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doc_第1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doc_第2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doc_第3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doc_第4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初读、侃侃聊聊: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板书: 难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标准有哪些?板书: 会 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板书: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生:可以仿写。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延伸背景: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品读课题: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师:“弦”是什么,谁知道?生:琴上的弦。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琴”字,它上面的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生:断绝。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生:把弦弄断。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读通读顺: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争取把它读通顺。生自由读。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生:摇头晃脑。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生:要有适当的断句。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生:五句。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生五人连读。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们读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配乐齐读。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一品: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生:“善”。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相通的?生:音乐。生:琴声。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师板书: 相知相识 、二品: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生:妙!好!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板书: 善 生:个别试读。全班读。(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读就能找到夸奖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生:读相关句子。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生:知音。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师:就是一个“喜”字。板书: 喜 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么意思?生:想到。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生:“得”。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理解、知道。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生:他会想到炊烟。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生:袅袅炊烟。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的炊烟呢?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生:灼灼霞光。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生:潇潇春雨。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知。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三品: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身都不弹琴了。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请问你师伯牙的什么人?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的劝解伯牙。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师板书: 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三、升华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现在,我请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生:不难。板书: (不)难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生:反复地读。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生:学会了。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生:我会断句了。生:我读到了意境了。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生:我想写个课本剧。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