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090722.doc_第1页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090722.doc_第2页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090722.doc_第3页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090722.doc_第4页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探09072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一: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之我见标题二: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概论小城镇,从狭义上来说,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区县级小城市,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从广义上而言,小城镇所指除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农村集镇。农村集镇是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因而小城镇是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并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所指的小城镇是:区县辖区内且受区县中心城市幅射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以及没有镇建制的较大乡村集镇。小城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小城镇是建制镇或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非建制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它联系着周围若干个村庄,涉及到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居民聚落。其次,小城镇是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基地、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它具有农民日常生活必须的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福利、商业服务设施,如小学、卫生所、储蓄所、邮政所、停车点、小商店或小超市等为本乡镇和附近乡村居民服务。第三,小城镇城市化进程优于一般的村庄。小城镇一般位于交通发达的地点。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建筑较为集中,人口较为密集,小商品贸易活动较为繁荣;最基本的如水、电、路、商场、文化等设施设备较一般的村庄完善,现代化程度高于一般的村庄。生态环境:理论上指围绕生物有机体的生态条件的总体。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和非生物性因子,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本文所指生态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的客观存在的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和影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其中的生态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类等,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生态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生物发生作用,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小城镇环境要素和特性。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单元,如自然环境要素有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等。环境要素在形态、组成和性质上各不相同,彼此独立,通过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而相互联系,构成环境整体。小城镇环境要素不仅具有一般的环境要素,还要具备城市环境要素。城市环境指能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是人类创造的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泛指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的优越条件。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建筑布局、交通运输、燃料、动力等人工要素、人口、居住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习俗等社会要素,工农业、信息、商业、贸易等经济要素。但是,小城镇并不具备城市的全部环境要素,其环境要素与大中城市有较大区别,有其固有的特性。它具有原生态“生物地理群落”,即未曾破坏的无机环境、原生态森林、水域、植被、历史遗迹等。科学发展观对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规划的题中之意。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目标和任务,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城镇规划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又是对规划成果的检验标准。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根据小城镇规划大纲,编制小城镇规划应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资料,对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区位特点、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现有和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预测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确定规划目标和规划重点。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它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发展,最终关系到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小城镇规划应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环境,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鉴于此,本文就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谈几点见解。正文一、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历史沿革城镇化与现代化的相辅相成,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所走道路的昭示。没有市镇的充分发展,一个地区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将大打折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必然向城市聚集,形成所谓城镇化趋势。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迅速,城镇化也获得相应发展的契机,但由于计划经济束缚,很长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所提供的实际可能。这种状态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至今。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撤乡并村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加快了发展,小城镇表现出来的发展势头及显示出的无穷潜力表明小城镇将在中国农村发展和特色城镇化道路中有一番大的作为;然而,由于基础落后、起点较低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小城镇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今后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了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自此,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并且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成为所辖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联系着附近若干村落。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福利、商业服务设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各地小城镇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小城镇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积极效应逐步得到体现,这种因小城镇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反过来又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给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及水运航线的开辟,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改变人们对距离的概念,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小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进而逐步改变了小城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更多发展成为某个区域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教育、信息、行政的中心。小城镇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小城镇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积极效应进一步得到体现,小城镇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近年来的小城镇建设,不仅在外部形象上,而且在内部气质上都正在脱离农村社区,并充当着城镇化的主力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先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地势复杂,生态环境的恶化,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化要求城镇化、和谐社会要求城镇化、创新型社会要求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综合国力的强大离不开城镇化。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重大的影响。二、 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和特性小城镇的生态系统除具备一般城市生态系统,即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较强依赖性和一定密度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小城镇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其生态系统具有原生态“生物地理群落”的特性。未曾破坏的无机环境、原生态森林、水域、植被、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与设计能使小城镇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小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三、小城镇的环境要素和特性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是城市的必备要素,也是小城镇必备的环境要素。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基本上具备能影响小城镇人类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具有一定的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其地形地貌、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自然要素,建筑布局、交通、燃料、动力等人工要素、人口、居住条件、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社会要素,工业、农业、商业、贸易等经济要素与大中城市有很大的区别,有其固有的特性。无机环境、森林、水域、植被、山峦、历史遗迹等组成其原生态自然环境。它具有的青山翠竹,溪流潺潺;梯田渠道,小路弯弯;石梯土堡,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乡土人家之类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环境要素,许多大中城市难以企及。四、小城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从规划层面而言,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域空间,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而小城镇环境的规划是其点睛之笔。小城镇的生态系统与环境要素与大中城市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地域的小城镇其生态系统与环境要素也有较大的差别,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的差别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水资源的限制,交通的发达与否,也直接影响小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发展规模及布局结构形式。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环境设计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因此进行小城镇环境规划,要立足于其固有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从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取环境效益出发,在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与城镇融合共通。这就是本文要提出的小城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 1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环境规划所涉及到的有机环境、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等元素进行改善、调整、保护,力求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提高植物配置水平,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最终促进小城镇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2尽量保护小城镇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结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设计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从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资源造景,以体现小城镇区域生态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3 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生态环境。4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环境设计的多元化的空间功能,各种观赏性、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在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基本要求后,达到生态平衡,人与环境融合。具有宜人的城镇环境、形式丰富、融合自然的景观;协调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给人以“舒适悠闲、美在其中”的感受,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自然景观形象。五、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误区。近年来,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严重违背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初衷,并没有起到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的向往与崇拜。盲目以较好基础的小城镇为模板,盲目克隆大城市,忽视自身在现有经济基础上的改造与建设能力,出现脱离本地小城镇现状而贪大求洋、高而空的规划倾向。镇区规划脱离实际,规模过大,档次过高。要么贪求“大规模、大广场、大水面、大绿地”,忽视本地区域环境的特殊性;要么大兴高水准的“工业园”甚至“科技区”,毁山毁林毁田毁堰渠、河道,毁坏原生态系统。致使镇区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浪费资金与资源。由于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及大型工业园区等,而外围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造成很多地方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状况,没有真正起到小城镇带动周边农村的作用。二是盲目追求“现代美、异类美”。 忽视小城镇自身特点,套用“模式化”的规划模式,忽视小城镇原有特色的保护。大肆拆除与“现代”不相称的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区、名胜古迹,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代之以“现代的、异类的”风貌以显现小城镇的发展之快,变化之速,截断了小城镇历史文脉的延续,毁掉了小城镇的特色,毁掉了小城镇的历史。毁掉了小城镇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这种缺乏现实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规划导致大拆小建,导致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结构混乱,导致城镇发展的持续性被破坏,地方特色消失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最终将失去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三是盲目的造城。一些本来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天然景点、森林、草地被任意开发,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总的来说,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规划建设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规划与指导建设职能被扭曲等弊端;出现良好的规划不能完整变成现实,小城镇长远规划的水准和实际建设的效果与当地社会的实际条件差距较大,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规模、形象或速度等误区。 六、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与需求分析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与需求,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设计提供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况。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着道路毁坏、河流污染、湖泊干涸、土地荒芜、绿化率低、资源浪费、古迹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二是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着空间分布分散、规模小、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毁损严重、经济实力弱、竞争意识落后与发展环境差等情况,导致小城镇建设滞后。三是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现代化需要城镇化,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初衷,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农村面貌;站在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以推进现代化进程。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小城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需要尽快提高小城镇居民素质,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制定生态环保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完善镇区道路、供水、动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大张旗鼓的小城镇建设中不断改变脏、乱、差、损的农村集镇面貌,形成名副其实的小城镇。七、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各区县政府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加速小城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或建制镇,推进了小城镇的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般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并带动了附近若干村落,成为幅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由于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必然产生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小城镇所处区域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水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反过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毁灭。这种人为的改造、损毁对小城镇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威胁。任何层次的规划建设绝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所谓的经济社会效益,真正的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因此小城镇如何科学规划建设,如何在获取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获取生态环境效益,是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矛盾的关键。八、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设计思路。调查和收集资料是搞好设计的前提,应当多角度、多形式地展开,踏实而充分,做到心中有数。设计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资料,对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区位特点、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现有和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预测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确立规划思路、拟定目标和规划重点。依据小城镇区域地位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系统性、政策性很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找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生态环境优势和制约因素,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合理地定出生态环境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为小城镇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和实现区域城镇的分工协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区文化的延续和长期动态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目标。因此规划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原则、协调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平等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强调小城镇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设计要体现生态理念,走生态经济型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小城镇规划的最高目标和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生态环境则是小城镇发展的可能条件。生态环境为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小城镇建设在充分利用资源获取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镇与环境融合共通的发展目标,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编制小城镇规划时要分析它所处村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作用。设计人员要从大力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入手,要以减灾防灾,建构和优化环境,进行生态性开发,建设公众化、景观化的活动场所、人居聚落为立足点,以环境工程学指导生态化小城镇建设为重要设计手段,结合地域特点、周边可利用的环境条件,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把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生态环保标准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小城镇编制小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环境规划是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小城镇规划的重要一笔。设计要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的生态型现代化小城镇建设作为规划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环保标准。设计中以展现舒适性、美观性和生态性的居住生活区,展现现代和时代气息的镇区综合核心区、展现高效、洁净的现代化的经济区、展现新潮、趣味、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区,展现新型、先进、品牌的教育区、展现繁荣、和谐的贸易区等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的不同类型生态环境功能区的规划为关键环节,科学划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重点保护目标、环境敏感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绿化区等。设计人员要通过环境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促进现代化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坚持提高环境优化效率建设生态环保品牌小城镇一是把提高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设计要体现生态环境管理活动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以促进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规程化。设计人员要运用环境管理学,将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艺术融为一体。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 二是规划设计应强调小城镇居民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多年来由于地域差异、文化教育的欠缺、娱乐、休闲方式的落后,坐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直接铸成了小城镇居民的素质缺陷,造成了小城镇居民在精神、心理上、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小城镇居民难以承担起现代化要求的重任,最终将以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导线,延缓小城镇各项事业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要切实注重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切实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现代化建设、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让小城镇每个成员都自觉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把要我保护环境变成我要保护环境,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气和习惯。为打造环境保护品牌小城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设计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对待和处理小城镇中的生态环保工作。设计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注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生态环境优化艺术,生态环境优化方式;籍以改善和提高小城镇环境保护功能,打造环境保护品牌小城镇。有效利用生态资源,慎重规划,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准安全型小城镇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小城镇生态环境受损程度较大,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缺点将逐步显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现状是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小城镇规划中,确定小城镇的规模是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小城镇的规模主要通过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来体现。模式化的方式首先是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已经预测的人口规模和有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确定用地规模。这种方法在自然环境对城镇发展影响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如水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地理位置较集中的小城镇,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但对水资源较贫乏、交通不算发达的丘陵地区、低山区的小城镇来说,其规模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必须要考虑环境容量。而城镇环境容量即城镇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一般是以城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多少来衡量,即土地人口容量与水资源人口容量,两者缺一不可。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节约水、土等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要考虑小城镇规模的影响,克服在规划建设中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各种问题,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小城镇建设规模和扩展规模。其次,坚持生态原则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分布,抓好小城镇和村庄设计建设。规划应把握城镇格局的分布、保护和利用必须坚持生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原则。设计人员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生态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保障小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小城镇是以人为主体的城镇人类各项活动的载体,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维护城镇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而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其辐射面有一定限度,设计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从区域发展的全局上协调好城乡定位、规模和布局,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和要素资源,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产业共兴、城村共荣。设计人员应注重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生态和景观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以真正形成以城镇带乡村,城城相连,村村相环,城镇与村庄自然和谐,融合与呼应的格局。第三,规划要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城镇生态优化水平。一是要高标准搞好城市环境设计。根据城市的自然特征、历史特点、文化特质,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坚持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使建筑物和城市广场、道路、园林、雕塑、民居、商场及其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努力弘扬历史文化,展现自然生态,体现时代风貌。二是要高标准设计小城镇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照明、街道、小区等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设计要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引导小城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品位。要尽量考虑相关高科技领域中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采用,特别是在节能治污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应用。设计要体现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小城镇丰富的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合理相处、和谐共生,达到维持人类的生存,保证安全,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之要求。三是设计要体现规划建设在创新小城镇与村庄环境管理连动机制中的意义。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设计人员可采用工程管理学技术,考虑设计中体现组建村容镇貌专业管理队伍,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加大垃圾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小城镇与村庄环境质量。积极发展集中供热,提高燃气普及率,减少烟尘污染,促进小城镇大气环境的优化等要求。以保障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障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需求得以实现。四是要提高规划建设者的水平。任何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品位,都是规划建设者水平的体现。规划建设者见识平平,知识一般,专业不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其作品必然平庸低下,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果。所以在小城镇规划中,设计人员绝不能以城镇小为小,自作主张,为省事省钱撇去专家学者而轻举妄动,敷衍了事。我们设计者要有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强烈要求,要有小而精的精神。因为事关重大,然而学无止境。须知,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九、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设计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与评价体系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小城镇规划的合理规模决不等同于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应该是使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的规模。小城镇规划应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镇容镇貌、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统筹规划,综合布置,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本文就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提出尚不成熟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与评价体系。、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设计的评价指标:(1)环境影响评价:在小城镇进行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2)环境经济学: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形成的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报告书。要求提供能满足城市发展、生产力发展、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镇容镇貌、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科学依据与各类经济技术参数。(3)环境指示物:小城镇规划建设区域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须提供表示环境条件的生物标准。即包括土壤的PH值值、含氮量、地下水位、气温及阳光等重要指标,也包括土地的生产力、气候等复合因素以及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生物标准。(4)生态伦理学:也称“环境伦理学”。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学科。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中,用以衡量区域内居民的人文素质、生态意识、环境水准以及对自然界和环境的道德态度等。、评价原则:1指导思想: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对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统筹村镇发展,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