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转) 2011-6-27 21:35:00 | By: 汪艳 0推荐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教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交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笔者以为:把这句话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徜徉在优秀的文本材料中,进行感知、理解、欣赏和积累,充实自身汉语言文化的底蕴;更应将更多的热情投入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之中,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一、“质疑”的概念界定质疑法是指在阅读中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一种读书方法。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质疑,就是在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查资料、请教教师等方法,找出正确的答案。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记忆型、以走马观花,只满足于知道“结局如何”为特征的消遣性、以质疑问难,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为特征的创造型。其中,只有创造型的阅读心理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前两种则是消极的,是必须予以克服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个体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且学生本身是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随着生活的流动、环境的变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提出新的问题。这种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疑问所碰擦出来的思维火花,不仅是阅读质量的体现,更是人的精神的回归。“质疑”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对文本情节和表面文字的了解与记忆,而是具有一种 “好问”的精神。即,在阅读过程中,将反复诵读文本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问”与“读”、“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对文本“显信息”的研读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问,主动地深入钻研,去不断地挖掘文本深处的隐信息,以达到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形成创造型的阅读心理品质。我国古代学者强调思辨,注重理解,对质疑这种读书方法格外垂青,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以,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从文献上来说,最早提出读书质疑的,大概算孟子。他的名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怀疑,不要盲目相信书中的内容。宋代似乎是提出质疑读书法的集中的时代。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说:“学者读者,须是于无疑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一翻,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已无所疑,方始是学”。后来的说法大多是发挥朱熹的观点,如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指出了“疑”与“进”的关系,也即质疑对于理解的作用,认为读书有疑能够促进和加深理解。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2月为厦门青年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怎样读书?他在演讲中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这样的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一门学问自然就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读书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顾先生的一贯主张。他在另外的场合还说过:“我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不肯随便听信他人的话,受他人的管束。质疑就是要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书上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不管你是名人也好,名著也好,我都敢于以批评的眼光去读。”他说,读书须疑,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和提问者本人的思考和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学问越深厚的人越善于质疑,越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二、质疑能力的形成策略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一位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我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又有位同学发言:“孔子曰: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更踊跃地举手。“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这里方是长。”“还有还有,”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古人云:“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