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doc_第1页
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doc_第2页
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doc_第3页
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doc_第4页
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建筑与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交流 新世纪科学技术和城市建设的高度发展,催生出大量新型写字楼、宾馆饭店、展馆、商场和高级公寓等现代化建筑物,其中尤以高层建筑发展最快。但伴随而来的是锅炉、热交换站、给排水、中央空调系统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交通路网,对建筑物内外部环境的噪声振动影响也日益突出。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宁谧和谐的高质量工作生活环境,因此对现代建筑物内外“声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完成现代建筑中各类系统、设备噪声振动控制的前期配套设计或后期治理改造,实现噪声治理工程与人居环境的协调统一和景观美化,是近年来现代建筑工程和环保专业中的热门话题,是衡量开发商人文意识和绿色理念的标尺,是考验各环保从业单位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更是与普罗大众生活品质休戚相关的焦点。 本文拟结合我们多年从事暖通空调、锅炉、自备电站、给排水等设备噪声振动治理的工程实践和心得,对现代建筑和城市交通噪声治理工程中的热点问题略作探讨。1.影响现代建筑“声环境”的典型污染源及其特点 与现代建筑时尚、高档、综合发展的趋势相匹配,其内部配套设施的配置不断完善、档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通常均装备有锅炉或热交换站及其采暖循环系统、各类给排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含冷却塔或风冷热泵机组、空调机组、冷冻机组及冷却循环系统等)、电梯、排风机、变配电设备甚至自备柴油发电机组等辅助设备。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布局多变、管路系统复杂,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噪声和振动,形成现代高层建筑中特有的空气噪声和固体噪声污染。 空气声是通过门、窗以及通风管路的空气介质直接向建筑物内传播的设备噪声。固体噪声则是设备振动通过基础、墙壁、楼板、管路系统、钢性支/吊架等沿建筑结构广泛传播,再激励周围空气介质向四周辐射形成的固体噪声传导和二次声辐射。由于现代建筑特有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使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因而固体噪声频率范围宽、传播距离远,判断其声源及传播规律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各设备振动频率、管路系统布置以及墙体材质、结构等不同影响因素,找出主导声源进行针对性治理。另外还要注意甄别空气声和固体声影响的主次关系和相关程度,尽可能同步统筹治理,避免二次改造产生的延误和重复扰民。2.现代建筑噪声振动污染源控制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善现代建筑室内声学环境,就必须合理采用隔振、减振、阻尼、隔声、吸声、消声等单项或综合技术手段,对各类不同噪声振动源实施尽可能系统、专业、匹配、完善的噪声振动控制。 现针对现代高层建筑中不同设备振动和固体声隔离技术进行逐一阐述。2.1水泵系统(泵房)的噪声振动控制 工程中大量涉及到锅炉、冷冻站、热交换站等各类循环水泵和生活水泵的噪声振动控制。在设计和施工中应特别关注以下内容:2.1.1设备基础的隔振 水泵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常以弹性波形式通过基础、支架传递至建筑结构,再经结构传导辐射固体噪声。这不仅污染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而且还影响到设备自身的使用寿命、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甚至建筑物的疲劳寿命。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隔振系统对水泵的基础部分进行妥善的隔振处理。设备基础隔振应遵循“面面俱到”的匹配原则,并特别关注以下内容:2.1.1.1 必须对所有敏感环节都实施全面有效的隔振处理,彻底隔断“振桥”;即使忽视的是一个微小环节,也可能会造成固体传声的漏洞。2.1.1.2如条件允许,通常应加设配重隔振底座并适当加大隔振台座的尺寸,可以有效抑制主机位移振幅、增加系统稳定性,并相对减少机组重心偏移的影响。2.1.1.3隔振器的选择,应根据隔振降噪的要求、设备的转速、机房的环境和工程投资而定。在一般情况下选择橡胶隔振器即可;当设备转速低或要求隔振效率较高时,应采用弹簧隔振器;但应注意:防止金属弹簧的高频失效问题,采用优质阻尼弹簧隔振器消除起动和停车时的共振现象。2.1.1.4 注意避免“差拍效应”的不良影响。当多台型号相同的设备共用隔振台架时,由于转速的微小差异而很容易产生“差拍效应”(又称“拍频”现象),会显著降低隔振系统的效率。其对策之一是尽可能将多台振动设备分而治之。2.1.2管路系统隔振 流体输送管路是水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机械振动的良导体,可使设备本体振动沿管路远程传播;而在流体激振力作用下,管路也会产生自身振动,甚至是强烈冲击。因此,管路隔振对于水泵系统的噪声振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1.2.1 管路隔振 在水泵进出口管路适当位置安装减振软管接头;管路中应使用支撑刚度和载荷匹配的弹性托/吊支架;管路穿墙部位要作好隔振(及隔声)处理;必要时还可在管路关键部位加装阻尼耗能器抑制其管路颤震。2.1.2.2 消除流体涡漩和脉动噪声 管路中流体除受水泵叶轮直接扰动外,当其流经节流或降压阀门、止回阀、弯头或其它管路附件时,都会产生液体脉动和涡流噪声。管路中阀门突然关闭时还会产生俗称“水锤”的液力冲击。要降低管路系统噪声,首先应在管路设计、安装工作中合理控制管内液体流速,尽可能使其平顺、通畅,减少不必要的急剧变向和截面突变,其次应尽可能选用优质低噪声阀门(例如低噪声缓闭止回阀等);另外我们还为此专门研究开发了液体消声器和水锤抑制器,可有效的降低流体管路内的脉动噪声,对生活用水管路和水龙头经常出现的共振以及水锤冲击噪声也有较好抑制作用。2.1.2.3 水箱的补水噪声控制。 水箱补水系统中使用的浮球阀常引发显著的喷射噪声和涡流噪声,并经刚性联接的阀门、管路等逆向传播固体噪声。通过采取加装橡胶软接头、用优质电磁阀套件取代浮球阀、水箱隔振以及加装散水喷注消声器等措施,通常可以取得很好的降噪效果。2.1.2.4 水泵机房的吸声、隔声 根据建筑结构和现场情况,有时需要对泵房内壁进行吸声处理(以减弱房间内的混响反射和低频驻波)。设备间门、窗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换或改造成隔声门窗。2.1.3关于橡胶软接头(避震喉)与金属波纹管的争论与取舍 在以往工程中确实存在由于橡胶软接头(避震喉)自身品质问题或选型、安装不当发生泄漏甚至爆裂的情况,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导致人身伤亡。因此部分单位提出禁止使用橡胶软接头而全部改用不锈钢金属波纹管。但由于金属波纹管自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存在显著的高频失效问题;而且本身不具有必要的轴向刚度,只能通过加装限位拉杆或不锈钢丝编制外套提供两端轴向长度的限位。因而其隔绝管路振动和固体声传导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通常若采用橡胶软接头可以降噪至32dBA左右的项目,改用金属波纹管时往往只能达到3739dBA,既两者之间至少有57dBA的降噪差异。已经有很多采用各类金属波纹管的大型宾馆、写字楼,噪声治理始终无法达标,特别是在实行30 dBA/NR20的新标准之后,绝大部分用金属波纹管进行管路隔振的项目将无法达标。为此有些厂商和专家提出每个管路系统应加装长径比610倍的不锈钢丝编制外套金属波纹管,这意味着对于DN300的水泵管路,就要在其进出口各加一组长度约2米的金属波纹管;实践证明无论从机房安装空间和成本方面考虑,在工程实际中其可行性均趋近于零。实际上,即使采用不锈钢金属波纹管,也并不能完全确保系统常年运行的万无一失,无论是采用限位拉杆或不锈钢丝编制外套金属波纹管,都已经出现过失效爆裂的案例。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对于除高温高压管路以外的生活冷热水管路、常规采暖循环管路、空调冷热媒管路,仍旧以采用橡胶软接头为好。只是首先要认真选用优质名牌产品采用高等级材料生产的高参数系列,并与之签订正规公证的质保合同,严格规定产品质保周期;同时对使用单位阐明日常检修维护要点和失效特征,一旦发现失效预兆就及时更换,并规定即使表观正常也务必在产品承诺的质保周期前一年提前更换。同时,我们也呼吁从业厂家尽可能开发针对高温高压管路系统适用的优质可靠的特殊规格橡胶软接头产品,在目前的工程背景下,即使价格再高些,也还是会有充分市场需求的。2.1.4关于管路阻尼的降噪效果 有部分技术交流提出在水泵管路外缠足够长度的进口阻尼胶带或约束阻尼层可达到显著的降噪效果。对此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对比,均得出了反面的结论(仅当实施相当长距离的约束阻尼处理时,对部分小直径管路有一定效果;对大直径或高流速管路收效甚微;而且代价高昂)。谨此提醒大家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2.2空调机组 空调机组的消声降噪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常见问题是前期设计、施工中对此重视不够,或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过分压价而偷工减料,由此导致失败、返工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提倡在通风空调工程设计阶段,就由专业单位落实噪声振动控制措施,同步完成达标设计;努力避免盲目订货和不合理的招投标操作。在工程细节上应注意:2.2.1要充分关注、优化空调系统的总体布局 首先要特别关注风机出口位置、叶轮旋向、气流速度与空调系统管路走向的协调匹配,由此环节设计欠佳而导致附加低频颤振而使噪声超标的教训屡见不鲜; 空调机组布局以小型、多台为佳;应尽可能避免盲目选用单台大风量机组远程送回风的“一手遮天”的布局(貌似节省机房,却是贻害无穷); 要根据噪声源强、降噪指标和现场条件,充分利用机房内和管路沿线空间,合理选择、布置消声静压箱、消声器和消声弯头等不同的消声装置。 尽可能使机组与噪声敏感点拉开足够的距离以便布置消声装置; 除非机房内有足够充裕的空间,否则不应使空调/风机房紧邻噪声敏感点; 尽量避免在机房侧壁直接开设大型回风口,否则就要为其预留出足够的消声空间。2.2.2消声设计要充分、合理 消声器是空调通风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在使气流顺利通过的同时有效降低噪声的降噪设备。常见的消声器有阻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等。在通风空调工程消声设计中要注意充分、灵活利用消声静压箱、消声弯头和消声器的有机组合与合理布局,对消声器的设计和选型要兼顾以下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要特别关注中低频段的充分必要的实际消声效果和匹配的频带消声特性; 充分关注现场空间对消声器外形尺寸的限制体积效能比; 合理控制消声器内部的阻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 尽可能降低消声器的成本与确保消声器的强度、内外部质量和可靠的消声性能; 除非是对洁净度、介质和流速有特殊考虑,否则应慎重选择普通微穿孔板消声器和阻抗复合消声器等大体形的消声器,随意对这类消声器的外壳和内片进行减薄处理就更不可取! 目前消声设计中还常见盲目大量采用折板式消声器的趋势,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因空调系统管路长、弯折多的特点,对中高频噪声大多具有较好的自然衰减,故通常空调系统噪声控制的主要难点是对125250Hz倍频带等低频噪声的有效消减;而折板式消声器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声器的高频失效问题(恰非系统消声所必须),但对低频段消声的贡献并不大,其副作用却是带来系统阻力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的显著增加。由于风机噪声与压头的二次方成正比,若为克服这部分附加阻力损失而加大空调机组余压,必然使机组噪声源强大幅度增加,令消声降噪事倍功半。而有些厂家将折板式消声器的外形做得与风管“等径”,就更是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了。因此(除非是当消声器直接邻近风口或自由空间、必须关注消声器高频失效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不提倡在空调系统主管路上盲目安置折板式消声器。2.2.3机组隔振处理 首先应确保空调机组内部风机隔振有效(包括风机底座隔振器的选用和出风口软联接的合理、规范);必要时可在空调机组底座下加装隔振器进行二次隔振。2.2.4管路隔声隔振处理 空调通风管路既是空气声泄漏的途径也是传播固体声的桥梁,应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强化局部管路的隔声与隔振处理,阻断“声桥”与“振桥”。管路穿过楼板或墙体处也应按规范进行充分的隔声隔振处理。2.3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 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通常布置在建筑物外顶部,是现代建筑中另一类典型的噪声振动污染源,不仅直接影响外部环境(已成为近年来环保投诉热点之一),同时也对建筑物本体构成固体噪声干扰。 其中对建筑物内部噪声振动的防护措施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冷却塔体和风冷热泵机组的基础隔振以及联接管路隔振等措施,与泵房隔振基本类似。而对外部环境的空气声控制,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要复杂得多。具体分析如下: 常规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的主要噪声是低中频为主的循环风机通风噪声,其中又包括气流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和驱动机构产生的机械噪声。因其发声位置较高且低频噪声穿透、绕射能力强、传播范围远,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由于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所用轴流风机压头极低,其风量和整体散热效果对消声系统的阻力损失极为敏感,故此类冷却塔降噪治理的难点就在于宽频带、高量值的消声要求与冷却塔自身通风散热性能之间的尖锐矛盾;其噪声治理必须兼顾热工性能、结构工艺、日常维修、改造费用等一系列相关因素。通常,在这样“处处挚肘”条件下的“后发制人”的改造难度和工程费用都是相当大的!因此应尽可能在工程前期统筹考虑,减少劳民伤财的损失。 对于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通常可能采取的噪声治理措施包括较为简易的屏障隔声和较为全面的整体通风消声。有时还辅之淋水消声和风机降速处理。 当冷却塔或风冷热泵机组相对于敏感点处于较高位置、对侧没有高大反射建筑物、所需降噪量不是很高时,采用隔声屏障降噪无疑是最为经济、适用的噪声治理对策。但要特别注意声屏障设置高度的合理性及抗风荷载强度、刚度,还应注意其采光影响问题。 当冷却塔或风冷热泵机组相对于敏感点的位置和降噪量需求不满足上述前提条件时,只好采用整体(或局部)隔声加消声的噪声治理对策。进风、排风消声是降低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风系统噪声(包括淋水噪声)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有时是该类环境噪声治理中必须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足够好的消声降噪效果。不仅在小型机组的噪声治理工程中经常采用,国外很多电站的大型双曲线冷却塔也花费巨资直接在塔底进风口外周加装片式进风消声器。但由于冷却塔和风冷热泵机组所用轴流风机压头较低,其风量和整体散热效果对消声系统的阻力损失极为敏感!要尽可能减少对原系统的热工性能影响,就必须尽可能减少对轴流通风机系统的进排风阻力损失;为减少系统风阻,就需要尽可能降低消声器中的气流速度,进风消声器就要具有足够大的进风通流截面积,其外形体积也就相应增大;成本也不可能太低。因此通常要在消声降噪的必要性、热工性能影响以及工程费用等方面作认真的综合比较和权衡。其隔声、消声结构的设置位置和体形,不仅要满足上述声学和热工性能需求,同时还更要考虑其结构抗风荷载的强度和稳定性。 冷却塔和热泵机组噪声治理中常见的问题是选位失当:例如将大型冷却塔设置在通风不畅的狭小空间、或紧邻居民敏感点且较低的位置,导致“四面楚歌”;有很多高档别墅却将中央空调室外机组安置在紧靠邻居的一侧(更有盲目选用全空气系统中央空调的“闹剧”上演),形成噪声接力串扰的“链条”;还有一些电信网络枢纽基站将每层楼的风冷热泵机组就近一字排开地分列于楼道“阳台”窗外,造成冷热气流短路循环的“先天不足”,更给噪声治理带来无法逾越的热工性能(与降噪效果无法兼顾的)技术屏障。这些问题已经远不是噪声控制专业单方面可以尽善尽美解决的了,而是有待开发商、设计单位和设备生产企业的共同关注、理解和环保、节能理念的提升。2.4屋顶排风机 许多高层建筑大量采用离心式屋顶排风机作为卫生间和厨房的辅助排风系统,在风机运转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噪声与振动,对其顶层公寓的室内(外)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为此需要采用消声器和隔声罩、隔振器等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消声降噪治理。2.5变配电设备 随着城镇建设的急速发展和用电量逐年增加,大量中小型的变压器(变电站)安置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物附近,因此变压器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越来越显著。变压器分为干式和湿式,其噪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变压器本体硅钢片铁芯磁致伸缩振动引起的电磁噪声和其辅助冷却系统产生的机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 治理变压器固体噪声时,通常在机组底部和基础间加装隔振器或隔振垫,应注意这时联接电缆(汇流排)也应更换为柔性编织线排。治理变压器空气声影响时通常安装通风消声器或隔声屏障,但要特别注意其针对100Hz低频噪声的实际有效降噪量。 有时大型配电柜内交流接触器在吸合时也会产生一定噪声振动,可对配电柜进行底脚隔振消除固体声传导影响。另一细微但又常见的噪声问题是日光灯电感振流器,常因铁芯松动或浸漆不良产生噪声振动,原理与大变压器相同,可通过二次浸漆或局部隔振甚至更换电子振流器解决。2.6电梯噪声振动影响 目前普遍使用的电梯特别是高层建筑使用的高速电梯,引发的噪声投诉日渐增加。其影响以因隔振处理不良引发的“固体噪声”传导最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应对电梯牵引传动主机、主钢梁甚至井道导轨采取良好的减振措施。还应检查电梯井道顶部机房内其它机构悬架的支撑节点和配电控制柜,必要时也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必要的隔振改造。 但电梯降噪受到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等行业规范、尾保厂家以及年检制度的限制,也受到很多楼盘电梯以及顶层房间布局不良的影响,对曳引机和轨道部分的很多充分隔振措施无法实施,使降噪专业单位“英雄无用武之地”。通常要达到3540dBA较宜实现,35dBA/NR30尚可实现,30dBA/NR25较难实现;而30dBA/NR20则很难实现。这一方面有待于电梯行业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装精度,也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转变传统观念、修订相关规范,为电梯隔振降噪创造必要条件。而要切实达到30dBA/NR20的新标准(原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较差,目前较为共识的实际可行的对应考核标准应是瞬间最大值45dBA/NR35),则改善楼盘电梯以及相邻房间布局、提高电梯机房建筑隔声量、采用浮筑结构电梯机房(或盘式电机直接驱动的低噪声曳引机),甚至对电梯厅从动门扇的阻尼处理等都将(有可能)成为必要条件。2.7幕墙、钢窗等建筑隔声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层建筑大量采用钢混建筑结构、玻璃幕墙和中空玻璃隔声窗等现代建筑元素,或为豪华气派或安全经济,但在隔声降噪与保温节能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尽可能在设计、施工前期加以完善,而不是被动地亡羊补牢:2.7.1钢混建筑结构的固体噪声传导问题:这里所谓钢混建筑结构特指采用型钢框架主体结构、在各层金属托板上再浇注混凝土楼板的新型高层建筑。由于其刚(钢)性连接结构特性对固体噪声传导衰减极小、自身受激辐射效率较高;而且其固有频率较低、易与内部运转设备形成局部共振;因而对设备振动所引发的振动影响和“结构声”表现尤为敏感。2.7.2玻璃幕墙的节能与光污染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路人皆知,这里要强调的是其与钢混建筑结构的楼层间横向和纵向联接处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的密封和隔声,玻璃幕墙内侧的铝合金中空龙骨往往也是隔声和隔振的“漏洞”。工程中由此导致的设备层漏风、漏声,楼层间噪声串扰甚至冷凝水流泻也是屡见不鲜。2.7.3部分楼盘开发商和设计师总认为采用中空玻璃的隔声窗就会在隔声方面万事大吉,导致很多高档楼盘虽然采用了高级断桥铝合金隔声窗框架体系,但由于中空玻璃窗等大、等厚的两层玻璃之间处于近距离、周边刚性连接的安装状态,存在显著的声桥、振桥和玻璃板的耦合效应,其整体隔声性能(特别是在某些特定频率范围)大打折扣,甚至不及普通塑钢隔声窗。2.7.4而很多“高档”建筑为了迎合时尚的高雅气派,在大堂、长廊、宴会厅、会议室内地面和墙壁大量采用大理石、玻璃幕墙等声反射材料,导致强烈的混响噪声和颤动回声;甚至。而很多饭店、餐厅由于忽视内装修的吸声处理而使人声鼎沸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凸现出与现代生活标准所匹配的“声环境”之间的显著差距。还有些建筑为了迎合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或受薄壳式大跨度结构的限制,在某些特定场合盲目采用“穹顶”式建筑而又缺乏必要的吸声处理,形成强烈的“声聚焦”,给后续改造带来极大困难。3城市交通对建筑物的环境影响及降噪对策探讨 近年来高等级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需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法宝,得到普遍认可和高速发展,但其噪声振动对沿线建筑物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城市交通噪声振动的投诉、治理工程以及城市景观保护等相关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热点。对于轨道交通减振处理,我国早已开始在城市轨道交通经过敏感建筑物的地段采用弹性减振扣件和专用橡胶隔振器对轨道或建筑结构进行隔振处理;2001年开始又陆续引进了阻尼弹簧浮置板道床、T型轨枕轨道减振器、VAN-GUARD先锋扣件等隔振技术和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对于城市交通的空气声扰民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也已经在大量城市铁路和公路项目中建造了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布局的大量隔声屏障;单纯依靠声屏障无法达标的部分高层建筑还加装了大量隔声窗。这方面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经验的相关文章、报道、交流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只是想就此次交流之际,对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工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引发的相关思考,进行有限范围内的探讨与揭示,期望引起相关从业单位的关注与配合。3.1 目前道路声屏障普遍存在设计高度和水平延伸长度不足的问题:其中有些路段确实是受到高架桥原有结构预留荷载不足的限制,按照抗风荷载强度和结构承载上限大多只能加装高度3.5米以下的声屏障;但也确有大量路基和新建桥区声屏障本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声学高度和遮挡角度获得更好降噪效果,却出于经费考虑或“一刀切”的习惯思维,使新建声屏障“形同虚设”。而在水平延伸长度方面的疏忽就更不可以原谅:有些路段的声屏障两段起止点只与需要防护的建筑物正交对正(与建筑物暴露面等长度),完全忽略了线状声源两端的水平绕射。3.2 许多声屏障结构设计、造型、材质单一,既没能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协调美化,也没有去繁就简节约成本。还有些声屏障高度建得不低,底部与路基之间或面板间却留着很大的缝隙(笔者就见过建在路基高肩处的铁路声屏障底下还可以钻过人去),这样不负责任的工程不知是怎样通过验收的?3.3 国内早期曾经有大量轨道交通声屏障由于没有考虑轨道隔振问题,而导致固体噪声传导辐射,使声屏障无法达到预期降噪效果;有些甚至将轮轨-桥梁的振动激励放大辐射出来,成了“扩音器”。现在大多数环评和设计单位都知道了,凡是在设置高等级隔声屏障(特别是建造半封闭、全封闭声屏障的路段),均同步采取了轨道隔振措施。但仍旧存在隔振措施或简陋或单一、与隔声设计不匹配、忽视高频失效影响等弊病。3.4与道路声屏障一样,很多地铁轨道隔振项目的水平延伸长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环评报告在拟定隔振对策时仍会忘记两端延伸衰减的必要长度;而很多隔振从业单位自己也对此不闻不问。最极端的例子是:北京某地铁工程中采用了国外引进的、号称隔振效果可以达到2040dB的钢弹簧浮置板隔振道床,但全部由其自行设计的全线顶级隔振区段的部分实际安装长度只有30或60米,要知道该线路列车编组长度可是120米啊!3.5 隔振宣传的浓墨重彩与工程实际的轻描淡写:还是上面谈到的地铁钢弹簧浮置板隔振道床,由于是“舶来品”,在国内专家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帮助下,2001年就顺利拿到了“独生子女证书”,随后通过浓墨重彩的宣传和商业运作在国内地铁高等级隔振工程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在大量宣传媒介和专业文章中介绍阻尼弹簧浮置板的隔振效果时都赫然写着“隔振效果可以达到2040dB”。但真正熟悉地铁隔振专业的同志都知道,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仿真模拟,这样的弹簧浮置板的真实隔振效果应该是“插入损失”2025dB、“传递损失”40dB左右;前面避实就虚的宣传实在是太不专业也太不敬业了吧?更何况此成熟技术尚存在高频失效和阻尼欠佳(其弹簧是部分浸泡在阻尼剂中的)等技术缺陷。与其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隔振宣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程实际效果的轻描淡写:截止到2008年初,我们在公开途径尚未见到各线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