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河北高等教育学笔记.doc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河北高等教育学笔记.doc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河北高等教育学笔记.doc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河北高等教育学笔记.doc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河北高等教育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2、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高等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2)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拓展:从只行使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职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4、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6、学校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7、中国古代教育萌芽形态应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8、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唐朝时期已经有了留学生教育9、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10、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1、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2、中世纪大学形成类型有三种:自然形成型、国家或教会创办型、衍生型。意大利和法国是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13、中世纪大学的管理方式:教师型、学生型、混合型。14、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15、马丁特罗以毛入学率在15%以下-精英,15%50%-大众,50%以上-普及。16、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17、高等教育特殊性的体现:(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首先高等教育的性质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具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性。其次,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高”和“专”的圈子内,还要考虑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问题。(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教师的特点,还要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除了不断提高基本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突出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性。大学教学还更具有创新性。(3)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成年期,身心显著变化,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的教育活动应注重引导,教学活动的目标必须联系学生的成才愿望,联系社会需要,更多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4)高等学校的职能具有特殊性。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引领社会文化职能)。18、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 (2)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3)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一词,在我国始于蔡元培的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2、蔡元培提出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3、高等教育目的的涵义: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反映高等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高等教育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基础上的统一,具体体现: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高等教育名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答定义时把要点4答上)5、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老子。(2)社会本位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3)文化本位论,是由于文化教育学的张扬而形成的教育目的观,狄尔泰、斯普郎格。(4)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即生活”。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详细:(1)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代表人物有:国外的卢梭、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及中国古代老子。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由于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利、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及自我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多强调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多体现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多采取普通教育的模式,课程安排要围绕训练心智展开,使个体未来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广泛的、人文基础上。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 (2)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该理论盛行于19世纪到20世纪期间,代表人物有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及中国古代孔子。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它特别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社会政治。这种观点由于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无上,因此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更多强调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科研和教育教学目的中更多体现政府的指导思想;教育模式更多主张实行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计划与过程。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6、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高等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来说,高等教育有以下几种作用:(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8、高等教育目的体系:(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与总体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可分为科类目标和层次目标;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多样性特点。 (2)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总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相应的质量要求。 (3)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所要到达到的预期结果。9、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三者的着力点和具体方法不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教学工作主要在于掌握历史积淀的人类只是,虽也有研究探索性,较多强调创造性学习,但主要围绕“传道、授业、解惑”展开;科研训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能力,虽也存在教与学的成分,但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和能力;社会实践主要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素质、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1、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2、高等教育的机构类型,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科研机构等3、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按照通常意义上的区分,一般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民办)院校,在国际上,依据公立、私立院校数量以及公立、私立院校在校生数量,可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大致分为公立主导型(代表国家美国、英国、德国)、私立主导型(日本、韩国、印度)和双规性(荷兰、比利时)三种类型4、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级。就学业标准而言,专科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5、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委、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标准。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受到经济结构、科技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市最高级别的学科,有12个,低一级的是学科类,再次是专业6、类型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学校包括三种类型,即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按照学科门类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划分为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单科性院校以某一个学科的专业为主,多科性大学是指学科门类至少有三个以上,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按照职能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划分为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和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可以分为技术教学型和普通教学型两类;教学科研型大学也称为应用型大学,分为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两类;研究型大学则以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7、高等学校的区域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或者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8、高等学校的内部结构也称微观结构,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等9、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指按照高等学校管理和业务职能划分的部门、单位以及按照科类职能设置的院系结构。有的高等学校规模较大,采用事业部结构,具有分权特征,有的高等学校规模较小,采用职能结构,具有集权特征;学术事务在高等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学术组织是高等学校内部组织的主题10、高等学校的课程是各类高等学校规定的和大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及其过程中的多种内容的统称。从层次上看,高等学校的课程机构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管理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从学生学习的形式看,分为正式(显性)课程、潜在(隐形)课程。高等学校的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11、高等学校的教师结构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有时也代指高等学校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结构12高等学校的体制指的是高等学校这一个具体的组织中,领导和管理高等学校正常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指对高等学校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13、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它既有宏观上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联系方式,也包括微观上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从宏观上看,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类型:中央集权型(法国为代表),地方分权型(美国为代表),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结合型(英国和日本为代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决策机构形式有三种: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14、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意义。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和生活价值。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高等教育能够满足人们从事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体现在:高等教育活动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学校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创造和生产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级人才智力资源支持。高等教育的科技价值即高等教育在促进科学技术产生、发展、推广和应用等方面的作用,主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进行科技活动体现出来,体现在: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直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高等学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和传播者;大学在与社会的交互活动中不断用自己潜在的文化力影响社会;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很具有社会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的教育价值是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从高等教育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看,高等教育还有非常重要的生活价值。高等教育的社会生活价值,就是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经验、生活价值、生活环境和生活品味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是由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决定的。15、高等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养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16、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培养政治人才;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促进社会政治化。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趋于经济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17、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开展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学校上述两种职能的延伸)1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按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对象划分,科学研究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划分,科学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此外,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还要遵循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科研队伍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科学研究的程序:科研准备;研究过程;成果总结。19、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类型:教学类服务;科技类服务;开放式服务。详细(自己整理的):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划分的:高等教育结构的定义: 是指高等教育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1)高等学校(教育)的宏观结构 形式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分为: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 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分为: 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共分12个学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 类型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共分: 大学 独立设置的学院 高等专科学校 区域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2)高等学校的微观结构(内部结构)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指按照高等学校管理和业务职能划分的部门、单位以及按照科类职能设置的院系结构,目前高等学校形成了科层制和学术组织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具体是:科层制:校长(院长)副校长(副院长)处长高等学校内部学术组织结构: 大学学院学系; 大学学院,学院之外设置了基础部、外语部、体育部等机构; 大学学部学院系、所; 大学(学院)系、所 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是指各类高等学校规定的和大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及其过程中的多种内容的统称。 从层次上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从教学管理形式上分: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修课; 从学生学习的形式分:正式(显性)课程、潜在(隐性)课程。 高等学校的教师结构:是指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有时候也代指高等学校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结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理想模式:宝塔型: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是1:2:3:5或者高:中:初比例是1:3:6;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定义: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它既有宏观上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联系方式,也包括微观上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1)宏观上,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典型国家法国 地方分权型:典型国家美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典型国家英国、日本(2)微观上,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的校长: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人才; 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促进社会政治化。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1)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 (2)发展科学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按照科学研究活动的对象划分:自然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科学研究; 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 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 科学研究的程序 科研准备; 研究过程; 成果总结。 (3)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学校上述两种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类型包括: 教学类服务 科技类服务 开放式服务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1、规律:客观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2、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指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两方面。3、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主要观点:(1)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把教育内部诸方面的关系称为“教育内部的关系”进而把这两方面的关系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2) 按“规律就是关系”的说法分类,提出教育工作中诸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等十大关系,并认为这十大关系就是教育的十大规律。(3)按照教育规律作用的形式、范围和层次分类,分别将其划分为: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教育的动态规律与静态规律,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内部具体教育工作规律三个层次的规律。4、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但缺乏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研究。(2)注重高等教育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忽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3)注重高等教育各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忽略对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素的研究。5、社会: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6、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与教育的产生发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无从发展。同样,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先是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学习“统治之术”的工具,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又重新回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服务。(2)未来社会将成为智力社会。人们的知识和智力将成为社会生产力再生产的最重要手段,而人们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开发依赖于教育。(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教育是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手段,是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承接和延续的手段,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能动的积极作用。(4)科学把握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大系统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经济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应当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其他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7、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政治不可分割。在阶级社会中,高等教育总是受一定阶级的政治影响,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具有政治属性,高等教育如何存在和发展都要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2)高等教育要为社义政治服务,培养具有社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3)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规定着哪些人受教育,受什么教育,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统治阶级为高等教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确定人才的选拔制度 统治阶级管理高等学校,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式都进行全面的安排、监督和检查。 统治阶级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把教师提到了“天地君亲师”的高度,“尊师” 正是为了“重道”。8、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超前性、周期性;(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 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 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9、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高等教育是传递、积累、发展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2)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4)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教学。 现代科技日益社会化,已普及义务教育并大力开展科普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师资; 现代科技高度分化、综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现代社会的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已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的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精通现代管理科学的专门管理人才。10、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文化与教育传统。我国教育文化有四个源泉:儒家、道家、佛教、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所构成,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产生影响和作用。(3)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整理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作用11、把高等学校办成精神文明的建设基地,具体要求:(1)坚持以马义为指导,批判继承教育文化的历史传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2)在继承我国民族良好的道德传统、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博采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之长,形成我国现代文明的特色;(3)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塑造出具有民族自尊自信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为祖国繁荣昌盛,为世界和人类和平进步奋斗终生的人才;(4)全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理论、文艺、出版、新闻界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1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包含两方面内容:(1)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的发展;(2) 高等教育必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1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P115-11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生产关系则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现代人类已进入新科技革命时代,生产力达到了比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大工业生产更高的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前提方面,在发达国家应当是已有相当的条件。但是在资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却不可能完满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有逐步实现的可能。因为社义现代化水平将不断地的到发展与提高,逐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社义生产的目的,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完善,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各个组成部分。15、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教育谈教育”是不足取的,离开社会的环境,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也无法进行;而“就政治谈教育、就经济谈教育”等也是不正确的,离开了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仅用政治手段或经济规律来代替自身培养人才的规律,事实证明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活动时,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方面的规律。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1、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2、高等学校课程:狭义上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上指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3、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教学赖以展开的依据。4、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目标,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4)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5)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100学时以上100学生以上为大型课程,30学时以下、10个学生以下为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1)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2)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3)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6、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原因:内部原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使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有了新认识,会促使人们探索新方法或建立新的专业和课程目标。外部原因:(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2)知识的激增要求高等学校课程做出数量上、质量上和革命性的变革;(3)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4) 个人的需要。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人志趣、爱好和职业志向,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7、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8、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2)适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9、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1)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形式,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学历)。(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结构是说明部分、本文部分、附录。大纲编制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理想性,启迪性,教学使用性原则(3)高等学校教材:教材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一般有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组成。教材编写原则: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利于学生学习。教材特点: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高等学校较次特点:(1)共识性与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与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10、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了各门课程的规范,(2)推动了其他教学相关工作,(3)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11、课程建设的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12、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实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1、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和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2、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3、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较之中小学有三个特点:(1)高等学校教学在广度、深度与复杂性上都大大增强了;(2)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联系密切;(3)学生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与思考的部分更多了。4、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因为: 从学习时间看,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育人的基本任务。 从成熟程度看,应该说教学是最成熟的途径。 从现有条件看,高等学校科研条件有待加强;社会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制约。 从现有的教师队伍看,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远远强于科研能力,强于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能力。(2)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为: 教学是高等学校稳定的中心环节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5、高等学校教学的作用:授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造才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6、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7、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明确的专业目的性;(2)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3)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4)社会实践的多样性。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环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环节,它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上展开所经历的基本阶段。包括以下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9、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与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抽象而提出来的。大学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促进教学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等教育学质量。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与教育目的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10、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高等教育目的;(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客观规律;(3)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依据高等学校的特点。1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论述):(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1、正确性与严肃性2、教学内容必须与本门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3、从科学性中引伸出思想性。(二)知识积累与只能发展相结合原则。要求做到1、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2、教材要有一定的难度3、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三)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要做到:1、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2、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3、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4、对学生严格要求。(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做到1、在传授知识时,首先必须讲清理论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会运用理论去解释实践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五)科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要做到1、教师要努力提高等教育学科研能力2、在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品德。(六)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结合原则。要做做1、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2、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特征进行教学。3、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不求甚解、急于求成的心理倾向,树立勤奋、求实的学风。(七)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要求1、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以保证达到目标所要求的规格。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个别差异的特点,提出在不违反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的不同要求并采取不同措施3、从制度上保证因材施教(八)少而精原则。要做到1、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2、根据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当的学习分量3、精选教学内容(九)量力性原则。注意1、正确估计学生的“力”,善于掌握难易的“度”。2、要钻研教材,讲究教法1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13、高等学校教法特点:(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14、常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2)现场教学方法:参观、调查、实习(3)自学指导方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15、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16、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1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18、上课的作用:1、班级上课有严格的制度,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班级上课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4、班级上课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班级上课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培养人才。19、教学工作基本环节:(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或场地、制定三种计划(2)上课:基本要求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辅导、答疑(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定义: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出的价值判断。22、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类型:(1)他评价和自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2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原则24、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特征: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多重性。25、教学评价的内容:(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七方面进行:1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2教学目标的评价3教学内容的评价4教学方法的评价5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6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7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注意两点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2、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高等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3、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1)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地位。我国将教师职业确认为专门的职业。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教育成就卓著、贡献突出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享有优越的待遇、拥有较高的地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专家,这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地位的期望和要求。(2) 高等学校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高等教育师的物质待遇。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而言,除了享有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外,还有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的发明创造、专业著述等收入。(3) 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权益。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更注重从各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对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4)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公众对于教师,怀着朴素的崇敬感情,教师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代表着学问道德。新中国的教师有着为祖国、为人民、为下一代甘当“蜡烛”、甘当“人梯”,以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教师一向被社会公认为最佳形象,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4、高等学校教师社会作用:(1) 高等学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2) 高等学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 高等学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5、教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通过社会培训等方式,为社会培训相关人才;通过深入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最前沿,直接指导生产、传授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将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6、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 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1)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2)从劳动对象上看是复杂的。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二)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三)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四)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五)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7、研究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的目的:不仅在于让高等学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8、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4、高度的群体意识9、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