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军事理论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军事理论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军事理论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争中的道德经济3班:周凡,陈萍真,陈晗,易真希纵览人类历史,无论哪个时代,战争总是如影随行。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 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 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这是一个多么震惊的数字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只有这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和平的。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人民起义、人民革命战争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 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我国历史上大约发生战争4 0005 000次之多,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战争带给我们的是痛苦与灾难。它带走了多少的生命,又造成了多少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不得不说,它也还是对科技方面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古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中间就包含了3个因素,还有武器装备,士兵的数量。有时,战争中的道德问题也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我们自古就流传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就如孔老夫子说的温良恭谨让,从小我们便是听着各种道德故事长大的,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守道德,因此我们要学会变得善良,谦让,诚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定是人人讲道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就像大同社会里描述的那样,人们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各得其所,各司其分,令人向往。然而,在战场上,若还是束缚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情操,不懂得变通,那么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失败了。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楚汉争霸时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这中间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这本事一个好主意,在今天看来,如果这主意被采纳了的话,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是赵国大将陈余不听,觉得这不是一个君子所应该做的事情,为君子者,应该坦坦荡荡,不搞这些歪门邪道。因此,他希望仗着兵力优势,与汉军正面作战,并消灭了对方。而反观韩信,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非常高兴,想出了一个也许在陈余看来是不道德的主意。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从现在看来,陈与应该是我们眼中的君子了,他可以为了道德,而放弃了一次绝好的取胜机会。再看韩信,和君子相反,他就应该是小人了。欺骗了对方,还偷偷摸摸地做些小动作,这些都是常人眼中不诚信的表现。但是,结果却是小人赢得了这场战争。陈余为了他的道德,却让他的国家人民沦为了亡国奴,自己也成为了罪人,不得不说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因此,战场之上,对待敌人并没有什么道德可讲,要有的应该是能战胜对手的绝妙主意。如果不懂得变通,收获的也只能是失败了。历史上的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大多采用的是“阴险”的方法,正所谓兵不厌诈。战场上,对待敌人我们不必有着道德的负担,但战争结束以后,获胜的一方依然还是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的。项羽,当世大豪杰也,他的一生行军打战无数,几乎没有败绩,巨鹿之战,敌强我弱,但他却敢破釜沉舟,三日之内拿下了巨鹿。但最终他却没能得天下,其中缘由我们也许可以在他每一次胜利后的表现中略知一二。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泰朝大本营的军队里,刚打赢了秦国本不可一世的大将军章邯,收编了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后,新安古城却上演了另外一场惊天悲剧。只不过这次施暴者是首经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国兵士,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秦军当年的暴虐还给了秦军。我相信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马上就要西出函谷关时,秦军将士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太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他们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史记项羽本纪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江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20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大祸。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3人拿出意见,认为“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于是,“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20余万人于新安城南。”20万人,当时的人口密度和现在相比,是少太多了,20万已经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数字了,但项羽却丝毫不顾这些,为了满足他的那颗好杀戮的心,竟在一夜之间坑杀了他们。如果他稍微有些好生之德的话,就算为了胜利,也大可以将那些士兵遣散回家,不再让他们上场打战即可。但他却采用了如此残暴的方式,实在是让人心惊胆战。项羽还有一恶习,便是好屠城。基本上每一次获胜取得城池以后,便都会有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共记载了项羽起义军的六次大屠杀: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杀,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为城中的百姓帮助对手抵抗项羽,而让项羽久攻不下,产生了怒气。于是城破之后,愤怒的项羽便要抓住全城的青壮年来大屠杀。但所幸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最终使他放弃了。上述杀戮,全部都是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太史公亦不得不对项羽的凶暴感到震惊,他感慨说:“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项羽的做法,丝毫没有考虑到做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对他的这种行为也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了。而他的这种残酷行为带给他的便是民心的丧失,百姓不再甘愿处在项羽的统治之下了。也难怪在项羽最后的逃跑的时候,连他问路的老伯也欺骗了他,使他失去了最后可以逃跑的机会。既然他没有对百姓们讲道德,自然也无法奢求百姓们还依然对他忠心不移了。这也应证了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了。再反观刘邦这边,他做的就符合道德标准多了,入咸阳城后还能和百姓约法三章,攻打鲁国时也能不强攻,智取之,也不会做出屠城这种残暴的事来,最终也是他得到了天下。因此,我们在战争中不能一直不讲道德,对待民众,要有一颗宽厚之心,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我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民族大英雄,明朝中期,倭寇的活动日益猖狂,在沿海地带无恶不作。多年的骚扰使人民苦不堪言。可无奈当时的政治已腐败,政府无力解决这一问题,来来去去许多官员,当却没一个能解决这问题。索性当时还有个戚继光,凭借着他的军事才华,硬是生生的把倭寇打回了日本岛。从那以后,只要戚继光还在那,倭寇就再也不敢有什么动作。但其实戚继光还是一个会送礼和收礼的官场小人物,为了能在战场上取胜,为了国家的安定,他选择抛弃了一部分的道德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张德信在说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时,指出戚继光的好朋友王世贞记述过戚继光“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为了取得上司张居正的欢心,戚继光曾不惜重金购买“千金姬”的美女作为礼品奉进。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则说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把家乡蓬莱出产的海狗肾给张居正送去了许多。虽然戚继光家世代官宦,但是却并不怎么富有。作为一品武将,年薪也不过一百多两银子,又怎么会有财力时时购“千金姬”呢?虽然没有史料证明他怎么拿钱,但他既然会向上司进贡,下级也不会不向他进贡,他要做的便是照收就是了。但他用着贿赂换来的却是张居正在位时不遗余力的支持,否则,光凭他一人,纵有千般能耐也没法守得百姓平安。因此,他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战争中更好地取胜,也可以说是战争的后勤工作了。戚继光来义乌招兵时,正好在西门戚宅里碰到义乌戚姓戚孟满,叙说起族谊,说戚继光上祖从义乌迁安徽定远已十三代了。临别时戚继光赠给戚孟满古铜五事一副,云锣一面,玉杯一只,金百两,并命令建戚氏族祠。当时戚继光还是个参将,年薪肯定不到一百两银,但他赞助建戚祠就拿出了百两白银。戚继光同俞大猷一起在舟山岑港打仗时,俞遭严嵩、赵文华诬陷,说他“追击不力,纵寇南奔”,要下狱处死。戚继光筹集了三千两银子,才保住俞大猷的性命。这三千两银子是怎么筹集的?不用明说自然也是通过非正规的手段得到的。戚继光想实行“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理想,完全靠自己的文才武略是不行的。俞大猷比戚继光正直,但却屡次被罢官,甚至下狱,这就说明讲道德也是要懂的变通的。他为了同身居要职的顶头上司及同僚中的文官搞好关系,保住自己的兵权,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道德,委曲求全,曲意迎合张居正等贪财色的高官。由此可见戚继光是十分讲究策略的人,如果自己的位置都保不住,如何去消灭倭寇,保国家的平安?如果戚继光不这样的话,恐怕就算他有再大的才华与本事,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了,也就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了。但他却能为了国家的成败而牺牲自己的一些清白,把自己完人的形象毁掉,最终拯救国家于危难,可见戚继光的过人之处。而驾驭时势,左右逢源,又必须讲究策略,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来运作,可见他的高明之处。戚继光敢于为了更好的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而舍弃了道德规范,正如后人评价,在混乱的时代,为了办事,就得学会“与狼共舞”。而一代明臣王守仁,有着一肚子的能力,若能受到重用的话,他所做出的成就一定会震古烁今。但他却因为过于正直,得罪了当朝首相,于是,再有本事的人也只能独自郁闷,使得他只好去创办他的哲学,将他的教育事业弄得风生水起,只是政治与军事上,却再也难有什么建树,能做的只有是消灭土匪罢了,现在我们也只能感叹一下大材小用了。由此可见,战场上的每一次取胜,所需要的不仅仅使一个会打战的将和一群会打战的兵。有时候也需要放弃一些我们所谓的道德,这样才能好好做些业绩出来。战场也需要我们能因时而变。 战争是为人所痛恶的,我们不希望有战争的发生,但也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而道德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