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友课题申报表.doc_第1页
李志友课题申报表.doc_第2页
李志友课题申报表.doc_第3页
李志友课题申报表.doc_第4页
李志友课题申报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标课题序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投标评审书投标课题名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投标者(首席专家) 李 志 友所在学校(盖章)江西宜春学院所在院、系、所马克思主义学院申请日期2014年3月10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制2014年1月投标人承诺:本人对所填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若填报失实或违反规定,投标单位和首席专家将承担全部责任。如获准立项,本人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教育部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投标人签字:年 月 日填表说明1. 填写投标评审书前,请仔细阅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4年度招标工作的通知。2. “基本信息表”部分栏目填写说明:课题名称与封面同;主题词按研究内容设立。一般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涉及学科一般不超过3个;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要填写详细地址,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注意请准确填写有效联系方式,尤其是手机和电子邮件;预期成果指最终成果形式,可选报12项。字数中以中文千字为单位。3. 本表各栏除特别规定外,均可以自行加行、加页。4. 本表所列经费单位,一律为万元。5. 投标评审书请按相关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后用A4纸打印7份,由有关领导签字和有关部门盖章后,按照“投标材料之一:投标评审书”、“投标材料之二:投标评审书附件”的顺序,分别装订(填写目录和页码)7套,装入7个档案袋,在上下封口处加盖学校公章(校章)密封。6. 请将投标评审书封面复印7份,分别贴在7个档案袋正面,以便识别。7. 封面的“投标课题序号”为教育部社科司公布的招标课题序号。8. 投标课题名称必须与招标课题名称严格一致。9. 其他注意事项,详见各表脚注。投标材料之一目 录 投标评审书封面 一、基本信息表 ()二、研究队伍情况 () 表1. 首席专家情况 () 表2. 主要成员情况(之一) () 表3.课题组其他成员情况 () 三、所在院、系、所情况 () 表4.投标课题研究的院系或研究机构 () 四、课题论证 () 表5.研究意义 () 表6.研究现状 () 表7.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 表8.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 表9.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调研计划 () 表10.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 () 表11.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准备情况及仪器实验设备等科研条件 () 五、课题研究时间和研究成果 () 表12研究任务分工 () 表13计划完成时间及研究进度 ()表14研究成果的形式、完成时间及使用去向 () 六、投标课题的经费预算及用途 () 表15.关于境外调研费用的论证(选填) () 七、其他有关材料 () 表16.学校担保意见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措施 () 表17.有关部门与学校对投标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和成果推广的意向(选填) () 表18. 就本课题研究开展实质性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意向(选填) ()一、基本信息表项目名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主题词农业 人口 市民化学科分类社会学相关学科应用社会学研究类型B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首席专家姓名李志友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67、4、10行政职务专业职务教授最后学位硕士研究专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办公电话家庭电话手机号子信箱L身份讯地址家庭江西省宜春学院北校区10栋3单元102号邮编336000单位江西省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36000子 课 题 负 责 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位工作单位徐占春男1981、2、2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宜春学院代祥男1981、12、10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宜春学院预期最终成果C D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字 数(千字)20投标经费80计划完成时间2018、12 注:.出生日期要求填写具体年月日。二、研究队伍情况和研究基础表1.首席专家情况专业背景(毕业学校、院系、时间、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教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外语语种及水平英语近五年以来出国经历(国家、单位、目的、起止时间)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是否结项1教育券与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研究教育部(09YJAZH086)72009. 11是234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和时间1论公共教育支出制度的创新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32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可行性教育科学论坛2010、73试论“教育券”与随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必要性发展研究2011、75教育券在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过程中有助于公平与效率宜春学院学报2012、26教育券: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7试论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天花板效应”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68注:1.承担重点项目情况,纵向课题须报送项目下达通知书,横向课题须报送项目协议书和银行到款单。 2.每项代表性研究成果须报送成果首页并版权页复印件。提交给有关单位的研究咨询报告,须报送采纳单位的采纳证明。表2.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之一)姓名徐占春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2月职称副教授职务专业背景(毕业学校、院系、时间、学位)西北大学 文博学院 2006届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外语语种及水平英语六级(CET6)近五年以来出国经历(国家、单位、目的、起止时间)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12345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1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缺失与制度创新:基于教育券的视角发表于陕西省委党校理论导刊,2012年5月2第二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与市民化诉求发表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2012年8月;收录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2年11月3农民工随迁子女非义务学校教育公平诉求探析发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9月4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探析:基于利益的视角发表于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11月5注:本表每个投标课题不少于3人填写(不包括首席专家,可以是校外专家),多填不限。请自行复制本表之二、之三、表2.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之二)姓名代祥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12职称讲师职务专业背景(毕业学校、院系、时间、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现厦门大学博士在读。外语语种及水平良好近五年以来出国经历(国家、单位、目的、起止时间)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1多元模式下江西省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政策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11YB084)2千2011年11月2345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1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2关于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籍档案管理的电考兰台世界,2011年9月3以教育券制度破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9月45注:本表每个投标课题不少于3人填写(不包括首席专家,可以是校外专家),多填不限。请自行复制本表之二、之三、表3.课题组(含校内外及国外)其他成员情况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研究专长所在单位1王贤昀男1977、10讲师硕士西方哲学宜春学院2胡喜如男1972、12讲师硕士历史学宜春学院3刘莉女1980、1讲师硕士 哲学宜春学院4王劭瑾女1983、11讲师 硕士法学宜春学院5678近五年来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1.本表填写表1、表2中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外的所有课题组成员情况。 2.“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要求提供成果首页并版权页复印件,但须注明出版社、出版时间或刊物名称、刊期。 3.国外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请同时填写中文和外文,“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只填写外文。 4.校外课题组成员须提交其亲笔签名或签章的愿意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意向性信函复印件、传真复印件,E-mail无效。 5.出生日期要求填写具体年月日。三、所在院、系、所情况表4.课题组所在的院系或研究机构院系或研究机构名称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相关博士点本院系或研究机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与投标者及课题组的关系,可能为该课题研究提供的条件 江西省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校级重点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省级重点学科,为本研究提供了较高的科研平台,可全方位为本研究提高人力物力支持。投标者是其中一个重点学科的一个方向带头人,科研团队中拥有博士、副教授,并在投标方向作出了大量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发表了十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五篇,另有若干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刊载,完成了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相关一般项目一项,在研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相关一般项目一项。 负责人签章 2014年3月10日四、课题论证表5.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农民工便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社会回报给他们的却是不公平的工资待遇、令人堪忧的居住条件,政治参与和参加社会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但还不是城市的主人,从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应该给他们市民待遇,让他们和市民一样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他们应有的权利,让他们融入到城市当中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市民化,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制度壁垒的影响,我国农民在向城市转移同时却不能顺利地成为城市市民,“农民工”便是中国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遭遇城市二元制度壁垒的阻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形式,他们的市民化进程面临着重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也因此而产生,并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随着父母进城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开始离开农村,希望在城市扎根,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形成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巨大困境,第二代农民工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2010年台州市三位20岁左右随迁农民工子女相约自杀,原因是既回不去农村又融不进城市,感觉人生没有前途,为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9名社会学者发出了联名信,希望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企业公民、社区公民,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认为“他们是无根的一代”, 相比第一代农民工的故土难离,第二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则认为“如果不改变社会结构,仅仅依靠心理辅导很难改变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消极心理,” 倡议书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进行了这样的剖析, “当看不到打工通向城市安家生活的可能性的时候,打工的意义轰然坍塌,前进之路已经堵死,后退之路早已关闭,身陷这种处境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所以,就整个农民工群体来说,其发展进程是一个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遇到的种种困境,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但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工却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境遇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走出了农村,却无法割断与农村的紧密联系,生活在城市中,却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使得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很好的维护,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如何使农民工真正能融入城市,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过程中研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主要就是研究农民工在当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如何顺利实现群体自身的转型,即如何从农村人顺利转型为城市人,我们认为目前从事该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如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更能安居乐业。因此,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表6.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及对各种代表性观点的评述)国内学术界,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领域,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将近二十余年,研究视角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民工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分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等领域,一是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进行研究,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进行研究,他的主要观点有:户籍制度是城市农民工特殊社会分层地位的首要制度原因,农民工当中有底层精英存在,如果对他们采取整体排斥的政策是不公平的,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提出了三元社会结构的思路,区分了城市外来人口的两大群体的构成和需求的差别,揭露了农民工无社会保障的实事,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的对策建议;二是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角度进行研究,国务院体改办白南生和何宇鹏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外流与回流人口的数量形态和墓本特征,回流原因及其分析,回流人群的就业状况和其他境况,回流对输出地的影响,女性回流群体的特征,回乡创业群体地状况,外出与回流地趋势,以及相关政策的演变和执行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和郁阳在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一检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一文中,通过对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与迁移决策理论模型的介绍、贫困农村地迁移决策:数据与检验、劳动力迁移、农民收入和政府政策的分析来解释当前中国农民工迁徙的动因;三是从制度背景、人力资本条件、个人生活史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精明教授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的职业流动研究一文中,从职业流动这个层面,考察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农民阶层属性发生变化地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通过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一文,研究了当前中国移民的新趋势,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及对未来的移民趋势的预测.得出的结论有:中国移民有三个新趋势即城市间移民,移民职业化,作为“永久居留者”而非“暂住者”,他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文章的标题一一向城市移民是一个不可逆转地过程;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奋宇和赵延东在流动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一文中分析了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的方式有通过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个人的经济地位有要的作用,同时若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起来将获得更大的作用;学者张跃进在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一书中,从农民工的需求角度分析了满足农民工的尊重需求对农民工管理的作用;四是从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角度进行研究,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刘传江教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他指出虽然广大的农民工要实现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层面上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碍更多、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人们的认识、政府的政策、相关的制度和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方面,它们共同导致了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和缓慢的市民化进程;五是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来分析,学者韩长赋在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一书中,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农民工的就业、城市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社会支持等八大子系统组成;六是从农民工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乐君杰和苏振华在进城民工市民化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一一宁波市海曙区的经验及启示一文中从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角度出发,对政府有关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七是从农民工与市民社会的距离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公安大学的卢国显教授在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一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中从农民工与市民、市民社会的距离的角度分析了非正式制度、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空间隔离等主要因素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提出了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文明程度和城市化程度就越高,与市民的融合程度越高的结论。(此处只有述缺少评)表7.本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总体框架:在我国,就整个农民群体市民化进程来说,其发展是一个非农化、城市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已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9-1991 年,即20 世纪80 年代。由于政府的调控,农民取得了非农就业的有限机会和权力,政府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并要求农民就地转移;但农民工的流动区域受限,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受到严格控制。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定性为农民职业非农化阶段,职业意义上的农民工出现;第二阶段:1991-2000 年,即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政策逐步放松,农民的流动区域扩大,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少农民工跨区域流动。但是,农民工仍然是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以户口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社会结构基本没有松动。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定性为农民工城市化阶段,社区意义上的农民工出现;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即 21 世纪初,以 2006 年 3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为标志,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以户口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坚冰开始融化,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各种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政策法规进行改革,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定性为农民身份市民化阶段,身份意义上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形成;“农民工”便是中国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遭遇城市二元制度壁垒的阻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形式,他们的融入城市的进程面临着重重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也因此而产生,并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就整个农民工群体来说,其发展进程是一个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研究的主要框架也就是从这三个阶段的演变来寻找理论与政策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撑,即农民如何从农村人顺利转型为城市人(研究框架是研究内容的总体反映,可否结合内容加以深化)研究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详细地分析近20年来农民群体在城市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的历史背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内,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市民化的办法和政策建议,希望为政府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问题上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意见,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其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经过努力希望达到的目标。基本内容:1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存状态:(1)在城市生活中处于“边缘人” 状态,在自我认同上,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只有 21.6%的人与周围的当地人经常交往,48.6%的人不经常交往,还有 10%和 19. 7%的人与周围的当地人基本没有交往和完全没有交往,高达 46.8%的人根本没有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2)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半城市化”状态,即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能力弱化及社会认同内卷化,目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是表面城市化,而非真正的城市化,属于“虚城市化”。(3)新生代农民的思想观念的二维性状态:既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方面,如有着摆脱小农意识诉求、敢于打破封闭的乡村意识的束缚、人际交往中淡化血缘性和地域性、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等,又有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消极方面:对家乡归属感冷漠、与城市居民交往仍存在隔阂、政治参与目的具有相当强的功利性、传统臣民意识依然较浓、对农业活动缺乏感情和兴趣等。(4)城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农民工的收入低下是农民工生存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根据行业不同状况也所不同,但是从工作时间来看,他们普遍较长,且休息时间较少,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程度普遍较低,改进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是他们提高满意度的最佳途径。2农民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障碍(1)农民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困境,即农民由农村来到城市之后,对城市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经济层面的适应;二是社会层面的适应性;三是心理和文化层面的适应性。(2)制度因素的阻碍:一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存在着对农民工市民化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二是附着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各种制度,如就业制度、城市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等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3)社会资本的缺乏:农民工社会网络中的异质性:一方面,中国的乡土社会特别重视以家庭为纽带的亲缘和地缘关系,这种对亲缘和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对农民的身份偏见与歧视,随着农民的进城,城市居民对农民的身份偏见与歧视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出来;另外农民工群体无正式组织依靠,农民工群体无政治地位,农民工群体无话语权等。(4)自身素质的束缚:一是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二是农民工大多没有接受技能培训,职业准备不足;三是青年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四是青年农民工心理预期过高,对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5)门槛约束: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民工进城实行的是“政府准入”而不是“市场准入”,城市出现了“官办化”,政府干预太多的结果是出现城市“嫌贫爱富”。(6)身份地位约束:由于历史的偏见和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体制,农民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身份概念,正是由于这一身份,使得农民工进城后成为城市里的二等公民。(7)社会排斥:一是制度排斥,农民工面临的制度性排斥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二是经济排斥,进城农民工被排斥出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被排斥出主流的消费市场之外;三是政治排斥,由于户籍制度决定的“身份”差别,农民工没有自己的利益组织,没有合法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加上农民工流动的不确定性,农民工基本上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四是文化排斥,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出城市文化生活之外;五是社会关系排斥。3推进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政策革新(1)要给予转移农业人口“国民待遇”, 所谓国民待遇,是指国家向其全体公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权利和豁免的待遇,本质上,国民待遇应当对本国公民一视同仁,充分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却把拥有国籍的全体公民区分为农民与市民,并依据身份的不同实行不同等的待遇,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国民待遇原本具有的公正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农民未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劳动权益和就业机会;第二,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农民子女未能享受与市民子女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三,在税收方面,农民未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减免优惠。(2)推进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尽快实现户籍与福利的彻底脱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给予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待遇,增强转移农业人口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提供有利于转移农业人口与城市进行互动和交往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实现转移农业人口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通过与城市居民间建立联系和网络获得新的信息,发现新的资源,找到新的机会,在原本分离和分割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农民的边缘性地位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改善农民社会资本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构建农民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机制,才能促使农民更快完成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实行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培育大容量的就业载体。(3)建立健全维护转移农业人口权益的法律和制度,城市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度性的剥夺,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需要逐步通过法制化的途径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而现行的劳动法、工伤保护条例等主要适用于城市居民,无法实现对进城农民工的保护,因此,要加速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便为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4)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新市民特点的、符合多层次需要的职业培训网,从根本上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进城的新市民来说,必须明确提高职业技能对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提高素质的自觉性,真正成为合格的城市市民。(5) 加快农民的城市社会化进程,包含两个过程:一是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对农民工施加的影响,整合新、旧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农民工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主观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过程。主要包含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个性社会化。(6)制订城乡就业统一起点制度,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第一,应把农民工视为城市新兴产业工人,破除劳动力流动中的身份性歧视;第二,改变全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市民的认同;第三,为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等,确保他们能在城市安居,农民工与当地市民混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工在城市安居的愿望,有利于其向市民角色的转换,总之,对于农民工应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享受政府提供的普遍的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表8.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子课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新时期转移农业人口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及农民市民化进程(1)农民流动和就业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2)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意愿分析(3)促进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2、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测算(1)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和条件(2)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成本的主要内容和测算方法(3)转移农业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结果3、转移农业人口的市民化与制度保障(1)户籍制度改革(2)就业制度的平等(3)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4)建立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特点的住房供应和政策体系表9.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调研计划研究方法: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农业转移人口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但这种理论分析要从现实出发,特别是中国国情非常特殊;二是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由于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涉及到多种学科,如: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心理学、史学等,因此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性质和特征的判断。四是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形成我们的价值判断和结论。研究手段:1、问卷调查法,即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以找到好的制度设计;2、访谈,通过和进城务工农民座谈了解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与实际困难,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正确理论;3、个案研究,针对走访过程中的每个个案,分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重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文献研究,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调研计划:本课题的研究准备四年时间完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一些调研内容:一是主要在我国部分发达省、市、区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存基本现状进行调查(2014、102016、1),以争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二是主要在本省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进行调查(2016、22017、1),我省是个农业大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更为艰巨,通过调查找出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在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得比较好的部分城市,如重庆等市进行调研,从中找出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方法(2017、22018、1);四是完成调研报告和有关论文(2018、22018、12)。表10.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揭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排斥是缺乏公正对待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构建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本课题拟突破的难点:首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既是现实中的问题,又涉及到历史问题,要对历史上形成的并造成农业转移人口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制度进行考察和反思;其次,从研究范围来说,该选题研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紧密相联,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数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而该选题研究牵涉面广,综合性强,最后,就社会政策而言,我国理论界对社会政策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政策研究则没有涉及。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农业转移人口的阶级属性,农业转移人口已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第二,提出了社会排斥是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受阻的根本原因。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第四,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和弘扬科学的理念社会公正。第五,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政策,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本课题主要创新之处:从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考虑建立和完善社会政策,使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融入城市社会并容易融入城市社会。表11.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准备情况及仪器实验设备等科研条件在研究过程中,目前准备的主要资料有:1、崔传义著:中国农民流动观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年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年3、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 2007年4、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一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 2000年6、刘开明著:边缘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7、徐云鹏、辜胜阻主编:当代人口迁移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8、杨思远: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9、杨云彦著: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 武汉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余红、丁骋骋:中国民工考察 昆仑出版社 2004年1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蔡昉著:中国流动人口问题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3、朱力著:中国民工潮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年14、顾吾浩著:上海三农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15、谢建社著: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6、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17、沈立人著:中国农民工,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年18、王颖著:中国民工潮关于打工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 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5年19、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社会学研究 1996(4)20、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对农民工问题的理性思考 调研世界 2005(6)21、曾旭辉等:在城农民工留城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3(3)22、王春光: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 民主与科学 2001(1)23、张忠法: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经济研究参考 2003(5)24、郑杭生: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甘肃社会科学 2005(4)25、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26、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理论月刊 2006(10)27、王元璋:农民工待遇市民化探析 人口与经济 2004(2)28、郑功成、黄黎若莲: 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29、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江海学刊 2002年(6)30、李强: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中国党政千部论坛 2002(8)3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2、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 社会科学 2007年(2)33、周春霞: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经济社会分析 南京社会科学 2004(3)34、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 2000(4)35、廖根深:从“民工荒”看务工青年群体的新变化 中国青年研究 2005(3)36、邸敏学:促进城市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4(3)五、研究任务分工、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表12.本课题研究任务分工情况 主要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度,协调各人专长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具体分工如下:1、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全面调研和操作计划,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制订调研提纲和整体研究的论文写作等宏观方面的工作。2、子课题负责各个子课题的调研提纲及具体的调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负责各子课题的研究和完成研究报告的写作。3、各参与人根据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