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现场版.doc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现场版.doc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现场版.doc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现场版.doc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现场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情分析】多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有欠缺,学习方法也比较死板,以瞄准考试为目标,而不太注重强化诵读语感、获取人生智慧。基本思路:注意适应实际情况,也要让学生获得大进步。【文本定位】寡人之于国也被安排在“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与季氏将伐颛臾组成一个教学板块。苏教版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专题,旨在通过一组表达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理想追求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濡染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为此,在文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图景,又是怎样与统治者展开思想交锋、用哪些手法论辩,最终由文及人,认识到孟文雄辩、宏伟风格缘于孟子的人格精神底蕴。【教学方法】扎实的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反复的诵读和个性化探究,是教学本课的三把钥匙。因声求气,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它不仅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更能有效积累文言语料,养成健康的文言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高文言素养。本文是文言经典,表达的是先哲的生命感受、人格追求。在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立足当下语境,打通古今隔阂,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汲取民族的智慧。【教学三维目标】 1归纳文本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2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 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流程安排】【知识链接】1、关于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比喻准确形象,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主要主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a、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反对不义的战争。 “春秋无义战。”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2、创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课前基础知识积累】1、文本第14页“积累与运用”中2、3题。2、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仁者无敌。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 【教学过程】一、 导语:有人说,不学孟子是一种遗憾。因为孟子的一些精神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哪个家庭不知“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几人不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甚至无数落魄失意者还要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来给自己打气。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国人精神支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他在政治上提倡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仁政”、“王道”主张。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一起来领略孟子的语言智慧、仁政之风。(也可以让同学自己介绍孟子:关于孟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二、检查预习与课前基础知识积累滴水穿石夯实基础(一)、为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粟(s 粮食 好h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数罟cg:密网。 洿w池:池塘。 孝悌t:尊敬父母礼敬兄长。鸡豚tn狗彘zh之畜x:豚,小猪;彘,猪。畜:畜养。 庠xi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n白:(头发)斑白。饿莩pio:饿死的人。 异读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动词,穿上(丝帛衣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ng,为王)三、文本研习(一)初读体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二)细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自主学习梳理归纳质疑补漏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夹杂 颁白: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制止,约束。一词多义 王 然而不王者: w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 wng,名词,君王;食 谷不可胜食也: 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 名词,食物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 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或“的”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折连词,却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5、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6、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活着(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死”死去(动词),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8、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10、或百步而后止 名词作动词 跑一百步词语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 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3、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古:战士,士兵今:兵器;走,古:逃跑 今:行4、谷不可胜食也 胜, 古义:尽今义:胜利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有之也。补充:(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省略句 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三)再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彰显思路环环相扣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请用原句)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三层,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结尾,对每一部分的内容画龙点睛,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四)深读文本,研读剖析合作探讨涵泳体味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时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样去劝说呢?(在此之前设置提示问题:想想我们以前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不是都有类似的场景?如果你的同学早起不叠被子,你会如何劝说?应该注意哪些内容?怎样劝说才更有效果?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不可盛气凌人,命令口吻;消除防范,以情感化;投其所好,以心换心,有为对方着想的感觉。)(设计意图:攻破本文难点本文高超的论辩艺术)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顺势问: “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 “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对于国家,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以说已经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但是呢,结果怎样?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那对于梁惠王来说,肯定觉得是十分郁闷了,这也太不公平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心理: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战国时代,在当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文化上是百家争鸣,政治军事上是战争频繁。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需要很多人的。而且本来人口就有限,还要把大部分的壮丁都征去打战,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就会削减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进而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粮草,财政等问题。所以人口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梁惠王迫切地想要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其二,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投其所好,巧设陷阱,诱使对方进入圈套。)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轻描淡写的一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来做比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梁惠王的回答不知不觉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就让梁惠王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从而为下面孟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接受作了铺垫。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其三,绘蓝图,排偶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实行“仁政”的措施)孟子在阐述实行仁政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时,采用排比对偶,层层铺叙,语势磅礴,展现了实现“仁政”的美好前景,(可以顺势问: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明确: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从王道之始(1、2、3)和王道之成(4、5、6、7、)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前6)、教民(7)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1.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发展鱼类生产,丰富人民生活(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3.发展林业生产,解决人民住宿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4.种植桑树,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畜养牲畜,改善人民生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6.大力发展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谨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虽然提出推行“仁政”“王道”的思想,但落脚点是“民本”思想。只不过,他借助“王道”到达“经世济民”的目的。“王道”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拥有天下,而是利于天下百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其四,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让对方无从躲闪。(反面论证,论据角度多样化,更具说服力。)(可以提示学生:从一开始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孟子分析“民不加多”之因,并提出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可以说,课文到这个地方告一段落,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段话?)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反面论证,不仅使论据角度多样化,更具说服力,而且水到渠成地得出只有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其五,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凸显论辩的雄浑、缜密。(这在“整体感知内容”环节已涉及。) 小结: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形容文笔刚劲有力),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引导学生诵读因声求气,熟读成诵读析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尽心”有何为证? “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这句话反映出梁惠王怎样的心理?上下文有何为证?明确: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核心语,要重读。“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突出反映了梁惠王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闪光点,激活思维,提供探究范例。让学生熟悉鉴赏“言语”的路径,熟读精思,然后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进行个性化阅读,“人本对话”、“人人对话”,“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一举四得。)(五)问题探究,个性解读打通隔阂,汲取智慧。我们这个专题的名字是“我有一个梦想”,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梦想,它代表孟子的理想国,里面包含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教育理想,社会理想等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理想国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胡锦涛改革开放30年讲话中“人民”出现124次,强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 (设计意图:儒学经典与时代最强音的交响。始终以文本为依托,着力于从“言”到“文”,力避架空分析。)(六)拓展思考,比较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选做题)结合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比较孔子的“德政”与孟子的“仁政”的异同。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当堂检测】(说明两个导学案当堂检测在教案上合在一处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沧海一粟(s)洿池(w) 鸡豚(tn) 孝悌(d)B不可胜食(shn) 庠序(xin) 数罟(c ) 饿莩(pio)C养生丧死(sn) 颁白(bn) 鱼鳖(bi) 黎民(l) D弃甲曳兵(y) 畜牧(ch) 遗憾(hn) 发动(f)解析A项“悌”读t。C项“丧”读sn。D项“畜”读x。2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C凶相毕露 D凶多吉少例句:谷不可胜食也(D ) ()A驴不胜怒,蹄之 B此时无声胜有声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解析A项 不吉祥, B项 收成不好, C项 凶恶, D项 凶险兆头;A项 禁得住, B项 胜过, C项 优美,D项尽。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至今未变的一项是(B)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点解析“检”,同“敛”,收敛,积蓄。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