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义词的判定.doc_第1页
试论同义词的判定.doc_第2页
试论同义词的判定.doc_第3页
试论同义词的判定.doc_第4页
试论同义词的判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刊文献试论同义词的判定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胡静(04010407)指导老师: 聂志平(教授)摘要:同义词的判定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本文首先聚焦定义,把曾经研究中的对于同义词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分为义等义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一义相同说这四大块。逐个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最终认为一义相同说才是最符合汉语实际的同义词判定标准。文章的第二个重点部分笔者就核心标准展开,探讨了同义词判定的必要前提和适当的补充条件,包括几个方面:时空限制、同义词单位、同义词与同义现象,以期更好的完善同义词的判定标准。词性问题和感情色彩问题,是同义词研究中经常出现分歧的两个方面,本文认为只有词性意义相同的两个义位才能构成同义关系,感情色彩意义方面则要提出何所谓真正的感情色彩意义,真正的感情色彩意义不同,甚至相反是不会影响同义词的判定的。关键词:汉语;词汇学;同义词;标准;一义相同说 Try to Discuss the Judgement of the SynonymsCollege of Humaniti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uthor:Hu Jing (04010407) Instructor: NIE Zhi-Ping (Professor)Abstract :The Judgement of the synonyms is an old issue. Firstly ,the paper focuss definition. Categories on the once research of synonymous ,and divided it into four kinds : near-synonyms, the same concept , the same object, only one meaning is the same. Analysi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four kinds,and finally we think the last kind is appropriate of chinese actual .In the second part of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core standards of the synonyms and make some necessary supplement about the judgement of the synonyms .It includes some aspects,for example,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time and space, the form of synonyms, synonym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ame meaning .These aspects make us judge the synonyms well. The recognizing of the Lexical categorys problem and the emotionals problem is often different.We think if the two meanings have the different Lexical category significance ,they can not be synonymous. Then we will discuss that what is the real emotional significance . The real emotional significance will not affect the Judgement of synonyms.Key words: Chinese; vocabulary; synonyms; standards; only one meaning is the same 一、引言同义词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尔雅的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词典尔雅,以“,也。”的形式对词义的内容做出概括,其中有许多属于同义词之列。到了清代,同义词现象被研究得更为细致,而且已形成初步理论,如段玉裁的“浑言”、“析言”理论。但如同其他语言学现象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一样,同义词现象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被列为修辞学现象来进行研究。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汉语同义词现象才真正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并开始以语言学眼光来看待这个现象。至此,汉语词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同义词研究也成了词汇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同义词现象研究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深入,涉及了同义词的性质,同义词的判断标准,分类,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辨析问题等等多个方面,积累了很多材料,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至今为止,对于到底什么是同义词,它的判定标准究竟如何,大家始终莫衷一是。也有学者这样说,同义词存在的本质条件就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做好同义词的辨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是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汉语的更好应用,不必执着于判定几个词之间到底是不是同义关系。不可否认,差异性的确是每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本,只有有了自己的特点,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同义词中有一些词是意义完全相等的,如番茄西红柿,水泥洋灰,话筒麦克风等等,我们称之为“等义词”。它们意义完全相等甚至在用法上都是完全相等的,因此有学者预言随着语言的规范化的发展,这些等义词也一定会成为被规范的对象,其中择一,而其余则会被淘汰。这应证了差异性的重要,但是重要并不就是唯一。一味地去强调研究同义词的辨析,在我看来是一种回避的态度。试问:没有同,又何来异?因此,做好同义词的判定工作是很重要的。迄今为止,已有过也很多关于同义词判定标准的研究;我们大致上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四种:义等义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一义相同说,这些观点的具体内容,将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详细的讲述,在此暂不细述。同义词的研究对于指导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顺应语言应用的深切需要,因此很值得我们用积极的态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二、对同义词界定的分歧(一)义等义近说伯绰最早明确提出了:“在意义上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仅仅是相近,并不相等。有的是意义有差别,有的是用法有不一样,有的是两方面都不一样。”1这就是所谓的义近说,这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追捧,也使得同义词的研究从原先修辞学角度的零星研究转化成为真正词汇学意义上的同义词研究。但当时也有另外一些学者一直坚持不同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观点。王力就认为“同义词,是指同一个意义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词代表。”2张志公也表示同义词应是“父亲、爸爸、爹爹、爹”这些“意义完全相同”的词。3这是所谓义同说。义同说似乎比义近说要苛刻的多,一下子将同义词的范围缩小了很多很多。观察语言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差异,意义完全相等的词是非常之少的。因此,有更多的人就提出并坚持另外一种观点,也算是折中的观点,即义等义近说。他们主张同义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相等的词,又称等义词;一类是意义不完全相等的词,又称近义词。前一类是极少数,也没有辨析价值的,而后一类是大多数,是辨析的重点。由此可见,此种说法认为:同义词 = 等义词 + 近义词,并且近义词是同义词的主要部分,也是同义词中有价值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此种说法认为:同义词近义词。 义近说只强调词语意义之间的不同点,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把同义词与近义词混为一谈,显然不符合语言实际。相反,义同说则过分强调了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相异的一面,而这些不同点恰恰是同义词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相比而言,义等义近说明显前进了一步,既看到了同义词语之间有意义相同之处,也看到了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异。因而被大家普遍接受。现在通行的由商务印书馆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同义词的解释也采用了这个观点:【同义词】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23事实上,这是目前对汉语同义词最流行的界说,过去和现在都占主流的同义词观。各大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个说法,比如: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胡裕树现代汉语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汝建现代汉语等等。由此,足见这一观点影响力之大。但是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影响力巨大,不是因为它拥有作为科学解说所应具备的精确性与标准性,而是恰恰与此相反的模糊性。首先,“意义”到底指的是什么?各家的表述中都只是含糊的说词义相同或相近。是指一组的几个同义词在某个词义中的相同或相近,还是指一组的几个同义词之整个词诸义的相同或相近?或者是两者兼顾并存?这是这个观点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的。再则,词义的相同与相近如何判断?这个观点的诸多阐述中也没有提出过一个合理的方法。词义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判定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因此在判定过程中就必然会介入判定者的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的介入也就势必会带来同义词范围的变化。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非常受用当然也是有它的可取性存在。在非专业领域,义等义近说是相当符合人们直观思维和普遍认识的,也是易于学习和接受的。而且观念本身没有背离大的方向即一直在词义本身做研究,因此,在还没有能够确定出一个很好的说法之前,教材和一些专业书籍中采用这个观点确实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二) 对象同一说 这观点其实是从词义的第一个含义“指客观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这一角度来引发联想的。基于词义问题的复杂性,另外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词义所反映对象是否一致来谈论同义词判定的问题。孙常叙在汉语词汇一书中首次指出“判别同义词,唯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不是概括同一对象。”31但这个观点在其后的20年里响应者不多,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人回应了这个说法。比较有代表的就是李行健和刘叔新,他们认为“两个词,若意义相差不远,却并非反映同样事物现象并不存在同义关系。它们是近义词,不能看作同义词。”4到80年代以后,刘叔新更是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并把它作为区别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唯一依据:“两个词无论意义上差异如何,如果指同样的对象,就必然构成同义词。反之,两个词尽管意义很接近,如果并不指同一对象,便只是近义词,不能看作同义词。”5“如果说,同义词的作用是反映同一事物对象的细小差异的话,近义词与的功用则在于反映相接近而不相同的事物对象。”16武谦光也持相似观点:“如果两个词,它们可以用来指称同一个客观事物,或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点,那么,在这两个词之间就存在着同义关系;换句话说,它们就是同义词。”6 就像上面义等义近说中所讲的,词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学者们围绕着词义研究了很久,但是成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渐渐地有很多学者放弃了从这里突围的想法,而转身寻找其他的突破口。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图形来解释这个概念:A 1A2 A1、A2是同样反映A这个客观对象的不同的两个词 A 对象同一说认为只要A1、A2同样是反映的都是客观对象A,那么A1、A2就是同义词,也就是所谓“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犹豫”和“迟疑”都指拿不定主意,它们就是一对同义词。词的意义是由词的语音形式所体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换句话说,词的语音形式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的一个载体。对象同一说认为只要词的反映体一样,那么它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即词义就会相接近,甚至相同。对象同一说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去讨论复杂的词义,而是找到了一个间接的方法,那就是比较客观的事物对象是否相同。客观事物是比较具象的一个元素,这样就会使得同义词的判定变得直接、简单和易于操作。这是对象同一说的最大优点,但也同样是最大的缺陷。首先,同义词判定是做词义之间同义关系判定的事,也就是判断词这个载体所承载的“反映”之间是否相同或相近。对象同一说却跳过了“反映”这一环,而直接去寻找“被反映体”也就是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相同。这个判断从一个原本是判定理性认识之间是否同义的语言学问题转成了一个判定“实体”(客观事物或现象)是否同一的问题。这个判断其实已经跳出了语言学的范畴,用这样一个不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判断标准来判断语言学中的同义现象终究还是不合适的。再则,几个词反映是同一客观对象,是语言中相当常见的一种形式,但是因为反映的角度不同就很有可能产生相差较远的意义。弗雷泽在“意义与所指”中举过一个经典例子:“启明星”和“黄昏星”同指太阳系行星金星,太阳升起前的金星称“启明星”,太阳落山后的金星称为“黄昏星”。两者所指的对象相同,但意义却不同。对象同一说是从词义是指客观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这个含义出发引发联想的。基于词义的复杂性,试图抛开词义本身的研究寻找一种直观性、可操作性强的判定方法。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创新的,但是它却并不符合语言的客观实际,因此不被大家所接纳。(三)概念同一说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是同一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较早提出概念标准的是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布达哥夫认为“同义词中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同义词能表达概念的种种不同意味,各种不同的同义词是各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概念的细微差别。”7这一观点在我国语言学界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周祖谟就曾表示:“同义词所表示的是同一概念之内的各种细微的差别,如果超出了这个界限,无论在意义上或使用上都会有很大差别,那就不能算同义词了。”8还有其他很多学者也都站在这个立场,最具代表的是石安石,他对布达哥夫的观点作过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同义词间意义的差别,不能大到概念的差别,只能是在同一概念的情况下的细微差别,或所谓补充意味的差别如果意义的差别超出了一个概念的范围,那么它们的意义无论怎样相近,也不是同义词。”9继而在同期杂志中,薄鸣也阐发了与此相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几个词共同表达了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体现在几个不同的词义中,语言中的同义词很多就是属于这种情形。我们知道,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变化加深,就可以用不同的词(的语音)从不同的方面去表达某一个概念为核心的同义词群。”10上述这些说法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同义词“同”的内容规定为“概念”相同。其实,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根据概念标准来确定同义词,就是从两个或更多个词的意义中抽象出一个共同的概念来。实际上这和义等义近说从两个词或更多词中去综合一个共同意义的做法是相同的,只是归纳出来的东西在理论上有差别,前者是“共同概念”,具有相对客观性、概括性、抽象性,而后者则依然是主观性较强的“共同意义”。虽说在理论上有差别,但因为实际操作中的吻合是它们必然面临同样的尴尬,那就是“同义词的范围会随着各人对概念的不同理解而有所变化”。如引诱、诱惑、利诱三个词 引诱:动诱导,今多指引人做坏事;诱惑;23诱惑:动使用手段,使人概念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招引;23利诱:动用利益引诱;23引诱、诱惑、利诱三者可以构成同义词因为三者的意义可以归结出同样一个概念:指明引人做不正当的事业以达到某种目的。但也可以对这两个词所表示的的概念作另外一种理解。既然石安石曾明确地说“概念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总和”。9那么,就应该把词义中引诱方式不同这个重要的本质特征包括到两个词的概念中去,也就是说“引诱”的概念应该是“统称使用手段指明引人做不正当的事业以达到某种目的”,“诱惑”的概念是“使用使人概念认识模糊的手段指明引人做不正当的事业以达到某种目的”,而“利诱”的概念是“使用用利益引诱的手段指明引人做不正当的事业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引诱、诱惑、利诱,就不是同义词,因为它们并不代表同一概念。这种类型的词还有很多,这些词是不是同概念,是不是同义词,就取决于各人对词义所表示的概念的不同理解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总和,但是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确定都是相对的,它会随着事物分类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同样会因为各个人主观认识的不同而不同,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义词范围的不确定。并且,概念毕竟是属于思维范畴,思维没有国界,也没有种族,但是语言并不是这样。单纯的依靠“概念同一”来判定同义词会使判断忽略语言系统,导致类似“book”和“书”是同义词这样的错误。(四)一义相同说从“概念”或“对象”的角度来寻求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可以避开复杂的词义,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判定同义词。不能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用不属于语言学范畴的概念来判断同义词终究是不合适的。相对于对象同一说和概念同一说,义等义近说虽有些许模糊,但大体方向是正确的,即坚持从词义角度来断定同义词。一义相同说正是坚持从词义角度来进行同义词判定,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义等义近说模糊性的一种比较好的观点。一义相同说的代表人物是王力。1956年,王力先生曾经说:“同义词,是指同一意义可由两个以上的词为代表。”11同义词是:“一义相同”。到了80年代初期,他在其名作同源字典的前言中对同义词作了一段较具体的表述:“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12张永言也认为应该把同义词定义为“语音不同但是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13刘叔新更是明确指出,同义词的“义”是“指词的一个意义”。黄金贵也专门就到底是从词的一个义位还是从整个词的角度来研究同义词的问题发表文章做了详细而又深刻的阐述。他在文章中提出“同义词本质上不是同义的词,而是词的同义关系。同义者,当然以一个一个的词义计量。同义词就是按一个意义(义位)系统组合的词群。简言之,只要某两个词有某个相同或相近的义位,那么这两个词就可以形成同义关系,它们就是同义词。”14他将这种观点称为一义相同说。并且他认为根据同义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同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意义全同而附加意义有异的同义词,一义相同的程度最高。”并将之命名为“异称词”。“另一类是理性意义有微别类的同义词,同义程度较次。”称之为“近义词”。因此,同义词就有了新的一个公式:同义词= 异称词 + 一般近义词。同义词的判定回归到以意义为判断标准,是大家的一种共识,也是同义词研究的一种正确方向。从义等义近说笼统的“意义”到一义相同说的“词的一个义位”,不仅仅是研究对象上的变化,更表明了学者们对同义词性质的认识向精确化方面迈进了很大的一步。观察语言事实,我们知道汉语词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词的多义性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很难和另一个词完全相同或相近,一方面各个词所具备的意义的多少往往不一致;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某一意义可能跟另一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吻合,却很难,甚至不可能跟这个词的所有意义相吻合。一义相同说正是在这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对同义词的新认识:同义词本质上不是同义的词,而是词的同义关系。也就是说,在判定同义词时,应该抓住以词的一个义位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再以词为对象。因此,我们认为,一义相同说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该观点考虑到了汉语词多义性的复杂特征,把同义关系限制在某一个义位上,而不是笼统地以词为单位,使得同义词的确定更加明确,保持了严格一致的标准,我们应该采用了这个标准。义位是词义的单位,一般的说义位表现为词典中的义项。因此,我们在使用一义相同说进行同义词判定的时候,可以借助词典中对词的释义。例如:骄傲:形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形自豪。名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23 根据“骄傲”在词典中的释义可以看到它具有三个不同的义项(义位),而且义项一与义项二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意义,那么它就可以因为不同的义位而被归入不同的同义词词群。“骄傲”的第一义项“形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与“自负”的第二义项意义“形自以为了不起” 23相同,那么,这两个词在这个义项上可以构成同义关系成为同义词。而“骄傲”的第二义项“形自豪”则与“自豪”的唯一义项“形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平治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相同,因此,着两个词在这一义项上也就建立起了同义关系,成为同义词。“空气”一词可与“气氛”、“氛围”等词构成同义词也是一样的原理:因为它们具有意义相同的共同义项。 该观点考虑到了汉语词多义性的复杂特征,把同义关系限制在某一个义位上,而不是笼统地以词为单位,使得同义词的确定更加明确,这是它的优点所在。但与其他以意义为标准的同义词判定方法一样,这个观点也会遇到如何判定意义相同的尴尬。义位是词义的单位,表现为词典中的义项,而每个义项即词义都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两部分。前者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指语体、风格、语用及各种色彩部分。因此,在以义位为基础判定同义词时,我们一样要关注理性意义的部分,并以它的相同或大部分相同作为同义词判定的标准。词义的复杂性前面已经阐述得很清楚,所以说要比较两个义位之间的相同或大部分相同相当不容易。我们不敢说可以做出精确的测量性判断,但是走向词义分析的细化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在判断两个义位之间的相同或大部分相同的主观性。符淮青就曾提出过一个“词义成分模式”,这个可以作为词义细化分析的一个方法。通常他会先比较权威词典对各个词的释义,然后考察他们的语言应用情况,最后综合以上的所有情况利用“词义成分模式”对各个词义进行细致分析。表名物的词、表性状的词以及表动作行为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符淮青也就根据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词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词义成分模式”。 我们以表名物的词为例子来大致看一下“词义成分模式”,表名物的词多用“归类限定”模式释义。我们来看下它的六种变式15(以下以m代表被解释的词,t表种差,L表类词语):1、 m=一种L,或L的一种(类、属、门等),或L之一。这是指出名物词所表示的事物是类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一种。如:珺:一种美玉。(新华字典)白狐:狐的一种(少独用) 。(现代汉语词典)2、 m=L这种方式形式上是将被解释的名物词同类词语等同,其实是指明名物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属于类词语所表示的类。这种方式独用多见于我国古代辞书。如:【苳】草也。(说文)【甐】器也。(广韵)3、 m=tL,tL为偏正词组,L为中心语,t为修饰限制词语。这种形式是表名物词释义的标准形式。如:【渔船】 捕鱼的 轮船。 t L【英才】才智出众的 人. t L4、 m=Lt类词语先出现,种差用句子或分句表述,在意义上它对类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如:【鹌鹑】鸟,头小,尾巴短,羽毛赤褐色,不善飞。L t5、 m=tL1+tL2(或L2,t)类词语出现多个,种差可以是偏正词组的限制修饰语,也可以用句子、分句表述。如:【氮水】 氮的水溶液,无色,有臭味,是一种化学肥料,工业上用途也很广。L1 L26、 m=tL(L为表名称的词,如“名”、“简称”、“通称”、“总称”、“别称”等)这种形式是说明被解释词的名称身分的。如:【安理会】会安全理事会的简称。【电瓶】蓄电池的通称。【百货】以衣着器皿和一般日用品为主的商品的总称。以上六种就是符淮青对表名物的词所作出的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子,如他将碗、盘子、碟子在各词典中的解释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m t L碗 盛食品用,口大底小,圆形 器皿盘子 盛食品用,口大浅底,圆形 器皿碟子 盛食品用,体积小,底平而浅,圆形 器皿从这个分析,明显可以看出这三个词虽属于同一类(L),但是在种差(t)上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它们三者意义上的较大差距,因此,它们不能成为同义词。符淮青同样也就表性状的词以及表动作行为的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笔者在此就不赘言了。虽然在很多方面这个方法还显得有些繁琐,但也许可以暂且当作词义细化的一个探索性方法。因为它确实有利于我们更细致地认识词义。而只有对词义的认识和分析走向细化,才能更好的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单义词是一个词有一个义位,因此,不管是以词为单位还是以义位为单位都没有区别,但是多义词就不同,一个词一般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义位,以词为单位还是以义位为单位在判定多义词的同意关系是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其实义等义近说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要以义位为基础进行同义词的判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也是有如此执行。只不过,它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判定基础的方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了。有时候它坚持以词为单位,而有另外一些词的判定它又不自觉的采用了以义位为基础进行判定。所以说,一义相同说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判定方法,它在判定同义词的研究中早就大展才华,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并将它作为一个理论加以概括而已。三、对同义词的理解同义词的研究应该以词义(义位)为单位,此为同义词判断的核心。但为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必须有一些有益的前提和补充,以期判定更加准确。(一)时空界限刘叔新曾列举概念同一说的弱点,其中一点是“概念说也会导致在同义词研究中忽略词汇系统的界限,把不同词汇系统的词,如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不同历史时代的词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同义词。”16刘在这里就是抓住了概念同一说没有明确语言系统、时空界限的漏洞。因此,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对象同一说的时候就着重指出了“是以处于同一个语言范围为条件的,属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两个词,尽管所指对象一样,并不称其为同义词。”16这些正是要提醒我们在同义词的研究当中要时刻注意研究要处于同一个语言系统当中。首先,同义词必须属于同一种语言系统。比如:“向日葵”这种植物,在汉语方言中里有许多叫法,河北唐阳叫“日头转”,承德叫“朝阳转”,任邱叫“望天葵”,山东济南叫“朝阳花”,昌乐叫“向阳花”,栖霞叫“转日葵”,湖南邵阳叫“盘头瓜子”17这些词都有共同的词义:向日葵。如果不规定同义词必须处于同一语言系统,这些就都可以被认定为同义词。世界上的语言成百上千,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语言系统的限制,同义词真的可以是一个无穷庞大的词汇聚合系统了。明确语言系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可以是研究的精力集中,做到更深入,更细致。因此,只有属于同一语言系统的词之间才有资格作义位的比较,才有可能成为同义词。同义词的研究不能混淆不同的语言系统,可以带来很多的益处,但如果另一个语言系统的词汇进入了我们所研究的语言系统,并为这个系统所最终接受,我们也可以把它列入研究对象之列。毕竟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某种交流和渗透的。比如“搞”是个西南方言词,因为它用途很广,逐渐的便为汉语普通话所吸收,广泛被传用,而且已经有了在汉语普通话中稳定意义。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搞”就与原先汉语普通话中的 “干”“做”“弄”等可以形成同义关系。当然,这个语言系统的明确不单单是横向上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语言中每一个成分也都会随着时代地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而词义尤其具有不稳定性,这就自然会导致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因此我们不可以把不同历史时期语言混淆在一起,那样会使同义词变得复杂。如:“坟”,最早是土堆的意思,如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与这个“坟”意思相近的词应该是“丘”;而今天的“坟”是专门指埋葬死人的墓穴上面的土堆,“墓”是它的同义词。可是“墓”在古代却没有土堆的意思,坟高而墓平,所以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这里所谓的“古”,是指西周以前,像著名的安阳殷墟,完全在地下,地上是没有土堆的也就是没有坟。“坟”的词义因时代的变化,词义有了很大的变化。语言的时代性会导致某些词的词义发生改变,相应的也就会导致这些词同义对象随之发生改变。语言系统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有交流也有渗透。因此,不只是不同的语言间会有交流和渗透,同一语言的历时变化之间也会有交流。如果一个词,它古代的某个词义一直沿用到现在,而且这个词义一样为现代汉语所接受,并且有了稳定性,那么也可以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实质上也已经属于现代汉语体系了。所以在讨论同义词时,既要总体上明确研究对象所限的历史阶段,又要注意语言的现实情况,作综合的分析。(二)同义词的单位杨书忠在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举了这样两句话:“他在上甘岭战斗中挂了彩。”和“柱子不舒服,上公社医院去了。”,18把“挂了彩”和“受了伤”,“不舒服”和“病了”视为同义词。不知道这样判定道理何在,我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像这两个例子中的结构也能够进入同义词范围的话,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的“同义词”要一起挤上来。同义词虽然本质上不是同义的词,但却也是词的同义关系。因此研究的对象应属于词汇范围内的单位,应该把那些非词汇单位排除在外,不然同义词的内容就会杂乱不堪。词汇是语言中词语的总和,但词汇除了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形式上的词以外,还应该包括固定语,它也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词汇学著作都明确指出词汇中包括作为主体的词,也包含有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作用相近于词的“语”。 固定语的成分是很丰富的,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门语、专名语和缩略语。它们都有稳定的结构,稳定的意义,并且也都有很好的复呈性,因此大可以作为同义词的单位。刘叔新和周荐在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中甚至直接把“同义词”改称“同义词语”,也就是意在将固定语作为同义词的单位。他们认为词与词之间,词与固定语之间,固定语与固定语之间都可以形成同义关系。但是,有些学者将缩略语和它的被缩略体之间的关系也称为同义关系,比如影院电影院、中共中国共产党、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笔者认为有些不妥。缩略语也可以叫做简称,本就是为了避繁趋简,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删减而形成的,那么全称和简称应该是属于同一个词,并没有形成具有相互独立性的词。同义词时词与词之间的一种同义关系,因此,缩略语和它的被缩略体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简单的缩略与被缩略的关系,而不是同义词的关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下面两种情况: 1、个词的不同变体(即异形词),如混蛋混旦浑旦浑蛋; 2、翻译中不同音译的词,如斯大林史大林,里根李根,因为它们同样是属于同一个词。但也不是所有翻译的词都不能有同义词,翻译中的音译词和意译的差异,如水门汀水泥,布拉吉连衣裙等,或者不同的意译,如洋灰水泥则都可以被认定为同义词,因为它们是对同一事物命名的来源不同所形成的是不同的词,而不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不是属于同一个词。(三)同义词和同义现象谢文庆同义词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太太把个刚到一周岁的小泥鬼交给他。他没了办法。卖力气的事他都在行,可他没抱过孩子。他双手托着这位小少爷,不使劲吧,拍滑溜下去,用力吧,又怕伤了筋骨,他出了汗。他想把这个宝贝交给张妈一个江北来的大脚婆子。这段话里的泥鬼、孩子、少爷、宝贝我们把这几个词,称之为修辞同义词。”19并且,谢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修辞同义词是两个或几个在意义上本来不同的词,由于修辞的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相互代替的临时的同义词。其实所谓修辞同义词也就类似于其他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如“临时同义词”、“交搭同义词”、“偶然交叉同义词”、“上下文同义词”、“可变同义词”等等。名目相当丰富,这当然是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这一现象在看法上的一些细微差异,而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这种同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但它们却绝对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同义词,也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畴。两个或几个原本毫无关联的的词,因为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而临时具有相同的词义,这些大多只是作家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而偶然用于个别作品当中的。这种词义的产生是相当主观的,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甚至可以说是稍纵即逝的。它们没有办法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凝固在词上,也很难在其他语言环境中具有复呈性。这只是语言实践这个纷繁复杂的活动中一个偶然的现象,它们是个别的,而不是一般的,它们缺少了社会性和全民性。而同义词应该是因两个或几个词在一个相同或大部分相同的意义基础上构成相对稳定同义关系。这个意义与词语的联系应该是有广泛的接受度和稳定性的。但我们也同样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语言实践中丰富多采的变化。语言实践中的同义现象与语言系统中的同义词并不是毫不相关的。语言实践是同义词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是同义词产生的源泉。语言实践中所产生的临时同义现象是有向语言系统中的同义词过渡的可能性的。张志毅先生就这种情况作了一个过程描述:一个成分(A)开始出现创新意义,跟另一个词(B)形成偶然交叉,以后A的创新意义使用频率逐渐增大,并上升为稳定的词义,于是A和B在词义上就出现了必然的同一,以稳定的同义关系进入语言的同义词系统。20如:“斟酌”原义是往杯子里倒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适当为度。由此有人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或言谈中开始用“斟酌”表示“内心度量”的意思,于是与“考虑”这一意义形成了偶然的交叉。往后斟酌的这个意义用开了,并为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结果“斟酌思考”就形成同义词。要从语言实践中偶然的同义现象过渡到语言系统中的同义词,并不是短暂的过程,也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能够决定的。这是一个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四)词性问题 作为同义词词性是否应相同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了。争论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中首先提出:“不同词类的词,虽然意义相近,可是未必就属于同义词。”8继而张世禄分析周文中所举例子“辉煌”和“光辉”,并就此问题得出了与周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相似,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21周祖谟对张世禄的批评表示接受,并将自己文章中关于“不同词类的词未必属于同义词”的说法加以更正。两位学者间的争论就此告一段落,可这个词性问题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学界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两种观点都各有支持者,相关文章也是络绎不绝,争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词义学的研究中,我们通常讲词义细分为两个部分: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认为词汇意义中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和基础部分,也把它的相同或基本相同作为判定同义词的依据。语法意义作为语法范畴的部分,通常是被抛掷在同义词判定的标准之外的。理所应当的认为,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面,在分析同义词涉及到词性问题时,很多人就依据这种认识,认为两者不会互相影响,因此认为同义词的判定中词性不能也不该列入标准之列。但两者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性问题也就是词类的问题,词类的意义是高度概括的语法意义,语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概括的东西,有明显的空灵性。词类作为对语法意义的概括似乎也让人有这种感觉。但是不管是大概念下所说的语法还是我们现在要说的词类都有它们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一个很实在的基础。语法一方面支配着词汇,但另一方面却也是以词汇为基础的,而词类的划分则是以词的词汇意义为基础的。如果现在正要学习一个新的汉语词,告诉你它的词汇意义,但是没有它的使用,你是否可以在它的词汇意义基础上初步圈定它的词类?自然是可以的。因为每个词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词类特征反映到词汇意义上去,而凭借词汇意义也就可能初步划分它的词类了。再比如有这么一个汉语词,你明确知道它是形容词,但是不知道它的词汇意义具体是什么,你会不会认为它的词汇意义可能是指称某件事物或者是一种运动呢?很明显也不会,因为对形容词词类特征有所了解的你知道如果一个词属于形容词,那么它的词汇意义一定是与表现某种事物的性状有联系。从上面的两个假设中,可以看到其实词汇意义与词类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虽然不能说词汇意义是决定词类的划分,但词类的存在、变化确也是以词汇意义为基础的,一个词的词类特征会表现在它的词汇意义上。它们两者不是一种毫不相干的平行状态,而是一种密切相关的错合状态。比如:“冷淡”一词,原先有“不热情,不亲热”的意思,是形容词。而当它多次被当作动词在语言环境中出现,并且动词的用法慢慢是大部分社会成员所承认和接纳时,它就有了另外一个义项: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在这个义项上,它就无法和“冷漠”(形容词)形成同义关系。因为它们已经无法作到意义的相同或大部分相同。“冷谈”的这个动词意义的义项只能与“冷落”的动词义项形成同义关系。由上所述,两个或几个词是否能够构成同义关系,也就是说它们能否拥有一个相同或大部分相同的义位(词汇意义),词性也应当是一个重要标准。只有两个义位所表示的词性意义相同,它们才可能真正相同。如果一个词兼属多个词类,那么它肯定属于多个不同的同义词群。(五)词义的感情色彩问题 与词性问题一样,同义词判定中大家在感情色彩的是否要求不相反的问题上也是有分歧的。坚持可以相反的学者认为感情色彩是词义中的附加成分,它对词义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整体词义的变化,那么也就无所谓两个同义词之间的感情色彩是否相反。而坚持不可以相反的学者则认为感情色彩虽然属于词义的附加部分,但是具有相反性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是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相反性使它有可能影响到词义的整体含义,从而使得词义的整体含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同义词的构成。张志毅坚持后一种说法,他认为:在讨论同义词时不能不考虑到同义词在色彩上的变化和这个变化对同义词存在的基础的影响。在确定同义词时,对作为词义要素的色彩是不可忽视的。20那么,两种观点的根本矛盾似乎就在于感情色彩是否会影响词义的整体含义这一点上。但其实这个也并不是矛盾的根本所在,根本问题在于人们对感情色彩这种附加义是否真的认识。很多学者坚持认为感情色彩相反不能成为同义词,其实只是他们误把一些词理性义方面的东西当作附加义来看了。而要解释附加义是否会影响词义的整体含义,就必须要首先学会判定某个词是否真正意义上带有这种附加义。关于这点贾彦德曾指出:如果某一义位的使用情况是它完全可以解释的,这就说明该义位只是它本身在起作用,就可以判断它没有附加义。如果某一义位的使用情况是它无法完全解释的,那就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这种义位以外的因素有可能就是附加义。22比如,传统语义学一般所认为的“结果”是中性词,“成果”是褒义词而“后果”是贬义词。结果: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23成果:名工作或事业的收获。23后果:名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23从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到“结果”可以指好的结果,也可以表示坏的结果;而“成果”单指好的结果,“后果”则多指坏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感情色彩的不同,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性意义的不同。我们说“科研成果”和“官僚主义的后果”只是挑选了合适的义位(理性意义),因此,可以说“结果”、“成果”、“后果”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由义位(理性意义)本身解释的。它们三者都不带有感情色彩的附加意义,更不用说这种附加意义影响词义的整体含义了。但是,如“嘴脸”、“相貌”就与上面一组不同了。“你这副相貌不行”,“你这副嘴脸不行”,这两个句子表现的意义相同,但是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一些感情色彩上的不同。前者是相对客观的一句话,而后者则表现出一些贬义的含义。根据词典的释义:嘴脸:名面貌;表情或脸色。(多指贬义)23相貌:名人的面部长的样子。23可以看到其实这两个词的理性意义是完全相同的,理性意义(义位)是无法解释我们所感受到的感情色彩上有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两者的理性意义是完全相同,但它们其中的“嘴脸”表现出明显的贬义性。但是这种贬义性并没有影响“嘴脸”的词义。真正的感情色彩词义的附加部分,是不会影响词义整体含义的。因此,说“节俭吝啬”或“赞美奉承”等不能够成同义关系并不是因为所谓感情色彩的相反,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在理性意义上就有较大差别。四、结语 经过第一部分对定义的回顾和分析,我们认为从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同义词才是真正正确的方向,而一义相同说则是这其中最符合汉语词汇实际状况的一种观点。因此我们在判定同义词时需要依照这个标准。但此观点也与存在一些不完善,就是与其他从意义角度分析判定同义词的方法一样,无法给意义做一个客观的测量性的比较。因此我们提出词义的细化,来减少在判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并且,提出以符淮青的“词义成分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