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昆明市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昆明市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昆明市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昆明市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山区半山区农村向城镇化建设过渡期的几点思考在去年12月份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再次确认,城镇化将仍旧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首选经济政策。为了提升中国城镇化的水平,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中国新的城镇化建设将更多关注“平衡”,即在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发展,并将重心放在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上。昆明市做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城镇化建设也是规划的一个重点,大城市、地级市、县(市)区和发展速度较快的乡镇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基础,而昆明市山区半山区的群众在城镇化建设的过渡进程中还属于是较弱的群体,他们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将直接影响昆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未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速度。一、什么是“城镇”?事实上,直到2006年,在我国的官方统计定义中,“城镇”才被定义为行政市或者行政镇。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城镇居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的非农人口,这意味着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民工群体并不被定义为“城镇居民”。目前,中国的城镇定义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行政镇也被认为是“城镇”。但是有必要强调这样两点:第一,在我国的政府统计中,“城镇”不仅包括城市区域,也包括由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乡村,这意味着中国对于“城镇”的定义是较为宽泛的,这也可能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率水平。第二,城镇人口指所有居住在城市的人群,包括居住期限已经超过6个月的农民工群体。如果将持有非农户口的人群排除,调整后的城镇化率水平大约比政府统计值低13-15个百分点。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城乡建设部旗下的智囊机构,也据此认为中国的实际城镇化率水平到2010年仅达到了34.2%的水平。从以上不难看出,城镇简单地讲:就是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人口集中,居住密度大,社会资源广和生产资料丰富而又高度集中使用、生产力又较为发达的地方,城镇化关键在“集中”。那么山区半山区的多数群众则是地理条件差、人口稀少、居住分散、资源贫乏、生产力落后的地方,要在未来也能进入城镇化的行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只有把这些群众安置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昆明市山区半山区乡村的基本现状。昆明市属高原气候,乡村多在山区半山区,昆明市65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 人,行政村 个,多数村庄在山沟、在半山腰、有的甚至在山顶,80%的群众住的是土坯房,多数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家中劳力多是在外务工,山上贫瘠的红土地上种的是玉米、土豆、白云豆、油菜等产量和效益较低的农作物;山区半山区的群众除了种植农作物外,还自己种菜、酿酒、养蜂、做豆腐、做豆芽,牛、羊、猪几乎家家有,属70%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劳动工具是铁犁牛耕、锄头铲子、人工撒种、镰刀收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输工具是人扛马托加木板车、摩托车、三轮车等;生产生活用水多是山涧雨露水,山区半山区的群众从山涧小溪的凹处挖一个大坑蓄水,坑里面放上小碎石过滤,从水坑里面安放一个较长的引水管至村庄后分支,水量不能正常保障,旱季少、雨季多,旱季清,雨季浊, 1至5月份天干物燥风大,春耕人扛马托运水保苗,遇到大旱,几乎颗粒无收;文化生活更是枯燥,除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外,就是在家看电视,喝酒聊天,群众集会场所有限,尽管这几年村级公益事业不断加大投入,但还不能做到事事全覆盖,有的乡村水泥路宽不到2米,多数村庄没有路灯,晚上黑灯瞎火,偶见几处亮光;多数山区半山区绿化较少,大风一刮,沙尘遮天;娃娃上学步行几里、甚至几十里,教育资源稀少、教学质量较差。群众说:昆明市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这是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的具体写照。但是,山区半山区群众在贫瘠的山中长期开发使用生产生活资源,无疑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渗透式破坏,村庄最终的发展结果是是放弃、迁移或自然消失,昆明市山区半山区群众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坝区群众相比发展迟缓10年,与北方平原省份的群众相比要相差30多年,哪个山区半山区的群众不想住进高楼大厦,哪个不渴望城镇化,哪个不想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山区半山区的群众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还是属于弱势群体,是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的一道难关。三、昆明市山区半山区乡村向城镇化过渡的几点思考一是规划整合,集中保障。昆明市的行政村与北方平原省份的行政村不同,北方平原省份的行政村多是一处集中生产生活,而昆明市山区半山区的行政村都是分散的,有的行政村十几个村小组,全部分散居住,距离村委会较远的村小组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根据地理位置、交通优势、气候特点、生产情况、民族习惯进行规划整合、划分片区,寻找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平整土地、修路架桥、疏通水电、修建下水道等,让周围村庄搬迁建村,集中保障。山区半山区的农民住的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不可能一下子盖高楼大厦,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下子将“非洲”变成“欧洲”,可建设整齐划一的砖木结构房子,经济条件好的群众也可建造楼房,建设资金可采取政府补贴、个人筹资自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生产用地可重新分配,对林权可重新划分,对“五保户”可由政府和村委会集体筹款筹粮集体供养,当然,真正实施起来还牵扯到许多具体环节,关键是要建章立制,广泛深入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强压硬逼,防止激化矛盾,以免好事办坏。二是扶持经营,实现生产集约化。群众集中安置后,原来的土地可退耕还林、可承包经营、可转让出租、可综合开发;原来林权改革后的山林可建设林场、可承包经营、可进行招投标等集约化管理。对于新的居住地,邻街商铺可支持群众从事个体经营,还可广泛进行当地特色经营,打造自己的品牌。对于资金困难的群众,政府可协助小额贷款、贴息贷款或群众集资的方式进行经营,要大力扶持引导村集体或合资兴办集体企业,大力吸引外资投资办厂,使群众能够就地就业,就地发展。同时,要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乡镇和农村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建设用地,主要在县域内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要引导鼓励群众开展其他多种经营,进一步繁荣市场,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也就能够方便地集中保障,人口的质量和素质也会随之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改善。要通过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工业、开展规模种养、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专业市场周边,农民可从事家庭工业;在批发市场、城市周边和集镇,农民可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在交通要道附近,农民可从事道路运输等经营为鼓励更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还可通过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建立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开发、创业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捆绑式”服务。三是支持鼓励农民工进城。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了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但农民工还不能真正融入城市、融入社会,政府要通过立法保障,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搭建平台,助推农民工回乡创业。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工“融资难、用地难、发展难”的问题。同时建议免费定向培训农民工,提高就业技能;要进一步改革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高质量城镇化的核心,是改变过去“要地不要人”的旧城镇化模式,解决人的城镇化,实行完全的农民工市民化,让在城镇打工者能够买得起房子,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保、医疗等待遇。继续让三四亿甚至更多的农民工每年像候鸟一样迁徙、漂流,是低质的城镇化。一定要用市场机制让普通百姓用3到5年的收入能买得起房。如果买不起房,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农民工在城里买房定居,能够促进其真正市民化,减轻迁徙成本尤其是春运压力,同时也比在农村盖房节省土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管理。同时,昆明市要致力于发展乡镇城镇,尽量减少农民购房或建房成本,扎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得把获得城市户口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要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要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要把扩大农民非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其次,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制定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政策,对生活困难农民工家庭幼儿入园给予补助。要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缩小城镇居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应尽职责。一是社会事业要普照农村。虽然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城区还有一定差距,但“普照”却可以做到。 “普照”的目的就是不管住在哪里,无论收入高低,广大农民都能公平享受到日益趋同的公共服务产品。医疗资源要普照农村。要大力建立健全县(市)、街道(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让更多名农民尽享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要建立农村农民合作医疗100%全覆盖,并能实现与城市相同的医保水平。教育资源要普照农村。在教育发展上要做到“五统一”的政策。即: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统一制定布局发展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学校设施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配备标准、统一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有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贫困发生风险就可以降低12.9%。这说明,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极为重要的。要改变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条件差的局面,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城乡均衡的布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