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doc_第1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doc_第2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doc_第3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doc_第4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本,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根据例题编排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都有插图,并且在算式中用连线箭头等标记来表示算理和计算步骤。根据这个特点,可引导学生了解阅读例题的顺序,即先看图,理解图意,再看算式,最后将算式中的连线与图结合起来看。 如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例题的教学,教师可以扶为主,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除了理解图意,正确列式之外,重点理解算式下面连线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这样带领学生学习了两三个例题后,他们就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己看书学习了。 2.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小学阶段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教师由始至终要引导学生认清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明白要向书本学习,要向他人学习,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习阅读课本,是借助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获取知识。在认识过程中,学生更重理解、重探求、重思考。凭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掌握新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总之,学生都是由不知到知,由不自觉到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读阅读是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是预习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三读”法,初读、细读、精读。初读,即让学生了解课本所讲内容;细读时让学生理解每幅图的图意,每句话的意思,并能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精读时可把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找出来,有助于对不懂知识的理解。学生读书时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自学,还可借助图示、图表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再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思思索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预习的重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1)教师示范,明确方向。开始,教师可根据具体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一册“10以内的加减法(一)”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2,1各表示什么?2+1表示什么?2+1=3这个算式如何读?你是怎样计算2+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2)教师放手,学生思索。学生自我提问是学生主动探求,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应尽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或同邻近的同学两两提问,或小组内讨论提问,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质疑,这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如遇到学生提出较合理的问题时就大加鼓励,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应提醒学生结合知识研究过程进行提问。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提出一些价值高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用竖式计算28+6时竖式中的小顿点表示什么?”“不写行不行?”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深浅程度不同。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各抒己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联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求异创新为目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册“比较”这一单元出现一幅比较小蚂蚁走的路线长短的图,五班的高晨峰同学就提出:“我在看书时,想到了我们平时坐汽车,如果走错了路,绕的弯子就多,走的路就远,所以三只小蚂蚁”学生可根据书中的题目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新知,用实际生活指导学习数学知识。再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在竖式本上写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这些相关的旧知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查以自查欠缺、主动弥补、自我调控为保证。在学习、预习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查询已有的数学中的相关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与同学共同交流和研究、想办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群体之长补个体之短,及时补救,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练在预习活动中,学生自己主动选定练习题目,独立练习,在练中求实效。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试做书中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举一反三。也可以举实例进行练习,以检验预习的效果。通过练习,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新知,同时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读、思、联、查、练这五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中。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学生阅读课本不是单纯的读,而是探索新知、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培养学生预习的意识和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有序、有计划地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组织、启发、指导学生领悟预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实践证明,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举一反三,具有创新思想。总之,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懂得事物、真正明白道理才是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新”、“活”、“实”。 一要突出一个“新”字 教学要“新”是指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上出新意,符合新课标要求。 (1)理念新。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思路新。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新颖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3)手段新。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真正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问题,让学生提出 思维和创造往往从“疑”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因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空,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课件: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间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个情景你们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略加思索后争相提问: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的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虽然课上教师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提出问题,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效果很好。 二、规律,让学生发现 学生自主发现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因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受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具体内涵与差别。素质教育要实行,我们就要从“以渔”开始做起,让学生确实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一年级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垫脚石,这一步是否走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虽然在低年级实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困难,但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学习惯,我在本学年的教学活动中尝试了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适当“吊胃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学动机 一年级新生的自学能力几乎为零,但其学习兴趣和自学潜力却是无穷的。若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触动了学生的自学动机。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常适当地吊吊学生的胃口,比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之前,我先告诉学生,老师不用看天气预报就常常能知道今天会不会下雨,老师还能看出一条大鱼有几岁这时,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因为他们也想知道,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导到自读课文找答案的路上去。当学生高高兴兴地开始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另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对学生说,“你想知道吗?”“比一比谁最先知道”,这样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此制定了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打一开始就有了积极、热情的“我要学”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有浓厚的兴趣,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二、引导质疑、解疑,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学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做好质疑的导向工作,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能否质疑,解疑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如在教学好孩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题,然后让他们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问题综合成三个大问题:1.好孩子是谁?2.为什么说他们是好孩子?3.我们要向好孩子学习什么?在这三个问题的指引下,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确定最终结果。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做到了熟读课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长知识,又长智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根据这些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会利用学具进行数学学习的本领。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一、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圆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一开始就通过学具的操作,懂得将2朵红花分成两部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2”的分法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快地熟识2的组成。以后教学310数的组成,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学具的操作,很快地熟记它们的组成。通过简单的动手,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熟悉学具的内容,训练操作学具的基本功,并在每项数学知识中,引导学生如何借助学具进行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数学学习的本领。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必须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所以教师不能专门给学生讲解必须如何思考,而只能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深入浅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这就需要教师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并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一基础上,还要抓住某些典型的教材,作一些比较系统的介绍。比如:第二册107页应用题部分,学生在初步掌握两数相比意义之后出这样一组练习题。 有手风琴16架,电子琴比手风琴多7架。有多少架电子琴? 有电子琴23架,手风琴比电了琴少7架。有多少架手风琴?解答后,先比较应用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看它们有什么异同点?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再比较列式的算式和得数,看它们有什么异同点?想一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通过以上的对比,使学生懂得比较是多层次的,必须逐项进行,各层次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对比,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老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开办小商店”的游戏活动。让每个学生带一些书本、铅笔、卷笔刀、橡皮及玩具等,标上价格,作为商店里的货物。由四个小组各选派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老师发给做顾客的学生一些钱(一张二角,二张一角,二个五分,共五角钱),然后分四个商场进行买卖9活动。在活动中,人人争做优秀营业员或文明顾客,秩序井然,个个都购到了自己喜爱的物品,而营业员的帐目清清楚楚,分文不差。活动结束后,老师就让学生回忆买卖货物的经过,编出应用题。这样,把儿童组织到游戏活动中来,承担一定的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感到自己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利用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如教学认钟表一课,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整时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学伊始通过创设龟兔赛跑谁赢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看时间的需要,并利用已有知识试认时间,在此基础上展开新授。其次,课中注意在大情境中创设不同的小的问题情境:蓝猫参加森林运动会看到的龟兔赛跑、小猪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时间、帮蓝猫修钟表,使学生对探索新知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生碰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交流。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象粉笔,象鸭子,象耳朵,象小旗,象钩子,象口哨,象银锄,象葫芦,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四、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好动也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引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了条件。如复习“小数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做“争当模范营业员”的游戏,教师一手拿着人民币,一手举着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卡,让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五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这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数学游戏在玩中学,能把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再增加“打手势”、“悄悄算”、小组竞赛、“数学医院”、“口算大王”、“优秀邮递员”等,气氛会更加热烈。五、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能化难为易。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通过制作投影片,演示小熊运南瓜,第一次运了4个,第二次运来2个,过了一会儿又运来了1个。学生根据画面很容易列出算式:421,不经教师指导就能正确读连加算式,并结合情境进行计算,整个过程好象是水到渠成,读、写连加算式的重、难点很容易的得以突破。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学生理解算理铺路搭桥。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之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极大作用,他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感兴趣事物的认识,为达到目的,克服重重困难。事实更进一步证明,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就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将使人终身受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呢?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首先,要从低年级做起。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我们所用的西师版教材中,一、二年级教材中插图都是彩色的,这就是为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我们老师要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图意。并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及时总结,重点讲解,从而培养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练习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之逐渐具有自学的能力,不但能学好数学,而且会终身受益。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我认为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现在的教材,从内容、形式上都结合学生生活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我认为低年级自主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点模式:l、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在这样学习方式下,教师通常是呈现一个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问题的答案,用再次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何让他们喜欢,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深究、辨别?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图文并茂而且学生喜闻乐见,亲身体验过、感知过的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2设疑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规律,得出学习方法。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一些疑点、难点或理解不太透彻的问题,可分组讨论。我们要通过观察,抓住机遇,及时予以点拨,争取让学生在讨论中消化解决。经过讨论仍未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我们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分析、归纳。倡导自主学习的基本宗旨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操作、质疑、反思、体验、表达、评价、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如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就要求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进行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他们的特点。学生在操作中进行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重演示与反馈:重视模型演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数学课比较抽象、难学,但巧妙地利用一些数学模型中自制模型及所能看到的实物当堂演示,学生自会豁然开朗。也可让学生试着去做一些数学模型,培养他们多观察思考的习惯,从而透彻地理解所学结论,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数学课不同于其它课,它的最大窍门就是尝试,只有通过大量的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题技巧。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则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如“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的本领呢?教育,呼唤回归抛秧式的手法!给孩子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发展,顺其自然,不教而教。但抛秧遵循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体现了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残酷,而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在给大部分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的同时,我们不忍心也不能够放弃那些面临“淘汰”的秧苗。拯救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求另一片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去释放它们的个性,而非拼命挤高考这一条道。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吗?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我们要坚信,你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空间就有多大,学生的创造性就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会在这种解放中逐步发展起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小学阶段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教师由始至终要引导学生认清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明白要向书本学习,要向他人学习,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习阅读课本,是借助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获取知识。在认识过程中,学生更重理解、重探求、重思考。凭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掌握新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总之,学生都是由不知到知,由不自觉到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读阅读是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是预习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三读”法,初读、细读、精读。初读,即让学生了解课本所讲内容;细读时让学生理解每幅图的图意,每句话的意思,并能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精读时可把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找出来,有助于对不懂知识的理解。学生读书时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自学,还可借助图示、图表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再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三步读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思思索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预习的重心。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达到理解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1)教师示范,明确方向。开始,教师可根据具体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一册“10以内的加减法(一)”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图上的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2,1各表示什么?2+1表示什么?2+1=3这个算式如何读?你是怎样计算2+1的?这样学生就能较具体深入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2)教师放手,学生思索。学生自我提问是学生主动探求,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应尽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或同邻近的同学两两提问,或小组内讨论提问,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质疑,这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如遇到学生提出较合理的问题时就大加鼓励,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应提醒学生结合知识研究过程进行提问。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提出一些价值高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用竖式计算28+6时竖式中的小顿点表示什么?”“不写行不行?”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深浅程度不同。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各抒己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联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求异创新为目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册“比较”这一单元出现一幅比较小蚂蚁走的路线长短的图,五班的高晨峰同学就提出:“我在看书时,想到了我们平时坐汽车,如果走错了路,绕的弯子就多,走的路就远,所以三只小蚂蚁”学生可根据书中的题目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新知,用实际生活指导学习数学知识。再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学生在竖式本上写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这些相关的旧知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查以自查欠缺、主动弥补、自我调控为保证。在学习、预习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查询已有的数学中的相关知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与同学共同交流和研究、想办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群体之长补个体之短,及时补救,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练在预习活动中,学生自己主动选定练习题目,独立练习,在练中求实效。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试做书中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举一反三。也可以举实例进行练习,以检验预习的效果。通过练习,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新知,同时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读、思、联、查、练这五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中。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学生阅读课本不是单纯的读,而是探索新知、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培养学生预习的意识和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有序、有计划地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组织、启发、指导学生领悟预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实践证明,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举一反三,具有创新思想。总之,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正懂得事物、真正明白道理才是目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那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意义的重大,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但学习兴趣和自学潜力是无限的,若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等于触动了学生自学的动机,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练习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之逐渐具有自学的能力,不但能学好数学,而且会终身受益。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我认为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现在的教材,从内容、形式上都结合学生生活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我认为低年级自主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点模式:l、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在这样学习方式下,教师通常是呈现一个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问题的答案,用再次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何让他们喜欢,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深究、辨别?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图文并茂而且学生喜闻乐见,亲身体验过、感知过的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2设疑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规律,得出学习方法。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一些疑点、难点或理解不太透彻的问题,可分组讨论。我们要通过观察,抓住机遇,及时予以点拨,争取让学生在讨论中消化解决。经过讨论仍未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我们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分析、归纳。倡导自主学习的基本宗旨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操作、质疑、反思、体验、表达、评价、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如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就要求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进行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他们的特点。学生在操作中进行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重演示与反馈:重视模型演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数学课比较抽象、难学,但巧妙地利用一些数学模型中自制模型及所能看到的实物当堂演示,学生自会豁然开朗。也可让学生试着去做一些数学模型,培养他们多观察思考的习惯,从而透彻地理解所学结论,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数学课不同于其它课,它的最大窍门就是尝试,只有通过大量的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题技巧。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把知识和技术比作黄金,则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如“点金术”。黄金诚可贵,它又怎能比得上点石成金的本领呢?教育,呼唤回归抛秧式的手法!给孩子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发展,顺其自然,不教而教。但抛秧遵循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体现了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残酷,而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在给大部分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的同时,我们不忍心也不能够放弃那些面临“淘汰”的秧苗。拯救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求另一片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去释放它们的个性,而非拼命挤高考这一条道。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吗?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我们要坚信,你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空间就有多大,学生的创造性就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会在这种解放中逐步发展起来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人的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绝大部分学习是来自吸取外界的信息进行自学。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生存的需要,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已成为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呢?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还可以使用学具卡片、头饰、实物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日新月异。今天的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人必须重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人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所以学习不应是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获得而更应着眼于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能力的基础。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展自主学习。老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还有识字、朗读的一些方法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开展各种比赛,把动手和动口结合起来,把活动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学习大有帮助。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二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教师及时总结,重点讲解。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例如北京市小学升初中出过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练习过、试卷没遇见过,所以错率竟达69,视为冷题。其实列式很容易:58+34=52(分米)。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总之,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这样学生对看图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会学生怎样看数学书上的图。看数学书上的图,跟看小人书上的图不一样,看小人书上的图,主要是看故事,看数学书上的图,是看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就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初的做法。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二)培养自学能力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在行间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2.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和邻座同学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功课差的提出问题,由功课好的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条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牵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3.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