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探析.doc_第1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探析.doc_第2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探析.doc_第3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探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探析发表日期:2008年3月23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孙浩杰 王征兵 汪蕴慧 本页面已被访问 935 次内容摘要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机理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我国整个农村社会系统出发,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基本动因以及农民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潜在收益和合作成本进行深入剖析,力图把握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内部机理。 一、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控制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其中相对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有14万个,参加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左右。对于其中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活动比较规范的,据农业部2004年初提供的材料,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95 330个,会员1 150多万人。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从分布地区看农民合作组织在全国各地的发展不平衡。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四川、安徽、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运行比较规范。(二)从覆盖行业看农民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根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可以看出,蔬菜、水果和养殖业的比例分别为31.3%、22.5%和34.4%,占总数的88.2%。(三)从组建方式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牵头领办的,包括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二是企业牵头领办的,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三是依托涉农部门、乡村干部领办的,主要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七站八所、基层供销社、乡村干部。以浙江省为例,依托农业部门组建的1204家,占45.1 %;依托科协部门组建的340家,占12.8%;依托供销部门组建的90家,占3.4%;依托政府其他部门组建的362家,占13.6%;农民自己组建的529家,占19.8%。(四)从服务内容看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农产品销售型;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型;三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型;四是技术服务型。当前无论是在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省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内容多数还只局限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方面,从事农产品营销、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的较少。(五)从组织结构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协会为主体。专业协会在这些省份中的平均比例是59. 74%,而专业合作社的平均比例为30. 21%。二、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基本动因(一)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既是一个人类劳动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对劳动者的责任心和努力程度进行激励的困难,又有对劳动过程的监督和对劳动效果计量的困难。而这个问题交由家庭来处理就简单多了。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制的形式进行的,即便在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也依然以家庭生产为主。而在我国,正是农业的产业特性和分散经营特点决定了农民生产的家庭经营制是必然的长期的制度选择。虽然农业生产的家庭分散经营具有其必然性,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营销通常是不经济的。这就决定了农业和农民必然需要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克服先天劣势,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利益所得。分散生产的农户需要从家庭外部得到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服务,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分散农户将外部服务“内部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获取诸如规模经济、市场进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附加值等效用,这是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基础。(二)农民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农民作为占我国总人口70%的特殊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些变化的影响,农民阶层不再是一个基本同质的群体而是急速分化几个特征明显的层次,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笔者将我国的农民划分为五个阶层: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二是农民工阶层;三是乡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四是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五是村务管理者阶层。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主要群体是五大阶层中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根据对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200个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农业劳动者阶层在户年总产值、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农产品商品化率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已分化为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专业户四个层次,其中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是二兼农户和专业户。根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的报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绝对数量和入会农民比例上,东、中、西部的差别并不明显,但在结合比较紧密、服务内容较多的专业合作社数量上差别却十分明显。如组织数量上东、中、西部分别为29 837、40249、22 594;会员数占乡村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4.84%、6.47%、3.94%;而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上山东7 313、江苏1 816、湖南2 879、四川756、贵州119、云南97、甘肃93。这说明具有一定生产水平和经营规模、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和商品率的专业农户更具有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和动力。目前在我国农民急剧分化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专业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专业户的比例正稳步增加,这将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提供强大的动力基础。(三)农产品交易特性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分析就是以一种区别对待的(主要是交易成本节约的)方式,把属性各不相同的交易与成本和效能各不相同的治理结构相匹配。亦即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支持,以实现交易成本最低。使交易各不相同的主要维度是:交易重复发生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研究交易的性质是为了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组织形式)以降低交易成本,决定交易性质的维度应是那些与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相结合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的方面。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农产品交易可以发现衡量一种农产品交易性质的维度有以下几个方面:资产专用性、产品专用性、产品易损性、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市场远近等。从这几个维度出发农产品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农产品的生产都是资产专业性比较强的生产活动;产品有特殊的用途,具有较强的产品专业性;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易腐烂、变质,不易贮藏和保存;交易频率较低,往往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交易的不确定性较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农产品交易半径受到限制,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已有独到的制度优势很好地契合了农产品交易的特性。这种制度优势的特点在于它可以发挥市场和企业不同协调机制的功能优势而克服了单一协调机制的制度缺陷,它没有市场组织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但又保持着市场的灵活性;没有企业组织高昂的管理成本,而具备企业配置资源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减少外生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减少内生交易费用。而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率先兴起于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农业剩余较多、市场风险较大、单个农户博弈弱势较明显的情况下,同时也兴起于具有较明显季节或时间约束、易损性较强的农产品领域内,以及规模经济较显著、专业化程度较高、资产专有性较高的行业中。农产品交易的这种特性是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的基本动因之一。(四)生产集群状况规模经济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而规模经济是建立在产业集中基础上的。只有在产业集中基础上的合作组织才有可能获取规模经济收益。事实上,农产品生产集群的存在本身就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同质性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是创建于一些农业专业化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的缘故。同时这种生产集群因素不仅取决于集群中个体成员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体成员经营规模。热心组织和加入合作社的往往是农产品生产者中那部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大户。如果农户的生产规模过小,农户则没有兴趣进行合作,因为合作后的收益太小,农户缺乏合作的激励。(五)制度环境任何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都是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实现的。就制度变迁而言,制度环境既决定着外部利润的存在空间,也同时决定着通过制度创新将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可能路径。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和发展,就整体而言,既非单纯的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也不是单纯的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行动所能实现的诱致性变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政府主导下内生需求诱导型制度变迁。正因为如此,制度环境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至关重要。这里的制度环境既包括宏观体制、法律法规、行政介入等,又包括知识、惯例、习俗等。三、农户合作的潜在利润和合作成本对比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行为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结构安排中行为主体虽然已经观察到,但无法获取的利润。由于外部利润不可能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获取,因此,要获取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再安排或制度创新。这种新的制度安排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存的制度结构安排外面的利润内部化,使现存制度下的“潜在利润”转化为真正能够获得的利润。农户从分散经营走向合作经营,无疑是一种制度变迁,这一变迁的收益是现有制度框架下无法得到的潜在利润,但是,从某种现行的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的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个要支付费用的过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同样需要制度创新者花时间、花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得到这群人的一致同意,即需要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农民参与合作与否,取决于潜在利润与制度变迁成本的比较:当潜在利润小于制度变迁成本时,农民不可能参与合作;当潜在利润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农民才有可能参与合作;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农民又有着强烈的搭便车的动机。因此,只有当净收益足够大时,农民才会积极参与合作。(一)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潜在利润1.从国外合作社的产生原因可以看出,合作组织多是在经济危机或农业发展面临困境时产生,或得到快速发展的,体现出合作组织是弱者联合的本质。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经济,改变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增强在农产品卖方市场和生产资料买方市场的讨价、议价能力,增加农户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使农户获得潜在的利润。2.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后将有可能进入农产品流通和加工领域,延长农业产业链,分享流通领域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利润,获得潜在利润。3.农户合作将节约交易费用获得潜在利润。农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变个体行动为集体行动,将有效地降低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大幅的降低与交易对象的谈判成本,而农户实力的增强也将明显降低交易的监督成本和履约成本。(二)农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成本1.组建成本。组建一个组织是耗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过程,组织的初期开展活动需要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农户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组建成本往往成为影响合作组织生成的主要因素。2.运作成本。组织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人员配备、固定资产和资金等。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靠农民交纳少量的会费,很难支持组织的有效运转。3.协调成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涉及注册、纳税、处理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与村集体组织关系等诸多问题,农民在这些方面有着先天的劣势,必然增加组织的协调成本。另外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农户又有着强烈的搭便车的动机。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如果成员个体对组织的贡献和其所得到的收益不对称时,即使是在潜在总收益大于制度创新的总成本的情况下,制度创新仍然有可能不发生。这必将增加农民合作的协调成本。四、结语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已经具备了广阔的空间,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