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吟诵与传承.doc_第1页
中华吟诵与传承.doc_第2页
中华吟诵与传承.doc_第3页
中华吟诵与传承.doc_第4页
中华吟诵与传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吟诵与传承 李 丹 一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简称“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今已一百零五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在贺词中说:“厚今而不薄古,重中而不轻外。”九十三岁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贺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并表达他对这一文化盛事的欣喜之情。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说:“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说:“吟诵在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吟诵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吟诵学会首任理事长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副院长、教授)说:“目前的工作主要分抢救整理、研究和推广三部分。三个部分同步进行,目前重点在抢救整理,主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依靠大学生的调研实践,组织系统的全国性的采录工作。目标是在五年之内,把大陆的传统吟诵基本保存下来,最终成果为吟诵语料库。”秘书长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表示,中华吟诵学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吟诵回归教育系统,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把它供在博物馆里。只有这样,才是恢复了吟诵传统的实质,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吟诵传统,也才能使吟诵传统的巨大社会作用得到发挥。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面对盛会,感喟叹道:“今天很难找到一个会吟诵的年轻人,吟诵面临失传的危险”,并表示将为吟诵这样的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从西周开始,“家有塾,党有庠(党: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校),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历代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及学堂(始于西汉景帝末年。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书馆(汉代的蒙学)、书院(私人或官府办的学校。始于唐代开元六年,宋代大兴。明清仍盛。清末废科举,改为学校)、学馆、私塾等教育系统,诵读经典,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吟诵,除了汉族之外,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衣族、白族等。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稚园开始的。同时,在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诗社的社员达500万人以上。他们吟诵的内容主要是汉诗文。吟诵在日本也早已进入了卡拉OK时代。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也都设有“孔子学院”、“中国国学馆”。自废止私塾的近百年来,吟诵这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学习方法,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后一代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今多已年过九十了。据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的初步调查:目前大陆吟诵保留较为系统的地区有江苏省常州、福建省漳州、广东省广州、湖南省长沙、河北省河间市、北京市、浙江等地。吟诵流派有唐调(不是“唐代的吟诵调”,而是以创办无锡国专与交通大学的光绪十八年进士、我国原交通邮电部部长唐文治命名的吟诵调。他曾发行过两张“唐文治吟诵唱片”。“唐调传人”有范敬宜、冯其庸、陈以鸿、唐孝纯、陈少松、唐孝纯等)、常州调(以周有光、屠岸为代表人物)、湘湖调(湖南长沙吟诵调)、闽调、粤语调、吴越调(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刘操南、盛静霞、张同光、蔡义江、黄加灏等为代表人物)、北方调、普通话(以韩经太、赵敏俐、徐健顺为代表人物)。今一些知名教授也在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成立吟诵诗社,在近年来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许多市县的中小学教育引进了吟诵的形式。北京市中关村中小学都开设了吟诵课程。据了解,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台湾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唱诗形式更为普及。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目前大陆各地会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以上的老先生。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准备“申遗”,为传承、推广吟诵古诗文古诗词吟诵,中华吟诵学会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抢救中国传统吟诵工作。 三自秦汉唐宋以来,学子吟诵的内容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的。从吟诵的内容到神态,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为儒家文化精神,是汉文化共通性的体现。吟诵,它与朗读、与朗诵,截然不同。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如朗读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要求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诗歌朗诵会。”(现代汉语词典第753页)朗诵是近百年“废私塾”后才从西方引进的。吟诵,是我国传统美读诗词文赋的方法。吟,即吟咏,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第1502页),吟有曲调。“吟咏”还称之为“吟哦”。如陆游喜郑唐老相过:“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诵,即诵读,是“读出声音来”(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诵没有曲调。古人读书,为什么要“诵”?原来,我国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给后人读古书增加了不少困难。新式标点符号是到了白话文时代才开始的。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书面语言的意义更加明确,还可以表现出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的确不是可有可无的。读古籍,只有通过“诵”,才能够知道何处需停顿。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断句?蒙童生读私塾,要读通读懂此句,只有跟私塾老师诵读,才能明白。叶圣陶先生在十三经索引的“述例”中,他一开始就说:“此书以诵时之一停顿为一条,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折为三条。”一清二楚了:那没有谱调可依的“诵”,是为了明晓文章的停顿。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人们一口气去念,在念得气顺中明晓停顿,就需要“诵”。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吟诵这一有节奏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的方法,是历代欣赏和教学古典诗词文赋的特殊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活。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吟咏诗词”、“诵读文赋”是专业术语。诗词是遵循汉诗的格律来进行吟唱的,诚如唐音癸籖卷十五所说:“古人诗即是乐。其后诗自诗,乐府自乐府,又其后乐府是诗,乐曲方是乐府。诗即是乐,三百篇是也。”;“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倚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文赋则是按照汉语文赋的句式特点来进行诵读的,它没有曲调。吟诵这一中华教育绝活,它依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学子们都是“师从而得”。孔子教学生学诗经,他是怎么样教的呢?史记孔子世家说:“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即他一边吟唱那些诗,一边伴奏以弦乐器。他就是这样教的。唐代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腰,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这首诗写一个南方少女在月夜乘凉时,一边吟诵诗歌,一边用玉钗在竹子上敲着节拍,形象动人。你看,她低吟轻歌,没有管弦伴奏就用玉钗敲竹来作为节拍。一曲唱罢,举头望月,于是发现自己形单影只。清歌易唱,知音难觅,她的淡淡的哀思在这“月如霜”中流露出来。这首诗又说明着:唐代人读诗是吟唱的、且需要伴奏。同样以高适为例。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y,往)旗亭(古代酒楼),贳(sh,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即坟墓)何寂寞,犹是子云居(汉代文学家扬雄的字。诗中以扬雄比喻亡友梁九少府。这句说他虽然在九泉之下,那里依然是一处文学家的住所。)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又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条目) 这说明着:今天小学生必须背诵的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唐代,都能吟唱,有曲调,且十分普及。唐音癸籖卷二有说:“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三也。”令人三思。是的,唐诗是配乐吟唱的。见之于史籍的载记,有如李白的清平调词、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著名的广为吟唱的当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了(“渭城朝雨浥轻尘”)。白居易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有“更与殷勤唱渭城”之句,宋人还专门研究“阳关三叠”的唱法。唐音癸籖卷十:“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著。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唐音癸籖卷二十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吟诵诗词吗?请问:难道古代读私塾的人,都是“五音全”的吗?“五音不全”者,无非被纳入“俗”。私塾老师,也并不见得全部都是“五音全”或是“雅”的吟诵。由是可知:吟诵,它适合于所有的读书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唐诗,需要吟,且必须吟。口耳相传的吟诵,它不仅能令人知书达理,也足以能自娱。王世贞调谑编中载记有这样一件文人轶事:诗人郭祥正有次路过杭州,他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苏东坡看诗,他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他征询苏东坡的意见:“祥正的这些诗能评几分?”苏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得十分。东坡笑着答道:“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这一趣谈,历来就叫做“三分诗,七分唱。”同时也说明着:古诗,的确是吟唱的。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第1版)中说:“古典文学形式中,有一种规矩严格的诗歌,人称它为律诗,由于它完成在唐代,所以唐代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这都是对着古诗、古体诗而起的名称。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至于词、曲,根本即在音乐的声律中,因此并无律词、律曲等名称。” 吟诵,它的流派很多。吟诵的流派为什么这么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语音的问题。吟诵,它与音韵学有关。音韵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用口法作为分析字音和语音的根据。口法包括“五音”和“四呼”。五音是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五音的功用在于说明发出声母发音器官的动作部分。五音只是总的分类,每种音之内还可以更细致地划分。四呼则是韵母方面的问题,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开、齐、合、撮”。每个汉字,又有声调。沈约发现了汉字的声调,名之曰“平上去入”。“声母、韵母、声调”是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分析法。我国地域广阔,方音复杂。例北方方言区中,如东北、西南的大部,河北、山东的许多地方,o与e不分,把o 韵母变成 e 韵母或uo韵母,也有的将e 韵母变成 o 韵母或 uo韵母。南京方言n、l不分。在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一部分n尾韵母变成了m尾韵母。吴方言、闽北方言和宁夏、河北、安徽等省的某些地区,前鼻音in、en、n与后鼻音in、en、n相混同,发音没有区别。在北方方言中有很多翘舌音,但在南方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北方方言今没有入声字,而南方方言中有许多入声字。语言学家将全国的方言分为北方、吴、闽、粤、湘和客赣六个方言区。由于音不同,调不同,加上还受到南北各地不同的地方戏曲唱腔的影响,故吟诵调很多,也就不稀奇了。吟诵,它让人到老时,也能将幼时所吟诵过的古代诗词文赋“记忆犹新”,不会磨灭。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我在严州中学教书。校中有一位读过私塾的工友马竹山,他在退休前,仍能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口气完整吟诵,无一错处。但若问其某句或某字是什么意思时,他却是不知道的。因此,全校学生常常拿他开玩笑。 吟诵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平声长扬,仄声短促”等。唐宋诗词的字格,主要是依据平仄来区分的。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王力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为了吟的。”即:读书人应该学诗词的平仄、懂得汉字字音的长短、高低、轻重、顿挫、速度、节奏、押韵。这样,吟诵才能够有滋有味。吟诵,每个人的吟诵调都不会一样。我在大学读书时,同一首唐诗,不同的教授就有不同的吟诵调(见夏承焘教授题字的油印本诗词朗咏谱)。并且,吟诵者还可以按照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在吟诵诗词的篇中给加衬字“啊”“呀”“哪”“啰”“是”“也” 等。如胡士莹教授吟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吟诵成为“洛阳亲友如相问(啊),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同光教授吟诵王昌龄的出塞,他吟诵成为“但使龙城飞将在(呀),不教胡马度阴山。”吕漠野教授吟诵李白的蜀道难,他吟诵成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哪)。”“上有六龙字高标,下有冲波逆字回川(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哪),侧身西望长咨嗟。”张同光教授吟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吟诵成为“却看妻子愁何在(啰),漫卷诗书喜欲狂。”王焕镳教授吟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吟诵成为“高者挂罥(是)长林梢,下者(是)飘转沉塘坳。”“床头屋漏无干处(啊),雨脚(是)如麻未断绝。”夏承焘教授吟诵秦观鹊桥仙,他吟诵成为“柔情似水(也),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吟诵诗词,在正字之外添加衬字,我细读油印本诗词朗咏谱,知道教授们基本上遵循着昆曲曲谱衬字理论的“衬不过三”,并不是随意或漫无限制地给添加衬字的。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词,若个人情绪有变,若对某诗词的理解有变,其吟诵调也不一样。如张同光教授曾有意地用了两种吟诵调给我们吟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作了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吟诵法的说明。吟诵,由于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调子,因此,当吟诵者掌握了诗词文赋的一定规律之后,吟诵者就可按照自己对诗词立意、基调、重音、布片的理解而自制吟诵调。我有几首自制吟诵调,就是按照立意、字格、句格、节奏的文义关系,采取了回环重复某个诗句,效果不错。喉气也很顺。是的,即使有固定不变的吟诵调,如宋词,我认为也可学学汤显祖写“临川四梦”的作法。汤显祖在填词中,乘兴之所至,有时就打破格律,造成入谱的困难。当时曲律家领袖人物吴江沈璟就批评汤显祖,但汤显祖依然不顾格律字非是,说“我填词在文词佳处,意兴所至,不惜拗断天下人嗓子。”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吟诵难吗?不难。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说过:“所谓吟诗诵文,就是俗语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说得更通俗一些,吟诵它就是“摇头晃脑的读书腔”或“摇头晃脑的道士唱”。今人认为“难看”、“单调”,“难听”,实在是偏颇。 古代私塾先生和读书人吟诵诗词文赋,为什么都摇头晃脑呢?原来,那“摇头晃脑”是在打节拍、分节奏、理板眼、品韵味。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不能听到犹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先生入神”时那迷人醉魂的古诗文吟诵了,因为现在的语文老师几乎都不会吟诵古代诗词文赋。吟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到哪里去欣赏呢?我想:似乎只有到著名旅游胜地的大寺庙中去,才可以听到道场诵经或和尚念经是的,那就是吟诵。 四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我至今仍存有半个世纪前授业师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刘操南、盛静霞、任铭善、吕漠野、张同光、赵辉贤、张仲浦、蔡义江、雪克等先生亲自教我们吟诵的油印吟诵谱。2010年2月23日,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中华吟诵学会常务理事兼社会教育工作部主任、“2009年中国十大公益律师”、北京市六艺至善国学馆董事长陈岳琴博士等一行五人,千里迢迢从北京到浙江省松阳县来采访我并录制我的吟诵音像资料。我为之吟唱了1960年夏承焘教授、王焕镳(王驾吾)教授、胡士莹教授、任铭善教授、刘操南教授、盛静霞教授、张同光教授、吕漠野教授、张仲浦教授、赵辉贤教授、蔡义江教授等亲自教吟的古诗词文40首(篇),还吟诵了自制古诗词调20首,共61首(篇)。我吟诵的具体篇目是:诗经魏风伐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刘操南教授吟调)、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刘操南教授吟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骆宾王咏鹅、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咏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登鹳雀楼(张同光教授吟调)、王之涣凉州词(盛静霞教授吟调)、王昌龄出塞(张同光教授吟调与自度曲各一种)、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闺怨(赵辉贤教授吟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胡士莹教授吟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胡士莹教授吟调与自度曲各一)、王维鹿柴、王维竹里馆、李绅悯农、孟郊游子吟、孟浩然春晓、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翰凉州词、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盛静霞教授吟调)、李颀古从军行(盛静霞教授吟调)、李白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