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doc_第1页
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doc_第2页
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doc_第3页
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doc_第4页
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2003-10-4 14:46:34尊敬的何振梁先生、各位嘉宾、教育界的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能够在北京2008奥运论坛“教育分论坛”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今天,讲的题目是“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在最后我会留下我的E-MAIL,欢迎大家进行指正和进一步地探讨。未来5年,奥运会在我国的筹备和举行,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和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教育取向”三者大样的平台。“更高、更快、更强”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只是部分概括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才是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志愿服务精神则是在追求和平、和谐、和爱,以及人在陶冶道德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学教育的取向,蔡元培先生作出过这样的概括:“研究高深之学问,养成健全之人格”,即使现在更多的确立了“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那么“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引领也在于道德方面”。可见,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教育取向在培养人的道德、意志、品质、意识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要合一。大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任何过程和环境一旦被赋予崇高的精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奥运会、志愿服务行动、大学校园文化正在营造这样的过程和环境,而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教育取向正是其中的精神。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所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据有关方面估算,2008北京奥运会需要的核心志愿者约10万名。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年龄结构、参与热情、闲暇安排等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必将是奥运志愿者的主力军。现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奥运会举办所带来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规模的提升,也将成为我们提供教育的一条路径。作为有意识的教育者,描述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所使用的关键词不应当是“使用”,而应当是“涵养”。要通过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教育取向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奉献、接受教育和发挥示范作用结合起来。相信通过这样的结合,奥林匹克主义会成为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内容;大学校园文化也会成为奥林匹克主义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承载;志愿服务精神也将为奥林匹克主义和大学校园文化增添绚烂的色彩。三者将通过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这一过程相互丰富和共同发展。寻找道路的前提是确定目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的志愿服务群体培养应当更加侧重于精神层面。我们把培养远景归纳为以下六种意识。第一种是“担纲意识”。通过把志愿服务目标锁定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爱国、自强、务实的精神。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奥林匹克主义,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提升作为一种生活的哲学,并努力为之奋斗。第二种是“自信意识”。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印证了我国社会的长足发展,志愿服务群体可以更直接地体会这种辉煌与骄傲;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美德通过志愿服务群体的展示,将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第三种是“学习意识”。从现在开始的对于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志愿服务技能的学习,将养成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也会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第四种是“开放意识”。奥运会作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开放博大的胸怀、平等沟通的能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有利于树立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第五种是“协作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一件事情。第六种是“帮扶弱势群体意识”。通过培养帮助残障观众、残奥会运动员或者其它弱势群体的技能和树立帮扶意识,使他们从学会关心某个个人到关心整个社会,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到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如果不能妥帖地安排教育资源、准确地把握时间进度,教育的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于适得其反。回顾2001年的大学生运动会,其志愿者的组织就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志愿者感到没有得到充分地培训和足够的重视,任务不明确等等。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并没有对大运会志愿者进行跟踪研究,并且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很正式的研究报告。所以,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所进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培养和使用模式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设计的培养方案应当指向长期目标,并且细致全面。将一种精神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现在仅有5年的时间,所以我们的培养应当从现在开始。并且培养不应局限在仅为奥运会服务,要着眼在一代人的成长和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的永恒传递。要细分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特质和任务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方案设计要重视细节,要具有综合功能。第二,其组织体系应当是扁平化的学习型的。志愿服务群体的组织架构应当是以信息、网络、小型团队为基础建立的扁平体系,按照中间组织和民间社团的规律进行建设,避免行政化和官僚化,缩短管理链条,保障高效的组织运行,尊重和节省人力资源。 要使每一个小团队成为“教育单元”,既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也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的接纳和吸收外部传来的教育资源,并开展团队内的自我教育和团队间的相互教育。第三,应当建立积极的回应模式。要增加对于微观主体的回应,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学会关注志愿服务团队或个体在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要求、意见,并建立分级的回应体系。例如,个别的情绪不适可以通过团队负责人或队友间的勉力来调适,而大面积出现的问题,最高管理层就需要调整整个计划了。要建立数据库,跟踪研究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和“志愿服务培养项目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及奥林匹克主义对于中国青年的影响等问题,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并作出经验性结论。第四,应当建设以大学为核心的奥运志愿服务社区。今天参与培养项目的大学生,明天可能已经毕业,离开校园。但是“奥运志愿服务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将参加过培养项目的学生召集回“社区”,凝聚人力资源,继续为奥运会服务。同时,大学作为“精神家园”的作用可以得到发挥,持续育人的社会功能也可以得到彰显。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大学中,我校最早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获得了我国所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奖项。现在,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在运作着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署、国家计生委等国际国内机构的10余个项目,探索了一套人员培训、项目推广和把国外先进作法本土化的方法。特别是我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背景和建设一流大学提供的持续动力,使我们能够进行持续的创新;加之,我校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不断推出崭新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奥委会首次启动、我校承接的OGGI项目都会对培养的理念和内容提供最具价值的支持。瞄准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正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培养的前期工作。探索通过奥林匹克主义教育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培养进行大学教育的模式,例如,我们已经启动了“我教市民学外语”计划;在进行2008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网络管理系统的理念和模式的设计;在筹划编写奥运志愿者培养丛书,系统的介绍奥林匹克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涉外礼仪、服务技能等内容;并通过吸引我校毕业生和周围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摸索建设志愿服务社区的模式。记得2000年,正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我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一个名为“千千中国结,切切申奥心”为申奥打气的活动,并亲手编制了2008个中国结拼成了北京“申奥”的标志。在接下来一台名为“古都新韵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