得榆林市信息办能够完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整合资源;统一培训、提高素质;统一应用,注重实效”的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其次,规划追求完美。榆林市投入大量资金邀请专业公司,结合榆林市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整体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按照“数字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和规模,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宏伟的“数字榆林”蓝图。但是在安排工程项目的时候根据实际,精心策划,深入斟酌,从最基础的项目开始建设,既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又能循序稳步推进项目。第三,需求深度挖掘。项目开工初期,信息办、规划公司、承建方及相关行业和部门深入调研,仔细研究项目涉及的所有点面,依据整体规划,详细设计需求方案书及技术规格说明书,公开招标确定施工方,组织协调项目各方后,将项目移交给承建方,让其自行实施。从而保证了需求和技术层面的高度一致,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共享和互通。第四,质量严格把关。项目建设过程中,市信息办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进行评测,提出修正意见,项目结束时进行评审。在确保了项目质量关的基础上,保证信息办在整个“数字榆林”项目建设中的主导权。第五,资金合理运转。在建设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多方运作,委托城投公司和银行达成政府投入资金到位30%为条件,争取了70%的银行贷款,缓解了政府投入压力。同时,在合理设置系统集成费,调动集成商积极性,保证各项目间及项目内在的无缝衔接和高度集成。第六,服务适度外包。将整个“数字榆林”项目各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外包给专门的安全公司,使系统及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将部分可以市场化运营的项目外包给有实力的营运公司,实现政、企、民多方受益。但在“数字榆林”项目建设过程中仍显现出一些难题。比如权钱高度集中导致榆林市信息办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加之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显得有些工作力不从心;信息化基础薄弱,社会整体信息化意识尚未形成气候,因而出现基础工作多,承建方配合实施不得力,协调推动阻力大等情况。但可喜的是,“数字榆林”的着手建设,使社会各领域实现信息数字化,因此,必将对榆林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对建设“数字鄂尔多斯”的几点建议近几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到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2001-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71.8亿元增加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38.3,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二;七年间,财政收入由17.98亿元增加到200.8亿元,年均增长49.4,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在鄂尔多斯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市信息办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大力提升和改善各项系统业务信息化工作,已初步形成较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城市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管理、教育管理等等,众多行业都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程度尚浅。如何建立功能完备的信息化城市,如何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我市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数字榆林”项目建设情况的实地考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值得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对“数字鄂尔多斯”建设的几点建议:第一,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识。通过构建“数字城市”,推进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激活企业发展活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根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规模百万人口的城市,当数字城市项目建设达到可以实际应用时,该城市的总产值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会增加2.5 3.0倍,甚至可在传统经济水平上翻两番。当前,国内外众多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建设数字城市,如“数字北京”、“数字青岛”、“数字深圳”等,鄂尔多斯的近邻,榆林市也于2007年月启动了“数字榆林”项目。 对于“数字鄂尔多斯”的筹备建设工作也应迅速展开,切实加强对“数字鄂尔多斯”的认识,增强建设“数字鄂尔多斯”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二,明确工作思路,加速推进重点工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我市现实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各层面的组织集成、资源集成和技术集成,继续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需求层面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及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几年,“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应按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基础先行、分步实施、体现特色、面向市场的原则,通过实施基础设施项目(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基础数据库工程、地理基础信息系统工程)、数字政府项目(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城建、社保等)、专项重点项目(远程教育、数字医疗、)等三大类重点工程,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第三,制定总体规划,统一规划标准,实施专项推进计划。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信息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专项建设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加大信息化相关重大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协调和指导力度,加快推广相关标准的应用,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标准。各行业、领域牵头部门要按照统一标准和当前基础,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和建设方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模式,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行业和前期基础较好的区域进行建设试点、示范,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数字鄂尔多斯”的建设。第四,扩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部门以及全民对“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意义的认识,将其明确定位为我市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能否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举措,在全市上下形成建设“数字鄂尔多斯”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市政府在“数字鄂尔多斯”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设立以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数字鄂尔多斯”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架构。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责任考核”的工作原则,避免出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再次,建立各项建设工作的绩效考评机制,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明确进度”,定期总结检查,定期考核进度绩效,形成上下齐力、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第五,扶持和构建支撑“数字鄂尔多斯”建设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针对建设模式和重点需求,探索建立和健全“数字鄂尔多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创新模式,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导,重点企业为主体,社会融资为支撑,逐步实现信息化投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数字鄂尔多斯”建设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数字鄂尔多斯”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从传统行业转到关系全局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政府优先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企业、外资、民资等全社会投资向“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倾斜。第六,缩小“数字鸿沟”,夯实“数字城市”建设的社会基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信息网络建设,普及信息服务,建设免费的信息亭、电子阅览室等公共设施,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积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多形式和多层次人才培训,大力引进领军型人才,为“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同时,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全民数字化教育,加大全社会应用效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倡导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鄂尔多斯人的“数字生活”质量,真正享受到数字城市带来的实惠。第七,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数字鄂尔多斯”为市场,吸引国内外众多知名IT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我市信息产业,为“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产业支撑和行业需求,同时也使企业在“数字鄂尔多斯”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需求层面上进一步加快我市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数字鄂尔多斯”的建设带动我市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又推动“数字鄂尔多斯”建设的良好局面。建设“数字鄂尔多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提高认识,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通过建设“数字鄂尔多斯”把我市基础设施、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等信息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在先进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系统,为我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医疗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城市经济和生活的所有方面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建成以数字化为根本特征的政务、行业、社会、经济等领域运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综合信息体系,逐步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鄂尔多斯市信息办供稿)经验交流内蒙古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馆)是保管、利用党和国家档案资源的专职部门,保存着内蒙古地区清代、民国、日伪政权各个历史时期及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等重要的档案资料,保存着建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党政档案,目前馆藏档案资料60多万卷册。2000年12月,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档案馆数字化的建设。由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档案馆开始档案数字化建设。2004年深圳、青岛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基本完成,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在两馆召开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现场会。会后各省、市、自治区国家综合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2004年,自治区档案局(馆)成立了档案信息化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内蒙古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我区档案数字化建设开始起步。2007年内蒙古档案馆搬迁新馆后,网络和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施配置到位,在原有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经费到位情况下,自治区档案局(馆)党组决定开展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将档案数字化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全员工程突出抓,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功能,由分管局长召集相关业务部、处研究制订了档案数字化规划,五年内完成500800万幅档案扫描及相关的目录体系。通过多方咨询调研,与具有自治区保密资质的专门从事数字化加工技术的公司合作进行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由分管局长直接领导,科技部进行日常管理,保管部提供档案,专家提供指导,创立了高效的组织体系,搭建了投入小产出大机制框架,使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稳定、顺利地推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提高对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一)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档案数字化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向社会提供利用,是档案传统管理思想的一次变革,是改变档案传统管理模式一次革命,是对档案人员长期形成的传统工作习惯的一次冲击。档案数字化将冲破传统档案提供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