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工作计划.doc_第1页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doc_第2页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doc_第3页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doc_第4页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课程名称 古代汉语 任课教师 邓帮云 授课班级 2005级汉语言文学1、2班 2005级对外汉语1、2班 上交教研组日期 2006年9月 2006 2007 学年度 上期说明一、 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要求。2、选用教材名、编者、版本,教师备课主要参考书节,介绍给学生的阅读参考书目。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如:(1) 处理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基本考虑。(2) 作业方式、作业量、作业处理方式。(3) 成绩考核措施。(4) 辅导措施。(5) 除通常的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讨论课外,打算安排哪些其它的教学活动。(6) 对学生的其它要求。(以上三项可按学期编写,也可按课程周期编写)2、教学进度(此项必须按学期填入附表,并向学生公布)。3、需要提供的教具或其它教学条件。二、 安排专人辅导工作,从事实验室建设,备课,进修的教师也应制订计划,一般应写明工作、学习的主要任务、目标及落实措施。三、 本计划一式两份,一份自存,一份于开学后第一周内交教研组审查、补充修改后于第二周内交系。四、 辅导教师的工作计划应由主讲教师指导编写。五、 教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每学期应由教研组长做两次检查记录。六、 教师工作计划一学年归档一次。教学计划内容:一、 教学目的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对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也可以了解古代汉语文化常识,以及民俗、民风;同时也有助于人格情操的陶冶,有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求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应努力实现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增进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能批判地继承和保护古代文化遗产。3、促进学生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汉语,增强语言修养和文化修养。4、为师范同学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打下应有的基础,并增强语文教学能力。二、 选用教材、教学参考书本课程以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第1版)为主要教材,同时参考王力古代汉语、朱振家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洪波古代汉语立体化教程等。其它参考书籍还有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汉语史、郭在贻训诂学、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等。三、教改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语言课,学生畏难情绪较重。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教材要求,教材课文、古汉语通论、常用词三大板块必须紧密结合,知识和运用必须紧密结合。教学时采取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互相穿插的方法;教师课堂精讲、启发,同学积极参与。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针对其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2、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并在知识内容及学习方法上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予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层次由中学文言文学习层面上升到大学古代汉语学习。3、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贯彻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给予足够重视,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内容。4、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使学生逐步体会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古代汉语知识体系。5、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讲解分析各种类型的例题,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足够的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为了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对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可安排讨论课,并注意及时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学生练习作业可采取全批全改、评讲,辅导相结合方式。6、全期全批全改作业次数不少于3次,分别练习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全批全改,及时评讲与反馈。四:教学改革设想1体现启发式。教学中热情、耐心,多角度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辨明异同。2加强针对性。 (1)针对学生现有基础、心里要求和意见进行教学,使他们每次都有实在的收获。(2)针对学生将来的需要教学,使之感到学习的必要。3增浓生动性。备教法、学生,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古代文化、历史事件,以及现代汉语、方言,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4注意练习的实效性。适当进行课堂练习,并及时讲评。5各部分内容的教法。(1)文选。分为讲读和自读两部分。讲读部分尽量精讲,同时突出重点、难点;对于自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2)通论。对于通论部分,尽可能进行细讲、精讲,并及时进行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3)文化常识。已知的和未知的采取不同教法。对于已知的,尽量让学生回顾、联想和利用;而对于未知的,尽量和现代汉语、方言、民俗结合起来。6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1)文选与通论相结合,并穿插教学。注意有意识地用所学通论部分的知识指导文选的学习,以文选的教学印证与消化相关的通论知识。(2)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相结合。安排学生课后自学教材内容(如文化常识、词义分析举例及部分文选),加强自学过程的监控与自学结果的检测。(3)讲解的典范性和练习的有效性相互结合。注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练习前作好示范,练习中热情、耐心地指导,练习后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成绩记载。(4)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课堂气氛的和活跃性相结合。利用所学文化常识和文选中承载的各种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目的。(5)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互结合。除注重学生的课堂时间活动外,每期布置三次课后作业,教师全批全改,并及时讲评。授课计划一、绪论(2课时)1、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言(文言文与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2、古代汉语课目的与要求。3、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参考书简介。二、文字部分(10课时)(一)常识(通论)1、汉字的演变:了解商、周、秦、汉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甲、金、篆、隶等各体文字的特点。2、汉字结构:汉字的性质、“四体二用”、关于汉字形体结构其它观点。3、汉字形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二)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鞌之战、勾践灭吴。(三)作业:安排第一次课后作业。三、词汇部分(10课时)(一)常识(通论)1、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分析字形,探求本义。(2)词的引申义:A、引申义与本义的远近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B、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二)文选:晏婴论季世、范雎说秦王。(三)作业:安排第二次课后作业。四、语法部分(26课时)(一)常识(通论)1、词类的活用(1)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作状语。(5)词类活用的条件:A、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B、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C、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助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D、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E、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F、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G、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2、古代汉语的词序主要掌握三种宾语前置现象:A、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B、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经常前置。C、宾语用代词复指均可前置。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名词作谓语是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也”;(2)“者也”;(3)“者”;(4)“”;(5)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4、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意念上的被动句。(2)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被”字式。5、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表敬副词。6、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或”和“莫”、“者”和“所”。7、介词和连词 (1)介词:于(于、乎)以、为。(2)连词:与、而、则、虽、然、然则、虽然、然而、之。8、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语气词 A、句尾语气词: a、也, b、矣,c、乎、与(欤)、邪(耶),d、哉, e、句尾语气词的连用。B、 句首和句中语气词:a、夫,b、惟(维、唯),c、其,d、也。(2)词头、词尾:a、有,b、其, c、言、于、薄, d、然、如、尔、若。(二)文选:齐桓公伐楚、燕昭王求士、孙膑、韩信破赵之战。(三)作业:安排第三次课后作业。教学计划进度表(上期)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分配备注讲授课习 题 课课堂讨论实验参观测验1绪论2郑伯克段于鄢22汉字结构和发展4文字部分练习3国庆放假国庆放假4鞌之战2勾践灭吴25词义异同和演变21词本义和引申义26晏婴论季氏2范雎说秦王27古今词义的发展2词语部分练习齐桓公伐楚28词类的活用2燕昭王求士29孙膑2词序210判断句211被动表示法212副词213代词214韩信破赵之战215介词、连词2语法部分练习16语气词217词头、词尾218期末复习(考查)2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 年 月 日执行情况检查记载第一次: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 年 月 日 第二次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 年 月 日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W-ZJ1-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学时数:96 学分数:6编写执笔人:陈仕益 审定人:赖先刚 编写日期:2005-4-10说 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较为顺利地阅读中等及其以上难度的文言作品,为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基本教材和学习参考书:1、基本教材。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为基本教材。2、学习参考书。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以下学习参考书:(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2)杨五铭文字学,(3)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 (4)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6)郭在贻训诂学。四、课时安排:本课程在第二学年上下两期开设,每周3学时,总计96学时。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文选、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内容组成。文选以先秦为主,常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等,词义分析举例即教材同题目包含的六个单元。除词义分析举例安排自学以外,其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之比约各为二分之一。六、教改原则: 1、文选和常识相互结合,并穿插教学。注意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指导文选的学习,以文选教学印证和消化相关知识。2、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相互结合。为了引导学生多读并解决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要安排学生课后自学一部分教材内容(如文化常识、词义分析举例及未讲的部分文选等),并加强自学过程的监控和自学结果的检查记载。3、讲解的典范性和练习的有效性相互结合。注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前要作好示范,练习之中要热情、耐心地诱导,练习之后要有精当的点评和成绩记载。4、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性相互结合。古代汉语的内容理性程度高,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劳感。要适当利用所学常识和文选中承载的各种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5、阅读和习作相互结合。可在上期配合教学指导学生撰写一篇文言短文,下期配合教学指导学生试写一首律诗,以激发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多重感受和收获。6、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互结合。除注重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外,每期布置三次课后作业,并使这些作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阅读和思考才能独立完成,教师全批全改作业以后要作出认真的记载和讲评。教 学 内 容一、绪论(2课时)1、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言(文言文与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2、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3、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参考书简介。二、工具书及其使用(6课时)(一)、常识1、常用工具书:说文解字、经籍纂诂、佩文韵府、十三经索引、 中国人名大词典、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四库全书总目。2、怎样查词典、辞书:怎样查检字音和字义、怎样查检词语和典故。(二)、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三、文字部分(10课时)(一)、常识1、汉字的演变:了解商、周、秦、汉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甲、金、篆、隶等各体文字的特点。2、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性质、“四体二用”、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其他观点。3、汉字形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二)、文选:鞌之战、子产论尹何为邑。(三)、作业:安排第一次课后作业。四、词汇部分(8课时)(一)、常识1、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2、词的引申义:A、引申义与本义的远近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B、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二)、文选:晏婴论季世、句践灭吴。(三)、作业:安排第二次课后作业。五、语法部分(30课时)(一)、常识1、词类的活用(1)、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的使动用法。(2)、 意动用法: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作状语。(5)、词类活用的条件:A、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B、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C、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助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D、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E、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F、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G、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2、古代汉语的词序主要掌握三种宾语前置现象:A、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B、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经常前置,C、宾语用代词复指均可前置。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名词作谓语是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4、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意念上的被动句。(2)、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被”字式。5、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表敬副词。6、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或”和“莫”、“者”和“所”。7、介词和连词 (1)、介词:于(於、乎)、以、为。(2)、连词:与、而、则(然则)、虽(虽然)、然(然而)、之。8、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语气词 A、句尾语气词: a、也, b、矣,c、乎、与(欤)、邪(耶),d、哉, e、句尾语气词的连用。B、 句首和句中语气词:a、夫,b、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