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docx_第1页
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docx_第2页
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docx_第3页
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水平恰息化建设信息化结构 论文摘要:以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为“十一五”我国信息化建设明确思路、确定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1从国际评价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艾斯特斯选择了36个社会指标,对120多个国家地区计算了“社会进步指数”,在1983年,中国被评为第”位,1990年提高到第67位,第一位为丹麦。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M.D.Morris)博士从1975年就研究计算了“生活质量指数”,他仅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个指标,在1977年对161个国家地区进行的评价中,中国居第73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LTNDP)每年计算一次“人文发展指数”也是用三个指标,即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平价购买力计算),在1990年130个国家地区中,中国居第64位,但在1992年以同样指标口径计算的173个国家地区的排序中,中国的位次却降至第94位。 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根据对3000位企业管理人员的1995年225个指标的问卷调查,排出48个国家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名次,中国被评为第34位,处于中下水平,第一位是美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末位是俄罗斯。1997年中国上升至第29位。该所对1500家企业家的预测调查表明,到2030年,全球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前10个国家地区中,中国得580票,排名第三,仅居美、日之后。其他7名依次是:德国、新加坡、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省、马来西亚和瑞士。 从以上几项国际评价来看,虽然研究目的、衡量标准不一,但评价的结果均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以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衡量标准,如生活质量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等,虽用的指标不多,但反映了收人水平、营养、教育、卫生、环境、分配等内涵,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序有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差距,我们在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迎头赶上,不能再次错过信息化发展的机遇。 2我国信息化结构中的数据分析 从“十五”末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如下特点: 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电信业务收人完成3535亿元,增长了15%。新增电话用户超过1997年前的总量,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9亿户,主线普及率13.9%;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5亿户,普及率11.2%,用户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继固定电话之后,移动电话开始进人千家万户,通信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超过200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CDMA网络建成投产,模拟网退网关闭,移动通信网实现了数字化。互联网国际出人口总带宽达到7.6G,带宽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数据与多媒体通信、IP电话、移动短信息及各类信息服务业务迅速发展,上网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邮政业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传统业务保持平稳发展,电子邮政、物流配送和金融等新型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业务收人471亿元,增长11.1%,实现盈利6000万元。经过全国邮政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扭亏目标,三年减少亏损179亿元。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十五”计划和各产品专项逐步得到实施,手机、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组合音响等产品产销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元器件配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产品协调发展,结构趋于合理。全行业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公司,已有6家企业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其中突破600亿元的2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销售收人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行业总量的63%和65%,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加大科研开发投人,在计算机殉络、移动通信、数字化终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领域科研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的突破。技术改造、电子发展基金和企业上市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增投资300多亿元,有效地补充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线”地区电子军工国企脱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出口环境趋紧的形势下,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4.3%,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8%,创历史最好水平。一批有实力的家电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国产通信系统进人几十个国家的市场。 推进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金卡”、“金税”、“金关”等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达到187个,共同开发、积极推广银行卡、社保卡及配套产品,为国家经济运行、经济安全提供了先进的作业手段和技术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人,涌现出联想、海尔、斯达等一批典型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城市信息化逐步开展,广东南海试点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深人开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积极成果。信息资源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及电子政务等新的应用广泛开展。全国计算机社会拥有量超过3500万台,互联网上网人数3370万人。信息化指标体系评测工作有序进行,“家庭上网”工程开始启动,信息化培训工作深人开展。 3信息化水平结构评价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6年5月16日发布200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域名总数约206万个,同比增长40。其中,CN域名数量约110万个,同比增长154%,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在全球所有国家顶级域名中的排名从年初的第13位上升到第6位,也成为我国新增域名的绝对主流。其中直接以.CN为后缀的域名大幅度超过.C,占CN域名总注册量的54%,CN二级域名简短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注册者的认可。 数据还显示,根据网站性质与服务内容划分,企业网站数量最多,占网站总数的60.4%,个人网站也增长迅速,达到219%,教育科研网站、政府网站分别以5.1%,4.4%跟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和浙江5个省市,东西部数字鸿沟仍然巨大。 从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看,华北、华东地区无论从域名数量、网站数量还是网页拥有量以及在线数据库的拥有均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华南地区的信息资源利用仅次于这两个地区,而西南、西北地区资源利用率较低。从网站总体看,目前已经拥有在线数据库的比例达到14%,其中企业网站拥有在线数据库的比例最高,达48.3%,其次为商业网站,为26.5%左右。80%左右的网站只拥有一个在线数据库,拥有3个及以上在线数据库的网站只占10%左右。网站的在线数据库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与华南地区,三者之和占75%左右,西北、西南地区的占有比例较低,只有14%左右。从在线数据库记录地区分布看,华东地区的比重最大,占30%,其次为华北地区,占28%,第三为华南地区,占16%左右,西北、西南等他区的总和占10%左右。总的来看,网上信息资源贫乏的状况,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但同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远远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要求。 “十五”期间整个社会信息化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a.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信息化评价体系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这表明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b.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正在改变我国工业国的面貌,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践证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c.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络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应用和需求而言,信息资源开发仍然严重不足,同时还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d.信息网络建设飞速增长,但存在重复建设。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通信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移动网、固定网的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通信和网络等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产品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国。但同时,网络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且难以实现互联共享,影响了效率的发挥。需要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杜绝各种网络和系统的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d.信息化发展环境急需加快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政府先行来带动信息化发展,是提高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的有效途径。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要从中央政府抓起,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做好规划,统一标准,加强法制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f.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是各要素中水平最低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信息人才的培养要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