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doc_第1页
教学设计《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doc_第2页
教学设计《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doc_第3页
教学设计《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说出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2.能够说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蕴含的嘲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过程与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无私的母爱,能够在生活中体会母亲的辛劳。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教学过程:时间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导入你们是怎样替妈妈过母亲节的?交流各自是怎样为妈妈过母亲节的。作者简介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我们看看课文中的一家人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作者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这里讲的“特别”,是“特别隆重”的意思。可是,读完全文,就会知道,真正“特别”的,是接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小说家埋下的伏笔吧。接着的叙述(“我们要”如何如何,“我们计划”怎样怎样),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甚至担心,这样写下去,无非是关于母亲节盛典的描述,就不是小说了。但紧接着的这一句,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我们”做好了种种“计划”以后,“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怎么?“我们”计划,“请”母亲来做事情,而且还有理由:她“经常”这样干?这是什么逻辑?但不容我们深想,叙述就这么展开了,出现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事情,这就有故事、有情节了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我们是怎样准备母亲节的a、我们全家为报答母亲成年累月的操劳,是怎样准备过母亲节的?b、带母亲游逛的计划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为母亲着想吗?c、当车上只能坐5人时,我们都找了什么理由说自己留下不合适?你觉得这些理由成立吗?d、母亲为什么说今天是她有生以来最快活的一天,眼里含泪说明什么?“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庆祝母亲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说说你感受到什么?情节一(5):为了过节,姐妹俩买了新帽子,理应穿戴一新的母亲,却依然戴着“那顶旧帽子”。情节二(68):本来“计划”带母亲“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却突然“稍微修改了一下”,变成让父亲去试用他新买的钓竿,母亲在一旁“看着父亲钓鱼”。情节三(914):“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准备上车”时,却突然决定“留下来”了这都是人们通常说的情节的“逆转”。有意思的是,每一次逆转,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而且都是为母亲着想。比如,母亲“似乎更喜欢”旧帽子,“不喜欢新的”,她戴旧帽子“非常合适”。比如,“对母亲来说,有个(钓鱼的)明确目标会更好些”,“她宁愿看着父亲钓鱼,她自己却不想钓”。比如,“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留在家里“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场折腾”,等等。本来是违反常情常理的事,但在叙述者“我们”(父亲和儿女们)的叙述中,都变成合情合理的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题目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我们来琢磨文章的标题。“我们是怎么过母亲节的”,表面上看,这是故事内容的一个陈述。但其重心显然在“我们”上,这就隐含着一个追问:“我们是怎么对待母亲的?”而这个追问,其实是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明显的线索。文章一开头就说:“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是为了我们的缘故。”看来“我们”并非不懂得母爱的牺牲精神。但当“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时,却以“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为理由。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于母亲作出牺牲了。这是不是有问题呢?文章开始出现问题正在这里:母亲、妻子不要求回报,但作为子女、丈夫,难道就不应该有所反省吗?难道“我们”就可以视为习惯,心安于此,不作任何回报吗?“我们”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亲人的爱、家人的爱,必须是双向的,如果“我们”只是利用母亲的无私的爱,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私欲,那“我们”不就离这天然、天性的爱越来越远了吗?这正是文章的作者通过他的调侃,向小说中的“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也是对读者的提醒。读完这篇小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爱的?本来是违反常情常理的事,但在叙述者“我们”(父亲和儿女们)的叙述中,都变成合情合理的了。学生会去看、去想,这就看出了荒诞,而且从“我们”的振振有词中读出了冠冕堂皇的自私。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所体现的情节的“反讽性”吧。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除了情节,还有人物叙述的怎样过母亲节,可是母亲似乎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于是,我们又注意到,在以上的叙述中,全是“我们”如何计划、如何改变计划,又如何对这些改变提出种种理由,如何为母亲着想,也就是说,叙述的中心是母亲,但母亲始终没有出场。这里,当然也有人物,对父亲的刻画,就相当生动。比如,在情节三里,父亲一再说不必管自己,不要为自己操心,“愿意留在家里”。这并非故意作秀,也不乏真诚,但却也掩盖不住他内心还是担心,他甚至害怕一个人单独留在家中:他已经习惯于在母亲的照料下生活了。子女们也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结果他越是表态要留下来,就越导致了母亲最后留下的结果。这可以说是骨子里的自私,但却是一种习惯造成的、当事人自也未必自觉的自私。子女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刻画,就有了一定深度。作者真正着意要写的,还是母亲。但直到最后,“我们”父亲和儿女们,“玩得痛快极了”(请注意:这时已经不提“过母亲节”了),“到家已经很晚”的时候,才正面写到了母亲。但依然不让她开口,只是写她一系列的动作:“给我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给父亲”拿来毛巾和肥皂,“帮女孩子”开饭,吃饭时“屡次三番”站起来帮着上菜,最后,还坚持要一个人擦桌子、洗碗碟,并且说自己“情愿亲自做这些事”。一个默默为全家操劳的母亲形象已跃然纸上。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这里母亲的泪水中有哪些心绪和情感?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想象,交流:这部分描写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心绪和情感写到这里,作者第一次收起了嘲讽的语气。这一句话、一个眼神,最后完成了母亲的形象。应该说,母亲最后的说话与态度,也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因为读者早就为这样的结果愤愤不平了:名为为母亲过节,只是让父亲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母亲却比平日加倍辛苦地操劳了一天!但现在,母亲却表示,她过了一个“最最快乐的”真正的“母亲节”!这是什么道理?这正是作者要和我们一起讨论的。文中的细节很多,抓住描写母亲的一个重点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心理,从而直接把握文章的主旨。什么是母爱?这就是母亲的爱:绝对的、无条件的、无私奉献的、不要求回报的、无怨无悔的爱,是鲁迅所说的,完全出于人的天性、本性的,“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主旨、主题所在:歌颂这样的伟大的母爱。全篇的嘲讽、调侃,最后归结于这样深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