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城市规划结课论文.doc_第1页
杨凌城市规划结课论文.doc_第2页
杨凌城市规划结课论文.doc_第3页
杨凌城市规划结课论文.doc_第4页
杨凌城市规划结课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凌城乡规划调查报告【摘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迫切需要。从杨凌城乡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关联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寻求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的对策与途径,推动杨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字】:规划,现状,方案,结论,设想。一 杨凌的地理位置及背景 (1)地理位置杨陵区位于东经10810507,北纬34123420之间;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的中间位置。行政区域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总面积94.18平方公里。其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杨陵行政区东部,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2002年全区共有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杨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相连,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杨凌位居全国宏观经济布局的一级发展轴线上,系属陕西传统的关中经济区,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一线两带”重要节点城市。东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82公里,西距关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宝鸡市86公里,其间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2)背景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杨凌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我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之一。杨凌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7月29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辖一个县级杨陵区,杨陵区下辖五泉镇、李台乡、大寨乡、杨村乡和杨陵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94.18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到2002年年底,全区总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杨凌农业科技实力雄厚。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聚积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教体制改革和农业高新技术激发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且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初步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总之,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创新,认真探索加快自身发展的新思路,经过六年多的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科技示范、体制改革、引进人才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总体面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1-2 杨凌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9972002年)项 目1997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累积固定资产投资(亿元)0.2 30.139.3448.75财政收入(万元)1072 5000847211275技工贸收入(亿元)012 1828大学本科招生(人)7442 1338942004428大学研究生招生(人)763 1944680991城镇居民收入(元)4525 75001103311688农民人均收入(元)1396 214724842483城镇居民住房(平方米)8 2125.932.3科教成果转化率(%)32434545就 业(人)14715 214092910031600示范区非农业人口(万人)3.46 5.245.425.52示范区暂住人口(人)2416 129861283212200示范辐射效益(亿元)20 100100100二 杨凌的总体布局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地区农业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对推进陕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省政府直接领导,行政管辖范围22.12平方公里。杨凌现辖三乡一镇,有一个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范围94.18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2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89.01平方米。经多年的建设,主城区已逐渐形成三横两纵的城市格局。沿西农路的科研轴线已经基本形成,依托于新桥路的产业轴线也已初具规模,西宝中线横穿其中。工业主要分布于西宝中线和新桥路十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老城区的旧加工制造业。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旧城中心和新城区西部。杨凌的用地布局比较简单,但路网结构已基本形成,城市也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的发展,基本遵从了上一版规划所要求的“片、轴、带”的布局结构,使城市有了较好的再拓展空间。1 规划结构功能结构安排立足于科研、教学、高新产业、农业生产等主要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建设农业产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区提供适宜的空间框架和用地保障,按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为特征和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园区的用地范围,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业科技产业城。经过广泛的生态评价、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分析、高新技术园区和科技农业园研究,在最后听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各方面意见后,形成 “轴带”的规划结构,该结构使各规划区片形成明确而有机的功能关系。轴,控制和联系各功能区片,平行于西农邰城路形成空间的秩序。城区共有五大轴线:位于城市东侧的产业发展轴;已形成的以西农为依托沿西农路延伸的科研服务轴;起自杨坚墓止于渭河的山水轴线旅游生态轴;还有在未来处于杨凌的中心地位的城市中心轴;以及城市最西侧的产业轴。带,与不同的功能轴东西展开有机组合而成。共形成四带:滨水旅游发展带:作为各轴线的结束,为城市引入水的气息,给杨凌独有的山水注释。生活服务发展带:主要城市居住区域,良好的生活绿地和城市公园给居民切实的田园城市的感觉。公共服务发展带:整合各城市轴线的矛盾,又服务于各轴线,是城市服务与对外联系的窗口。产、学、研发展带:杨凌独有的历史、科技与生产汇集区域,融合杨凌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2 布局结构主城区功能组织以网状城市生态绿地分割组织成“四园六区”的布局形式,各中心、片区之间以城市干道相联系、永久性生态绿地相间隔,使各片区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3 组织功能主城区主要由“一心两带三园四区”组成,其功能构成如下:(1)“一心”中心区。西宝中线以南的城市中心区域,综合了政治、经济、居住功能,是杨凌未来的行政与金融中心。(2)“两带”是滨河休闲旅游度假带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带。滨河休闲旅游度假带沿渭河在水上运动中心和未来的滨河公园的基础上建立的休闲旅游集中区。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带处于杨凌三道塬上,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科技术发展新型农业的试验场所,同时也是杨凌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内注意生态保持,减少农药的使用,使示范园区成为城市的“空气过滤器”。(3)“三园”是科学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园。科学园作为杨凌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保障,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各科研院所组成的科学园区是农科城的文化和科技后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沿新桥路两侧的工业园区与居住用地形成的产业园。主要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现代化高新技术工业区。在功能上以工业为主,适当安排居住和服务用地。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园位于城市西南侧的创新研发园区,依托杨凌特有的农业新科技优势,对产品进行开发再发展,加速科技向经济的转化。(4)“四区”是城市综合性生活居住区、文化旅游区、物流展示区和生态功能区。综合区是城市新区,为杨凌未来主要的城市生活居住区,由三个大的城市居住区组成,每个居住区内都有独立的商服设施与之相配套,四周又被生态、生活绿地所环抱,形成良好的生活居住空间。文化旅游区以杨坚墓为中心,东临西农,南靠绛帐,发挥杨凌传统文脉,建设历史人文旅游设施,大力挖掘杨凌文化旅游特色。物流展示区作为杨凌技术、物资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大型会展和技术场馆,成为未来交流的物质空间平台。生态区是大量生活防护绿地、永久林带呈网状分布于城市之中,组成杨凌的生态区。作为城市的“肺”,杨凌生态区不仅起到净化空气,丰富城市景观,还对其他各园区起到有机的分割作用,是杨凌作为生态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 杨凌的城市空间结构杨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均为重大建设项目的带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杨陵镇和示范区的设立构筑了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受地形、河渠水系、铁路、高速公路的分割,城市用地的空间组织存在一定的障碍,以及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未来的空间结构不仅具历史的延续性,以保持城市原有的发展肌理;而且,用地空间布置应有较大的弹性。1;城市发展过程杨凌城市起源于1933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设立,当时学校用地东西宽1公里,南北自湋水河至渭河之间的范围。建国后,杨陵于1956年设镇,1959年改为杨陵公社。1979年设立杨陵特区,1992年称杨陵区,属宝鸡管辖,1993年划归咸阳市。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出22.12km2的土地成立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行政区划范围为94.18km2。十年来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规划的起步区已建设完成,旧城改造也取得辉煌的成绩。尤其十大科教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的吸引,原规划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安排被突破,表现为:(1)规划用地范围偏小,不利于示范区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完善;(2)旧城的发展和边缘地带的发展未受重视,杨陵区及周边行政区域自发在示范区边缘设立产业开发区;(3)用地功能布置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原规划的中试园区,因功能定位不符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其高速公路以南用地为产业用地所侵占;(4)忽视杨陵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协作与衔接,哑柏、揉谷的自主开发一定程度上会为杨凌的长远发展埋下障碍。2;杨凌地域空间影响因素(1)地域城镇网络。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未来西部经济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关中地区形成以西安为中心都市,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为次级中心的紧密相联的城镇体系,在关中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构成以陇海铁路为东西向主轴线的城市网络体系。从杨凌地域城市空间布局来看,普集镇、绛帐镇、杏林镇、武功镇、青化镇和哑柏镇则限定了杨凌城市核心区的用地界限。(2)交通联系。示范区的交通联系十分便利,陇海铁路从城区通过,西宝高速及南、中、北三条公路使其与关中经济区成为有机的整体,与关中经济地带交通时间距离在2小时以内;加之与咸阳国际机场仅70公里,与全国联系也很便利。从时间交通距离的分析,按快速公路其15分钟的交通圈东到武功,西到蔡家坡,南到哑柏;30分钟交通圈基本到周边县城。从而,交通上限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在15分钟的快速交通圈内。(3)产业关联。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直接腹地是关中经济区,其产业体系不仅应构成区域经济的有机整体,而且也应是区域产业新的增长点。示范区现有产业构成与关中经济区呈互补关系。一方面,关中城市经济区未来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高度发达的区域农业做为支撑,而杨凌正是定位于农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杨凌发展的主导部门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回顾和旁侧作用会刺激西安、宝鸡、咸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发展,促使关中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示范区主导产业的前赡作用不仅促使杨凌农业生产新技术、高新技术和农科研究水平提高,而且也会诱导西安及区域相关新产业、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其科研成果和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另外,关中城市地域的一体化,不仅使旅游文化和服务形成整体,杨凌成为关中旅游圈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周边良好的区域环境成为西安及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居所,西安的商贸、交通设施也构成杨凌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4)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受地形及自然条件的限定,杨凌周边用地的生态条件呈明显的空间分异。从南到北为台式阶地,阶地面上生态条件良好,适宜用作城市发展用地。总的来说,受渭河及漆水河、湋水河和台地间坡地坡度的限定,城市用地以向南和西南扩展的空间较大。通过上述分析可得,杨凌城市地域发展格局呈“城(点)轴圈”的空间模式。城杨凌中心城区。杨凌中心城区用地发展空间为普集、绛帐、杏林、武功、青化、哑柏六城镇之间的区域,为未来杨凌城市的中心城区,规划用地控制在100km2左右,用地呈团块式扩展,内部空间布局呈轴带网络状发展。轴未来受西安、宝鸡城市发展的空间竞争,杨凌将沿“西宝”、“法汤”和“周乾”公路呈南北轴向扩展,形成杨凌的直接经济腹地范围。圈外围城镇圈。包括普集、绛帐、哑柏、杏林、武功、青化、哑柏六镇,未来杨凌市的外围城镇。四 杨凌的城市道路系统杨凌城区现状路网主要是方格网形式,道路网由东西向的高干路、康乐路、常乐路、西宝中线、纬一路、滨河路和南北向的西农路、常春路、新桥路等11条主次干道组成。城区现有道路长度65.88公里,路网密度5.26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224.84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4.75平方米。1;存在主要问题(1)城区东部和西部均为农村地区,均为大车路、土路。(2)现状道路虽已形成系统,但局部地区仍有许多断头路。(3)受铁路、高速公路及渭河的分割,城区内南北向交通不畅,尤其是城市道路与陇海铁路线交叉处,如西农立交路面狭窄,人车混流,使西农路通而不畅。(4)城区内无公共停车场。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原则(1)路网规划本着依据现状,着眼未来,使城市道路成为杨凌城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除满足交通需求外,据杨凌的自然地形、现状建设条件和村庄等,结合总体规划布局结构,规划杨凌城区内道路,以体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色。 (3)充分考虑未来机动化的发展。(4)同时满足城市绿化、通风、日照、防护、市政管线和防灾的要求。五 杨凌的城市景观及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轴:城市景观轴分为主次,主轴是城市对外的窗口,是杨凌城市风貌的集中表现区。三条主轴为体现杨凌传统文脉的杨凌路;记载杨凌设区以来历史的西农路和杨凌与外界联系的纽带的西宝中线,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三条主轴上,它们记载了杨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次轴是城市内的景观走廊,是各城市功能组团间主要的联系通道,是居民生活、工作的行动轴线。次轴的街景设计和空间尺度的把握都要符合生活性的要求。重点景观设计地段:重点景观设计地段主要包括城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等,是杨凌对外展示的窗口,是杨凌景观形象的重点表现。滨河景观区:主要包括水上运动中心和滨河公园,通过“水”这种“软质景观”表现杨凌的灵秀,把城区内的人造水体和生态绿地再次作出“概括”和“总结”。城市开场敞空间的营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它们是市民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集中体现。城市东西向生活性道路尺度适当缩小,取得宜人的田园感觉,南北向交通性干道尺度相应放大,凸显杨凌三道塬地形,并借景秦岭,营造独有的城市风景。本次规划5处城市广场和4处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各种活动与交流的空间。通过对城市广场的建设和对城市公园等生态绿地的经营,以及不时“渗透”而入的田园景色,使平淡的城市空间景观在人为创造中又融入了自然的生机,增强了城市的可视性与趣味感。城市入口设计:城市入口是强化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风貌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城市重要景观设计点。规划要求对城市的9个入口进行建筑、雕塑和小品的设计。城市建设园林特色化、城市景观田园生态化、城市生活文明现代化,将是未来杨凌城市景观塑造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1、从评价结果来看,规划地域的生态条件呈明显的空间分异,从南到北为阶地式分布,阶地面上生态条件好,无论对农业用地还是城建用地,其利用潜力大发展限制小,滨河地段地势过低,对坡地径流的影响太大。总的来看,城区中部与北部的生态条件比较多样,对农业示范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区位,而对城建用地则地貌略显破碎,建议在城区中部与北部建设农业种植和生产示范基地;城区南部和西南用地平整,建设条件良好,应是未来城区主要建设地区;城区中北部建设条件一般,但已形成城市规模,故进行必要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具体区位见上述评价结果。2、城区周围皆为农业生产用地,在阶地面上的城市建设将切断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物质流、能量流、养分流与物种流,打乱了区域内的生态秩序,对城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条件将产生下可估量的影响,故建议在规划的城建用地内,留出东西向与南北向的绿色廊道种植草树,为区域内的物质、能量、养分与物种的流动与平衡提供空间框架。六 杨凌的城市未来展望1;城市发展建设一是提高城市居住舒适性,用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人才,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宜人的高质量城市居住区。居住区和住房建设标准要适应农科城的发展需要,重视居住环境建设。 二是城市居住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低密度,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重视各项公益事业的配套,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重视多功能社会化生活服务体系的建立。 三是建设行政、商业、科技服务、产业推广与展示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增强示范区的技术与经济辐射作用,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相结合,尽可能依托老区既有设施和发展条件,加快新区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