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学生版学案.doc_第1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学生版学案.doc_第2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学生版学案.doc_第3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学生版学案.doc_第4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学生版学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滕王阁序(学生版) 王勃 设计:屈文霞 审核: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全文并疏通文意,分析并积累名句 2. 鉴赏本文写景之美。过程与方法:运用诱思探究方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一)听读课文、拼注字音。翼轸 ( ) 瓯越( )陈蕃( ) 台隍( )叨陪( ) 棨戟( ) 懿范( )襜帷( ) 潦水( )捧袂( )俨骖騑( )鹤汀凫渚( ) 绣闼( ) 雕甍 ( ) 闾阎( ) 舳 ( ) 孤鹜( ) 彭蠡( )遄飞( ) 睢园( ) 睇眄( ) 地迥( ) 帝阍( ) 多舛( ) 涸辙( ) 虽赊( ) 宗悫( )簪笏( ) (二)指名阅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句。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运用藻饰,辞采华丽,多用典故,简练含蓄。气势上,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读法有四种:(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第二、三课时二、熟读课文,落实翻译。 (一) 重点词句的解释翻译。引瓯越( ) 牛斗之墟( ) 枕夷夏( ) 雅望( ) 懿范( ) 作宰( ) 俨骖騑 ( ) 披绣闼 ( ) 纡其骇瞩( ) 云销雨霁( ) 彩彻区明( ) 衡阳之浦( ) 遥襟甫畅( )逸兴遄飞( ) 纤歌( ) 白云遏( )气凌彭泽( )睇眄( )地迥( )有数( )命途多舛( ) 窜梁鸿( ) 君子见机( ) 宁移( )穷且益坚( ) 北海虽赊( )等终军( )接孟氏之芳龄( ) 叨陪鲤对( )捧袂( )恭疏短引( ) 胜地不常( ) (二)总结填写优化设计P24“引、穷、故、尽、属”一词多义。(三)积累名句1.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2.台隍枕夷夏之交,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爽籁发而清风生, 。6.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7.关山难越, ?萍水相逢, 。8.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9.杨意不逢, ;钟期既遇, 。(四) 理清全文结构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从句式的对偶和长短交错中体会叙事抒情的起伏变化。 第四课时三、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一)赏析2、3段,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美景。(二)重点赏析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探究作者在着意铺叙滕王阁周围的美景之后,在第4、5段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拓展延伸,知识积累诗人惯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了大量的写景诗。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也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南柯子 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解析:本诗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3.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 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白描,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在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4.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5.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7.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例: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衬托作用。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8.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绘形、绘声、绘色,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