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doc_第1页
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doc_第2页
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doc_第3页
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doc_第4页
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具体课时的教学内容。 比如二氧化碳,希望老师们站在本体的角度去分析它,能跳出教材的局限,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这个物质。 本体分析从哪些角度研究物质: 1存在:自然界、工业生产 分类:酸性氧化物 2结构:元素组成、结构特点 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转化: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 应用:用途 1.身边的化学物质的主要内容 “我们周围的空气”内容标准包括: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水与常见的溶液” 内容标准包括: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金属与金属矿物”内容标准包括: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内容标准包括: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内容选择的说明 (1)“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化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身边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常见的石灰石、铁,一些常见的酸、碱、盐溶液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需要的一些有机物,有些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物质世界,进一步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怎样从化学视角看待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通过这些物质的性质、变化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初步形成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建构燃烧、氧化、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载体,使设计、组织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身边的化学物质”承载着知识、方法和价值观。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记住这些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制备、用途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最基础的化学原理知识,了解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方法,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是否记住了这些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等知识,更要注意落实三维目标。 (3)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初中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缺乏深入了解,更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了解、研究,同时,运用化学术语和化学符号来描述物质及其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把握教学要求,注意营造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从化学科学的视角了解、掌握这些知识。特别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实验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变化,学会运用化学术语和化学用语来描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在化学物质的学习进程中穿插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对不同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内容,学习要求不尽相同,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并不完全相同。怎样把握学习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试验能力),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实验探究方法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课程标准把常见的化学物质分成四大块,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与最基本的概念、化学原理知识穿插分散安排。要注意领会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学生因为教学安排不当,过早发生学习的分化。 (5)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中化学物质知识的基本要求。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学习内容选取和编排顺序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来编写。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些教材可能集中地把碳的单质、氧化物知识安排在一起学习,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较强;有些教材可能依据学习要求和知识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先介绍二氧化碳的知识,而把碳的单质、一氧化碳、石灰石等知识分散到其他单元,与其他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两种编排顺序虽然不同,但学习要求完全一致。 总之,常见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增长。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防止任意提高要求、增加学习难度,也要吸取学生可接受的新鲜知识,充实教学内容。特别要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实例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化学。专题二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学情分析 对于二氧化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在经过低碳环保的宣传以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对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很好的表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科普常识,如二氧化碳能灭火,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但学生也存在知识结构还不够系统的问题。如二氧化碳能让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对此学习内容虽然已经了解,但还不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化学原理,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以为石灰水被搅浑。另外学生还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误解,如学生只是片面地知道人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他可能不知道呼出的气体成分很复杂,并不都是二氧化碳。又如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理解,他可能认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完全是负面的,没有全面认识到温室效应这一现象。因此,教师教学此段内容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如要明确学生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知道什么,学生喜欢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想要知道的知识等。如对二氧化碳的认识,教师可能会发现,学生已经能应用前面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它,教师可以马上给出定义。又如对纯净物的研究,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呼出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教师也可以马上给出结论,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呼出的气体包含5%的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氮气,还有水蒸气等。当学生似乎知道二氧化碳相关的内容与信息,但能否来加以证明,这便是新课程要求的探究能力。如要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到底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学生能够将结果呈现出来,也能描述反应的过程,但如何证明却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探究能力。 总之,学情分析是基于教师深刻理解内容之后而进行的分析,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教学中所要采取的方式。在学生的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阶段以后,教师可以考虑拓展探究活动的开放度,让学生做出更全面的设计。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设计,不能让学生被动地经历这些活动,要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为什么要经历这些活动。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2.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要求出发,要明确关于二氧化碳内容的目标要求。一是知道二氧化碳的色、味、态,以及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重,能溶于水的主要物理性质;二是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能理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以及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设计,能初步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能比较准确、完整地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相关结论。 目前有些一线教师将备课内容落实到目标时,不能明确自己设置的目标是否合适。因此,建议教师目标的总体设置不能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弹性地设置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要强调操作的技能和现象描述的技能,让学生初步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相关的结论。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要提出观察、描述,现象分析、归纳,了解这三个过程与方法,设置要具体、清晰、准确、到位,能够突出重点。如明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活动,重在对比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当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是允许的。 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可做如下设置,通过对二氧化碳广泛用途的了解,认识它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全面地看待自然界中物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设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时,建议采用以下几个策略。一是可以用这个目标来承载应用,二是可以用这个目标来体现兴趣与动机,三是凸显化学学科性的内容目标,四是结合课时,进一步具体化。如对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提到环境,就不要扩展到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还有关于指导安全健康生活的条目,更加宽泛,没有聚焦点。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一些学校会要求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认为重点与难点是完全重合的,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总之,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个性化的,涉及到教学策略的使用,并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密切相关。教师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基于学科特点,基于对物质本体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专题三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整体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师不进行整体设计,直接进入到教学的细节中,就会造成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的脱节,甚至会使教学设计脱离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如在二氧化碳教学过程设计中,明确了三条线索。一是知识线索,二是学生发展的线索,三是问题线索。若以知识线索为核心,可将二氧化碳物质性质的知识脉络转化为教学的环节,然后基于真实背景的学习线索,根据综合的真实问题,获得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而选择驱动性任务,并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设计教学的基本探究环节,按照探究的结构展开教学的顺序和结构,使学生掌握本内容的核心知识,这样选取的情境素材就与知识点是对应的。同时,教师在二氧化碳教学过程设计中,还要基于STS真实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要以社会化的知识为主线,并且对应具体的知识点,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然后形成知识线索。只有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渐形成脉络,才能使问题线索以脉络的形式呈现。关于以探究的线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要形成对核心问题的不断探究,并且是基于探究的要素形成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更要注重不断扩展其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关于大规模探究活动的课程,它的核心问题是要基于二氧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和一些素材来进行解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而选择反应体系,然后进行操作。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如果教师设置交流活动,必须要做到使学生在知识上有获得,在探究能力上有提升。 此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教师要依据活动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是要依据问题线索进行设计,明确思考的逻辑,确定如何推动学生学习,明确分析和解决哪些核心问题,以及通过学生活动完成哪些核心问题,明确以教师为主来回答哪些问题。活动中教师要把第一机会还给学生,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尽量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出结论,进行证明。因此,教师在初始阶段,不能将所有的实验方案都呈现给学生,否则就不能达到探究的作用和效果。二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式处理,挖掘出更深的探究问题。如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拆分,从而让学生得到不同的结论,特别是基于实验创新和装置改革,教师可针对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关系,设置出更多的新型变式实验。同时,教师要适时通过事实和证据,支持或者挑战学生的观点。如教师想要刺激学生进一步向前发展,就可以提出反证,通过置疑性、冲突性的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问题。 关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形式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得出最后的结论。一类是以学生动手实施为主的活动设计,这里教师不仅要明确这两大类别的实验,还要明确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在假设阶段就已经开始进行。如通过石蕊变红的实验,可以看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确如何提出假设,何种物质让石蕊变红,让谁提出假设,这就涉及到开放点的问题。特别是在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假设环节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同时在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中,一旦提出假设,便可以跟进引入其他环节。专题四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要对思考的问题,做出明确的梳理,要挖掘教学评价的功能价值。这里主要介绍教学评价设计中如何设计同步作业评价设计、教学知识检测评价设计和单元知识评价设计。 (1)如何设计同步作业。一是全面设计同步作业。教师在设计同步作业时,不能遗漏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要强调突出重点的反应。如对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进行全面设计,不仅要注重方程式的书写,还要注重对现象的阐释。同时,教师也要从多个层面,将方程式呈现出来。二是设计同步作业,教师要考虑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能从学生的认识误区和综合应用出发,设计相应的作业。同时,设计的作业要体现出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并且对有的教师在进行同步作业设计时会出现以下的问题引起注意。其一是有的教师对同步作业设计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如部分教师坚持使用某本练习册,不太关注练习册中的题目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适合课程。其二是教师在设计同步作业时,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往往是不加选择地摘取与二氧化碳有关的问题。因此,对于同步作业,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做到对知识点的覆盖,对三维目标的覆盖,明确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三是教师可以以知识点为线索来设计同步作业,打破以题型为线索的排列方式。四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同步作业。同步作业的内容一定要匹配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同步作业的目的是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不能对作业的水平要求做出过高的规定,但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既然是同步作业设计,教师就要把作业背后的训练意图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意图。五是教师设计的同步作业,要注意体现出综合度,或者陌生的问题情境。如关于二氧化碳与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