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审读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doc_第1页
文字编辑审读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doc_第2页
文字编辑审读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doc_第3页
文字编辑审读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编辑审读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 冯赤樱 2006-05-16 13:40:25 来源:大学出版2003年第3期 本人作为文字编辑,在图书编审过程中,感到实在是需要面面俱到,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用心关注细微之处,才能避免顾此失彼,造成误漏。如果说编辑审稿是“沙里淘金”的话,那么编辑的改稿是“精雕细琢”、“修瑕饰玉”。可以说,编审活动的过程,即是追求作品完美的过程,只有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把好质量关,为最后的成书品质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一般来说,责任编辑比较习惯对书稿的正文、专业内容、名词术语、插图、文字表达等加以重视,这无疑是对的,而且也是主要的,这些较为显性的部分是审读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这里要述及的,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较为隐性的其他方面,诸如封面、内封、前言(包括出版说明、代序、题记)、 目录、内文标题、注释和参考文献、引用的外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译文以及论文集的体例和版式等。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编辑对这些方面夫去关注或关注不够,使得有的原本内容很好的图书,变得美中不足,甚至漏洞百出,从而对图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见,“细微之处有学问”,编辑在审读加工过程中,再怎样地仔细都应不嫌过分,让我们关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付诸切实的行动,给予合理的修改或建议,定会使审读工作更趋完善,著作更完美。 一、对封面的审读 封面一般包括书名、版次、编著者、社名等。 1关于书名:通常情况下,编辑对待书名比较被动,认为似乎是作者自己的事,不属编辑范围,所以容易被忽视。其实应该纠正这个误识,把它同样视为编审对象。不得有错别字和繁体字(包括请书法家和领导人题写的书名)。书名不能“名不副实”,应当仔细推敲,使之与内容相符。封面内封、书脊上的书名必须一致。按规定,书名应加汉语拼音,字母连拼与否要核准;如有中外文对照的,要注意外文是否准确、恰当。如有副书名(副标题), 要考察是否贴切和妥当,注意区分副书名和附录之间的不同含义,有的作者会将书的附录或附件作为副书名写在封面上。 2关于编或著:如全书作者为一两个人,则不应写“主编” 或“副主编”,而写“著”、“编”、“编著”即可。如果作者为两人以上,应设主编,但封面只列“主编”或加上“副主编”。“主编”、“副主编”字样的位置应在作者名前,成横排,以便与内封一致。 3关于社名:封面下端只写社名,不必写上其他字样,如需外文对照,一定务求准确无误。 二、对内封的审读 1书名、作者名、版次:应与封面一致,要注意核对。 2作者署名顺序:如果超过二人以上,可依据几种方式处理:按姓氏笔画为序。按姓氏汉语拼音字头为序。按所写章节先后为序。但无论采用其中哪种,都应尊重作者意见,由作者自行决定,可请主编列出名单。此外,一般姓名不需汉语拼音对照。 三、对前言、出版说明、题记或代序的审读 有时责任编辑会忽略对这一部分的关注。我们不时看到,有的专家在这个方面的写作,的确没有正文的专业内容那样游刃有余、措辞得当,甚至在文句表述或政策法规上出现错误,有失作者形象。应将这一部分与正文同样对待,作必要的编辑修饰,摈弃不文明词句、杜绝病句并严守政策法规。 1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有的作者在写前言时,随感而发,即兴而作,写完之后就不再去多琢磨了。如果其中提及有关政治性或者政策性的问题,编辑应重视并给予查实和判断,避免出问题。 2语句问题:对于不通的文句应给予修正。 3措辞问题:对于不实事求是的浮夸、过激甚至攻讦性的言辞应予以纠正甚至删除,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4学术史意识问题:应视著作的具体情况,对本项研究领域中已有的学术成果作出简要评述,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和将要取得的成果作出学术定位,并对影响了本项成果的他人成果表达感激和尊重。作为编辑,首先需要具备对学术史负责的意识,然后去判断作者是否具备了同样的意识,如果这方面确实存在漏缺,应提示作者补漏。至今,并非我们的所有编辑和作者都有足够的意识去这样做,因此,对这一块的忽视较为常见。 四、对目录的审读 目录与内文标题的一致性:通常,编辑按习惯以页码顺序来审书稿,先审目录,再审内文,内文中的标题如有修改,往往会忘了再回头去对目录作订正。为了避免漏改,可将目录抽出来,单独放在一边,以便随时与正文中的各章节对照,两者同时修改。完稿后,再核对一次,每一字、每一标点符号都必须完全一致,这样即可避免两者不符。目录署名。除了论文书集需要在目录各篇文章后署名外,其他书籍一般不必列出编著者姓名。如需有之,署名与页码都必须与内文保持一致,避免张冠李戴。对于目录和内文标题的切分。有的目录和内文标题需转行排的,应该按意义给予正确切分,而不能只看是否与上排对齐来进行切分,对于内文的一、二、三级标题也应按此方法切分,但切分处不必与目录一致,只要符合意义切分就行。 五、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审读 1注释和参考文献不应混用:一部著作,大多既有注释,也有参考文献。注释可采用篇下 注,也可用篇后注,但应全书统一,不能既有篇下注又有篇后注,既有尾注,又有脚注。对于一部一气呵成的完整著作,参考文献最好全部放在书尾,不必罗列在各章结尾,既可有序号也可无序号,但一定要有清楚准确的作者名、出版时间、社名或刊物名。如是部分参考,可注明参考页码。但如果全书为两卷以上,应在各卷之后著录参考文献,而不是在最后一卷的末尾,这样做对于作研究性阅读的读者来说,不必总是带着最后一卷就可随时查找。对于论文书集,各篇文章可能有不同,有的只有注释,有的只有参考文献,应该分开处理,不能混为一谈。笔者曾在为一本较有影响的拟公开发行的论文集文献作责编的过程中,发现复审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处理方式一致,即:将某篇文章中无法确认的注释项统统去掉,并一律简化为文后的参考文献著录,这与责编处理意见有了歧异,幸亏终审发现并明确注释和参考文献不能混用,应分别对待,才得以纠正。这说明,作为编辑,虽不可能拥有与作者同样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供核查,但如对核实参考文献和注释有困难,应提请作者做审核,才能确保无误。 2须有注释或主要参考文献: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点滴积累,任何人的研究创新都是在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即使有凌空蹈虚、目无前人的天才学者,也只是偶尔出现的巨星而已,显然不能作为常例。如今,各门科学尤其是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学科之间在相对独立的同时,相互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和广泛。因此,我们的作者和编辑都应充分认识到参考文献标注的目的和意义。仅以学术研究的继承性意义来说,需对前人的劳动成果怀有足够的谦逊乃至敬畏之情,在使用别人的成果时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在这里,这种尊重应具体体现为:要求作者在注释中对本项研究借鉴引用的成果有交代,应详尽、准确、规范地著录参考文献,注明引文出处、资料数据来源等,特别要注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诸如:漏标、错标和著录混乱、不全或错误,著录序号与标注序号不一致、作者姓名与内文的不一致等。对于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复杂、烦琐的工作,稍不认真就可能出错。当然,作为编辑,要做到这些,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需建立并加强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和对学术史负责的意识。所以,如果作者遗漏这一块,责任编辑有必要建议作者补上并给予必要的查考。 六、对论文集书稿的体例和版式的审读 一般来说,对于独立写作的书稿,作者都会作粗略的体例编排,但是论文集书稿为多位作者所作,通常格式和体例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对此,编辑应给予十分的注意,将原来不统一的内文格式、各级标题、字体、字号、符号、页码等各大小细节一律统一起来。因为它们尽管各为独立篇章,却又共为同一本书内容,必然要求全书的体例排版一致,应为内容独立而形式统一。 并非所有的编辑都精通外语。专业性较强的著作,往往涉及引用的外文同样较专业化。对于这样的书稿,最好是由外文底子较厚而且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责任编辑,不能冀望于后续编审去发现问题、矫正错误。笔者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由于已经有了多年的英语教学、翻译和实际应用的经验积累,对英语方面的内容比较敏感、反应比较快捷,即便如此,也是经常备了各种词典或专业书籍在手边,凡有疑虑,决不放过,一定查明确认。我们经常看到,在很多书刊的封面和内文里,外文错误百出,一看就对书籍的质量产生怀疑。责任编辑应该从各方面,包括拼写、词句文法,乃至标点符号上去尽量杜绝误漏。 对于专业学术性强的著作来说,借鉴外来相关理论研究思想的概率较高,作者除了直接引用原文,在很多时候,为了走捷径,还采用转引文献,甚至是二、三次文献,而非自阅性文献,通常将翻译转述过来的引文与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混杂在一起,造成在语言表述上频繁出现堆砌过长、过复杂的句子,因为冗长繁复,导致阅读吃力、难以融会贯通。读起来很拗口、很艰涩难懂,有的地方已经脱离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难以接受,效果不好。笔者曾不止一次地遇到此类书稿,解决的办法是:吃透全文,对于难懂处,尽量去设想它们的原文的本来面目。往往发现:问题首先出在作者对所及原文理解不够准确;或因作者参照的翻译文本身就有错误;或在将自己的和他人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特别容易在转折连词或关连词上漏用和误用而造成误解或难解。于是,我把过长过于复杂的句子分解开来,经过适当的分句简化、调整和修改,再去读,就顺畅明白了。如果实在还有质疑,切忌想当然地作处理,应提示复审处理或直接与作者沟通,让作者再次查阅所及原文出处而得以解决。 八、对来自海外作者的书稿的审读 笔者曾审读过来自海外华人学者的英文著作,专业学术性很强,结构很严谨,史料也很翔实,但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海外,对国内的现状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对目前国内已经澄清的历史问题缺乏了解,对某些敏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明显过于主观片面,有失客观公允,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态度。作为责任编辑,应该在不影响学术意义的情况下稍作适当修改或寻求与作者本人沟通达成共识后再作修改,总之,不能把发现的问题推给复审和终审去做。责编应具备对全盘负责的责任心和勇气,善于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九、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审读 一般来说,不可能要求责任编辑拥有与作者同样的相关资料,对于所及法律法规,手边很可能没有充足的资料可查,对于不明确的,应该提醒作者对它们作再次审核,而不能认为这只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即使错了,也与编辑无关。要知道,这恰恰是万不可出差错的。 十、对数据资料的审读 我们经常在书稿里看到表格或图形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料,然而,有的已经离写作时间或出版时间很久了,可以相距1年至3年不等,甚至有的拟定再版的书稿与初版发行时间已相距若干年,其中所及数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竞然省了重新查找新资料的麻烦,结果没有去更新数据资料,这不仅使数据本身夫去了说服力,也使全文的现实意义被大大削弱。因此,责任编辑不仅要关注数据的性质、出处和版式,还要有心去重视时间,通常以上一年度或上一次的统计为准。 十一、对日期的审读 一般来讲,日期按惯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而不用中文表示。 综上所述,要做好编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读加工,不仅需要具备精湛娴熟的文字语言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