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_第1页
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_第2页
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_第3页
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_第4页
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学院社会需求调研制度规定,今年从3月至5月期间,我们调查小组先后赴省农委、畜牧局、环保局、省绿色食品中心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及营口、本溪、铁岭、大连、朝阳等一些市,对我省农业及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结合有关文献和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本报告。一、2006年我省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据调查了解到,2006年是我省在自然灾害较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主要表现在:1.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实现976.4亿元,同比增长6.9%,超出计划0.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50亿元,增长41%,超过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一。44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生产总值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增长30%,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增幅最快的年份。如铁岭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8亿元,增长11.9%,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增长20%。粮食总产达66.28亿斤,又创历史新高。2.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6年我省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优质粮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专用玉米达到1200万亩,增加200万亩;优质水稻达到900万亩,增加63万亩;优质特色粮油小品种发展速度加快,增加80万亩。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增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达到1200万亩,仅本溪市去年就种植中药材72.39万亩、山野菜17.3万亩。设施农业新增38.7万亩,达到388.7万亩。是近同年发展最快的一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速度超过其他龙头企业发展速度,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523.4亿元,增长27.7%。如阜新市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到25%。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6%。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较高起点上实现9%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0元,这是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三年增幅超过8%,沈阳、大连、鞍山等9个市农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对全省及主要几个市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调查整理,结果见表1:表1全省及一些市20022006年农民纯收入情况单位:元年份全省大连本溪营口朝阳铁岭人均增长(%)人均增长(%)人均增长(%)人均增长(%)人均增长(%)人均增长(%)2002275141403135330216442929200329346.745409.733727.635617.8184312.131377.12004334510.0510613.136638.638688.3241531.0348811.02005369011.6590015.640229.845009.2300224.337567.6200640909%690018.9445510.8500111.1338012.642004.继续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2006年我省继续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持续扩大新技术推广面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6000个科技成果推广示范户,辐射带动12万户农民,实现农民增收1.6亿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0万亩,指导农户施肥200万户,应用配方肥50万吨,促进节本增效10亿元等。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新增农业机械4581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860千瓦,增长3.3%。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新增1000万亩。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65个,绿色食品720个,有机食品70个。全省14个市质检中心建设全面展开,8个高级质检中心开展了农产品例行检测工作。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4万多农民接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建立农民培训基地345个,转移培训30万人。全年农民务工收入达到15.6亿元,人均收入6000元。 5.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我省2006年坚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79个,同比增加42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00亿元,增长18.3%。如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外引内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结地。大连庄河、金州都聚集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显现出加工高地的优势。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保护性耕地229万亩,增加55万亩。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评定1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利税2.4亿元,带动11万户,吸纳劳动力5.5万人。四是加快了农村能源生态建设。6.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明显2006年我省持续扩大新技术推广面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4000个科技成果推广示范户,辐射带动12万户农民,实现农民增收1.6亿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10万亩,指导农户施肥200万户,应用配方肥50万吨,促进节本增效10亿元。果实套袋推广61亿个,增长35.6%,高档果率由15%提高到35%,带动水果出口22万吨,推广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和机械收获等农机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民节本增效15.5亿元。全省虫害防治面积达到1.6亿亩次,农区鼠害防治1600万亩。减少经济损失60亿元。7.外向型农业发展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出口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工作的初稿意见,对农产品出口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给予更大的权限和更多的优惠政策。投资3.6亿元,支持如辽宁金信系列化有限公司、葫芦岛希瑞集团等一些大型种植业加工项目上马,对当地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实现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7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3亿美元。搭建对外开放交流平台,举办了首届辽宁春耕节、第三届辽宁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通过这些展治活动,共促成农业招商和农产品交易合同金额57.78亿元。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消极畏难、急于求成、忽视产业、模式趋同、主体不清的问题还在有的地区存在。二是农业基础不牢、设施装备落后、抗灾避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程度低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农产品出口跨越技术壁垒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二、我省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调查了解到,我省2007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目标是:县城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粮食产量稳定在1600万吨以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实际利用外交、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增长20%,解决好30万贫困从口稳定温饱问题帮助4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重点任务是: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1.紧密结合辽宁省情,加快发展县城经济深入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要落实好重点县扩权改革和扶持欠发达县政策。积极参与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开发建设“五点一线”努力构筑沿海经济带,注重引导县城工业项目向“五点一线”集聚。着力实施好现代农业“五化”工程,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化,建立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样板区;水田全程机械化;旱田耕作保护化;水果生产标准化;蔬菜生产专业化。切实抓好县城工业园区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试点示范。2.以“两大基地”建设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推进辽宁中部和西北部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和名特杂粮生产基地发展。深入实施水稻百亿工程,加快设施农业建设,重点扶持辽西北设施蔬菜小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辽东地区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种苗繁育和示范基地。积极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以构筑主导性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构筑以粮食制品、果蔬食品、特产品等七大食品等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积极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带动粮食、水果、蔬菜的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提高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实施机械插秧和组织跨区机收作业为重点,推进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推进特色产业机械化。到2007年底,综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0%。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一批重大、实用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推进五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品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加大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水果套袋、农村能源、优良品种培育、农作物病虫害可视化预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进程。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抓好农业标准制(修)订,建设1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区),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建设水果、优质大米、玉米加工产品、杂粮、蔬菜、特色农产品等20个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培育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等综合性农产品出口贸易物流中心。抓住俄罗斯举办中国年的契机,开展招商合作,建立招商窗口。举办和组织好第四届辽宁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各类展会,搞好农产品贸易对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协会的作用。努力培养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抓科技项目与抓农村科普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劳务定向、订单培训,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充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3.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努力构建和谐农村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二是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和定点扶贫等措施,基本解决30万贫困人口稳定温饱问题,着力扶持4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四是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发展。重点抓好“四位一体”、“一池三改”等乡村清洁能源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积极培育农村旅游休闲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业产业,并与村庄环境整治、水电气路建设、农产品促销相结合,积极引入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发展和参与,推动农村休闲旅游业做大做强。三、我省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调查表明,随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性和多样性趋势。我省的各农业高职院校针对这一变化,在专业设置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我省五所农林牧高职院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省五所农口高职院校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近三年专业设置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有的调整幅度比较大,如辽宁职业学院,由2005年的12个专业,今年增加6个专业,专业总数为18个。有的院校调整幅度比较少,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的院校专业总数减少,如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减少了社会需求量比较少的专业,但在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在专业方向上进行细划。还有沈阳农业大学高职技术学院减少了水土保持、水文与水资源两个专业,由原来的19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17个专业。总之,五所院校根据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都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在对以上五所农口学校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又对全省所有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进行了调查对比,结果见表3:1.专业总数增加:与2005年相比,我省现具有涉农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5所,减少3所。2005年涉农专业总数为65个,除去重复专业,实际专业为27个。2007年涉农专业总数为62个,实际专业为29个,也就是说,虽然涉农学院少了,但实际涉农专业比2005年有所增多,由27个变为29,另外在专业方向上有所增多,如果把专业方向上的增加合上一起,专业总数将超过35个,新增专业8个。2.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合理:根据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合理,减少了一些重复专业而增加了一些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从全省涉农专业来看,园林技术、生物技术专业有所减少,生物技术专业由原来的7个学院开设,现在为5个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由原来的11个学校,变为现在的8个学校。同时新增了一些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食品生物技术、农村电气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畜牧兽医专业也有所增加。四、适应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快我院改革建设的建议1.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我省农业发展需求针对我省扎实打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及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具体调整如下:(1)根据我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应开设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观光和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专业; (2)根据我省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在保持以一产专业为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特别是要加大农业工程类专业比重,如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等专业;(3)根据我省现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质量检测不高的现状,要增加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4)针对我省要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即 “五点一线”,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应增设农业经济管理、海洋开发型农业、新能源农业等专业。2.创新培养模式,为我省农业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其实质就是半工半读。调查表明,目前在我省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结合方式:即紧密结合型、部分结合型和结而不合型。紧密结合型就是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紧密相联,工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想状态。例如,学畜牧专业的学生在企业的饲养岗位上顶岗实习,学种子专业的学生在种子公司推销或繁育种子工作,学农产品加工检测专业的学生在农品加工企业从事产品加工和质量检测工作等。其工作过程就是实训过程,工作内容就是学习内容。部分结合型就是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关联度不是很高,顶岗实习所从事的工作是所学专业的扩展职业,或者是所学专业中某一项简单技能的重复,工学结合松散,工学相长不明显。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多数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状态。比如,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从事单一的食用菌菌种的繁殖,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从事饲料加工工作等。 结而不合型就是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联,有的工作岗位甚至是纯体力性劳动或者是岗位技能要求很低的工种,工学之间无直接关系,只为学生提供了挣学费的机会,其实质是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无关,这种结合方式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异化态。比如,学园林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从事保安工作,学农艺专业的学生到加工厂从事原料仓库看管工作,学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服装加工等工作。在工学结合上,我们要尽量利用第一种方式,最次也要争取采用第二种方式,尽量避免第三种方式存在,因为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毫无关系,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等于是浪费人才。 (2)“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开展订单教育,实行订单培养。要根据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到当地企业和农村,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及时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适用人才,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数量的质量,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