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4--25[1].doc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4--25[1].doc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4--25[1].doc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4--25[1].doc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14--25[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单 元 备 课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选编了白天与黑夜、昼夜与生物、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日食和月食和登上月球六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公转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月球表面的物理特点及人们对其进行的探索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白天与黑夜一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与生物一课通过观察人与动植物因昼夜更替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规律,使学生认识的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四季更替一课重点研究地球的公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冷暖变化而形成了四季;弯弯的月亮研究的是月亮的公转,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由于月球的公转,我们才能看到不同的月相;日食和月食主要研究的是月球公转的两种特殊现象: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日食,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且三球成一线时,即出现月食;登上月球一课则是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及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和发现。目标要求科学探究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3、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5、能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将研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2、愿意合作与交流。3、喜欢大胆想象。4、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5、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探究活动。6、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给人类或整个自然界带来的影响。2、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4、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5、了解月球的概貌。具体措施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5、合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评价工作。课题14.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法学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3、三球仪。4、转椅一把。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2)提问:(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以上实验说明什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三次备课“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板书设计14、白天与黑夜地心说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日心说原因: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周期:大约24小时地球自转是有规律的教后反思课题15.昼夜与生物教学目标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3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4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教学重点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教法学法讲述、观察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各种生物变化的图片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活动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活动目标: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实施建议:本活动建议用分钟的时间完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活动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活动目标: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实施建议: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拓展活动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活动目标: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三次备课花钟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莲花:上午8点左右开放;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板书设计15 昼夜与生物 白天比较活跃 对人的影响 夜晚逐渐减弱 昼夜对生物的影响 对植物的影响 花钟 对动物的影响 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课题16、四季更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3、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科学知识:1、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2、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3、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4、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模拟四季更替的原因。教学难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倾斜着身子造成的阳光直射位置的变化教法学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哪四个季节?为什么大家习惯说春夏秋冬呢?(春天完了是夏)冬天以后呢?(又是春天)也就是一年四季在不断地?(循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不断循环,四季在不断更替,可以这样理解吗?(同学们的这个发现挺有趣。)二、探究活动:(一)提出问题:1、师:关于四季更替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2、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都是和四季有关。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解决了四季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会不会能迎刃而解?那我们就来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二)大胆猜测:师: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测一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三)探究四季更替的原因1、学生交流猜测结果。预设学生猜测的结果:第一种: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关。第二种: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三种: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自主解疑解疑一: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太阳的距离没有关系。师: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真的是四季形成的关键吗?请看科学家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数据(课件演示)师:现在大家认为四季的形成,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生:没有。解疑二: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没有关系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照这样说,那一天就会有四个季节,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冲突,说明不是跟地球的自转有关。3、了解地球的公转:(出示地球公转视频资料)4、根据生活经验推理师:那地球的公转是形成四季的原因吗?咱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推理一下。师:请大家想一下,咱们这里的四季,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生:温度不同。师:非常准确。请继续推理,四季温度不同和谁关系最大?生:(太阳)师:很到位,更确切地说是太阳照射,对吧。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照射。师:既然和太阳的照射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表见解,师引导评价,适当时提示:我们上课前的笑话,会不会对我们这个问题有帮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忆回答,教师用手电筒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分散难点:太阳斜射,光线弱;太阳直射,光线强。四季的更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不上来)5、引导实验方案:师:科学知识,仅仅靠猜想是不行的,单单靠推理也是不行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谁有建议?生:可以做实验。师:具体一点好吗?生:可以用手电筒当太阳,地球仪当地球,模拟地球的公转。师:好办法。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地球上同一地点,绕太阳公转一周,是否产生冷热交替四季变化,我提议可以在地球仪上先找到我们国家的位置,贴个小标记,这样观察起来就会更方便。师:实验之前,谁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生:注意观察。生:要在实验单上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记录实验结果。生:注意分工合作。师:大家想得很周到,实验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报告单。对于实验报告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帮助学生释疑,以确保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7、实验模拟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8、汇报实验结果,统一认识。(边汇报边演示,结合形象的视频【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等不同位置】进行。)师:正像咱们说是这样,四季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如果地轴不倾斜,四季还会形成吗?(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去亲自试一试,体会地轴不倾斜,四季就不会形成,体会地轴倾斜也是四季形成的重要原因。)师:现在大家认为,四季的更替有几个主要原因?生: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两个主要原因。师:是的,地球斜着身子公转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现象。9、课件演示再现四季的成因。(四)总结拓展,课后延伸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三次备课课前师生交流:师讲一个笑话,在一个偏远的学校,来了一个教育检查团,检查团的人来到一个班,指着班里的一个地球仪问一个学生:这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着的?“不是我弄得。”学生怯生生地说。再问另一个学生也说不是他弄得。这个班的老师来了,听说了这个问题,他认真地对检查团的人说:“确实不是我们班的学生弄得。”后来校长知道了,就对检查团说:“我们学校经费有限,所以买来一个次品。”(本环节在于让学生笑的时候有所思考,确定地球在斜着身子自转的事实,为本课的探究埋下伏笔。)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少,我想同学们收获知识的同时,进行的大胆猜想、积极推理、模拟实验的经历,也是一种收获。其实关于四季的话题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劳动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的丰富经验,并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播放节气歌)节气歌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呢?节气歌师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呢?课下大家可以带着问题继续开展研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板书设计16、四季更替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教后反思课题17、弯弯的月亮教学目标1、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理解其成因。2、能正确演示月相的形成过程,并能动手制作月相卡片。3、善于观察,愿意动手,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探究月相成因。教法学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谜语导入。1、“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这是什么? 2、明月几时有,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写到月亮的诗歌? 二、 探究过程:(一)活动一:探究月相的变化情况。1、回忆: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把它画下来。2、展示:请你把画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大家欣赏。3、交流:通过欣赏,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从地球上看,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把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二)活动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1、继续欣赏月相图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问题?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3、我们知道月球和地球一样,本身不会发光,猜想一下:明亮的月光是怎么回事?4、我们所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5、展示太阳、地球、月亮位置图,从地球上看,不同位置的月球是什么样子的?交流讨论6、月相是怎能样形成的?7、小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由于月球是个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到月球的一部分。这样,在地球上看,处在不同位置的月亮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子。这就形成了月相。(三)自由活动:做月相卡片。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思考: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2、班级交流。3、月相的规律。三、拓展活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农历初一月亮是看不见的吗?为什么十五、十六的月亮是圆的呢?这些日子中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呢?请你仔细阅读课后的资料卡,研究一下日食和月食现象吧!达标练习1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才发亮。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绕转。月相变化是在月球的( )中形成的A自转B公转3.月相变化是( ).A没有周期性B周期性的C有季节性D没有季节性4.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月球( )着太阳的一面。A朝向B背向5.农历十五的傍晚,月亮总是出现在( )。农历初三四的傍晚,月亮总是出现在( )A西方B东方C中天6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看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 )。在每天中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是( )移动的。A自东向西B逐日东移C自西向东D逐日西移三次备课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形成。(3)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4)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5)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并讲解。(6)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板书设计弯弯的月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想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又带着月球饶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教后反思课题18、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难点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教法学法讲述法 实验法教具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3CAI课件: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课件:日食。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日食。生:日全食。师:是啊!日食,多么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之着迷,用尽一生的心血去追求,去探索,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其中的奥秘。(让学生惊叹宇宙瑰丽奇特景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确定本课主要任务:模拟探究日食的形成。)二探究师:那么,关于日食,你知道些什么呢?生:日食好壮观啊!生:在地球上有的地方能看到,有的地方不能看到。生:日食就是太阳光被挡住了。师:那究竟是谁能一手遮天,挡住太阳的光芒呢?生:月亮。师: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月球呢?据我所知,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就能遮住太阳光呢?生:太阳离我们太远了。生:近大远小。生:太阳看上去和月亮差不多大嘛。师:你们知道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和地月距离的关系吗?生:不知道。师:足足400倍。(惊奇的说)师:遵循近大远小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都是差不多的。这样就能形成日食了吗?(出示日食过程的课件)生:挡住太阳的一定是圆形或球形的不透明体。生:挡住它的物体还是运动着的。(对发生日食现象的相关天体要素做分析推断。)师:看来,日食的形成就和这三个天体有关(太阳,月亮、地球),如果让日食现象在我们实验室再现,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这三个天体?生:发光体当作太阳。生:手电筒就行了。生:小球模拟月球、大球模拟地球。生:因为地球比月球大。生:两个球还不能是透明的。师:好,老师今天就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谁来说说这三种材料分别代表什么天体?生: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球,地球仪代表地球。师:你们如何用这三种材料来做日食的模拟实验?就需要大家思考讨论,请大家把你们的模拟实验图简单的记录在这张表格中。模拟实验记录表模拟实验内容日食形成模拟实验示意图(小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法、讨论并记录模拟实验图。如何做日食的模拟实验?)师:谁愿意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生:让电筒的光照射地球仪,乒乓球在中间,看看回发生什么事情?生:一定是乒乓球运动到手电筒和地球仪中间时,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师:王老师现在想提出几点要求:1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到底发生们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2发生日食时三种天体处于何种状态?(学生模拟实验按照大家交流的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我看到“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生:我们小组有个同学就处在地球仪的位置,当日食发生时,他就看不到手电筒的光了。生:我还看到了“月球”上有“地球”的影子。生:如果乒乓球偏高一点,都不可能挡住手电筒的光。师:其实,展现日食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很多,我这里也一个模拟实验,大家想看吗?(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远处的灯光模拟太阳,手拿的小垒球模拟月亮,摄相头模拟地球上观察日食的人们。)师:日食现象即将开始,开始之前,我有两个要求:1仔细观察大屏幕的太阳;2仔细观察我脸上的光亮程度。准备好了吗?(教师模拟实验)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太阳被遮住了。生:老师的脸上有阴影。师:什么现象出现了?生:日食师:现在,这三种天体的位置是什么关系?生: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师:月亮在中间就能出现日食了吗?生:三者还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师:日食发生时,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能看见日食呢?生:不是。生:只有影子里的地方可以看见,影子外的地方就看不见了。三反思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生: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生:月亮挡住同样射向地球的光。师:发生日食时三种天体处于何种状态?生:三者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生:月球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师: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生: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就会看到日食。生:影子外的人就看不到日食。(出示课件:日食成因示意图。)师:谁愿意上来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生: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他们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的光,这就出现了日食。生:必须是处在地球上影子中的人,才能见到日食。生: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总结日食形成的原因。)师:其实,像日食这么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多很多。2004年5月5日,华科大附小的学生就拍摄到这样一组图片。(出示课件:月食形成的图片。)师: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有时像小船,有时像镰刀,有时像眉毛,最后变成了一个红铜色的大圆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月食。师:当农历十五时,我们就有可能在天空中会看到月食现象。其实,月食现象也是和太阳、月亮、地球这三个天体有关的,你们能否就用刚才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模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并把成因示意图简单的记录下来。模拟实验记录表模拟实验内容月食形成模拟实验示意图(学生通过摆放大、小球的位置;画月食的成因图,自行探究了解月食的形成)。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示意图?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给月球的光,在地球上的人们就能看到月食。生:三个星球必须也正好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发生月食。生:这时,月球上就有地球的影子了。四拓 展师:今天我们模拟了日食和月食现象,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出示课件:日全食、日环食)师:回家后,你们可以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模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次备课地球、月球、太阳的公转造成的。地球在太阳和月亮正中间,就会有月食;月亮在地球和太阳正中间,就会有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这是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当月球运动到中间时。)(拿高月球或拿低月球。)(拿开月球,出现影子外的现象。)板书设计18、日食和月食现象: 分析:呈弧形渐缺 是球体自西向东渐缺 自西向东运动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发生在农历初一 三球在同一直线上教后反思课题19、登上月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法学法讲述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网址:界牌中心校网站中的月球探秘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课文重点知识:(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三次备课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20、蚯蚓找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三种鸟的身体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法学法教具准备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3、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3)汇报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1)学生看图片:课本4页插图或复制的投影片。(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3)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4)小结: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1)观察啄木鸟适于捉食树洞中虫子的形态结构特点。出示啄木鸟的标本或硬卡纸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讨论后师生小结:啄木鸟的喙长而坚硬才能捉吃树洞中的虫子;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能够紧紧地抓住树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撑住身体直立在树干上,这样的形态结构是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也是与其在树上生活相适应的。(2)观察丹顶鹤适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态结构特点。出示鹤的投影片或卡片。观察:丹顶鹤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必须在水中捕食有什么关系?师生小结:丹顶鹤的喙又长又大,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它的脚趾都长得特别长,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泞中。(3)观察鸵鸟适于沙漠奔跑等形态结构特点。出示鸵鸟的投影片或卡片。观察:鸵鸟的喙、腿、脚趾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师生小结:鸵鸟的喙一般长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长,适于摄取植物性食物。两腿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脚下面长有肉垫,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4)谈话:通过以上的观察、讨论和分析,你认为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5)学生讨论,并汇报。(6)小结:鸟的形态结构及其身体器官的特殊构造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4、指导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动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环境相适应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吗?(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三次备课(4)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充分说明了动物的生存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譬如:鱼类的身体表面有鳞片,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大量产卵,用鳍游泳等这些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再如:青蛙的头呈三角形,趾间有蹼,腹部白色,皮肤有黏液,这都是与水中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而后肢长大,前肢短小又是与陆上跳跃相适应的;宽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虫相适应。板书设计20、蚯蚓找家1、蚯蚓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的地方2、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可能不同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教后反思课题21、变色龙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3.锻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教学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教法学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具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还用数码摄像机摄下了乌鱼变色实验的过程,然后用这些材料制作了一个动物星球的网站。生 把两条大小颜色相近的乌鱼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观察它们变化。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动物捕食的录像。讨论:这是动物的什么现象?2师:难道这些小动物心甘情愿作为别人的美餐吗?它们会怎么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好吗?(板书课题:动物的自我保护)二、学习新课:1(出示书上“阅读”部分内容)思考:为什么两组蝗虫的“命运”绝然不同。2师:我原来请大家在家中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做的实验过程。(播放乌鱼实验的开始部分录像:一条放入黑色桶中,另一条放白色盆里)请根据你自己在家中的实验观察,说说几天后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生:我发现五天后两条乌鱼的颜色深浅不同了。生: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是乌鱼自我保护的方法。那么其它动物会不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呢?如果会,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呢?现在我请大家到动物星球上去探索一番,看谁能得到最新的发现。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现在我们知道其它动物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吗?生:想!师:那可以课后继续在动物星球上研究,也可以进入动物星球上的“时空隧道”到其它动物网站去探索。三、巩固练习:1、请学生进入“考考你”的网页,完成三个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选择题。2、师:现在你们知道两组蝗虫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了吗?3、全班评选出一个“达尔文研究小组”,并发给他们课前准备好的证书。四、布置作业:师: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各种动物在自然界都会遇到敌害,凡是能生存下来的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请大家课后再深入地研究一两种动物自我保护的特点。三次备课拟态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或称生物学拟态。板书设计21、变色龙 保护色动物保护自觉的方法 毒箭蛙 警戒色 枯叶蝶 拟态教后反思课题22、植物向那里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