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1通用过程.ppt_第1页
社工实务1通用过程.ppt_第2页
社工实务1通用过程.ppt_第3页
社工实务1通用过程.ppt_第4页
社工实务1通用过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实务专题讲座,罗琴 TelEmail:635945422,第一讲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有一些基本程序,称之为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结构、有步骤、彼此连贯、有逻辑联系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结案。本讲旨在探讨每一阶段的特点及其衔接。以达到从事实际工作时胸中有数。,接案,接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和潜在的案主开始沟通,并初步达成协议一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作为正式助人过程的开始。 思考:1、接案一定是助人过程开始的必要环节吗? 2、接案开始后潜在的案主一定能变为案主吗? 一、准备工作 1、事务性准备:思考(1)对案主相关信息的搜集需要注意的问题;(2)在会谈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以工作者的意见为主还是以案主为主;(3)草拟会谈提纲时需注意的问题 2、心理准备:设身处地的为案主着想 二、主要任务 1、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他人转介、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型、非自愿型、强制型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4、使“潜在”的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三、主要步骤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1)资料准备 2)拟定面谈提纲 初次会谈: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基本程序:自我介绍-会谈的目的和角色-机构情况介绍-案主期望-讨论问题成因-面谈小结 接案过程中的挑战:1、提问的技巧(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提问要避免的错误(P41)2、如何接近非自愿的案主(P43)3、怎样处理面谈中的沉默(如何利用沉默的技巧) 2、面谈 1)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了解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预期目标、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者的角色、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基本技巧: 角色训练方法:展示助人过程,观看录像,分享以往经验 社工的自我介绍:使服务对象放下戒心,介绍机构的目标功能、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长等。 沟通:事实沟通和治疗性沟通 倾听:听+参与,接案,回应案主:融合、敏锐、同感 3、收集资料 范围: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能力、社会环境等 方法:面谈、询问、观察、家访. 4、初步预估 5、建立专业关系 同感、真诚、尊重、积极主动等 6、决定进程 1)终结服务 2)转介 3)进入下一阶段服务 7、签订初步服务协议 1)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 2)机构和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 3)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接案,后续问题 一、接案失败 社工和服务对象期望不一致 社工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外部障碍 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社会文化因素 二、注意事项 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价值观矛盾 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服务对象的要求符合机构工作范围,预估,预估是在接案的基础上,收集案主的相关材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 预估的基础-收集资料 思考:预估在通用过程中的作用。 预估的内容: 1、案主的需求和问题界定 2、案主个人系统的分析 3、环境因素分析 预估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合作原则 3、避免片面 4、避免简单归因 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预估,思考:工作者需要为案主创造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吗? 预估的基本步骤 1、资料的收集 2、分析与解释收集的资料:1)排列次序 2)发现 3)识别 4)解释 3、认定问题: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的发生和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情况;探究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描述服务对象的资源情况。 4、撰写预估报告 预估报告的结构:第一部分为事实和资料;第二部分为专业判断。 预估的方法: 1、家庭结构图(用来分析案主生活的历史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和重大事件) 2、生态图(用来展示案主的社会生活全貌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3、社会网络表(用来评估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 4、社会预估报告(案主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功能的各种信息的综合报告),计划,服务计划是通过预估阶段的探索获得的,它是一个理性思考及做决定的过程,包括制定目标及选择为了达到目标采取的行动,是介入行动的蓝图。重点在于设定介入的目标。 一、服务计划的构成 1、目的和目标 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具体目标:1、孩子和父母每天至少一次交谈半个小时;2、每周进行一次家庭聚会;3、每周和社会工作者会面 思考:设定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2、关注的问题和对象 个人家庭小组组织社区( 例如: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个体)亲子关系矛盾(家庭)周围伙伴都有网瘾(小组)社区内有很多网吧(社区) 3、介入策略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5、社工承担的角色 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计划,二、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 1、设定目的和目标 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向服务对象解释目标的目的 共同选择目标 共同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共同确定目标的先后顺序 2、构建行动计划 选择介入系统(直接介入系统和间接介入系统) 选择行动内容(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等) 3、签订服务协议 特点:服务协议是共同协商的结果;服务协议是工作者对服务品质的承诺;形成服务协议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服务协议并非一成不变;签订服务协议的过程是提升案主能力的过程。 协议内容:计划的目的与目标、双方承担的角色和任务、达成目标的步骤、方法与技巧、期望达到的结果、总结测量和评估的方法) 服务协议的形式:书面协议 口头协议 默认协议,一、特点 二、分类 三、选择介入的原则 四、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五、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介入,介入,一、介入特点 定义:社会工作的实施、行动、执行、改变。 要素:按照协议、落实目标、解决问题、帮助改变、实现计划。 核心:行动取向、行动介入 (一)有目的、有计划:以提升对象的社会功能为核心 (二)干预是介入的核心:按照计划、干预环境、实现改变 (三)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并重:需要多元、支持多样 (四)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高投入低产出、近目标远成效,介入,二、介入分类 (一)直接介入:直接实务。社工面对对象,以服务对象为介入目标(微观、中观社会工作实务) (二)间接介入:间接实务。社工代表对象,以社会环境为介入目标(中观、宏观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三、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案主自决 (二)个别化 (三)考虑服务对象发展阶段和特点:生命任务、发展阶段 (四)相互依赖:紧密配合、共同参与 (五)瞄准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行动 (六)考虑经济效益:量力而行、投入少产出多,介入,四、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一)促使案主运用现有资源: 1、自己内在资源:正确分析、改进技巧、发掘潜能、建立积极人生观 2、现有外部资源:联结服务对象系统和社会资源系统、增强社会功能 (二)进行危机介入: 1、定义:压力、突发事件引起的失衡状态 2、原因:新角色、新责任、改变生活方式、生命过程转换 3、技巧:恢复功能、宣泄情绪、目标现实、担任教导,介入,(三)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策略: 1、定义:针对特定目标的行动 2、功能:帮助建立自信、增加社会功能、学习作出决定、提高处理能力、建立外部联系 3、考虑因素: (1)活动只是手段;(2)符合对象需要;(3)考虑实际条件,介入,(四)调解行动 1、定义:找到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利益共同点,达到改变 2、重点:通过互动,消除冲突、满足需要 3、技巧: (1)帮助进行接触;(2)协助回应需要;(3)界定共同目标。 (五)运用影响力 影响对象改变的力量:诱导、劝导、利用关系、利用环境,介入,五、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定义: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 原因:缺乏行动能力、没有能力行动 目标:争取资源、满足需要、解决问题 (一)运用、发掘社区人力资源:争取有影响力者的参与(识别能力、工作技巧、沟通技巧、把握能力) (二)协调、联结服务资源系统:协调服务资源、了解彼此计划、减少工作重复、避免服务空缺,介入,(三)制订计划创新资源:新需要、资源少;创新路、效果好。 (四)改变环境:即环境介入、环境改变术。环境是服务对象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等。 (五)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或方式:现有功能无法满足对象需要、阻碍功能发挥(转变理念是关键):了解评估机构、识别改进之处、全员参与改革、合作推进改变。,介入,思考: 1、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为案主提供具体服务吗? 2、指引方向时社会工作者可以用非常坚定和明确的态度对待案主吗? 介入的一般技巧: 鼓励与再保证:再保证用于案主对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感到怀疑和没有把握的时候。或者可以把特例普遍化。) 行为预演: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过后分享彼此的体会与经验。 改善自我对话:是一种帮助唤醒情感及其导致的行为的一种认知方法。非理性情绪(案例P70) 空椅子:让服务对象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冲突,并且明白他们为什么会用那样的方式来感觉和行为。 再构法:帮助服务对象用一种全新的、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行为,评估,一、含义与目的 二、作用 三、类型 四、方法与技巧,评估,一、评估含义与目的 (一)含义:运用科学方法、评价介入结果、总结介入过程、考查介入成效 (二)目的 1、考查介入效果、对象进步情况、目标实现程度 2、总结经验、改善技巧、提升服务 3、验证专业方法效果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评估,二、评估作用 (一)监督工作进度:收集资料(有关实务效果、改变速率、工作进度)、检验绩效、监督提醒 (二)发展本土方法:反思工作过程、总结介入得失、改善机构服务、提升社工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三)巩固改变成果:回顾改变过程、学习应对方法、增强社会功能、增强改变动力 (四)社会问责:公共服务、政府投入、必须交代 1、向服务对象交代:进度和成效 2、进行社会交代:社会资源使用情况 3、进行专业问责:是否恰当、是否有效,评估,三、评估类型 目的不同、类型不同 (一)过程评估 1、目标:监测整个介入过程 2、关注:步骤、程序如何促成结果 3、方法:描述活动内容、回答服务过程 4、重点: (1)初期和中期:改变进展(对象表现、社工技巧)(2)结束阶段:导致改变的因素 (二)结果评估:检视理想结果、及其实现的程度、影响 1、目标结果、理想结果 2、目标:努力达到的方向; 结果:介入最终的效果,评估,四、评估方法与技巧 (一)基线测量方法 (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 (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 (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评估,四、评估方法与技巧 (一)基线测量方法 1、定义:以基线为评估指标 2、应用范围:直接服务 3、操作程序 (1)建立基线:确定目标、选择工具、进行测量、建立基线(基线期) (2)进行测量:介入之后再测量(介入期) (3)分析比较:制成图表、连接数据、呈现轨迹、进行对比 4、常用方法:单一个案设计、对照组设计、时序性系列测量,评估,(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 1、定义: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情况确定介入影响 2、五个等级尺度: (1)没有进展 (2)极少实现 (3)部分实现 (4)大体实现 (5)全部实现,评估,(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 1、定义:对介入目标的评估 2、方法: (1)目标核对表:罗列目标、记录结果、前后核对、发现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制订个人化的测量尺度),具体做法:制订几个目标、使用等级尺度、测量实现情况,评估,(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 1、测量服务对象满意度 (1)作用:评估介入影响 (2)特点:操作简单、不花时间 (3)局限:比较粗糙 2、差别影响评分 (1)特点:结构性评估方法 (2)操作:进行自我陈述、报告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评估,其他注意事项: 1、注重社工自我评估 2、调动对象参与评估 3、估计方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吻合 4、注意保密 5、切合实际需要,结案,一、类型 二、主要任务 三、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结案,一、结案类型 (一)含义:完成计划、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结束关系 (二)类型 1、目标实现的结案:有计划、按程序的结案 2、不愿继续接受服务的结案:对象抗拒服务 3、不能实现目标的结案:超出能力,转介转移 4、双方身份发生变化的结案:,结案,二、结案主要任务 (一)总结工作:评估工作过程、目标完成情况、介入效果等,与对象分享、向机构报告 (二)巩固变化: 1、回顾工作过程(回顾问题、采取的行动、形成的认知,巩固能力); 2、强化已有变化(强调成绩、增进自信); 3、表达积极支持(鼓励独立解决问题、肯定对象能力、强化对象信心)。 (三)解除关系:其他需要,仍可服务(跟进、转介) (四)做好记录:内容(何时、何因、何种、何变),结案,三、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一)正面反应:适度肯定和强化(欣喜、肯定、满意、感激、信心) (二)负面反应:分享焦虑(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三)处理方法 1、讨论结案情况:回顾服务过程、确定结案时机 2、提前告知结案:公开讨论结案、减少负面情绪 3、逐渐减少接触:提醒学会自立、给予心理支持 4、继续提供服务:提供资源系统、稳定改变成果 5、安排结案活动:分享服务收获、勇敢面向未来,结案,思考1:结案意味着助人关系进入结束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助人活动的结束。 思考2、什么时候可以结案? 思考3、结案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应如何处置?,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历朝历代都以效仿古人为能事。当西洋的枪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他们又惊慌失措,把西洋的各种制度引入中国,中国社会更加黑暗,更加紊乱。要拯救中国,就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 陶孟和,第二讲 社会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科学的三个主要任务是摘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科学要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保证说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尽管科学知识是说明普遍的规律的,但是科学研究却是具体的、分析性的。研究通常是将事物分解,然后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最后才是加以综合、概括。科学研究是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如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如个人偏好、价值倾向、世界观等的影响。 二、求知方式 传统的求知方式:权威法 经验法 思辨法 科学的方法:科学程序是科学方法的核心。(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建立研究假设(2)操作化(3)经验观察或实验(4)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研究结论,社会科学的知识的性质,三、社会科学的知识的性质 系统性 一个事件不能影响另一个在它之前发生的事件;一种原因不能同时导致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果。例子:一个人的职业不会影响他的出身,具有大学学历不能同时使一个人收入更多或更少。 因果决定论 社会科学的因果决定论的假设并非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的社会行为。例子:根据调查研究证明,知识分子比其他人更赞同实行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这一命题只是说明知识分子整体的态度,而并不否认某一位知识分子有可能会反对考试制度。现代的因果决定论一般都是以概率的方式表述的。它通常指由大量随机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 普遍性 人文学者侧重考察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所有因素。他们指出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社会科学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要从多种因素中找出最主要的、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的因素。 开放性 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 实证性 社会科学理论必须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 一个命题: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就越大。如何验证这个命题? 明确性 用“工业总产值”来表明“工业化”的不同程度 客观性 是指任何研究着,不管他们属于那个阶级、哪个党派,信仰哪个宗教,只要采取了同样的科学方法,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如果对同一现象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只可能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设计或不同的方法。科学的客观性需要依靠科学家集体的共同认知来维护。,社会研究及其方法,四、社会研究及其方法 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 社会研究是一个变焦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也包括各个社会工作部门的研究。一般而言,科学家不对这一定义做严格要求。 社会调查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一种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包括由于人们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俗、结构和制度,形成和削弱这些风俗、结构和制度的力量,参加群体和组织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性格所产生的影响。此外还阐述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包括地方性和普遍性,并阐述保持连续性和引起变革的各种过程。社会学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实证性。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可分为三个层次(1)方法论(2)研究方式或研究法(3)具体方法与技术。 方法论 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应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方法论。,社会研究及其方法,研究方式 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研究法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在社会研究中有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从研究目的上可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从研究时间性上可分为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从调查的范围上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具体方法与技术 研究的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研究法,研究设计类型,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其他研究手段,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演进,一、实证精神的引入 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的命题是对旧有学术传统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的社会研究正是始于这一命题。 实证精神虽然有孔德提出,但其精神却早已蕴涵于孔德之前的一些学者之中如哲学家培根、洛克,自然科学家哈雷、拉普拉斯、毕丰。实证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领地。 早在经院哲学家对实证方法不屑一顾的时候,自然科学家就已经得心应手地运用起观察、实验等经验科学手段了。凭借这些科学手段和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古典力学这一人类科学史上最辉煌的理论大厦得以建立。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有人按照天体运行法则提出“社会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孔德以“实证主义”的命题提出,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 孔德的实证范畴的含义:它是“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孔德有此提出了他确认的社会研究方法。首先,他断言,观察是社会学的主要方法;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即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比较,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比较。,社会学创始人将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使社会科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这是社会研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然而,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首先,人有意识,其次人有差异性即人与人不同。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开始注重对这一范式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批判,并逐渐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正是抓住了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对实证主义发起了攻击。20世纪的现象学派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他们指出所谓的“客观的社会事实”是不存在的。 上述观点根本否定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它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 实际上,大部分社会学家都介于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方法论之间,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解的方法论更具代表性。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强调了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指出任何社会科学都要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构想的存在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门名副其实的社会学都是历史社会学。他还指出,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通常带有统计学的性质,并且只限于静态研究而忽略事物的历史联系。 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是却没有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波普尔对经验实证主义的修正是从“知识起源说”开始的。他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像实证主义所描述的那样起源于经验观察和归纳,科学知识的起源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他强调自由想象的重要性,以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的命题后行了孔德。波普尔思想的精髓就是他著名的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假设检验法可用公式概括如下: P1 TT EE P2 式中P为问题,TT为试验性理论,EE为排除错误。科学家遇到问题P1 后提出判断假设TT,然后通过证伪检验来排除假说中的错误EE,形成理论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P2科学理论的发展便照此公式循环往复进行。,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时,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和假设,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不相同所致。 (1)库恩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表示这类现象。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的,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发生。 (2)任何一门学科的方法都要经历如下阶段: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和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3)库恩方法论思想的启示作用在于:他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打破了“科学万能论”,完善了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不仅科学理论是通过发展不断否证的,科学研究模式或方法论也同样是通过实践检验而发展的。他的科学发展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一种范式只有当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学科领域的所有新问题时,才能为大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自杀论的意义,1它是孔德实证主义思想在社会研究中第一次得到完备的经验的体现。 2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结合的首次范例。 3自杀论促进了社会研究从单变量的、描述性的研究转向多变量的、解释性的研究。 4就研究方法而言,迪尔凯姆首先将“多元分析法”引入社会学。,社会研究层次宏观与微观,(一)宏观层次 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宏观研究的主题有: 1社会变迁研究。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 2社会结构研究。是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 3社会行为和态度的研究。 (二)微观层次 微观研究是从个人或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与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微观研究的主题有:(1)人的社会化,(2)人际关系,(3)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社会单位层次 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 1社会组织研究,是对企业、公司、学校和其他机构的研究。 2社会群体研究,是对青年、老年、妇女等群体的研究。它通常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并尽可能记录下各种信息。 3社区研究,这种研究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对一定区域的全面考察,也包括对社区内部特定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与个体,在哪一层次上才能对社会作出科学的解释呢?这是整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1整体论认为,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整体决定其各个部分的本质,由此推论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 2个人论则认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对于社会现象应当根据人的动机、态度和行动来解释,而不应当根据社会集合体的性质来解释。 3个体论和整体论的分歧在于: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揭示整体的本质属性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 4整体论指出了传统科学的分解或分析方法的局限,但是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种无法付诸实践的学说。,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 是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它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社会事实范式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社会定义范式 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它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等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 社会行为范式 是以行为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社会学等)的方法论为代表的,它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三种研究范式,涂尔干的自杀论研究,1它是孔德实证主义思想在社会研究中第一次得到完备的经验的体现。 2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结合的首次范例。 3自杀论促进了社会研究从单变量的、描述性的研究转向多变量的、解释性的研究。 4就研究方法而言,迪尔凯姆首先将“多元分析法”引入社会学。,自杀论研究的方法论背景,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主张社会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因此社会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要把社会现象作为物来考察,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还原到个人层面。自杀论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涂尔干所创建的上述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涂尔干反对使用内省的方法,反对使用历史方法和功能分析的方法。 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涂尔干想通过对社会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自杀这一病态现象的研究,揭示社会生活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支配着个人的命运,从而证明自己的社会学命题:社会事实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社会现实与个人现实是迥然不同的特殊事物,社会学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人们通常把自杀看作完全是个人化的行为,因此分析自杀以达到上述目的便具有很大风险。涂尔干虽然也讨论自杀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但他所确立的分析单位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集团,如家庭、宗教团体、工作单位等。,研究程序,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涂尔干想通过对社会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自杀这一病态现象的研究,揭示社会生活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支配着个人的命运,从而证明自己的社会学命题:社会事实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社会现实与个人现实是迥然不同的特殊事物,社会学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人们通常把自杀看作完全是个人化的行为,因此分析自杀以达到上述目的便具有很大风险。涂尔干虽然也讨论自杀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但他所确立的分析单位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集团,如家庭、宗教团体、工作单位等。,研究程序,涂尔干的高明之处,通过对个体特征的一般状况的汇集和抽取来最终把握群体特征,选择了自杀率这种只能以群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而非个人自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在最不利于他论断的情况下,证实了自己方法论的优越性。 自杀率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某一社会地区群体的某一段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具有表征性。 对个人层面的自杀具体原因不感兴趣的社会学家,应当致力于找出自杀率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解释自杀率变化的原因。 第二,研究对象的界定。操作化定义研究对象的优秀传统,由涂尔干最先倡导,从而奠定了社会学转向实证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把自杀现象定义为“在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情况下,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如此精确定义了研究对象,便能保证在其他场合/时间,由其他研究者进行考察时,可以对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研究程序,第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涂尔干查阅了欧洲主要国家近六十年间2.6万名自杀者的档案资料,并对其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时间方式动机等变量进行整理、比较、计算和相关分析。无疑,大量来自实际生活的客观文献资料和社会定量统计方法的应用,开创性地使社会学研究摆脱了传统的仅仅依靠哲学思辨和文献考据的落后状态。 第四,共变法、分类法和控制变量法等多样化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即间接科学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后者是指为了清楚地解释问题,引入第三个变量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原因,被引入的第三个变量成为控制变量。,对既存解释的批驳,首先考察了各种可能影响特定社会自杀倾向的非社会性因素。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些因素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因素包括:非正常的精神状态,或称心理变态;种族和遗传;气候因素;仿效。涂尔干假定,这些因素可能对自杀率有影响。但通过大量经验数据的分析,他令人信服地说明,以上各种因素是非常态的,偶然的,个别的,由此可以逐一排除。在排除了各种已知的、基于人们常识的可能因素后,涂尔干指出,每一个社会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用个人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通过排除法可以获知,这种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导致自杀的社会因素,此过程充分体现了涂尔干对解释社会事实诸原则的贯彻。 第一个原则是,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涂尔干认为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如孔德、斯宾塞等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主题。对功能的说明,并不能等同于说明这个事实是如何产生的及为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事实的功能并不能产生这个社会事实,而是另外有原因。不但应该分别研究原因与功能,而且一般而言还要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这不但符合社会事实的次序,也是符合逻辑的,对原因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功能问题。 第二个原则是,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寻找。而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去寻找,至于这个社会事实的最终结果可能有利于个人,并非社会事实存在的直接原因。所以不能用纯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原因与功能。 原则之三,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研究社会事实必须在社会内部进行。那些从个人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的方法恰恰是从社会外部寻求原因,因为它通过社会以外的事物去说明社会的现象,用社会的部分去解释与之性质不同的社会整体,因而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自杀现象的分类,涂尔干认为可以把自杀现象分为几种类型。而这种类型划分,是由引起自杀的不同原因决定的,按涂尔干自己的说法,是一种“病因学”的划分,而非“形态学”的。按照原因存在于先前的社会事实中这一原则,涂尔干从特定社会的整合或团结这一社会事实中寻找决定自杀倾向性这一社会事实的原因。亦即撇开作为个人的个人、他的动机和想法,直接考虑自杀是随着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家庭、政治团体、行业团体等)发生变化的。由此,他提出了有关自杀的四种类型:利已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前三种类型的自杀都同社会整合的形态有密切关系。 利已主义自杀原因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疏离,那些不能很好地整合进较大社会单位并盛行个人主义的集体、社区和群体,利已主义自杀的比例比较高。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无限制的利已主义可能导致严重的个人不满,使一些人选择自杀来脱离社会。所以,涂尔干的结论是,自杀同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但是,社会整合程度如果过于强烈,这一规律则发生变化,导致利他主义自杀比例的上升。过高的社会整合使个性受到压抑,个人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与利益,甚至可以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生命。失落型自杀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在正常的社会控制手段发生突变的时候,导致个人生活目标的失调,引起自杀率的上升。,评价,在分析时涂尔干都遵循着提出假设-观察经验事实-获得经验资料-解释因果关系这样一个程序,这一程序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学假设检验程序的先声。 尽管自杀论所使用的经验材料及若干结论在今天看来已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而涂尔干提出的方法论原则也为现代社会学更为系统、完善与精致的研究程序与统计技术所取代,但涂尔干方法论原则在社会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占据一席之地。当代社会学正经历一场联结整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新的综合”运动,虽然个体意识、个体旨趣等被涂尔干所强烈反对的内容在当代社会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但群体层面的解释仍然无法摆脱涂尔干 “社会事实”概念的影响;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思想,在涂尔干以后的社会学方法论中仍然得到强调,不过是改变或拓展了其表达形式。如社会学研究中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应处于同一层次,不能将宏观(集体)层次的现象下降到个体层次来解释,反之亦然。这一原则无疑来自于涂尔干的思想,今天仍得到包括科尔曼在内的绝大部分社会学家的重视。只不过,涂尔干的原则只强调了整体性的宏观层面。,涂尔干自杀论的批评。 1、统计资料失真 2、推论的失误和控制比较失败 3、结论的不可证伪性 4、完全排斥非实证主义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人们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人是环境中的人;社会工作理解和诊断的过程包括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根据特定的情境为案主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社会工作者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理解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缺乏和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和行为表现,然后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第三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广义的人类行为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解: 刺激 需求 目标 行动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行为=(个体,环境) 二、几种重要的人类行为 1、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由美国学者威斯伯年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先创设的。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对亲社会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亲社会行为” 主要用来代表 (1)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等。 (2)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合作和共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它的目的只是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都是一种道德行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人类行为,(3)、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 1、利他取向的榜样对亲社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 2、自我敏感性与亲社会行为相关。自我敏感性高时,价值取向与亲社会呈显著正相关,反之,自我敏感性低时,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明显的相关。 3、移情能力愈高,就愈可能发出亲社会行为,反之,移情能力愈低,这种可能性愈小。(试论儿童亲社会教育覃伟合)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它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助人、转让、抚慰、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 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反社会行为成因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在保存种群基因的过程中,当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本能地表现出攻击性反应。例如,为了繁衍后代和种群群体的利益,工蜂和兵蚁都会本能地牺牲小我,舍生忘死;母兽为保护幼兽与敌兽厮杀。 另一种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主要认为,社会行为均来自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从四岁男孩杀害自己弟弟这一案例来看,他不是在与其他物种或种族的竞争中为了保持基因而形成的竞争性和工具性的反社会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更适宜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 ( 2005年3月14日“美国一四岁儿童因被弟弟激怒,拿出母亲提包里的手枪,对准两岁弟弟的太阳穴,枪杀了他” ),人类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人类行为,2、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的模式和社会规范可以区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划分的标准通常有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讨论:赌博的性质 赌博虽然是一种非常流行且普遍的行为,但是对此种社会行为却有两种极端的解释;一派将其视为反常或偏差行为,甚至是病态行为;另一派则认为赌博是正常行为的延伸。 认为是偏差行为的原因:认为赌徒的冒险是病态;认为赌徒基本上具有冒险的欲望,是一种神经质,甚至病态的表现;认为赌徒可能是心理上的弱者,常有不安全感。 认为赌博是正常行为的延伸的原因:从赌博行为的普遍性而言,认为赌博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且具有赌博性质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不应该称赌博是偏差行为或病态行为。 从赌博的娱乐性而言,社会科学中的功能论者,认为赌博只是普遍休闲活动中的一种。,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 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 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 二、社会工作中所指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力,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佛洛依德(S.Freud)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其中,个体自我发展理论或个体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及其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佛洛依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 1、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在婴儿及幼儿时期,嘴巴是获取满足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儿童的大多数时间。如果个体在口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将产生冲突,同时在成人阶段也可能会产生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另一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大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儿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足。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日后成人时期许多的负面结果,如强迫性行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又称男性生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在此阶段生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儿童开始发现自己的外生殖器,或是进行性别的分化。这个阶段的负面影响出在成人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在此阶段儿童持续对同性别父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父母的价值而被增强。基本上,在此时期儿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自我价值感 5、青春期(又称女性生殖器阶段):12岁以后。这个时期成熟的外生殖器是个体满足的主要来源。个人的兴趣逐渐从对自己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前操作阶段期(或前运算、前运思阶段) 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 所谓知觉集中倾向,是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它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